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

2017年,中国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60万,占全球因烟草使用而死亡人数(830万)的近1/3,烟草使用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中国≥15岁男性吸烟率为50.5%,女性为2.1%。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7.9%,吸烟率为5.9%。超过50%的学生家里至少有一位吸烟的家长。

2018年,二手烟暴露率为68.1%,其中几乎每天都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35.5%。现在电子烟使用率为0.9%。≥15岁吸烟人群的戒烟率为20.1%。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对50多万名成人平均随访7年的结果表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城市男性吸烟者死于心血管病(CVD)的风险比(HR)为1.63,农村男性吸烟者为1.24。女性吸烟者死于CVD的风险高于男性。

1.2合理膳食

在膳食结构方面,中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蛋白质摄入量变化不大,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且已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上限水平(膳食指南推荐范围:20%~30%),农村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的风险依然存在。

根据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73572名≥2岁居民的数据,平均每标准人日的能量摄入量为2007.4kcal、碳水化合物266.7g、蛋白质60.4g、脂肪79.1g。

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对8777名6~11岁儿童的分析显示,该组人群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日摄入量分别为1591.7kcal、50.0g、69.6g和196.3g。

对7265名中国12~17岁人群的分析显示,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平均每人日摄入量分别为1995.0kcal、253.8g、84.5g、61.4g;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比分别为50.6%、37.1%、12.3%。

一项对CHNS1991—2015年29238名成人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显示,我国正经历传统膳食模式向西方膳食模式的转变:我国南方膳食模式(高摄入量的大米、蔬菜和猪肉)得分下降,现代膳食模式(高水果、乳制品、蛋糕和其他糕点)和肉类膳食模式(高摄入量的内脏、家禽和其他牲畜肉类)得分上升。

一项在2014年对我国14个省(市)27485名≥3岁人群中开展的调查显示,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为0.5g,供能比为0.11%;消费人群添加糖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为13.4g,供能比为2.69%。13~17岁青少年为碳酸饮料高消费群体。

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中西部贫困农村27374名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的调查显示,14.0%的学生每天吃零食≥2次,零食选择的前3位依次是蔬菜和水果(50.6%)、饼干和面包(50.1%)、膨化食品(40.0%)。

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显示,中国18~59岁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36.1%,23.9%的人在外就餐次数≥7次;男性、18~44岁人群、城市、高学历、家庭收入高、未婚以及在职人员在外就餐的行为更为普遍。与2010—2012年相比,18~44岁人群在外就餐比例增长了14.7%,45~59岁人群增长了9%。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对181795名≥18岁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饮酒率为43.7%,饮酒者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为28.3g/d,危险饮酒率(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41~61g,女性21~41g)为9.4%,有害饮酒率(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61g,女性≥41g)为13.7%,饮酒率、危害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均较2010—2013年增加。

全球疾病负担(GBD)2017显示,2017年,膳食纤维摄入较低导致中国170143人因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在与脑卒中有关的前5位危险因素中,膳食因素占3个:钠摄入过多、水果摄入不足、谷类摄入不足,人群归因分值(PAF)分别为38.5%、24.2%和24.1%。

CKB研究对461047名30~79岁居民平均随访11.2年后发现,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过去一年中不能每天摄入蔬菜、水果、鸡蛋,并且每天或每周摄入红肉)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HR=1.23,95%CI:1.14~1.33);过量饮酒(过去一年中每天酒精摄入量≥30g)或戒酒增加缺血性脑卒中(HR=1.21,95%CI:1.17~1.26)和出血性脑卒中风险(HR=1.30,95%CI:1.20~1.40)。

低钠盐与脑卒中关系研究(SSaSS)是一项开放标签的整群随机试验,在中国600个村庄纳入了有脑卒中病史,或者年龄≥60岁且患高血压的20995名居民,平均随访4.74年。结果显示,与食用普通盐相比,食用低钠盐者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了14%(每1000人年事件数:29.14vs.33.65;RR=0.86,95%CI:0.77~0.96;P=0.006)。在食用低钠盐的参与者中,高钾血症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未显著高于食用普通盐的参与者。

1.3身体活动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研究调查了各省共计12万~13万余名中小学生,发现2017年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高于2016年,高中生达标率没有明显改变。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显示,中国居民经常参加锻炼率为33.9%。除70岁以上人群外,30~39岁人群经常参加锻炼率最低,60~69岁人群最高。

CHNS发现,1991—2009年,中国成人平均身体活动总量呈下降趋势(399MET·h/7dvs.213MET·h/7d)。2011年男性职业活动量较1991年下降了31%,女性的趋势类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发布的全球168个国家2001—2016年的身体活动数据,对其中40~74岁人群资料的分析显示,达到身体活动建议目标可以预防我国18.3%的过早死亡,相当于每年避免101.65万40~74岁的人过早死亡。

GBD2016研究显示,中国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而导致的年龄标化脑卒中死亡率在1990—2016年趋于下降,男性年龄标化脑卒中死亡率由6.0/10万下降至1.8/10万,女性由3.4/10万下降至0.6/10万,男性的年度净变化率为-1.3%,女性为-2.9%。

对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队列中基线无CVD的100560人中位随访7.3年的资料分析显示,与基线时未达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推荐目标者相比,CVD发病风险在达标者中降低了26%(HR=0.74);高度活跃者的风险可降低38%(HR=0.62)。与基线及随访期间身体活动均不活跃者相比,保持活跃者的CVD风险可降低43%(HR=0.57)。

CKB队列研究中48.7万余名基线无CVD人群平均随访7.5年的结果显示,总身体活动量与CVD死亡呈显著负关联,与活动量最低组(≤9.1MET·h/d)相比,最高5分位组(≥33.8MET·h/d)CVD死亡风险降低41%(HR=0.59)。身体活动量每增加4MET·h/d,风险降低12%;增加职业或非职业活动均可降低CVD死亡风险。

对上海男性和女性健康研究中12万余名成人的长期随访显示,与不参加休闲身体活动者相比,中等强度休闲身体活动(如打太极拳、跳舞、健身步行等)参加者的CVD死亡风险下降14%(HR=0.86);即使未达到最小推荐量(7.5MET·h/7d),CVD死亡风险也有明显下降,并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GBD研究显示,2013年中国由于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医疗费用约48.6亿美元,占全球的10%,其中间接费用17.8亿美元,直接费用30.8亿美元。家庭支出占33.90%,政府支出占55.80%,第三方支出占10.30%。

