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cretesmall-sizedhollowblockmasonrybuildings
JGJ/T14-2011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2年4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1131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14-2011,自2012年4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同时废止。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8月29日
前言
1总则
1.0.1为保证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质量可靠,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地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地区,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墙体材料的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及工程质量验收。1.0.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的设计、施工及工程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
2.1.1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concretesmall-sizedhollowblock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总称,简称小砌块(或砌块)。2.1.2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normalconcretesmall-sizedhollowblock以碎石或碎卵石为粗骨料制作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主规格尺寸为390mm×l90mm×l90mm,简称普通小砌块。2.1.3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lightweightaggregatedconcretesmall-sizedhollowblock以浮石、火山渣、煤渣、自然煤矸石、陶粒等粗骨料制作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主规格尺寸为390mm×l90mm×l90mm,简称为轻骨料小砌块。
2.2符号
2.2.1材料性能Cb一一混凝土砌块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Db——小砌块砌体热惰性指标;f1一—小砌块抗压强度平均值;f2一—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fg——对孔砌筑单排孔混凝土砌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ft——砌体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v一—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fgv——对孔砌筑单排孔混凝土砌块灌孔砌块抗剪强度设计值;fvE——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Mb——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MU——小砌块强度等级;Rb——小砌块砌体热阻。
2.2.4计算系数n——总数,如楼层数、质点数、钢筋根数、跨数等;α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墙、柱的高厚比;γ——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a——砌体强度设计值调整系数;γf——结构构件材料性能分项系数;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φ——组合值系数,轴向力影响系数;ζ——计算系数,局压系数;λ——构件长细比,比例系数;μ1——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c——设构造柱墙体允许高厚比提高系数;ρ——配筋灌孔率,比率。
3材料和砌体的结构设计计算指标3.1材料强度等级
3.1.1小砌块、砌筑砂浆和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强度等级可采用MU20、MUl5、MUl0、MU7.5和MU5;2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强度等级可采用MUl5、MUl0、MU7.5、MU5和MU3.5;3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可采用Mb20、Mbl5、Mbl0、Mb7.5和Mb5;4灌孔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采用Cb40、Cb35、Cb30、Cb25和Cb20。注:1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砌筑砂浆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2确定砌筑砂浆强度等级时,试块底模应采用同类小砌块侧面做底模。
3.2砌体的结构设计计算指标
3.2.1龄期为28d的以毛截面计算单排孔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时,应根据块体和砂浆强度等级分别按下列规定采用。1单排孔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对孔砌筑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本规程表3.2.1-l的规定取值。2单排孔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对孔砌筑时,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g,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表3.2.1-1单排孔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和煤矸石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表3.2.1-2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注:1表中的小砌块为火山渣、浮石和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2对厚度方向为双排组砌的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中数值乘以0.8。3.2.2龄期为28d的以毛截面计算的小砌块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时,应按本规程表3.2.2的规定取值。
表3.2.2沿砌块砌体灰缝截面破坏时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MPa)
注:1对于形状规则的砌块砌筑的砌体,当搭接长度与砌块高度的比值小于1时,其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和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ftm应按表中值乘以搭接长度与砌块高度的比值后采用;2对孔洞率不大于35%的双排孔和多排孔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表中的砌块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乘以1.1。单排孔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对孔砌筑时,灌孔砌体的抗剪强度设计值fgv,应按下式计算或按本规程附录A中表A.0.1-1~表A.0.1-4取用:fgv=0.2fg0.55(3.2.2)式中:fg——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表3.2.5-1砌体的弹性模量(MPa)
表3.2.5-2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和收缩率
注:表中的收缩率由达到收缩允许标准的小砌块砌筑28d的砌体收缩率,当地方有可靠的小砌块砌体收缩试验数据时,亦可采用当地的试验数据。
3砌体的摩擦系数,可按表3.2.5-3规定取值。
表3.2.5-3摩擦系数
3.2.6小砌块砌体应按小砌块实际的小砌块孔洞率并应考虑在墙体中增加的构造措施的重量计算墙体自重。灌孔砌体应按实际灌孔后的砌体重量计算墙体自重。
4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设计4.1建筑设计
4.1.3小砌块墙体的耐火极限应按表4.1.3采用
表4.1.3小砌块墙体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注:墙体两侧无粉刷层。对防火要求高的小砌块建筑或其局部,可采用混凝土或松散材料灌实孔洞的方法来提高墙体的耐火极限,也可采取其他附加防火措施。复合保温砌块中所复合的保温材料,宜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当采用不是不燃或难燃级别的保温材料时,应提出复合保温砌块砌体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当小砌块建筑墙体采用外保温系统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1.4对190mm厚小砌块墙体双面粉刷(各20mm厚)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按45dB采用。对190mm厚配筋小砌块墙体双面粉刷(各20mm厚)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按50dB采用。对隔声要求较高的小砌块建筑,可采用下列措施提高其隔声性能:1孔洞内填矿渣棉、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等松散材料;2在小砌块墙体的一面或双面采用纸面石膏板或其他板材做带有空气隔层的复合墙体构造。对有吸声要求的建筑或其局部,墙体宜采用吸声砌块砌筑。
4.1.5小砌块建筑及配筋小砌块砌体建筑的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面时,应在屋面上设置保温隔热层。2小砌块住宅建筑宜做成有檩体系坡屋面。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基层坡屋面时,坡屋面宜外挑出墙面,并应在坡屋面上设置保温隔热层。3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及上面保温隔热防水层中的砂浆找平层、刚性面层等应设置分格缝,并应与周边的女儿墙断开。
4.2建筑节能设计
