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基于购买力平价下人均GDP为16,762国际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32国际元,超过10,000元大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13国际元。这个数据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均GDP水平最为接近。
消费信贷方面,2018年三季度中国居民杠杆率为51.5%,同样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居民杠杆率类似。综上,无论是从实际消费能力看,还是从可透支消费能力看,中国均与80年代中期的美国接近。
2中国消费群体基数大,收入水平参差不齐,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级,速度更快
中国的消费升级在短短10年内伴随着互联网电商和自媒体发展,进入品牌消费和理性消费并存的年代,同时跨越美国两个时代特征。
一方面,中国依旧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品牌消费盛行。消费总量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中,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将达到44%。奢侈品消费群体主要特征有受过高等教育、年轻(大学及以上学历消费者占比71%,平均年龄28岁),与美国1971-1990年“雅皮士”享受主义的特征极为相似。
但另一方面,逐渐扩张的高收入人群为奢侈品消费提供有力基础。此外,中国消费者当前所面临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是相对成熟的,大多数奢侈品品牌品位与质量并存,基本不存在“雅皮士”当时所面临的奢侈品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并且,消费者逐渐摒弃“越便宜越好”或“越贵越好”的消费理念,开始注重性价比与消费后体验,倾向于选择高品质产品以避免购买质量较差产品后带来的麻烦。
3各种并存
无论是跨境电商、天猫和京东品牌馆,还是网易严选、拼多多都会并存。
无论是寺库还是PLUM(19年数据翻了五倍的二手奢侈品电商平台)都会并存。
无论是线上砍价(社交)电商,还是线下消费升级的体验店都会并存。
其中,新国货替代品是一个重要的助推作用。让人花更多钱买更好,以及让人花更少钱买一样好,新国货替代起到了后者作用,在《160亿市值的新国货化妆品企业的新挑战》有具体阐述新国货崛起的背景,对所有新国货都有镜面意义。
中美消费信贷一些核心数据
1中国消费信贷占消费支出比例直追美国,到2016年只差美国10%!
2011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为8.9万亿元,2018年此数据已达到37.79万亿元。
2018年美国消费对GDP的贡献高达70%。2018年中国消费对GDP贡献率为76.2%,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中国消费对GDP贡献率超过美国。
中美消费信贷发展对比
美国1940年代二战后,为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政府放宽对消费信贷的限制从而获得较快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提供方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大量发行信用卡。
系列一中提到过:
第三阶段中1940s-60s,美国政府大力鼓励消费信贷,尤其是对于非耐用消费品,同时大量的机构得以涌入消费金融市场,致使市场竞争度大幅提升,众多消费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纷纷拓展外延服务。而到了第四阶段1970s-90s,美国进入雅皮士消费享乐主义经营崇拜阶段,是消费黄金顶峰时期,而政府为防止金融业的过度竞争,美国对消费信贷利率进行了限制,导致消费信贷市场格局出现了分化。
而中国的信用卡从2003起来,到2008年进入到信用卡超发时期,后逐渐稳定。
中国当下消费金融从短短十年间的繁荣到2018年的管制,我们的消费金融水平相当于美国1980年的消费金融科技和征信水平。中美消费信贷科技有20年之差!
不过,中国最彪悍的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展逾越过传统信用卡发展增速的天花板,直接再爆增长——2011-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高速增长,促进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央行《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金额由2011年的2.47万亿,增长到2017年的202.93万亿,年平均增速超过150%!
而如果就消费贷款余额数据来说,2019年1月美国消费贷款余额为40349亿美元折合2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加5.1%;全年预计人民币300亿左右。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万亿,2019年中国消费贷款预计41.1万亿,仍有7倍多差距。
美国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为啥没有去放贷
其次,之前有人写过#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都成为金融公司#,就是依靠巨大流量做消费金融(利息堪比高利贷),通过互联网轻易的渗透到高校学生人群,并用大数据提供借款支持。
如阿里、腾讯、京东、美团、小米、滴滴等都在从事着消费金融业务,有个人消费或商家贷。大家都在为互联网金融拓荒、布局、收割。每个互联网公司都给他们消费贷取了很有象征性的名字,如花呗、借呗、微粒贷、生活费等。只要用户达到一定信用分,就会有几千到几万不等的额度。
那么为什么美国没有
那就一定要结合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史来看更有趣了。