对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2007年)及中国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显示,2007年中国居民患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癌症和2型糖尿病直接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未达到WHO推荐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2.3%、15.7%、8.5%、11.3%和13.5%,同时,因缺乏身体活动而导致的超重或肥胖还可进一步加重这种风险。2007年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经济负担为67亿美元,占当年主要慢性病全部经济支出的15.2%,直接医疗支出超过了年度中国主要非传染性疾病总直接经济负担的15%。

1.4健康体重

2012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4%和3.1%。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9%和0.4%。

2012年中国≥18岁居民超重率30.1%,肥胖率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7.3%和4.8%,农村增幅高于城市。

2014—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PEACE)对270万名35~75岁人群的调查显示,女性年龄标化腹型肥胖(腰围≥85cm)率为32.7%(32.6%~32.8%);男性(腰围≥90cm)为36.6%(36.5%~36.8%)。估计全国每3个人中就有1人为腹型肥胖。

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中国标准)、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国标准)和≤6岁儿童(WHO诊断标准)的超重肥胖率可能分别达到65.3%、31.8%和15.6%,而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可能分别达到78995万、5892万和1819万。

根据GBD研究,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体重指数(BMI)的CVD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BMI的CVD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CVD死亡归因于高BMI。

中国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为84亿~239亿美元,间接医疗费用为626亿美元。

按照CHNS中观察到的超重肥胖率及费用发展趋势,在没有考虑医疗保健服务费用长期增长的情况下,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预计为4180亿元人民币(以下简称为元)。

1.5健康心理

一项Meta分析发现,在基于医院的23项研究中,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51%,0.5%~25.44%为重度抑郁症;对社区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病率为34.6%~45.8%,3.1%~11.2%为重度抑郁症。

CKB对486541名30~79岁中国居民的分析发现,重度抑郁症的患病率为0.6%,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HR=1.32,95%CI:1.15~1.53),尤其是城镇居民的风险增加更为显著(HR=1.72,95%CI:1.39~2.14)。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中国32家医院3273名抑郁症患者的分析发现,约31.3%的抑郁症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其他表现还有失眠、胃肠道系统疾病、躯干疼痛、感觉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性欲减退、身体疼痛等。

0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高血压

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发现,≥15岁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粗率分别为5.1%、7.7%、13.6%和17.6%,总体呈上升趋势。

中国高血压调查(CHS)发现,2012—2015年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加权率为23.2%。估计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亿。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为39.1%,加权率为41.3%,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4.35亿。

2018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179873名≥18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95%CI:26.6%~28.4%)。

CHNS研究对12952名年龄>18岁中国成人前瞻性队列调查显示,高血压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3—1997年的40.8/1000人年增长至2011—2015年的48.6/1000人年。

1991—2011年,CHNS在中国8个省(1997年增至9个省,2011年增至12个省)对≥18岁成年人进行了8次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血压正常高值年龄标化检出率从1991年的23.9%增加到2011年的33.6%。

2015年,中国≥18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与既往调查相比,均有明显提高。

2005—2010年对12497名成人随访5年发现,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饮酒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236倍,女性是1.409倍。

2007—2010年全国8省调查、2011—2012年全国28个省横断面研究以及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均提示,空气污染可导致高血压危险增加。

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对8511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位随访3.34年期间,强化治疗组4243例患者中有147人(3.5%)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而标准治疗组4268例患者中有196人(4.6%)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RR=0.74,95%CI:0.60~0.92)。强化治疗组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绝对差异为1.1%。

一项研究发现,强化高血压控制(血压目标值降至133/76mmHg)与标准高血压控制(血压目标值降至140/90mmHg)相比,10年内可使中国高血压患者避免220.9万例冠心病事件、440.9万例脑卒中事件和7.51万例CVD死亡事件;与标准高血压控制相比,强化高血压控制可避免13%的脑卒中事件,使男性和女性分别避免17%和11%的冠心病事件。

根据2015—2025年中国心血管病政策模型预测,与维持现状相比,如果对已有CVD和尚无CVD的Ⅰ期和Ⅱ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每年将减少80.3万例CVD事件(脑卒中减少6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11.3万例),获得120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

中国若采纳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发布的成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并且达到目前的高血压治疗率,将使终身高血压药物治疗费用增加427亿美元,但CVD治疗费用减少37.7亿美元,同时防止141万因伤残而引起的生命年损失。

一项社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了抗高血压仿制药与原研药的长期降压疗效、成本-效果和心血管结局。发现仿制药组每位患者的年平均费用明显低于原研药组(分别为220.4美元和472.7美元)。使用仿制药每年平均为每位患者节省252.3美元,而两组降低收缩压的效果相似(分别为7.1mmHg±1.0mmHg和7.9mmHg±1.0mmHg)。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的成本-效果比(随访时收缩压降低1mmHg的年平均成本)分别为31.0和59.8。与仿制药物治疗相比,原研药每多降低1mmHg的收缩压,成本增加315.4美元。

2012—201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调查(CCACH)项目在全国6个城市对44396名6~17岁儿童采用非同日3个时点的筛查策略调查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尽管采用中国和美国各自最新标准筛查的单个时点高血压患病率有所差异(17.1%vs.15.4%),但经过非同日连续3次血压测量得到的患病率均下降了79%,最终的高血压患病率比较接近(3.7%vs.3.3%)。

在全国5个城市30所小学1~5年级开展的营养与运动干预预防高血压随机对照研究中,以15所学校为对照组(3333人),另外15所学校为干预组(3431人)。干预组实施以人群为基础的营养促进(包括营养课程、发放营养宣传手册、对学校餐厅进行配餐指导)和运动促进(每日至少20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年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的收缩压下降了0.9mmHg,高血压发病率下降了1.8%。

2.2血脂异常

2015年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项目(CANCDS)对179728名≥18岁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2002年升高。

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协作组分析发现,1980年,中国居民的平均非HDL-C水平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到2018年,则达到或超过了许多高收入西方国家的非HDL-C水平,为4mmol/L左右。

北京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研究分别于2004年和2014年纳入6~18岁北京市儿童青少年1660名和1649名,结果显示,2014年儿童青少年TC、LDL-C、非HDL-C和TG水平与10年前相比均明显升高。