4.2.1小砌块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及其对应的窗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和空气渗透性能,以及其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均应符合设计建筑所在气候地区现行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2通过建筑节能设计计算确定的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满足建筑结构整体性、变形能力及防火性能的要求,安全、可靠,并具有可操作性;3墙体及楼地板的建筑节能设计,应同时考虑建筑装饰与设备节能对管线及设备埋设、安装和维修的要求。4.2.2小砌块及配筋小砌块砌体的热工性能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小砌块及配筋小砌块砌体的热工性能计算参数用砌体热阻和砌体热惰性指标表征,分别用符号Rma,和Dma表示。砌体热阻Rma,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规定的计算方法与《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规定的检测方法计算或检测确定。砌体热惰性指标Dma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计算方法计算确定。2普通小砌块及配筋小砌块砌体的热阻Rma和热惰性指标Dma可按表4.2.2采用。
表4.2.2普通小砌块及配筋小砌块砌体的热阻Rma和热惰性指标Dma
注:1取单排孔配筋小砌块砌体的当量导热系数λma.c=1.74w/(m·K),平均蓄热系数Sma=17.20W/(m2·K);2表中的热阻及热惰性指标值末包含砌体两侧的抹灰层;3小砌块的基材、块型及厚度与表4.2.2不同,或孔洞中内填、内插保温材料形成的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和带有空气间层或不带有空气间层的内,外叶小砌块夹心砌体的热阻Rma和热惰性指标Dma,应按4.2.2条1款和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进行检测和计算确定;4孔洞中内插、内填保温材料的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的热阻Rma和热惰性指标Dma可按本规程附录D采用。
4.2.4居住建筑的分户墙或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调房间与非采暖空调房间隔墙采用小砌块墙体时,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户墙或隔墙采用普通小砌块及配筋小砌块砌体时,应按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在其一侧或两侧采取适宜的保温技术进行热工设计计算;2分户墙或隔墙采用保温小砌块及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时,若保温小砌块及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部位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分户墙或隔墙面积的70%,可将保温小砌块及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部位的传热系数Kp作为分户墙或隔墙的传热系数K计算值;若保温小砌块及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部位的面积小于分户墙或隔墙面积的70%,应考虑结构性热桥部位的影响按本规程附录E的计算方法计算分户墙或隔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
4.2.5小砌块建筑屋而的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屋面的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应符合设计建筑所在气候地区现行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保温层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应采用计算导热系数λc和计算蓄热系数Sc。2屋面宜设计为保温隔热层置于防水层上的倒置式屋面,且宜选择憎水型的绝热材料做保温隔热层。3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屋面宜采用绿色植被屋面或有保温材料作基层的架空通风屋面。4屋面的天沟、女儿墙、变形缝及突出屋面的构件与屋面交接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通过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在该部位的垂直或水平面上设置一定厚度的保温材料,使该部位的最小传热阻不低于设计建筑所在气候地区屋面要求的最小传热阻(Ro·min)值。
5小砌块砌体静力设计5.1设计基本规定
5.1.1本规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可靠度,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5.1.2小砌块砌体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5.1.3砌体结构和结构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在正常使用及正常维护条件下,必须保持满足使用要求,而不需大修或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规定。5.1.4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建筑结构按表5.1.4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表5.1.4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注:l对特殊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2对地震区砌体结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根据建筑物重要性区分建筑物类别。5.1.5小砌块砌体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整体稳定性验算表达式,弹性方案、刚弹性方案、刚性方案的静力设计规定及其相应的横墙间距要求以及耐久性规定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执行。
5.1.6梁支承在墙上时,粱端支承压力(Nι)到墙边的距离,对刚性方案房屋屋盖梁和楼盖梁均应取粱端有效支承长度(αo)的40%(图5.1.6)。多层房屋由上面楼层传来的荷载(Nu),可视为作用于上一搂层的墙、柱的截面重心处。注:当板支承于墙上时,板端支承压力Nι到墙内边的距离可取板的实际支承长度α的40%。
图5.1.6梁端支承压力位置
5.1.7带壁柱墙的计算截面翼缘宽度(bf)可按下列规定采用:l对多层房屋,当有门窗洞口时,可取窗间墙宽度;当无门窗洞口时,每侧翼墙宽度可取壁柱高度的1/3;2对单层房屋,可取壁柱宽加2/3墙高,但不应大于窗间墙宽度和相邻壁柱间的距离;3计算带壁柱墙体的条形基础时,应取相邻壁柱间的距离。5.1.8当转角墙段受竖向集中荷载时,计算截面的长度可从角点算起,每侧宜取层高的1/3。当上述墙体范围内有门窗洞口时,则计算截面取至洞边,但不宜大于层高的1/3。当上层荷载传至本层时.可按均布荷载计算,此时转角墙段可按角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
5.2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5.2.1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N≤φfA(5.2.1)式中:N——轴向力设计值(N);φ——高厚比β和轴向力偏心距e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F附表采用;f——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MPa),应按本规范第3.2.1条采用;A——截面毛面积(mm2);对待壁柱墙,其翼缘宽度可按本规范第5.1.7条采用。注:对矩形截面构件,当轴向力偏心方向的截面边长大于另一方向的边长时,除按偏心受压计算外,还应对较小边长方向,按轴心受压进行验算。
5.2.2确定影响系数φ时,构件高厚比β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对矩形截面:β=1.1(H0/h)(5.2.2-1)对T形截面:β=1.1(H0/hT)(5.2.2-2)对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β=H0/h(5.2.2-3)式中:H0——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m),按本规程表5.2.4确定;h——矩形截面轴向力偏心方向的边长(m),当轴心受压时为截面较小边长;hT——T形截面的折算厚度(m),可近似按3.5i计算;i——截面回转半径(m)。
5.2.3受压构件计算高度H0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对房屋底层,取楼板顶面到构件下端支点的距离。下端支点的位置,应取在基础顶画;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坪时,可取室外地面下500mm处。2对在房屋其他层次,取楼板或其他水平支点间的距离。3对无壁柱的山墙,可取层高加山墙尖高度的l/2;对带壁柱的山墙可取壁柱处的山墙高度。5.2.4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0应根据房屋类别、构件支承条件等按表5.2.4采用。
表5.2.4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0
注:1对上端为自由端的构件H0=2H;2对独立柱,当无柱间支撑时,在垂直排架方向的H0,应按表中数值乘以1.25后采用;3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应根据周边支承或拉结条件确定;4S为房屋横墙间距。
5.2.5轴向力的偏心距e应符合下式要求:e≤O.6у(5.2.5)式中:e——轴向力的偏心距(mm),按内力设计值计算;у——截回重心到轴向力所在偏心方向截面边缘的距离(mm)。
5.3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5.3.1砌体截面中受局部均匀压力时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Nι≤γfAι(5.3.1)式中:Nι——局部受压面积上的轴向力设计值(N);γ——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f——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当局部荷载作用面用混凝土灌实一皮时,应按未灌实砌体强度值采用;Aι——局部受压面积(mm2)。
5.3.2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应符合下列要求:1γ可按下式计算:γ=1+0.35√(A0/Aι)-1(5.3.2)式中:A0——影响砌体局部抗压强度的计算面积(m2)。2计算所得γ值,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图5.3.2a的情况下,γ≤2.5;2)在图5.3.2b的情况下,γ≤2.0;3)在图5.3.2c的情况下,γ≤1.5;4)在图5.3.2d的情况下,γ≤1.25;5)按本规范第5.8.2条的要求灌孔的砌块砌体,在1)、2)、3)项的情况下,尚应符合γ小于等于1.5。未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γ等于1。