2003年谷歌崛起进入前五强,直到2018年成为硅谷最大的互联网企业。
时隔十年,2013年起Facebook进入前五,作为后起之秀,2018名列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再过五年,2018年,社交媒体公司三大巨头Facebook、Twitter、Snapchat分别占据互联网一席之地。
在榜上有名的公司中,亚马逊是20年里唯一一家始终维持在榜单中,并且没有经历过吞并的公司,不论是吞并其他互联网巨头,亦或是被吞。
根据全球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进行衡量,出乎意料的是,目前全球20大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席位全部被中国和美国包揽,其它国家没有一个互联网公司能够挤进来。-互联网女皇之称的华尔街证券分析师玛丽米克在其著名的《2018年互联网趋势》
好,那么为什么美国互联网公司有大把流量却不去做能赚白粉钱的生意
美国在1940s开始,政府就大力鼓励消费金融,到60s发展盛况时,当中也出现了欺诈骗贷等乱象丛生剧面,到70s-80s年代,金融科技和征信经过洗牌更加成熟了。而美国互联网流量型公司崛起则是在21世纪了。
也就是说,美国的工业化进展,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金融科技早在互联网流量型巨头发展起来之前就成熟得一塌糊涂了。
FACEBOOK这是最近十年才起来的,此时消费金融已经过40年的发展期,进入稳定正规态,最高的用户渗透期早已经过了。线下信用卡发卡并没依赖线上流量来支撑。消费信贷在发展高峰期,就是中心化的由银行和金融公司来做起来的。总体看,就是这么简单的产业变迁逻辑路线。
所以,美国消费金融和所谓的流量型互联网真的是界限分明的。
不仅界限分明,且美国消费金融产业层次分明(请见中美消费对比第一篇具体展开)。
再对比看中国消费信贷:
2009-2015年,居民消费信贷规模两次实现高速增长。2008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开始快速增长,2009年同比增长54%。2009-2014年,居民消费信贷增速逐年下滑,2015年消费信贷规模达到4.9万亿,同比增长50%,第二次迎来行业高速发展期。直至2018年受到政策强监管洗牌。
所以,整个脉络是先有的互联网经济,再有消费金融,互联网平台伴随消费金融逐步渗透入实体经济,互联网和实体、线上和线下基础设施互相水乳交融。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结构自2010年还一直以房贷作为主力,消费金融发展缓慢,直到互联网流量起来后,进入更多线上消费场景营销,诸如:旅游、教育、3C电子产品分期、又有医美,校园贷等等吸粉场景开始爆棚。
产业节奏发展交错、产业界限混沌。
所以,叠加和扭曲的现象这些都是美国当年没有的特征。
中美消费金融的结构对比
消费性支出包括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其中的居住支出不包括购房和建房支出。
美国的消费金融结构特征:
已经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在美国,消费信贷分为循环信贷和非循环信贷,具体还可细分为学生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循环房屋净值贷款、发薪日贷款等等,产品期限长短不一十分灵活。
其中学生贷款在消费信贷中的占比最高,2015年末达到37.3%。据统计,后高中教育(大学、高职)当中有超过70%的学生有信贷记录,学生时期的信贷习惯一般会延续到毕业后。
对比中国消费信贷结构:
中国个人信贷结构极不平衡,从2010年至今,住房贷款一直是中国零售贷款的绝对主力,占比始终维持在70%以上,消费贷款中信用卡贷款占比最高。正是这种必须依靠不动产抵押物才可以发放贷款的授信模式,使得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缓慢。
从2015年开始的消费升级浪潮,“千禧一代”消费观念的改变、短缺的供给以及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消费支出结构才发生进一步改变,到2020年,预计生活必须品的支出将上升至43%。
另外,中国的低收入人群制造业和农民工蓝领,也是消费信贷重度用户。蓝领人群1年内使用消费信贷1-3次的占比为66.3%,且超过六成的蓝领用户表示会选择再次使用消费信贷。大量用户会产生二次借贷需求。
中美房贷与消费贷的关系对比,原来是房屋贷款造成了中国消费与消费贷的奇特错位
1中国消费贷与房贷的关系是正向
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的增速虽将有所回落,但仍将以年均30%以上的增速扩张。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消费贷的迅猛扩张并未伴随着居民消费的繁荣。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仅增长5.9%,低于2016年的7.9%。
消费贷加速而消费却放缓,可见消费贷实际上并未被用于消费从而促进消费的增长。
结合前面所说的数据,我们基本判断消费贷是被直接或间接用于负担购房支出。
首先,根据央行城镇储户调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预期房价上涨的储户比例持续上升,此间伴随着消费贷的不断加速增长,进入2017年下半年以后,预期房价上涨的储户比例开始趋稳回落,与此同时消费贷增速也从高位开始下行。
其次,如果以商品住宅销售额与个人房贷增量之差来表征购房者支付的首付,则可以发现:消费贷与购房首付的走势比较相似。
购房首付从2016年的4.9万亿暴增到2017年的8.3万亿,同时消费贷也从2016年的9400亿暴增到2017年的3.9万亿,二者走势几乎完全一致,增量仅差约4000亿。
所以,很可能目前相当部分消费贷暴增名不副实,实际上沦为了房贷的马甲,因此监管当局已着手对消费贷进行整顿。
2美国消费贷与房贷的关系是消费贷长期看低于房贷
美国消费贷相当于居民债务的比重波动下降。居民债务主要包括消费贷和房贷两大部分,消费贷占居民债务比重的下降意味着,虽然在某些时期消费贷增速可能高于房贷,但长期来看其增速是低于房贷的。
3中美信用卡贷款的未来
从结构上看,汽车贷款在美国消费贷中的占比基本稳定在30%-40%;循环授信(revolvingcredit,包括creditcard和homeequityrevolving)的占比则从1968年的1.5%持续上升至1998年的40.8%,随后回落至2017年的25.9%。