2002年CHNS、2010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CNSCKD)、2011年CHNS及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4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中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定义为存在任一类型的血脂异常,包括TC≥6.22mmol/L、LDL-C≥4.14mmol/L、HDL-C<1.04mmol/L、TG≥2.26mmol/L)的总体患病率大幅上升,由2002年的18.6%上升为2012年的40.4%。

2012—2015年CHS对中国29678名≥35岁居民的调查显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34.7%。2014年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结果显示,中国≥40岁居民年龄与性别标化的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43.0%。

2013—2014年第四次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项目与2015年CANCDS项目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血脂异常主要类型是低HDL-C血症和高TG血症。

2012—2013年一项研究调查了全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3所中小学16434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总体检出率为28.5%(儿童血脂异常切点为TC≥5.18mmol/L、LDL-C≥3.37mmol/L、HDL-C≤1.04mmol/L和TG≥1.7mmol/L)。

2012—2015年CHS调查显示,中国≥35岁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16.1%、治疗率为7.8%、控制率为4.0%。

第四次CCDRFS项目对163641名居民调查显示,在15382例高危人群中(占总人群的9.4%),LDL-C未达标率高达74.5%(LDL-C<2.6mmol/L为达标);在2945例极高危人群中(占总人群的1.8%),LDL-C未达标率高达93.2%(LDL-C<1.8mmol/L为达标)。

血脂异常国际研究-中国(DYSIS-China)对25317名≥45岁患者(调脂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的研究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的LDL-C治疗达标率分别为44.1%和26.9%。

2014年11月~2017年6月,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善(CCC)项目在全国150家三级医院入选既往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此次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6523例,发现再发ACS患者入院时的他汀治疗率为50.8%,LDL-C达标率为36.1%(LDL-C<1.8mmol/L);其中≥75岁的再发ACS患者入院时他汀治疗率更低,仅为33.9%,达标率也更低,仅为24.7%(LDL-C<1.8mmol/L)。

GBD2017显示,高LDL-C归因死亡人数中81.76%死因为IHD,18.24%死因为缺血性脑卒中(IS);高LDL-C对IHD死亡的PAF为40.30%,对IS死亡的PAF为18.49%;高LDL-C归因死亡率为61.08/10万;高LDL-C造成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1816.21万人年,其中归因IHD的DALY为1394.15万人年,占76.76%;DALY率为1285.83/10万。

一项研究纳入了中国多省队列研究中无ASCVD的成人21265名(35~64岁),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10年ASCVD危险评估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在低、中、高风险人群中,低剂量他汀类药物干预可使10年ASCVD发病率分别降低4.1%、9.7%和15.5%;将他汀类药物价格降低至2019年中央政府集中采购政策水平,可显著降低各类风险人群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从而大大提高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的成本效益。

2.3糖尿病

1980年对30万全人群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2015—2017年,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75880名18岁及以上成人的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WHO标准)为11.2%(95%CI:10.5%~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95%CI:33.5%~37.0%);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糖尿病患病率为12.8%(95%CI:12.0%~13.6%),其中既往确诊糖尿病患病率为6.0%(95%CI:5.4%~6.7%),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8%(95%CI:6.1%~7.4%)。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成人糖尿病人数达1.298亿(男0.704亿,女0.594亿)。

有研究基于浙江省糖尿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新诊断的87976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的年龄标化总发病率为281.73/10万人年(95%CI:281.26~282.20)。标化年发病率从2007年的164.85/10万人年上升到2017年的268.65/10万人年,年均增加4.01%,且在男性、年轻人和农村地区人群中增加更快。

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纳入了来自33个诊所的577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的糖耐量受损的成年人,以小组随机的方式被分配到对照组或者三种生活方式干预组中的一组(饮食、运动、饮食加运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从1986年持续到1992年。在30年的随访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使糖尿病发病推迟3.96年(中位数),糖尿病发病风险下降39%,心血管事件下降26%,复合微血管事件下降35%,心血管死亡下降33%,全因死亡下降26%。干预组脑卒中和严重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也明显降低,干预组较对照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岁。

数学模型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非常具有效价比,可减少9.53%的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平均预期寿命增加0.82岁,QALY增加0.52,平均总成本减少700美元,增量成本收益比(ICER)为-1339美元/QALY。

2.4慢性肾脏病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中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全国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调查研究入选了47204名>18岁的成年人,结果显示,CKD的总患病率为10.8%,以此推算中国约有1.2亿名CKD患者。其中,肾功能异常(eGFR<60ml·min-1·1.73m-2)的患病率为1.7%,白蛋白尿(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30mg/g)的患病率为9.4%。

2015—2016年CHARLS研究纳入了6706名≥60岁受试者,肾功能下降(eGFR<60ml·min-1·1.73m-2)的总患病率是10.3%(95%CI:9.3%~11.2%)。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不断增高(60~64岁,3.3%;65~69岁,6.4%;70~74岁,11.4%;75~79岁,22.2%;>80岁,33.9%)。

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2016年度报告显示,合并CKD诊断的住院患者占该年度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4.86%。CKD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为13.90%,在高血压患者中为11.41%,在心血管病患者中为7.96%。18.82%的住院CKD患者合并冠心病,16.91%合并心力衰竭,13.22%合并脑卒中,4.01%合并心房颤动。

2016年,CKD患者的人均住院费用为15405元[四分位区间(IQR)8435~29542元],高于无CKD患者的11182元(IQR5916~18922元)。血液透析患者平均花费89257元,腹膜透析患者为79653元。

2.5代谢综合征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98042名≥18岁调查对象,依据修订的NCEPATPⅢ标准,发现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4.2%。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对16872名10~17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显示,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4%;依据Cook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3%。

2.6空气污染

2000—2016年,中国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超额死亡人数逾3000万,年超额死亡人数为150万~220万。

基于我国272个城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和死因逐日数据开展的系列研究发现,随着PM2.5、粗颗粒物(直径2.5~10μm)、O3、SO2、NO2和CO暴露浓度的增加,CVD死亡风险增加,大气污染物暴露浓度升高还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一项基于中国22.6万名城市居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一直使用清洁燃料做饭的居民相比,使用固体燃料做饭的居民全因死亡、CVD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19%、24%和43%。另外,厨房通风可降低19%的全因死亡风险和25%的CVD死亡风险。