图5.3.2影响局部抗压强度的面积A0
5.3.3影响砌体局部抗压强度的计算面积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在图5.3.2a的情况下,A0=(α+c+h)h;2在图5.3.2b的情况下,A0=(b+2h)h;3在图5.3.2c的情况下,A0=(α+h)h+(b+h1-h)h1;4在图5.3.2d的情况下,A0=(α+h)h。注:α、b为矩形局部受压面积Aι的边长;h、h1为墙厚或柱的较小边长,墙厚;c为矩形局部受压面积的外边缘至构件边缘的较小距离,当小于h时,应取为h。
5.3.4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φN0+Nι≤ηγfAι(5.3.4-1)φ=1.5-0.5(A0/Aι)(5.3.4-2)N0=σ0Aι(5.3.4-3)Aι=α0b(5.3.4-4)α0=10√(hc/f)(5.3.4-5)式中:φ——上部荷载的折减系数,当A0/Aι大于等于3时,应取φ等于0;N0——局部受压面积内上部轴向力设计值(N);Nι——梁端支承压力设计值(N);σ0——上部平均压力设计值(N/mm2);η——梁端底面压应力图形的完整系数,应取0.7,对于过梁和墙梁应取1.0;α0——梁端有效支承长度(mm),当α0大于α时,应取α0等于α;α——梁端实际支承长度(mm);b——梁的截面宽度(mm);hc——梁的截面高度(mm);f——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5.3.5在梁端设有刚性垫块时砌体局部受压应符合下列要求:1刚性垫块下的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0+Nι≤φγ1fAb(5.3.5-1)N0=σ0Ab(5.3.5-2)Ab=αbbb(5.3.5-3)式中:N0——垫块面积Ab内上部轴向力设计值(N);φ——垫块上N0与Nι合力的影响系数,应采用本规程附录F当β小于等于3时的φ值;γ1——垫块外砌体面积的有利影响系数,γ1应为0.8γ,但不小于1.0。γ为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按本规程公式(5.3.2)以Ab代替Aι计算得出;Ab——垫块面积(mm2);αb——垫块伸入墙内的长度(mm);bb——垫块的宽度(mm)。2刚性垫块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刚性垫块的高度不宜小于l90mm,自梁边算起的垫块挑出长度不宜大于垫块高度tb;2)在带壁柱墙的壁柱内设刚性垫块时(图5.3.5),其计算面积应取壁柱范围内的面积,而不应计算翼缘部分,同时壁柱上垫块伸入翼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
图5.3.5壁柱上设有垫块时梁端局部受压
3)当现浇垫块与梁端整体浇筑时,垫块可在梁高范围内设置。3粱端设有刚性垫块时,梁端有效支承长度α0应按下式确定:α0=δ√(hc/f)(5.3.5-4)式中:δ1——刚性垫块的影响系数,可按表5.3.5采用。垫块上Nι作用点的位置可取0.4α0处。
表5.3.5系数δ1值表
注:表中其间的数值可采用插入法求得。
4梁端设现浇刚性垫块时,其局压强度亦应按本条规定计算。
5.3.6梁下设有长度大于лh0的垫梁时(图5.3.6),垫梁下的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0+Nι≤2.4δ2fbbh0(图5.3.6-1)
N0=лbbh0σ0/2(图5.3.6-2)
图5.3.6垫梁局部受压
5.4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5.4.1轴心受拉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计算:Nt≤ftA(5.4.1)式中:Nt——轴心拉力设计值(N);ft——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MPa),应按本规程表3.2.2采用。
5.5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
5.5.1受弯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M≤ftmW(5.5.1)式中:M——弯矩设计值(N·mm);f——砌体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MPa),应按本规程表3.2.2采用;W——截面抵抗矩(mm3)。
5.5.2受弯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fvbz(5.5.2-1)z=I/S(5.5.2-2)式中:V——剪力设计值(N);fv——砌体的抗剪强度设计值(MPa),应按本规程表3.2.2采用;b——截面宽度(mm);z——内力臂,当截面为矩形时取z等于2h/3;I——截面惯性矩(mm4);S——截面面积矩(mm3);h——截面高度(mm)。
5.6受剪构件承载力计算
5.6.1沿通缝或沿阶梯截面破坏时受剪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fv+αμσ0)A(5.6.1-1)当荷载分项系数γG=1.2时μ=0.26-0.082(σ0/f)(5.6.1-2)当荷载分项系数γG=1.35时μ=0.23-0.065(σ0/f)(5.6.1-3)式中:V——截面剪力设计值(N);A——截面面积(mm2)。对各类砌体均按毛截面计算;fv——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N),对灌孔的混凝土砌块砌体取fgv;α——修正系数:当γG=1.2时,混凝土砌块砌体取0.64;当γG=1.35时,混凝土砌块砌体取0.66;μ——剪压复合受力影响系数;σ0——永久荷载设计值产生的水平截面平均压应力(MPa);f——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σ0/f——轴压比,且不大于0.8。
5.7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5.7.1墙、柱高厚比应按下式验算:β=(H0/h)≤μ1μ2μc[β](5.7.1)式中:H0——墙、柱的计算高度(m);h——墙厚或矩形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m);μ1——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c——设构造柱墙体允许高厚比提高系数;[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应按表5.7.1采用。注:当与墙连的相邻两横墙间的距离S不大于μ1μ2[β]h时,墙的高厚比可不受本条限制。
表5.7.1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值
注:1配筋小砌块砌体构件的允许高厚比不应大于30;2验算施工阶段砂浆尚未硬化的新砌砌体高厚比时,对墙允许高厚比取14,对柱允许高厚比取11。
5.7.2带壁柱墙和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按本规程式(5.7.1)验算带壁柱墙的高厚比时,公式中h应改用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hT;当确定截面回转半径时,墙截面的翼缘宽度,可按本规程第5.1.7条的规定采用;当确定带壁柱墙的计算高度H0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2当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小于墙厚时,可按本规程式(5.7.1)验算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取墙厚;当确定墙的计算高度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墙的允许高厚比[β]可乘以下列的提高系数μc:μc=1+(bc/ι)(5.7.2)式中:bc——构造柱沿墙长方向的宽度(m);ι——构造柱的间距(m)。当bc/ι>0.25时,取bc/ι=0.25;当bc/ι<0.05时,取bc/ι=0。注:考虑构造柱有利作用的高厚比验算不适用于施工阶段。3当按本规程式(5.7.1)验算壁柱间墙的高厚比时,S值应取相邻壁柱间的距离。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带壁柱墙,b/S不小于1/30时,圈梁可视作壁柱间墙的不动铰支点(b为圈梁宽度)。如不允许增加圈梁宽度,可按等刚度原则(墙体平面外刚度相等)增加圈梁高度。
5.7.3当自承重墙厚度等于190mm时,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μ1取值应为1.2;当厚度等于90mm时,μ1取值应为1.5;当厚度在90mm~190mm之间时,μ1可按插入法取值。注:上端为自由端墙的允许高厚比,除按上述规定提高外,尚可再提高30%。
5.7.4对有门窗洞口的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μ2应按下式计算:μ2=1-0.4(bs/S)(5.7.4)式中:bs——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窗洞口总宽度(m);S——相邻窗间墙或壁柱之间的距离(m);μ2——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当μ2<0.7时,应取0.7。当洞口高度等于或小于墙高的1/5时,可取μ2等于1.0。
5.8一般构造要求
5.8.1砌块房屋所用的材料,除应满足承载力计算要求外,对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休、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尚应符合表5.8.1的要求。
表5.8.1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墙体、潮湿房间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
注:1砌块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灌实;2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表中材料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5.8.2在墙体的下列部位,因采用C20混凝土灌实砌体的孔洞:1无圈梁和混凝土垫块的檩条和钢筋混凝土楼板支承面下的一皮砌块;2未设置圈梁和混凝土垫块的屋架、梁等构件支承处,灌实宽度不应小于600mm,高度不应小于600mm的砌块;3挑梁支承面下,其支承部位的内外墙交接处,纵横各灌实3个孔洞,灌实高度不小于三皮砌块。5.8.3跨度大于4.2m的粱和跨度大于6m的屋架,其支承面下应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宜与圈梁浇成整体。当大粱跨度大于4.8m,且墙厚为190mm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跨度大于或等于7.2m的屋架或预制粱的端部,心采用锚固件与墙、柱上的垫块锚固。
5.8.4小砌块墙与后砌隔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400mm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的焊接钢筋网片(图5.8.4)。
图5.8.4砌块墙与后砌隔墙交接处钢筋网片1—砌块墙;2—后砌隔墙;3—φ4焊接钢筋网片
