犰狳(qiúyú),贫齿目的一科,共9属21种,分布从北美洲至南美洲。地栖,独个或成对活动。视觉、嗅觉和听觉均较发达。生活于森林或气候温暖而干旱的沙丘及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以昆虫、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等)、尸肉、蛇及植物为食。胎生,每胎产仔1~2只或6~10只。2012年09月13日有媒体报道,巴西选择犰狳作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吉祥物。
动物学家根据它的鳞片环带数目多少,把这个庞大的动物家族分成如下几类:三绊犰狳、六绊犰狳、九绊犰狳。此外还有一种王犰狳(又称大犰狳),其身长可达90cm,尾长50cm,简直有半只猪那么大,属犰狳中的最大存在。
许多种犰狳能消灭害虫和毒蛇;带有盔甲的皮可做成篮子和玩具;还可饲养供展出。因栖息地被破坏以及食肉动物的侵害,犰狳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有的近于灭绝。
犰狳体长12.5厘米~100厘米,尾长2.5厘米~50厘米,体重可达50千克以上;上体两侧和4肢外侧常覆盖着骨板与鳞板,构成保护躯体的盔甲,这一盔甲由几列可动的横带分成前后两部,横带间由弹性皮肤连接,可将身体卷缩成球状,以防御天敌侵害;耳小;舌能伸缩;前肢3~5指,指爪弯曲强大,后肢5趾,具爪;牙齿细小,钉状,终生生长。
犰狳身上的鳞片是由许多细小的骨片构成,每个骨片上长着一层角质的鳞甲,这成为它抵御敌人的防护壳。有的犰狳凭借自己坚硬的骨甲,把身体紧紧地蜷缩起来,形成一个球形的铁甲团,大食肉兽也别想伤害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齿咬不破,用拳打不疼,用脚踢不伤的家伙。
九皱犰狳
另外,一支独立的佛罗里达犰狳群体源于一些曾被作为宠物饲养、后又放归于原野的犰狳。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和扩散到海湾边缘的犰狳一同出现在这一区域。自那以后,犰狳栖息区域扩大至佐治亚、俄克拉荷马和堪萨斯。
所谓“堵”,就是它逃入土洞以后,用犰狳的尾部盾甲紧紧堵住洞口,好似“挡箭牌”一样,使敌害无法伤害它。
所谓“伪装”,就是前述的蜷曲法,全身蜷缩成球形,身体被四面八方的“铁甲”所包围,让敌害想咬它也无从入手。
犰狳均是地栖生活,属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是杂食性,多吃甲虫、蠕虫、白蚁、黑蚁、蝗虫、小蜥蜴、鸟蛋、坚果和蛇类等。更有趣的是,犰狳特喜欢吃腐烂的动物尸体,在草原上哪里有死牛、死马及其它动物腐烂的尸体,哪里就有犰狳在打洞,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食物。
白日,犰狳躲在自然形成的洞穴或自掘的洞穴里,洞穴狭窄,截面为圆形,直径大概有8~10英寸,有时可达25英寸长。通常地穴有几处分支,其中的一个终止在一个巢穴处。巢穴里面铺着柔软的树叶和干草。一只能干的犰狳能打几个洞穴,每个又都有几处出口。这些洞口隐藏在树根间、空树干里或堤脚下。
小犰狳在每年三月后或四月出生,那时昆虫食物丰饶。出生时的小犰狳身体发育几近完成。除了身体大小,各方面都几乎和成年犰狳一样。它们的甲胄柔软,易于弯曲。随年龄的增加,铠甲会变硬。出生后几个小时,小犰狳就已经可以跟着妈妈去夜袭觅食了,两个月后小犰狳就要断奶各自外出寻找自己的领地去。小犰狳两到三年成熟,除非发生意外,寿命一般为10~15年。
不过,犰狳最大的天敌还是人和车辆。它天生近视,又有上公路觅食死亡猎物的习性,所以它常常会出现在公路上。犰狳所具有的“自然惊吓反应”使情况变得更糟。一受到惊吓,犰狳便向上跳跃,恰恰就撞在途经车辆的下部。
从生态角度讲,犰狳的洞穴也为习惯穴居的猫头鹰、家兔和负鼠,甚至鼻鼠提供了理想的寄居洞穴。但是犰狳的洞穴也损害了大堤和路基的安全性,还常常使得过路的牲畜摔断腿骨。
犰狳肉的鲜美,使得它长期以来成为猎人的捕杀对象。据说经过烘烤,它有一种鲜美味道,胜过猪肉。甚至时至今日,农村的家庭餐桌上偶尔还会出现这道“穷人的猪肉”。除此之外,在有这种动物栖息的地区,犰狳外皮还被制成篮子或被做成像吉他一样乐器的弦。
犰狳生性温顺,易于驯养,拿在手中也不用担心咬手。一些人还把它作为宠物饲养,防治白蚁和其他家中害虫。
法新社报道称,国际足联2012年9月11日在欧洲专利局注册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象征———一只微笑的、和蔼的犰狳,它的名字将会通过网络投票选出。
三色犰狳被巴西当地人称为“tatu-bola”,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三色犰狳喜欢夜间活动,擅长挖地洞,同时也是游泳健将。
国际足联没有确认这个消息,但他们向法新社透露,吉祥物的评选结果将在巴西电视台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