03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践行“健康中国”理念、推动“健康入万策”的先导性项目。截至2020年,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成488个国家级“示范区”,覆盖全国17.1%的县(市、区),已超额完成《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的中期指标(2020年“示范区”覆盖率达到15%)。

天津市“示范区”在开展“三减三健”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同时,探索社区高血压管理和医联体建设等多种创新模式。2008—2018年全人群死亡监测分析表明,“示范区”人均期望寿命由81.48岁上升至82.38岁。男性由79.66岁上升至80.31岁,女性由83.44岁上升至84.51岁,而非“示范区”男性人均期望寿命无上升趋势;“示范区”AMI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年度变化百分比大于非“示范区”(粗死亡率:-5.36%vs.-4.02%;标化死亡率:-6.27%vs.-5.41%)。

重庆市和贵阳市通过持续建设健全慢性病监测系统,对“示范区”人口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进行了分析,发现“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显著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7.21%下降至2017年的15.38%,各年度均低于非“示范区”,而非“示范区”未见明显的年度变化,2012年和2017年分别为16.79%和17.05%。贵阳市分析发现,2018年“示范区”(含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5.95%,其中,CVD早死概率为7.48%,即,当年30岁的人群如果预计按当年30~69岁各年龄组的CVD死亡概率存活到69岁,由于CVD死亡的总体概率为7.48%。

04

心血管病

4.1心血管病流行趋势

中国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病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人,冠心病1139万人,心力衰竭890万人,肺源性心脏病500万人,心房颤动487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人,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人,高血压2.45亿人。

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占首位。2019年农村、城市CVD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农村CVD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2019年农村CVD死亡率为323.2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64.66/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8.63/10万;城市CVD死亡率为277.92/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8.5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9.41/10万。

4.2冠心病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2019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1.59/10万,农村为130.14/10万。2019年冠心病死亡率继续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上升明显,到2016年已超过城市水平。

2002—2018年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19年略有降低。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2007年、2009年、2010年超过城市地区,而且自2012年开始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于2013年开始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2013年中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大陆≥15岁人口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0.2‰,60岁以上人群为27.8‰。与2008年第四次调查数据相比(7.7‰),总患病率升高。2013年中国大陆≥15岁人口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为1140万,比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全年龄段冠心病患病人数增加了约108万。

ChinaPEACE分析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样确定的162家二、三级医院的13815份住院病历,发现2001—2011年,全国每10万人中,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按自然人口数估计,STEMI住院率从2001年的3.7/10万增高至2006年的8.1/10万和2011年的15.8/10万。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分析显示,中国不同级别医院STEMI患者的治疗和结局存在显著差异。与省级医院相比,地、县级医院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发生院内死亡的比例较高。

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纳入了中国大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家医院的15140例ACS患者,结果表明ACS患者出院后规范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率逐年下降,出院时应用率为86%,1年后降至68%,2年后降至59.7%。其中,三级医院出院时应用率为90.1%,1年时降至71%,而二级医院出院时仅为79.5%,1年时降至64%。此外,收入水平较低的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较低。

一项对全国不同地区53家医院3387例AMI发病24h内患者的研究显示,30d内再入院率为6.3%,近50%发生于出院后5d内。其中77.7%因为心血管事件入院,包括心绞痛(31.2%)、心力衰竭(16.7%)和AMI(13.0%)等。再入院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相近,但低于美国国立数据库的数据(约7.5%)。

China-PEACE研究表明,中国AMI患者出院后早期心肌梗死再发率较高,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率为2.5%,其中35.7%发生在出院后30d内,再发心肌梗死患者1年病死率升高25.42倍,早期再发心肌梗死患者1年病死率最高(53.5%)。

CAMI研究分析了2013—2016年80家收治STEMI患者≥50例且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能力的医院,这些医院共连续收治29581例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为6.3%。结合中国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及美国心肌梗死质量标准计算综合质量评分(OBCS)后显示,较低OBCS(<71.1%)医院、中等OBCS(71.1%~76.5%)医院和较高OBCS(>76.5%)医院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7.2%、6.6%和5.4%。

全国87家心脏中心参加的中国心脏外科注册研究(CCSR)数据显示:2013—2016年,共有56776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接受手术时平均年龄为(61.8±8.8)岁,女性占24.6%。CABG术后总的院内死亡率为2.1%。

2017—2019年在中国9个地点针对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或CTA的6000余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表明面部特征与冠状动脉疾病(CAD)风险增加有关,该团队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面部照片检测CAD的深度学习算法,该算法可以辅助识别CAD,有望用于门诊CAD概率评估或社区CAD筛查。

4.3脑血管病

2019年,脑卒中是导致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达2189175人,与2009年相比,死亡人数上升了12.4%。2019年,我国新发脑卒中3935182人,脑卒中患者达到28760186人。脑卒中也是2019年DALY的首位原因,DALY数达45949134,年龄标化DALY率为2412.52/10万。

2019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9.5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2.17%。在所有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病位列恶性肿瘤(162.46/10万)和心脏病(160.26/10万)之后,为死因顺位的第3位。

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29.41/10万,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0.61%;农村为158.63/10万,占22.94%。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2003—2019年,农村人口脑血管病各年度的粗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居民。2006—2009年,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增长1.41倍,农村增长1.44倍。2009—2012年,脑血管病的粗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2013—2019年又略有上升,且农村地区相对显著。

1997—2015年,CHNS对15917名居民的分析显示,年龄标化脑卒中发病率在北方地区为4.17/1000人年,南方地区为1.95/1000人年,南北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存在于农村而非城市。层级模型分析提示,地区差异可用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来解释。

2013年全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流行病学研究对分布于155个疾病监测点的178059户家庭进行面对面调查,在595711名参与调查的人群中,TIA加权发病率为23.9/10万,男性为21.3/10万,女性为26.6/10万。据估计,全国每年新发TIA达31万人。

201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为1596.0/10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4.8/10万,农村(1291.1/10万)高于城市(814.4/10万)。脑卒中标化患病率最高的是华中地区(1549.5/10万),其次为东北地区(1450.3/10万)和华北地区(1416.5/10万),最低的是华南地区(624.5/10万)。

2019年度脑血管病监测平台显示,全国31个省份共纳入2916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病4.5h内到院者rt-PA静脉溶栓率为30.4%,住院死亡率为0.4%。