5.8.5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在墙上或圈梁上支承长度不应小于80mm,板端伸出的钢筋应与圈粱可靠连接,并一起浇筑。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连接:1布置在内墙上的板中钢筋应伸出进行相互可靠对接,板端钢筋伸出长度不应小于70mm,应用混凝土浇筑成板带,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2布置在外墙上的板中钢筋应伸出进行相互可靠连接,板端钢筋伸出长度不应少于100mm,并用混凝土浇筑成板带,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3与现浇板对接时,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端钢筋应伸入现浇板中进行可靠连接后,再浇筑现浇板。5.8.6山墙处的壁柱或构造柱,应砌至山墙顶部,且屋面构件应与山墙可靠拉结。5.8.7在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不得埋设管线;2墙体中应避免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
5.9砌块墙体的抗裂措施
5.9.1小砌块房屋的墙体应按表5.9.1规定设置伸缩缝。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伸缩作用。
表5.9.1砌块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注:l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可适当放宽;2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9.2小砌块房屋顶层墙体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1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瓦材屋盖。2屋面应设置保温、隔热层。屋面保温(隔热)层的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格缝,分格缝间距不宜大于6m,并应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应小于30mm。3当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圈梁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时,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或橡胶片等;对长纵墙可仅在其两端的2~3个开间内设置,对横墙可只在横墙两端1/4长度范围内设置。4现浇钢筋混凝土屋盖当房屋较长时,宜在屋盖设置分格缝。5当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时,圈梁高度不宜小于19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φ12。6顶层挑梁末端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纵向钢筋不宜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钢筋网片应自挑梁末端伸入两边墙体不小于lm(图5.9.2)。
图5.9.2顶层挑梁末端钢筋网片
5.9.6防止房屋顶层横墙上的裂缝,可在连接外纵墙的横墙端部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顶层楼梯间横墙可按1.6m间距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
5.9.7砌块房屋的顶层可在窗台下或窗台角处墙体内设置竖向控制缝,缝的间距宜为8m~12m。在墙体高度过厚度突然变化处也宜设置竖向控制缝,或采取其他可靠的防裂措施。竖向控制缝的构造和嵌缝材料应能满足墙体平面外传力和防护的要求。
5.10框架填充墙的构造措施
5.10.1填充墙墙体墙厚不应小于90mm。填允墙墙体除应满足稳定和自承重外,尚应考虑水平风荷载及地震作用。5.10.2填充墙宜选用轻质砌体材料。砌块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5.10.3根据房屋的高度、建筑体形、结构的层间变形、地震作用、墙体自身抗侧力的利用等因素,选择采用填充墙与框架柱、粱不脱开方法或填充墙与框架柱、粱脱开方法。
5.10.4填充墙与框架柱、梁脱开的方法宜符合下列要求:1填充墙两端与框架柱、填充墙顶面与框架梁之间留出20mm的间隙。2填充墙两端与框架柱之间宜用钢筋拉结。3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中间应加设构造柱;墙柱高厚比大于本规程5.7.1条规定或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通的水平系梁。水平系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填充墙高不宜大于6m。4填充墙与框架柱、梁的缝隙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条或聚氨酯发泡充填,并用硅酮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
5.10.5填充墙与框架柱、梁不脱开的方法宜符合下列要求:1墙厚不大于240mm时,宜沿柱高每隔400mm配置2根直径6mm的拉结钢筋;墙厚大于240mm时,宜沿柱高每隔400mm配置3根直径6mm的拉结钢筋。钢筋伸入填充墙长度不宜小于700mm,且拉结钢筋应错开截断,相距不宜小于200mm,填充墙墙顶应与框架梁紧密结合。顶面与上部结构接触处宜用一皮混凝土砖或混凝土配砖斜砌楔紧。2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混凝土带,钢筋混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钢筋混凝土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措施,中间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时,宜沿墙高每2m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5.11夹心复合墙的构造规定
5.11.1夹心复合墙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小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2夹心复合墙的夹层厚度不官大于l00mm;3夹心复合墙的有效厚度可取内、外叶墙(层)厚度的算数平方根(hι=√h12+h22);4夹心复合墙的有效面积应取承重或主叶墙的面积;5夹心复合墙外叶墙的最大横向支承间距不宜大于9m。
5.11.2夹心复合墙叶墙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叶墙间的拉结件或钢筋网片应进行防腐处理,当采用热镀锌时,其镀层厚度不应小于290g/m2,或采用具有等效防腐性能的其他材料涂层;2当采用环形拉结件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当为Z形拉结件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拉结件应沿竖向梅花形布置,拉结件的水平和竖向最大间距分别不宜大于800mm和600mm;对有振动或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其水平和竖向最大间距分别不宜大于800mm和400mm;3当采用可调拉结件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拉结件的水平和竖向最大间距均不宜大于400mm。叶墙间灰缝的高差不大于3.2mm,可调拉结件中孔眼和扣钉间的公差不大于1.6mm;4当采用钢筋网片作拉结件时,网片横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4mm;其间距不应大于400mm;网片的竖向间距不宜大于600mm;对有振动或有抗震设防要求时,不宜大于400mm;5拉结件在叶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叶墙厚度的2/3,并不应小于60mm,6门窗洞口周边300mm范围内应附加间距不大于600mm的拉结件。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夹心墙叶墙间宜采用不锈钢拉结件。
5,11.3夹心复合墙拉结件或网片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l非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层房屋,或风荷载较小地区的高层的夹心复合墙可采用环形或Z形拉结件;风荷载较大地区的高层建筑房屋宜采用焊接钢筋网片。2抗震设防地区的砌体房屋(含高层建筑房屋)夹心复合墙应采用焊接钢筋网作为拉结件,焊接网应沿夹心复合墙连续通长设置,外叶墙至少有一根纵向钢筋。钢筋网片可计入内叶墙的配筋率,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5.12圈梁、过梁、芯柱和构造柱
5.12.6芯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l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120mm,宜采用不低于Cb20的灌孔混凝土灌实;2钢筋混凝土芯柱每孔内插竖筋不应小于1φ10,底部应伸入室内地坪下500mm或与基础圈梁锚固,顶部应与屋盖圈梁锚固;3芯柱应沿房屋全高贯通,并与各层圈梁整体现浇;4在钢筋混凝土芯柱处,沿墙高每隔400mm应设φ4钢筋网片拉结,每边伸入墙体不应小于600mm。5,12.7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强的砌块房屋,应在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的纵横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在纵横墙交接处,沿竖向每隔400mm设置直径4mm焊接钢筋网片,埋入长度从墙的转角处伸入墙不应小于700mm。5.2.8砌块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要求:1构造柱最小截面宜为190mm×l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2构造柱与砌块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400mm设焊接钢筋网片(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伸入墙体不应小于600mm;3与圈粱连接处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囤圈粱,构造柱纵筋上下应贯通。
6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静力设计6.1设计基本规定
6.1.1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内力与位移分析可采用弹性分析方法,应根据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满足正常使用状态的要求。6.1.2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平面外的轴向力偏心距e按内力设计值计算,并不应超过0.7y。