学生贷款占比从2006年的21%快速上升至2017年的近40%。据美联储调查,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和入学人数同时快速上涨,成年人中有30%曾借过学生贷款。
若按纽约联储householddebt数据的口径,则可以看到学生贷款占比和汽车贷款占比仍然位居第一和第二,信用卡贷款占比则从有数据记录的2003年以来持续下滑,到2017年为19%。
中国消费贷细分数据统计不全,我们仅能计算信用卡贷款的占比,其从2011年的43%上升至2016年的69%,但在2017年后由于消费贷的突然放量,信用卡贷款占比骤降至58%。
即便如此,中国的信用卡贷款占比仍然远高于美国巅峰时期的40%(revolvingcredit口径)以及美国的19%。
4中美贷款机构参与玩家对比
在美国,存款性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始终是消费贷的最大发放者:
历史上占比最高达60%,目前是40%。金融公司在2013年前以约20%的占比位居第二,但此后随着联邦政府发放消费贷的占比快速上升,目前金融公司占比已下降至第三位。
起于2014的趣店、分期乐等校园贷,在分别得到蚂蚁金服、京东投资后,又遭到了强监管。趣店退出校园市场后,切入现金贷为主。罪恶的校园贷是互联网机构绝对不应该去碰的事。
美国互助信贷组织(creditunions)占比与金融公司相近,位列第四。非金融公司发放的消费贷在二战时期曾经是最多的,但随后占比持续下降,目前已微不足道。
5中国消费金融供给方层面:产业职能大有不同
中国传统的金融市场由银行主导,由于仅能覆盖至白领和高净值人士的优质客群,大量长尾端客户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典型用户如大学生和刚提到的低收入蓝领人群,而这两类人群的数量和消费庞大的需求,就变成了由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巨头公司、以及这两者的科技与流量赋能和银行的合作助贷来共同完成。
最典型的是腾讯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产品,与银行和供应链等助贷合作。融360的业务模式则是助贷和导流。
与此同时,由互联网巨头带来的征信体系覆盖面日趋完善,弥补人行征信覆盖人群有限的问题。通过客户在非金融场景下的行为轨迹,包括线上线下的购物行为、出行行为、社交行为等,以及客户在金融机构的申请行为,有效补充了传统基于人行征信报告判断风险的不足。
6在中国,发展有多快,监管倒逼清退就有多严:
2018年是中国史上最灰暗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
曾经的1063家网贷平台目前仅24家有金融牌照;22家P2P及关联公司持有网络小贷牌照,6家P2P关联公司持有基金代销牌照,4家P2P及关联公司持有保险经纪牌照,3家P2P关联公司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而刚提到的趣店,倒是从校园贷转型现金贷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2019年趣店中报中宣布“正式推出开放平台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在合规性、资金端以及大数据、AI驱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分发、转接用户流量给其他合作伙伴”。
19年Q2财报显示趣店总营收为22.2亿元,净利润为11.4亿元,其开放平台业务实现收入近4亿元。也就是说,经业务调整过后趣店的“开放平台”收入已经占其营收的18%。
贡献收入的是唱吧这个单一合作方,这个案例看出,趣店“开放平台”就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拿到独家获客渠道,然后将这些渠道获客进行分层,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用户由趣店放款,不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用户将被分发到其它放贷机构。
这一举措也是2019年的中国消费金融界的典型现象,反映了互联网现金贷迫于当下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伴随着消费金融行业获客成本、以及不良资产的不断攀升,现金贷等单一盈利模式可持续性面临瓶颈,而数据证明,趣店为代表的商业模式,是一步好棋。
对比美国,第一篇中提到过,美国的消费科技产业层次丰富。从商业银行、到消费金融,到大型产业公司层次职能分明。在互联网社交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通过产业职能就解决了低收入人群小额消费贷以及征信问题。
美国消费金融参与方格局中,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高信誉客户,提供高额度信贷产品,但商业银行依然是市场主导机构,份额维持在50%左右;消费金融公司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高频次消费信贷服务,排名第二,份额约为20%;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通过设立非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开展基于主业的消费信贷业务,在1978年达到最高值14.6%;储蓄银行和储贷协会局限于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份额于1985年达到历史最高点9.4%。
看美国消费史第四阶段(1971-1990年代)诞生的精英消费主义、品牌消费的“雅皮士”时代:享乐主义泛滥,崇尚奢靡,重视名牌而不在意实用,这与中国当下发生的#消费升级#的部分缩影何其相像。而中国又兼具了美国1990s之后的特征,对于实用主义的高性价比转向。
但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富裕阶层集聚,贫富差距拉大,马太效应出现,由富人为首下沉的消费观通过信贷传导到了没有能力消费的人群中。
伴随#消费升级#的消费金融行业缩影,中国当下消费金融从短短十年间的繁荣到2018年的管制,我们的消费金融水平相当于美国1980年的消费金融科技和征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