4.4心律失常

2012—2015年CHS研究发现,中国≥35岁居民的房颤患病率为0.7%,农村(0.75%)高于城市(0.63%),其中34%的患者为新发现的房颤,自己并不知晓。

中国脑卒中筛查项目(CNSSS)在2013—2014年对1252703名40岁以上成年人的调查显示,中国12%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房颤,以此推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患者超过215万人,而该部分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仅为2.2%,其中98.2%的药物为华法林。

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对2011—2014年32家医院7977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分析发现,CHA2DS2-VASc评分≥2分和1分的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的比例分别为36.5%和28.5%,0分的患者也有21.4%使用抗凝药物。三甲医院为9.6%~68.4%,非三甲医院为4.0%~28.2%。

据全国房颤注册研究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房颤导管射频消融(RFCA)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房颤RFCA占总RFCA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7.3%、31.9%、33%和32.2%。目前房颤RFCA仍以环肺静脉电隔离为主,占总体消融量的60.2%,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4%,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1%。

RFCA已在中国6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系统资料显示,自2010年起导管射频消融手术量持续迅猛增长,年增长率13.2%~17.5%。受疫情影响,2020年射频消融手术量为102864例,较前几年明显减少。2020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比例为40.7%,房颤射频消融比例为32.2%,与2019年基本持平。

2005年7月~2006年6月,一项前瞻性研究对678718人进行了随访,共发生2983例死亡,其中心脏性猝死(SCD)284例(9.5%),SCD发生率为41.8/10万,男性高于女性(44.6/10万vs.39.0/10万),估测中国每年发生SCD约50万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和省级质控中心上报的数据,受疫情影响,2020年ICD置入量较2019年略有下降(4800例vs.5031例)。2020年置入的ICD中,单腔占比50%;一级预防占比53%,二级预防占比47%。

中国10家医院230例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LQT1型(KCNQ1突变,占37%)、LQT2型(KCNH2突变,占48%)和LQT3型(SCN5A突变,占2%)是其主要亚型。

国内研究对20~50岁职工健康普查发现,早复极检出率为2.73%~3.99%,多见于男性及中等以上劳动强度者。在13405名高中或大学生的心电图筛查中发现,早复极检出率为1%,男性多见,发生部位以下壁导联最常见,其次是下壁合并侧壁导联,形态主要为顿挫型和切迹型;随访12~36个月,未发生SCD等心血管事件和心律失常。对1215名竞技体育类大学生运动员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早复极检出率为35.9%,男性居多,部位以下壁导联最常见,形态以顿挫型最多。

4.5瓣膜性心脏病

2012年10月~2015年12月,一项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1499名≥35岁居民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1309人患有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的加权患病率为3.8%,据此推测中国约有2500万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风湿性瓣膜病仍是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退行性瓣膜病的患病人数近几年明显增加。我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55.1%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1.3%为退行性瓣膜病变。

上海中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对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32591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的患者有3673例(1.13%),男性占69.1%,明显主动脉瓣功能不全者58.4%,升主动脉扩张者52.5%,主动脉根部扩张者19.2%。

4.6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先心病检出率存在地区差异,多为2.9‰~16‰。

一项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及空间分布特征的Meta分析纳入1980—2019年617项研究中76961354名新生儿的资料,结果显示全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持续上升,从1980—1984年的0.201‰上升到2015—2019年的4.905‰。先心病检出率从西部到东部地区逐渐上升,从南部到北部地区逐渐下降。

2011年8月~2012年11月对中国东部12家医院、西部6家医院的122765名新生儿的调查显示,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为8.98‰,女性(11.11‰)高于男性(7.15‰)。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2019年中国城市居民先心病死亡率为0.76/10万,农村为0.91/10万,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

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和军队先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的资料,2019年中国大陆先心病介入治疗总量为39027例。其中,大陆地方医院2019年先心病介入治疗量为34758例,较2018年增加5.45%;治疗成功率为98.4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2%,死亡率为0.01%。整体上,中国地方医院先心病介入治疗例数呈缓慢上升趋势。2019年大陆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地方医院达313家,医师数量达483人。

4.7心肌病

2001年10月~2002年2月,中国9个省市(区)针对8080名居民(男性4064名,女性4016名)的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显示,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粗患病率为0.16%,男性患病率(0.22%)高于女性(0.10%),经年龄、性别校正后的患病率为80/10万,据此估计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例。

根据上述9省市(区)调查,中国扩张型心肌病(DCM)患病率为19/10万。2011年7月~2011年12月,中国北方非克山病地区DCM患病率调查研究实际调查7省120村共49751人,共检出DCM患者6例,估计患病率为1.2/万。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调查显示,2006年7月~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患儿4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981/6319678),其中以DCM最多[1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EFE)[1283例(25.76%)]和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

国内一项研究对529例HCM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43.9%的患者有明确致病突变,其中占比最多的是MYH7基因和MYBPC3基因。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发现常见基因变异也是导致HCM发病的重要原因,提示存在非孟德尔遗传模式,且具有种族特异性。

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0月~2019年12月产前诊断的所有心肌致密化不全(NCCM)胎儿,在49898例胎儿中鉴定出37例NCCM,NCCM在胎儿中的检出率为0.07%。其中47%发现基因检测阳性,非肌小节基因突变占绝大多数,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3个肌小节基因(MYH7、TTN和MYBPC3)均未发现突变。

4.8心力衰竭

一项中国10个省市20个城市和农村15518人的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据此保守估计中国约有400万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CHS对22158名居民的分析显示,在≥35岁的中国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病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为1.4%,中/重度舒张功能障碍患病率为2.7%。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对2012年1月~2015年9月全国132家医院13687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分析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为4.1%。

2020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对2017年1月~2020年10月全国113家医院33413例记录院内转归的心力衰竭患者分析显示,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2.8%。

根据2020年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7±14)岁,男性占60.8%,心力衰竭患者中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6.3%)、冠心病(48.3%)成为目前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感染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心肌缺血和劳累。射血分数降低、射血分数中间值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分别占40.2%、21.8%和38.0%。