6.2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6.2.1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1受力后的截面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2钢筋与灌孔混凝土之间、灌孔混凝土与砌块之间无相对滑移;3砌体、灌孔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忽略不计;4灌孔小砌块砌体的极限压应变不大于0.003,钢筋的极限拉应变不大于0.0l。6.2.2轴心受压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φ0g(fgA+0.8f'yA's)(6.2.2-1)φ0g=1/(1+0.001β2)(6.2.2-2)式中:N——轴向力设计值(N);fg——灌孔小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f'y——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A——构件的毛截面面积(mm2);A's——全部竖向钢筋的截面面积(mm2);φ0g——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β——构件的高厚比。注:无箍筋或水平分布钢筋时,f'yA's=0。
图6.2.4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简图
当受压区高度χ<2α's时,其正截面承载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Ne'N≤fyAs(h0-α's)(6.2.4-3)式中:e'N——轴向力作用点至竖向受压主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mm)。
3小偏心受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6.2.4):N≤fgbχ+f'yA's-σsAs(6.2.4-4)NeN≤fgbχ(h0-χ/2)+f'yA's(h0-α's)(6.2.4-5)σs=fy/(ξb-0.8)(χ/h0-0.8)(6.2.4-6)式中:σs——钢筋As的应力(MPa)。注:当受压区竖向受压主筋无箍筋或无水平钢筋约束时,可不考虑竖向受压主筋的作用,取f'yA's=0。矩形截面面对称配筋小砌块砌体小偏心受压时,可近似按下列公式计算钢筋截面面积:As=A's=NeN-ξ(1-0.5ξ)fgbh02/f'y(h0-α's)(6.2.4-7)其中相对受压区高度ξ,可按下式计算:ξ=χ/h0=N-ξbfgbh0/[(NeN-0.43fgbh02)/(0.8-ξb)(h0-α's)+fgbh0]+ξb(6.2.4-8)注:小偏心受压计算中不考虑竖向分布钢筋的作用。
6.2.5T形、L形、工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当翼缘和腹板的相交处采用错缝搭接砌筑和同时设置垂直间距不大于1.2m的水平配筋带,且水平配筋带的截面高度≥60mm,钢筋不少于2φ12时,可考虑翼缘的共同工作,翼缘的计算宽度取表6.2.5中的最小值,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受压区高度χ≤h'f时,应按宽度为b'f的矩形截面计算;2当受压区高度χ>h'f时,则应考虑腹板的受压作用,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大偏心受压(图6.2.5)N≤fg[bχ+(b'f-b)h'f]+f'yA's-fyAs-ΣfsiAsi(6.2.5-1)NeN≤fg[bχ(h0-χ/2)+(b'f-b)h'f(h0-b'f/2)]+f'yA's(h0-α's)-ΣfsiSsi(6.2.5-2)式中:b'f——T形、L形、工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mm);h'f——T形、L形、工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宽度(mm)。2)小偏心受压N≤fg[bχ+(b'f-b)h'f]+f'yA's-σsAs(6.2.5-3)NeN≤fg[bχ(h0-χ/2)+(b'f-b)h'f(h0-b'f/2)]+f'yA's(h0-α's)(6.2.5-4)
图6.2.5T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简图
表6.2.5T形、L形、工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翼缘计算宽度b'f
注:表中b为腹板宽度,构件的计算高度H0可按本规程6.2.3条的规定取用。
6.2.6矩形截面出平面偏心受压配筋小砌块体剪力墙承载力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φg(fgA+0.8f'yA's)(6.2.6-1)
φg=N≤φg(fgA+0.8f'yA's)/{1+2.5×[(e/b)+√(1/2.5)×1/φ0g-1]2}(6.2.6-2)式中:φg——出平面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影响系数;e——出平面偏心力作用点至墙片受压端边缘的距离(mm);A——剪力墙受压面积(mm2),A=b×h;b——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厚度(mm);h——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计算长度(mm)沿墙均布偏心荷载作用时取墙的长度,楼面梁与剪力墙墙肢在墙肢平面外方向连接时,h取梁两边各200mm再加梁宽;φ0g——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6.3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6.3.1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根据下列情况进行计算:1剪力墙的截面应满足下列要求:V≤0.25fgbh0(6.3.1-1)式中:V——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N);b——剪力墙截面宽度或T形、倒L形截面腹板宽度(mm);h0——剪力墙截面的有效高度(mm)。2剪力墙在偏心受压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1/(λ-0.5)[0.6fgvbh0+0.12N(AW/A)]+0.9fyh(Asb/S)h0(6.3.1-2)λ=M/Vh0(6.3.1-3)式中:fgv——灌孔小砌块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MPa);M、N、V——计算截面的弯矩(N·mm)、轴向力(N)和剪刀设计值(N),其中V不大于0.25fgbh0;A——剪力墙的截面面积(mm2),其中翼缘的有效面积,可按本规程表6.2.5确定;AW——T形或倒L形截面腹板的截面面积(mm2),对矩形截面取AW等于A;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当λ小于1.5时取1.5,当λ大于等于2.2时取2.2;h0——剪力墙截面的有效高度(mm);Asb——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mm2);S——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间距(mm);fyh——水平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3剪力墙在偏心受拉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V≤1/(λ-0.5)[0.6fgvbh0-0.22N(AW/A)]+0.9fyh(Asb/S)h0(6.3.1-4)
6.3.2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宜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梁,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和斜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l0对连梁的有关规定。6.3.3剪力墙采用配筋小砌块砌体连梁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连梁的截面应满足下式的要求:V≤0.25fgbh0(6.3.3-1)2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计算:V≤0.8fgvbh0+fyv(Ash/S)h0(6.3.3-2)式中:Ash——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mm2);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6.4构造措施
I钢筋
6.4.1钢筋的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25mm,设置在灰缝中的箍筋不应小于6mm,在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0mm;2配置在孔洞或空腔中的钢筋面积不应大于孔洞或空腔面积的5%。6.4.2钢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置在灰缝中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灰缝厚度的1/2;2两平行的水平钢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两平行的水平钢筋间应设不小于φ4拉结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0mm。6.4.3灌孔混凝土中竖向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计算中充分利用竖向受拉钢筋强度时,其锚固长度La,对HPB300级和HRB335级钢筋不应小于30d;对HRB400和RRB400级钢筋不应小于35d;在任何情况下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2当计算中充分利用竖向受压钢筋强度时,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O.7La;3受力光面钢筋,应在钢筋末端作弯钩,在轴心受压构件中,可不作弯钩;绑扎骨架中的受力变形钢筋,在钢筋的末端可不作弯钩。
6.4.4配筋小砌块砌体墙内竖向钢筋的接头应符合下列要求:钢筋的直径大于22mm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接头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他直径的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的接头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2受拉钢筋的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1.1La,受压钢筋的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0.8La,且均不应小于300mm。3当相邻接头钢筋的间距不大于75mm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当钢筋间接头错开20d时,搭接长度可不增加。6.4.5设置在凹槽砌块混凝土带中的水平分布钢筋可弯入端部灌孔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d,且其水平或垂直弯折段的长度不应小于20d和200mm;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35d。6.4.6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灰缝中钢筋砂浆保护层,室内正常环境不应小于15mm,在室外或潮湿环境不应小于30mm;2位于砌块孔槽中的钢筋保护层,在室内正常环境不宜小于20mm;在室外或潮湿环境不宜小于30mm。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配筋砌体结构构件,钢筋的保护层应比本条规定的厚度至少增加5mm,或采用经防腐处理的钢筋、抗渗混凝土砌块等措施。
