很明显,就是流行单品狗项链啊,英文名叫Choker,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到过,还挺显瘦挺美的,身边友女都爱绑,就这样。
红了眼,打了脸
睡前习惯了刷会微博吸收点快餐文化,无意间看到某女星脖子上的Choker,想起白日里的尴尬,随手查阅了些资料,卧槽,我得有多浅薄!
那个被自己声称只是时下流行单品的狗项链,用它神秘、优雅、又有点重口的背景一字一句的宣称它是如何屹立为不死时尚之物。
关于Choker的历史
《绝代艳后》的玛丽、《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以及《美少女战士》,这些荧幕形象惊艳我们的同时,顺带把Choker作为装饰品带进我们的视野。
Choker,字典的解释中,有窒息的意思。
熟知Choker历史的人士可能至今都无法理解,Choker是如何得到众多女性的青睐并能众目睽睽的挂出来示人,毕竟在这之前它可是作为性虐人士私底下的暗号。
在古代,项圈的唯一作用是区分奴隶与奴隶主的身份,发展过程中奴隶的佩戴物或许意外地刺激了贵族的欲望,让其增添了关于性的魅力意味。
正是在这种受虐美感的驱使下,Choker慢慢转换成女性佩戴的装饰品,也正是因为这个最原始的转变让Choker一度成为性虐人士私底下的暗号。
不过,早期只是欧洲皇室少部分人佩戴。
Choker的扩散使用是在18世纪之初的法国大革命期间。
在电影《绝代艳后》中,玛丽王后的华服更换的速度让人仿佛在看时装秀,而频繁更换的还有玛丽王后脖子上各式各样不同材质的Choker,在奢靡的洛可可风中它显得异常魅惑。
可惜童话就这样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中被摧毁,Choker也随之变为法国女性哀悼法国大革命烈士的祭奠物,出现在当时女性的脖颈间。
与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发展的Choker不同,几乎同时代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Choker受到了上流社会的钟爱。
在威尔士王妃Alexandra的推动下,更是成了时尚潮流的宠儿。
Alexandra王妃在儿时的一次手术中,脖子留下了疤痕,Choker戴在脖子上正好能够将其掩盖。
也许是王妃自身的气质就迷人,所以英国女性总是以她为时尚标杆去效仿,Choker也因为这个巧合成了时尚之物。
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Choker成了性工作者的标志。
最为熟悉的是马奈的《奥林匹亚》,在美术史介绍中都会提及画中模特维多琳·默兰的身份考究,得出的结论是模特默兰是当时的一名性工作者。
而身份认定的证据就是她脖子佩戴的Choker,当然,默兰不只一次戴着Choker出现在马奈的画中。这个小配饰也许正是画家有意留下的一个身份信息。
据资料显示,在大萧条时代,Choker还加入了反叛文化运动,成为了女同性恋者的暗号。
二十世纪中期,Choker以火热的趋势霸占银屏与各大活动重归人们的视野。一直到今天这股热潮都没退散过。
说到底,Choker是由奴隶那里受受虐美感而演变来的,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夹带些许性感或者说性魅力。
从亡人的祭奠物到情色文化,从贵族阶层到身份暗示,继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街头时尚,Choker不只是修饰美丽的一件物品,它带着复杂、神秘的故事以最简单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等待着每一个相遇的人与它相识、相知、相互依存。
兴奋后的反思
消化着体系之外的讯息,盯着梳妆台上躺着的我口中的“狗链”,心情有点沉重。我们似乎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囫囵吞枣”的接收模式。
电视剧看完,不会深究剧本背后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感情、作者创作意图,顶多在微博或豆瓣刷两条别人的影评,然后,“哦,原来是这样”,完。
外面正下着雨,谁都知道要打伞,可聊起雨伞的形成、发展却也说不清道不明。
我们都爱拍照,拍他人、拍风景抑或自拍,可问起摄影的诞生、历史上第一张自拍照就哑口无言。
我们知道戒指是爱情中对忠诚的表达,却不知道它曾经和Choker一样是奴隶佩戴的约束具。
我们与手机二十四小时不分离亲密无间,却也只停留在九年义务科普的贝尔与港片中的大哥大。
我们好像都是文艺青年,看书却只看目录和百科推荐。
我们都爱好广泛,一副无所不能的模样,一旦深入交流即可发现都是表面功夫,一击即破。
可能身处信息时代,太多的信息扑面而来等待接收,容不得我们深究,才造成现在这种只知现象不懂内里的局面。
可其实我们都知道,终归是身上养成的惰性,就像现在,我已经懒得找借口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