中国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整体利尿剂的使用率变化不明显,地高辛的使用率受国际临床研究的影响呈下降趋势,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上升。RAS阻滞剂的整体使用率呈上升趋势,但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的问世,ACEI和ARB的使用率降低。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资料统计和省级质控中心上报数据,2020年CRT置入量为3896例,较2019年下降13.9%。因符合CRT-P适应证的患者同时符合CRT-D适应证,CRT-D的置入比例在逐年增长。2013—2015年22家中心纳入454例CRT-P/D的研究结果显示,52.2%的患者选择CRT-D。2019年接受CRT治疗的病例中CRT-D的比例进一步增长(占64%)。年置入40例以上的医院CRT-D置入比例更高,而GDP水平较低地区CRT-D的置入比例更低。

截至目前在中国境内共有16家医院开展了近100例左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其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3项置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终末期心脏衰竭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临床试验研究。

第1项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由重庆永仁心生产的EVAHEARTⅠ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2018年1月~2021年1月,共入组完成17例EVAHEARTⅠ置入术,围手术期死亡0例。长期随访,除2例分别于术后156d和1035d接受心脏移植外,其余15例患者长期携带人工心脏生存350~1100d。

第2项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由苏州同心生产的CH-VAD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研究。2019年1月~2020年12月,5家中心共完成33例CH-VAD置入术,围手术期死亡3例,其余30例术后1个月心功能恢复至NYHAⅠ~Ⅱ级。长期随访显示,1例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术后166d撤除装置,1例患者术后190d撤除装置接受心脏移植,其余28例长期随访携带装置生存360~1600d。

第3项是由航天泰心生产的“火箭心”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研究,已完成50例入组,具体数据有待进一步公布。

根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共有56所医疗机构具备心脏移植资质,2015—2020年,中国各移植中心实施并上报心脏移植年手术量依次为279例、368例、446例、490例、679例和557例,6年共完成并上报2819例(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数据)。2020年,中国接受心脏移植患者中,非缺血性心肌病占比为74.4%;在儿童心脏移植受者中,非缺血性心肌病占比为84.9%。2020年,中国心脏移植受者院内存活率为88.5%,多器官衰竭和移植心脏衰竭占早期死亡原因的60%以上。2015—2020年,全国心脏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为85.3%,术后3年生存率为80.4%。其中,成人心脏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5.3%和80.4%;儿童心脏移植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和84.0%。

4.9肺血管病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4.9.1肺动脉高压

2014年全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中心协作组(CSTAR)的数据表明,若将PH定义为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静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40mmHg,SLE患者中PAH的患病率为3.8%(74/1934)。

2006年以前中国没有治疗PAH的靶向药物,IPAH及家族性PAH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38.9%和20.8%,进入靶向药物时代后IPAH的生存状况明显改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2.1%和75.1%。

4.9.2肺血栓栓塞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1997—2008年,中国60多家三甲医院的16972182例住院患者中共有18206例确诊为肺栓塞(PE),PE在住院患者中的占比为0.11%。1997—2008年中国PE病死率显著降低,从1997年的25.1%(95%CI:16.2%~36.9%)降至2008年的8.7%(95%CI:3.5%~15.8%)。

中国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CURES)2009—2015年共纳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机构的7438例成人急性症状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结果显示,高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中危[sPESI(简化的肺栓塞严重指数)≥1]和低危(sPESI=0)患者分别占4.2%、67.1%和28.7%。CT肺动脉造影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87.6%),抗凝治疗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方法(83.7%);初始全身溶栓治疗的使用比例从14.8%减少到5.0%,急性PE病死率从3.1%降至1.3%。

4.10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

4.10.1主动脉疾病

根据2011年中国健康保险数据进行估测,中国大陆急性主动脉夹层年发病率约为2.8/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7/10万vs.1.5/10万)。

主动脉夹层注册登记研究(Sino-RAD)结果显示,中国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患病年龄较欧美国家年轻10岁左右。在治疗方面,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治疗率为89.6%,药物治疗率为7.8%,腔内治疗率为1.6%,杂交治疗率为1.3%,住院死亡率为5.5%。而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药物治疗率为21.3%,病死率为9.8%;外科手术治疗率为4.4%,死亡率为8.0%;腔内治疗率为69.6%,死亡率为2.5%。

不同类型的胸主动脉手术患者,其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各不相同。HQMS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平均住院日为15.9d,平均住院费用为15.75万元;单纯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Bentall手术)平均住院日为23.4d,平均住院费用为21.16万元;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平均住院日为23.2d,平均住院费用为27.41万元。

一项关于国人腹主动脉瘤增长速度的Meta分析表明,中国人群腹主动脉瘤的年生长速度为0.18~0.75cm,瘤体直径越大,生长速度越快。

HQMS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平均住院日为22d,平均住院费用为12.30万元;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平均住院日为14d,平均住院费用为17.84万元。

4.10.2外周动脉疾病

4.10.2.1下肢动脉疾病

一项中国大陆地区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显示,≥35岁的自然人群下肢动脉疾病(LEAD)患病率为6.6%,据此推测中国约有4530万例LEAD患者。其中,1.9%的患者接受了血运重建,据此估测中国实施血运重建的例数为86万。

4.10.2.2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2018年中国脑卒中预防项目(CSPP)对106918名≥40岁社区居民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的分析显示,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患病率为0.5%。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2018年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上报例数为4910例,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79%。2018年,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共开展1580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92%。

4.10.2.3肾动脉狭窄

一项18年共纳入2905例肾动脉狭窄(RAS)患者的单中心研究发现,RAS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82.4%)、大动脉炎(11.9%)、纤维肌性发育不良(4.3%)和其他原因(1.4%);动脉粥样硬化由1999—2000年的50%增加到2015—2016年的85%。年龄≤40岁的患者中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更多见。

4.10.2.4锁骨下动脉狭窄

臂间收缩压差≥15mmHg是预测锁骨下动脉狭窄>50%的一个强有力的指标,可用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筛查和诊断。来自上海一社区3133名平均年龄69岁的老年人群研究表明,臂间收缩压差≥15mmHg的人数占1.7%。单中心研究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住院患者中的病因构成,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占95.9%,而年龄≤40岁的患者中大动脉炎占90.5%。

4.11肿瘤心脏病学

一项纳入71万例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18%的癌症患者伴有CVD危险因素或患有CVD,其中13%至少有一种CVD危险因素,5%有一种CVD。在调整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所接受的治疗后,合并心力衰竭的肿瘤患者预后最差,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9%;其次是心肌梗死,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0%。