Ⅱ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连粱
6.4.7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砌体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2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3灌孔混凝土应采用坍落度大、流动性及和易性好,并与砌块结合良好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也不应低于1.5倍的块体强度等级;4作为承重或抗侧作用的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的孔洞,应全部用灌孔混凝土灌实。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配筋小砌块砌体房屋,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7抗震设计7.1一般规定
7.1.5抗震设计时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小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混凝土小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lO。2混凝土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托梁,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落地混凝土墙和过渡层楼板,部分框支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支梁和框支柱等转换构件、节点核芯区、落地混凝土墙和转换层楼板,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构造柱、圈梁、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砌块砌体芯柱和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的灌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3普通钢筋材料应符合抗震性能指标,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焊接性较好的钢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砌体中普通钢筋宜选用HRB400级钢筋和HRB335级钢筋,也可采用HPB300级钢筋;2)托梁、框架梁、框架柱、落地混凝土墙和框支粱、框支柱等混凝土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和墙分布钢筋宜选用不低于HRB400的热轧钢筋,也可采用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不低于HRB335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I多层小砌块砌体结构
7.1.6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6的规定。
表7.1.6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
表7.1.8房屋最大高宽比
注:1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2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7.1.9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表7.1.9的要求:
表7.1.9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m)
注: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7.1.10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7.1.10的要求:
表7.1.10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
注:l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增加构造柱或芯柱及增大配筋等局部加强措施弥补,且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4层高和表列数据的80%;2当表中部位采用全灌孔配筋小砌块或钢筋混凝±墙垛时,其局部尺寸不受本表限制;3出入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7.1.11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底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混凝土墙体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三、二级采用。
Ⅱ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结构
7.1.12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房屋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7.1.12—1的规定,且房屋高宽比不宜超过表7.1.12—2的规定;对横墙较少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表7.1.12—1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房屋适用的最大宽度(m)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某层或几层开间大于6.0m以上的房屋建筑面积占相应层建筑面积40%以上时,应按表内的规定相应降6.0m取用;3房屋的高度超过表内高度时,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速措施。
表7.1.12—2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房屋的最大高宽比
注:房屋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不规则时应适当减小最大高宽比的值。
7.1.13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宜按表7.1.13确定。
表7.1.13抗震等级的划分
注:1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可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2多层房屋(总高度≤18m)可按表中抗震等级降低一级取用,已是四级时取四级;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首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支层的结构,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4乙类建筑按表内提高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措施,已是一级时取一级。
7.1.14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7.1.14的要求:
表7.1.14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横墙的量大间距
7.2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7.2.l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7.2.1采用。
表7.2.1组合值系数
表7.2.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7.2.4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7.2.5一般情况下,小砌块砌体房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7.2.6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小砌块砌体房屋,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Ⅰ多层小砌块砌体结构
7.2.7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Vi=1.3Vhi(7.2.7)式中:Vi——第i层水平地震剪力设计值(N);Vhi——第i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N),由本规程第7.2.3条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得到。
7.2.8进行地震剪力分配和截面验算时,砌体墙段的层间等效侧向刚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刚度的计算应计及高宽比的影响。高宽比小于1时,可只计算剪切变形;高宽比不大于4且不小于1时,应同时计算弯曲和剪切变形;高宽比大于4时,等效侧向刚度可取0;注:墙段的高宽比指层高与墙长之比,对门窗洞边的小墙段指洞净高与洞侧墙宽之比。2墙段宜按门窗洞口划分;对设置构造柱的小开口墙段按毛墙面计算的刚度,可根据开洞率乘以表7.2.8的墙段洞口影响系数。
表7.2.8墙段洞口影响系数
注:l开洞率为洞口水平截面积与墙段水平毛截面积之比,相邻洞口之间净宽小于500mm的墙段视为洞口;2洞口中线偏离墙段中线大于墙段长度的1/4,表中影响系数值折减0.9;门洞的洞顶高度大于层高80%时,表中数据不适用;窗洞高度大于50%层高时,按门洞对待。7.2.9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可只选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7.2.10小砌块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fvE=ζNfv(7.2.10)式中:fvE——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MPa);fv——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本规程表3.2.2采用。ζN——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应按表7.2.10采用。
表7.2.10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注:σ0为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实力。
7.2.11小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验算:V=fvEAγRE(7.2.11)式中: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墙体剪力设计值(N);A——墙体横截面积(mm2);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7.2.11采用。
