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色列新锐首饰艺术家AttaiChen作品,原材料来自朋友送给他的一只已经死去并干扁的青蛙
2.以色列杰出首饰艺术家AmitaiKav作品3.项链,铝,1967年。荷兰著名设计师、当代首饰艺术重要奠基者之一GijiBakker作品
图集
“几年前,我曾买过一枚蛇形胸针,当初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因为我向来讨厌蛇。然而,当在华盛顿一家我最喜欢的店铺里看到这枚胸针时,我却无法拒绝它的诱惑。……在准备会见伊拉克人的过程中,我想起了那枚胸针,决定就戴它了,……会见结束后,遇见一位联合国记者团的成员,她便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枚胸针,所有的电视摄像机聚焦在我的胸针上,我笑了笑,说这只不过是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已。……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曾以’‘读我唇形便知我意’闻名,于是我开始恳请我的同事和记者们读‘我的胸针’。”
——摘自《读我的胸针》美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什么是当代首饰
是我在矫情吗扯出一堆知识点来说事儿,我发誓肯定不是,要了解一个事物还是得首先知道它的根源。我举最直观的例子,在国内市场,名词分得真的不是很讲究,但在欧洲,几乎所有人都很严格地在工作中事先询问和区分“CustomeJewellery”(多只人造材料首饰、服饰配饰舞台美术类首饰)、“FineJewellery”(贵金属、宝石珠宝首饰)、FashionJewellery”(大部分独立设计师首饰都属于这个范畴在中国可以叫“轻奢”时尚首饰),或者“contemporaryJewellery”(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首饰,带有小型装置意义的、不受材质和形式局限的艺术表达手段)。这样一分就比较明确了,以后在欣赏和购买珠宝首饰的时候至少心里有数。
从“珠宝”到“首饰”
曾经,珠宝是社会地位、皇权、宗教信仰、祭司的象征,这些功能虽然有所保留并沿用至今,但显然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被大大地弱化了,阶级的消除、社会的进步,使得珠宝走下神坛,走出宫殿,可以服务于每一个人的审美需求。以上所说的那些功能,在今天变成了个性和时尚。当然,显贵依然还是在的,这就是珠宝了,珠宝一词已经定义了它本身的属性,有珍珠,有宝石(古时也包括奇异之物)配合镶嵌的技术和工艺,它们给单一的金、银两种色彩带来了更丰富的颜色选择。黄金和白银稳定却相对柔软的物理性质,好像生来就是为了镶嵌而存在的。由于古代开采能力约束,只有少数人可以拥有名贵的宝石,同样,珍珠在人类发明人工养殖之前,只能依靠采珠人一次一次地下潜,一对等大、同色、正圆的珍珠那真是稀世珍宝。所以在那些岁月里,它们被镶嵌在皇冠、权杖上,流入贵族名流的指间、脖颈。它们是天地所造,独一无二,璀璨夺目,恒久不变,这种心语,只有珠宝能帮助拥有者完成在一瞬间的陈述。
从手工艺走向艺术
人对于首饰来说除了创作者以外,佩戴者也是一个重要载体,佩戴者的变化会改变作品的语境,这是首饰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地方,没有绘画可以佩戴,没有雕塑可以佩戴,要想佩戴雕塑和绘画,只能把它们变成珠宝。人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可以预期但无法预料的因素,有了佩戴的人,首饰就变得鲜活,拥有即时的情绪,参与了行为和事件,有人的首饰才是完整的艺术状态。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女士著有《读我的胸针》一书,虽然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去阐述和描绘珠宝的魅力,但却印证了首饰在陪同佩戴者参与生命历程和事件时所传递的人文情绪,她把珠宝当成一个重要的政治和人生伙伴,写下了自己的记忆表达。
银质银杏胸针,设计师宋舒展,fromHeyJewel
阿酷米拉花园系列耳饰,设计师张小川,fromHeyJewel
飞行家系列胸针,设计师张小川,fromHeyJewel
设计师张小川以“臭味相投”来形容情侣,因为她认为,如果没有“臭味相投”—相同的喜好和对生活的触觉,情侣们又怎么会走到一块呢飞行家是一只银质苍蝇,它就像爱情,总是悄悄降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1
2
3
4
1.《征服者》胸针,2015年,创作者柴吉昌。材质:染色铝,铜,塑料,综合材料
2.以色列首饰艺术家NoaNadir作品Flutterings,原材料为创作者收集的旧钟表零部件
3.以色列首饰艺术家DannaHakim作品
4.瑞士首饰艺术家EstherBrinkmann作品
独立首饰设计的兴起
小众的使命感
在一次中青年珠宝首饰设计师聚会上,我身边小有名气的北京定制珠宝设计师与我讨论一个话题,“当代首饰设计到底在干吗这些年所谓科班毕业的学院派出路在哪里”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目前行业虽然红火,却还仍是小众。从产品到设计师鱼龙混杂,前景大好,但真正的优秀作品比例极少,多少设计师振臂高呼,“我们也是艺术”却效果不大,而普罗大众又缺乏机会去接触创作过程和创作者,对于首饰设计艺术普遍缺乏深入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个人认为当代独立首饰设计师和当代首饰艺术创作在完成的,其实是让这一创作门类从生产产品走向具备人文关怀、独立人格思维表达的艺术品,让首饰变成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具备独立审美体系,并被公认,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这就是当代首饰创作的意义。作为非日常生活必需品和消耗品,珠宝首饰如果不被艺术范畴所接受,将来的道路必会越来越艰难。
幸而已经有一部分中国独立首饰设计师开始走向大众视野,走向国际舞台,获得时尚界、设计界的认可,虽然似乎总是个别地、孤独地展露些头角。有许多人看过我的作品之后,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是中国设计师,但是中国的元素反而运用得特别少首先,东方元素真的美,但也真的很难,我对此充满了敬畏,生怕用坏了,我也从不认为文化传承和中国风就是用纹样和“大红色”,有些国际珠宝品牌近几年进军中国市场时做出一些奇怪的“中国风”设计而被大众吐槽,正是因为那些设计对中国文化只有迎合而没有真正理解;其次,我一直在用中国元素,每一件都有,那就是我。我曾经得到过这样让我不适的赞扬—“这个作品像国外设计师做出来的”。事实上,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地道中国设计师的理解,我的中国元素就是流淌在我血液里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感知。
所有的独立首饰设计师和当代首饰艺术家,要通过创作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解读,我们的表现可以小到无人问津,也可以大到中国对世界的理解,这样的工作还不够让人兴奋吗
人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可以预期但无法预料的因素,有了佩戴的人,首饰就变得鲜活,拥有即时的情绪,参与了行为和事件,有人的首饰才是完整的艺术状态。
“无患”系列戒指,设计师张小川,fromHeyJewel“引力”系列项链,设计师宋懿,FromHeyJew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