05

心血管病康复

5.1心脏康复

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医院心脏康复工作的现状调查共纳入中国大陆七大区124家三甲医院,结果显示仅有30家医院(24%)开展了心脏康复服务,平均1亿人口中仅有2.2家医院能开展心脏康复。在13家完成36项调查并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中,有3家(23%)开展了院内Ⅰ期康复,3家(23%)开展了Ⅱ期康复,7家(54%)同时开展了Ⅰ期和Ⅱ期康复。

5.2脑卒中康复

2016年,中国康复医院数量和康复床位数均较前几年显著增加。2018年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抽样调查,包含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44家医院数据,结果显示,2147家医院配置康复医学病房,病房配置率为28.46%,其中实际纳入统计的1897家康复病房的平均床位数为41.17张。2018年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平均出院患者753.25人次,其中脑卒中患者241.56人次。神经内科病房早期康复(住院24~48h)开展率为11.79%,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开展率为25.25%。

2009年调查显示国内康复医师1.6万名、治疗师1.4万名和护士1.2万名,2018年康复医师增加至3.8万名,护士增加至1.5万名。康复治疗师毕业于康复专业的占比为70%左右,毕业于中医的占比为15%左右。

06

心血管基础研究与器械研发

6.1心血管基础研究

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水平心血管基础研究从2005年后开始起步,有影响力的论文主要发表在Circulation和CirculationResearch两大杂志。通过Cell、NatureMedicine、Circulation、JAmCollCardiol、EurHeartJ、CircRes和NatureCommunications等期刊的数据,可以观察到近几年国内高水平心血管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

2020—2021年通讯作者和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大陆地区,以探索心脏和血管解剖、发育与功能/发病机制为对象的基础研究论文共48篇,涉及心肌疾病(IHD、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及生长发育等方面。其中热点研究包括心脏保护与再生、单细胞测序技术、基因治疗及机器学习等。

6.2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产品

2020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68项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其中31项为心血管类产品,说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我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占主导地位,占比达45.6%;而且国产原创产品有58项,占比85.3%。同时期,共批准15项医疗器械进入优先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其中有2项为心血管类产品。

2020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获得心血管领域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2项,其中101项为国产产品,其中11项产品曾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与2019年9月1日~2020年8月31日的数据相比(获批141项注册证,国产产品96项,其中5项曾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心血管器械审批方面的速度持续加快,获批创新医疗器械占比显著增加,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目前在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101项国产产品中,介入类产品有90项,成像类产品4项,血流测量系统3项,开放手术类产品2项,有源手术类产品1项,AI软件1项。

07

心血管病医疗费用

7.1出院总人次数及其变化趋势

2019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684.41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4.03%;其中,心血管病1434.88万人次,占7.50%,脑血管病1249.53万人次,占6.53%。

CVD患者出院人次数中,以IHD(893.48万人次)和脑梗死(827.60万人次)为主,其比重分别为36.92%和34.20%;2019年糖尿病出院人次数为461.27万人次。

1980—2019年,中国CVD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为9.59%,快于同期全病种出院人次数的年均增速(6.33%)。CVD各病种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排位依次为心力衰竭(20.66%),心绞痛(13.02%),脑梗死(11.91%),肺栓塞(11.45%),IHD(11.04%),AMI(10.94%),脑出血(8.84%),高血压(7.04%),心律失常(6.15%),高血压性心脏、肾脏病(5.95%),慢性风湿性心脏病(0.70%)和急性风湿热(-11.98%)。糖尿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为13.31%。

7.2心血管病住院费用

2019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为3133.66亿元。其中,心血管病的住院总费用为1773.38亿元,包括IHD1256.25亿元(其中,心绞痛427.84亿元、AMI321.18亿元)、心律失常180.99亿元、高血压167.21亿元(其中,高血压性心脏、肾脏病27.61亿元)、心力衰竭130.64亿元、风湿性心脏病19.30亿元、肺栓塞18.09亿元、急性风湿热0.90亿元;脑血管病的住院总费用为1360.28亿元,其中脑梗死811.97亿元、脑出血296.33亿元;另外,糖尿病的住院总费用为365.92亿元。

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AMI、脑梗死和脑出血住院总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99%、18.82%和13.51%;与2018年相比,2019年IHD的住院总费用增长了9.55%(心绞痛14.41%),高血压增长了-2.03%(高血压性心脏、肾脏病7.91%),肺栓塞增长了11.53%,心律失常增长了15.59%,心力衰竭增长了24.04%,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增长了-10.18%,急性风湿热增长了-9.46%;另外,糖尿病增长了7.72%。

2019年,IHD的次均住院费用为14060.20元(心绞痛15486.51元、AMI30368.54元),脑梗死9811.18元,脑出血19843.37元,高血压6514.19元(高血压性心脏、肾脏病8929.68元),肺栓塞17169.01元,心律失常16028.28元,心力衰竭9368.51元,慢性风湿性心脏病9525.63元,急性风湿热5780.11元;另外,糖尿病7932.88元。

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AMI、脑梗死和脑出血次均住院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86%、1.29%和4.59%;与2018年相比,2019年IHD的次均住院费用增长了4.94%(心绞痛1.23%),高血压增长了0.62%(高血压性心脏、肾脏病1.62%),肺栓塞增长了0.07%,心律失常增长了8.89%,心力衰竭增长了2.80%,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增长了1.53%,急性风湿热增长了2.87%;另外,糖尿病增长了-0.35%。