表7.2.1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7.2.12设置构造柱和芯柱的小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V≤(1/γRE)[fvEA+(0.3ftlAcl+0.3ft2Ac2+0.05fylAsl+0.05fy2As2)ζc](7.2.12)式中:ftl——芯柱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MPa);ft2——构造柱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MPa);Acl——墙中部芯柱截面总面积(mm2);Ac2——墙中部构造柱截面总面积(mm2);Asl——芯柱钢筋截面总面积(mm2);As2——构造柱钢筋截面总面积(mm2);fyl——芯柱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MPa);fy2——构造柱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MPa);ζc——芯柱、构造柱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7.2.12采用。
表7.2.12芯柱和构造柱参与工作系数
注:填孔率指芯柱和构造柱根数(含构造柱和芯柱数量)与孔洞总数之比。
7.2.1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验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7.2.14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承载力计算时,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调整:V=ηvwVw(7.2.14)式中:V——抗震墙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Vw——抗震墙截面组合的剪力计算值(N);ηvw——剪力增大系数,按表7.2.14取用。
表7.2.14剪力增大系数ηvw
注:表中多层房屋是指总高度小于等于18m且按本规程第7.1.16条第3款要求布置的短肢抗震墙多层房屋。
7.2.15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剪跨比大于2V≤(1/γRE)(0.2fgbh)(7.2.15-1)剪跨比不大于2V≤(1/γRE)(0.15fgbh)(7.2.15-2)式中:fg——灌孔小砌块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MPa);b——抗震墙截面宽度(mm);h——抗震墙截面高度(mm);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7.2.16偏心受压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V≤(λ/γRE){[λ/(λ-0.5)(0.48fgvbh0+0.1N)+0.72fyh(Ash/S)h0]}(7.2.16-1)0.5V≤(1/γRE)[0.72fyh(Ash/S)h0](7.2.16-2)式中:N——抗震墙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N);当N>0.2fgbh时,取N=0.2fgbh;λ——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取λ=M/Vh0;小于1.5时,取1.5,大于2.2时取2.2;fgv——灌孔小砌块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MPa);Ash——同一截面的水平钢筋截面面积(mm2);fyh——水平分布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MPa);h0——抗震墙截面有效高度(mm)。
7.2.17偏心受拉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V≤(1/γRE){[1/(λ-0.5)(0.48fgvbh0-0.17N)+0.72fyh(Ash/S)h0]}(7.2.17-1)0.5V≤(1/γRE)[0.72fyh(Ash/S)h0](7.2.17-2)当0.48fgvbh0-0.17N≤0时,取0.48fgvbh0-0.17N=0。
7.2.18抗震墙采用配筋小砌块砌体连梁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连梁的截面应满足下式的要求:V≤(1/γRE)(0.15fgvbh0)(7.2.18-1)
2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V≤(1/γRE)[0.56fgvbh0+0.7fyv(Asv/S)h0](7.2.18-2)式中: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mm2);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7.2.19配筋小砌块砌体结构构件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有关要求,混凝土构件部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要求。
7.3抗震构造措施
7.3.1小砌块砌体房屋同时设置构造柱和芯柱时,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1构造柱设置部位,应符合表7.3.1的要求。2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3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本条2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4层、7度不超过3层和8度不超过2层时,应按增加2层的层数设置。4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两层的层数设置构造柱。5有错层的多层房屋,错层部位应设置墙,墙中部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2m,在错层部位的纵横墙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
表7.3.1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表7.3.3小砌块砌体房屋芯柱设置要求
外墙转角和对应转角;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单层房屋除外);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隔12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楼梯斜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灌实2个孔
同上;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
同上;各内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和洞口两侧
外墙转角,灌实5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5个孔: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
同上;横墙内芯柱间距不大于2m
外墙转角,灌实7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5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5个孔: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
注:1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楼电梯间四角等部位,应允许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替代部分芯柱;2当按本规程第7.3.1条第2~4款规定确定的层数超出表7.3.3范围,芯柱设置要求不应低于表中相应烈度的最高要求且宜适当提高。
7.3.4小砌块砌体房屋的芯柱,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小砌块砌体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l20mm;2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3芯柱的竖向插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φ12,6、7度时超过5层、8度时超过4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小于1φ14;4芯柱混凝土应贯通楼板,当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时,应采用贯通措施(图7.3.4);5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7.3.5小砌块砌体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间距不大于600mm,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7度时底部l/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
图7.3.4芯柱贯穿楼板构造
1—芯柱插筋;2—堵头;3—1φ8;4—圈梁
7.3.6小砌块砌体房屋各楼层均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不得采用槽形砌块代作模板,并应按表7.3.6的要求设置;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芯柱钢筋可靠连接。有错层的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在错层部位的错层楼板位置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表7.3.6小砌块砌体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4.5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2m;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各层所以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4.5m;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各层所有横墙
7.3.7圈梁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截面宽度宜取墙宽且不应小于190mm,配筋宜符合表7.3.7的要求,箍筋直径不应小于φ6;基础圈梁的截面宽度宜取墙宽,截面高度不应小于200mm,纵筋不应少于4φ14。
表7.3.7混凝土砌块砌体房屋圈梁配筋要求