THE END
1.2018软装家具流行趋势(第二弹)——几何元素【回顾上期流行趋势】 2018软装家具流行趋势(第一弹)——金属元素 https://www.kujiale.com/ask/3FO4K0DWQNWS?type=all 下周:2018软装家具流行趋势(第三弹) 更多精彩请到模型包频道~~优秀设计师都在这里找稀缺模型 https://yun.kujiale.com/decoproduct...https://www.kujiale.com/ask/3FO4K0C32M7O
2.2024年高端家具市场需求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2024年版中国高端家具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高端家具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高端家具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定制化、智能化成为高端家具的两大发展趋势,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空间需求,定制https://www.cir.cn/7/15/GaoDuanJiaJuShiChangXuQiuFenXiYu.html
3.元宵大福利2018澳洲外展新鲜播报,直击当地家居礼品市场,请收好!2018澳洲市场趋势大揭秘 色彩搭配趋势-- 经典素雅与时尚艳丽并存 传统的家居饰品以白、蓝色为主打,日用品及消费品偏向于艳丽色彩。 市场流行趋势--迎合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不同产品系列 如针对女性群体,推出配饰与家饰的搭配;针对年轻群体,推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系列;针对年长群体,推出经典高雅系列。 https://www.jinhanfair.com/cn/press/pressrelease/2700
4.华丽全屋灯光设计2018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台湾照明设计大师...全屋灯光设计已经被市场接受,成为新流行趋势。案子亦越来越多已经出现排队局面,同时客户也非常认可全屋灯光设计的价值。 华丽全屋灯光设计营销总监王?先生 华丽全屋灯光设计推出以来,受到很多高品质客户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家庭、设计师,都选择华丽全屋灯光设计,甚至主动给朋友们介绍推荐。 https://www.shangbw.com/news/show-8501.html
1.如何选择具有特色的家具产品?这类产品有哪些风格?房产频道首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是选择家具的第一步。考虑家居空间的大小、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审美偏好。例如,如果家中有小孩,选择耐用且易于清洁的材料如皮革或高密度织物是明智的。如果追求自然和舒适,木质家具可能更符合你的需求。 其次,家具的风格选择应与整体家居设计风格相协调。以下是几种流行的家具风格及其特...https://house.hexun.com/2024-11-11/215465386.html
2.揭秘2017年室内装修新风尚,探索最新流行趋势与创意设计摘要:,,本文探索了最新的室内装修趋势,介绍了2017年的室内装修新风尚。这些趋势涵盖了从现代简约到环保绿色家居等多个方面,注重空间利用、舒适性和个性化设计。通过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打造时尚、实用且环保的居住环境,提...http://cntefa.com/post/348.html
3.一眼着迷的9件家具瞬间让家变高级然而,传统的实木家具往往给人留下古朴、厚重的印象,然而,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实木家具与现代主义美学的巧妙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在市场上,涌现出了一些令人一见倾心的现代实木家具作品。这些家具不仅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更通过精细的做工与细腻的质感,瞬间提升了家居空间的档次,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https://www.zhufaner.com/zixun/36621.html
4.2018年,这五大元素哪些影响了你的家居消费—新京报5月,欧派整装大家居西南旗舰店在四川省宜宾市开业,被欧派认为是欧派大家居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行之有效的重大成果。2018年,“欧派整装大家居”模式正式落地,欧派整装大家居模式以设计为核心,整合了装修材料、基础施工、软装配饰、定制家具、设计安装以及入住前开荒保洁等全套服务项目。 https://www.bjnews.com.cn/home/2018/12/20/532278.html
5.2018室内设计流行趋势,超级美!~纵观近几年时尚圈的流行趋势,酷感十足的金属元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但2018年的热度只增不减,多元材料的混搭运用让设计有了更多的突破。 趋势二:抛光面和中性色 2018年工业风在装修领域将要制造的一个动静,就是大大推动抛光面的流行。 光亮、平整的抛光面可以展现一种低调的奢华,它素雅、冷静、富有格调美,不...https://m.jia.com/jcjm/article/535679.html
6.重磅通知300+家居建材人士邀您共同参与建筑室内新设计新...1、2018-2019年中国室内装饰材料发展与应用 —— 王忠勇 中国贝壳粉壁材产业联盟理事长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 施工委员会副会长 2、木塑型材在室内装饰应用上的创新和发展 —— 刘嘉 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3、全球化潮流下,中国建筑室内设计流行趋势与机遇 ...http://m.xincailiao.com/news/app_detail.aspx?id=353220&ptype=1
7.上海福贸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展品运输等服务;3.组团赴日参加展会,全程为展商服务,团队统一负责人员的国际机票、酒店住宿、餐炊、接机送机、导游司机、观光旅游等服务;4.为展商提供日本市场行情以及与日本客户外贸常识等咨询服务;5.免费为客户指导样品的筛选,参展商可以提供样品的照片,由组委会组织专家指导样品的流行趋势,分析是否有利于在日本市场...http://www.fmzlexpo.com/
8.only2018女装2019年新款流行趋势,only2018女装新款元素样式围绕着only2018女装2019年新款流行趋势,only2018女装新款元素样式这个主题,为各位可爱的小宝贝详细介绍相关心意的宝贝,大家一起来看下相关内容吧。 1、官方旗舰店CO ONLY CO品牌女装 专柜2018新款女生阔腿裤高腰宽松直筒裤原宿bf风牛仔裤 蓝色 26 推荐理由:棉弹牛仔布的材质,天然保护肌肤,长裤版型,显瘦十分,喇叭裤造型...https://m.jd.com/phb/zhishi/0c62a4389a9a7904.html
9.美国人越有钱就越喜欢买床垫?“盒装”床垫成流行趋势“盒装”床垫成流行趋势 国民经济对床垫购买量会产生什么影响? 图片来源:123rf.com.cn 美国床上用品行业协会表示,经济加速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升温将会在2018年给美国的床上用品行业带来更强劲的增长。 国际睡眠产品协会(ISPA)在10月份发布了一个为期3年的增长周期预测,预测显示,该行业将将在2017年经历小幅增长,但到...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31804
10.高定进化论(6)高度同质化下的高定产品及流行趋势高定对于行业的意义,是要推动定制家具的产业升级,要让足够能够上得去的企业,提供有区别于普通定制的高端产品以及相匹配的优质服务。如果只有劳斯莱斯级才够得上高定,那将是一个死局。 高定进化论(6)高度同质化下的高定产品及流行趋势 在《高定进化论》的第二篇,我们以豪车为类比,通过设置“分水岭”的方式,来定义...https://www.chinayigui.com/news/2021/0730/21730557487.shtml
11.PPG发布2018年汽车色彩流行趋势报告聚氨酯展2024聚氨酯展官网...美国匹兹堡市,2018年11月1日 –PPG(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PPG)近日发布年度汽车色彩流行趋势数据,指出绿色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受欢迎度显著提升。 “消费者在挑选汽车时,颜色的选择往往趋于保守,例如常见的白色或黑色。然而,从历史上看,绿色也曾是一种颇受欢迎的颜色选择,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 PPG汽车OEM涂料全球色...http://www.shglflexpo.com/index.php?s=/Home/Article/detail/id/1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