7.3.14丙类的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当横墙较少且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程表7.1.6规定限值,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或芯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4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φ10,箍筋不小于φ6,间距不大于300mm;5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增设构造柱或2个芯柱,在纵、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3.0m;芯柱每孔插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8mm;构造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240mm×l90mm),配筋宜符合表7.3.14的要求;
表7.3.14增设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设置要求
7.3.24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应符合表7.3.24—1和表7.3.24—2的要求。
表7.3.24-1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要求
注;19度时配筋率不应小于0.2%;2水平分布钢筋宜双排布置,在顶层和底部加强部位,最大间距不应大于400mm;3双排水平分布钢筋应设不小于φ6拉结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00mm。
表7.3.24—2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要求
图7.3.26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1一水平箍筋;2一芯柱区;3—芯柱纵筋(3孔);4—拉筋
表7.3.26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
表7.3.29连梁箍筋的构造要求
8施工8.1材料要求
表8.1.8石灰膏不同稠度的换算系数
3消石灰粉不得直接用于砌筑砂浆中。4粉煤灰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混凝土砖砌筑砂浆》JC860和《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的有关规定。5采用其他掺合料时,应经试验并符合砌筑砂浆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方可使用。8.1.9掺入砌筑砂浆中的有机塑化剂或早强、缓凝、防冻等外加剂,应经检验和试配,符合要求后,方可计量使用。有机塑化剂产品,应具有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砌体强度型式检验报告。8.1.10砌筑砂浆和混凝土的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8.1.11钢筋进场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并按规定取样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2砌筑砂浆
8.3施工准备
表8.3.7房屋放线尺寸允许偏差
8.3.8砌筑底层墙体前必须对基础工程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和验收。当芯柱竖向钢筋的基础插筋作为房屋避雷设施组成部分时,应用检定合格的专用电工仪表进行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墙体施工。8.3.9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施工现场建造与工程实体完全相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模拟墙。剖解后的模拟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方可正式施工。8.3.10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根据设计按表8.3.10要求确定小砌块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表8.3.10小砌块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现场质量管理
监督检查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施工方有在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人员齐全,并持证上岗
监督检查制度基本健全,并能执行;施工方有在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并持证上岗
有监督检查制度;施工方有在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砌筑砂浆、混凝土强度
试块按规定制作,强度满足验收规定,离散性小
试块按规定制作,强度满足验收规定,离散性较小
试块按规定制作,强度满足验收规定,离散性大
砌筑砂浆拌合方式
机械或人工拌合;配合比计量控制较差
中级工以上,其中高级工不少于30%
注:1砌筑砂浆与混凝土强度的离散性大小,应按强度标准差确定;2配筋小砌块砌体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不允许采用C级;对配筋小砌块砌体高层建筑宜采用A级。
8.4墙体施工基本要求
表8.4.24小砌块墙和柱的允许自由高度
0.3(相当于7级风)
0.4(相当于8级风)
0.6(相当于9级风)
190240390490590
1.42.24.27.010.0
1.01.63.25.28.6
0.61.02.03.45.6
注:1本表适用于施工处相对标高H在10m范围的情况。如10m
8.5保温墙体施工
5保温墙夹心层(空腔)与90mm厚度的内叶墙可日后施工。保温板粘贴可在外叶墙较干燥时进行。6内、外叶墙间可不设拉结钢筋网片或任何形式的拉结件,但内叶墙两端与内墙应每隔2皮小砌块设置φ4点焊钢筋网片或2φ6拉结钢筋。当内叶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1/2墙高处设置与内墙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7墙体T形交接处的楼、屋面现浇圈梁中的纵向钢筋须连通,但混凝土在结合处的聚苯板位置留缝断开。缝宽宜为lOmm~20mm,缝内宜充填聚氨酯填缝剂。8在不改变室内净宽度和净长度尺寸的前提下,外墙的定位轴线应设在190mm厚度的外叶墙上。
8.6芯柱施工
8.6.1每根芯柱的柱脚部位应采用带清扫口的U型、E型或C型等异型小砌块砌筑。8.6.2砌筑中应及时清除芯柱孔洞内壁及孔道内掉落的砂浆等杂物。8.6.3芯柱的纵向钢筋应采用带肋钢筋,并从每层墙(柱)顶向下穿入小砌块孔洞,通过清扫口与从圈梁(基础圈梁、楼层圈梁)或连系梁伸出的竖向插筋绑扎搭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8.6.4用模板封闭清扫口时,应有防止混凝土漏浆的措施。8.6.5灌筑芯柱的混凝土前,应先浇50mm厚与灌孔混凝土成分相同不含粗骨料的水泥砂浆。8.6.6芯柱的混凝土应待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达到1MPa及以上时,方可浇灌。8.6.7芯柱的混凝土坍落度不应小于90mm;当采用泵送时,坍落度不宜小于160mm。
8.6.8芯柱的混凝土应按连续浇灌、分层捣实的原则进行操作,直浇至离该芯柱最上一皮小砌块顶面50mm止,不得留施工缝。振捣时,宜选用微型行星式高频振动棒。8.6.9芯柱沿房屋高度方向应贯通。当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其芯柱位置处的每层楼面应预留缺口或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8.6.10芯柱的混凝土试件制作、养护和抗压强度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混凝土配合比变更时,应相应制作试块。施工现场实测检验宜采用锤击法敲击芯柱外表面。必要时,可采用钻芯法或超声法检测。
8.7构造柱施工
8.7.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小砌块墙体,应按绑扎钢筋、砌筑墙体、支设模板、浇灌混凝土的施工顺序进行。8.7.2墙体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先退后进。槎口尺寸为长100mm、高200mm。墙、柱间的水平灰缝内应按设计要求埋置φ4点焊钢筋网片。8.7.3构造柱两侧模板应紧贴墙面,不得漏浆。柱模底部应预留lOOmm×200mm清扫口。8.7.4构造柱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为20mm,且不应小于15mm。混凝土坍落度宜为50mm~70mm。8.7.5构造柱混凝土浇灌前,应清除砂浆等杂物并浇水湿润模板,然后先注入与混凝土成分相同不含粗骨料的水泥砂浆50mm厚,再分层浇灌、振捣混凝土,直至完成。凹形槎口的腋部应振捣密实。
8.8填充墙体施工
5界面缝采用刚性连接时,填充墙与框架柱或剪力墙相接处的灰缝必须饱满、密实,并应二次补浆勾缝,凹进墙面宜5mm;填充墙砌至接近上层楼面的梁、板底时,应留空隙lOOmm高。空隙宜在填充墙砌完后28d用实心小砌块(90mm×190mm×53mm)斜砌挤紧,灰缝等空隙处的砂浆应饱满、密实。6填充墙与框架柱或剪力墙之间不埋设拉结钢筋,并相离lOmm~15mm;墙的两端与墙中或1/3墙长处以及门窗洞口两侧各设2孔~3孔配筋芯柱或构造柱,其纵筋的上下两端应采用预留钢筋、预埋铁件、化学植筋或膨胀螺栓等连接方式与主体结构固定;墙体内应按本条第2款的要求,在砌筑时每隔2皮小砌块沿墙长铺设φ4点焊钢筋网片;墙顶除芯柱或构造柱部位外,宜留lOmm~20mm宽的缝隙,并按本条第4款的要求进行界面缝施工。填充外墙尚应在窗台与窗顶位置沿墙长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系带,并与各芯柱或构造柱拉结。连系带宜用U型小砌块砌筑,内置的纵向水平钢筋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小于2φ12。
8.8.5小砌块填充墙与框架柱、梁或剪力墙相接处的界面缝的正反两面,均应平整地紧贴墙、柱、梁的表面钉设钢丝直径为0.5mm~O.9mm、菱形网孔边长20mm的热镀锌钢丝网。网宽应为缝两侧各200mm,且不得使用翘曲、扭曲等不平整的钢丝网。固定钢丝网的射钉、水泥钉、骑马钉(U形钉)等紧固件应为金属制品并配带垫圈或压板压紧。同时,在此部位的抹灰层面层且靠近面层的表面处,宜增设一层与钢丝网外形尺寸相同由聚酯纤维制成的无纺布或薄型涤棉平布。8.8.6小砌块填充墙内设置构造柱时,应按本规程第8.7节的规定进行施工。8.8.7填充墙中的芯柱施工除底部设清扫口外,尚应在1/2柱高与柱顶处设置。芯柱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应为1/2柱高加搭接长度,数量应为两根,并应同时放入中部的清扫口。一根纵筋应通过底部清扫口与本层楼面的竖向插筋或其他方式固定;另一根纵筋应在砌到墙顶时通过中部清扫口向上提升,在顶部清扫口与上层梁、板底的预留筋或其他方式连接。底部清扫口应在清除孔道内砂浆等杂物后先行封模;中部清扫口应在芯柱下半部的混凝土浇灌、振捣完成后封闭,并继续浇灌直至顶部清扫口下缘。顶部清扫口内应用C20干硬性混凝土或粗砂拌制的l:2水泥砂浆填实。
8.9单层房屋非承重围护墙体施工
8.10配筋小砌块砌体施工
Ⅰ小砌块砌筑
8.10.1配筋小砌块砌体应采用带功能缝的小砌块砌筑,并应符合本规程第8.4节和本节的要求。8.10.2灌孔混凝土墙、柱的每层第一皮应用带清扫口的小砌块砌筑。8.10.3设置墙体水平钢筋的小砌块槽口应在砌筑时按需随砌随敲,且槽口应向下反砌。8.10.4小砌块水平灰缝砂浆宜铺一块砌一块;竖缝砂浆仅铺于小砌块端面两边缘部位,中间凹槽面不得铺灰,应为空腔。8.10.5砌筑时,应随砌随清理孔道内壁和竖缝空腔内被挤出的砂浆,并用原浆勾缝。8.10.6高层小砌块配筋砌体当采用夹心墙时,应按本规程第8.5.4条的规定进行施工。
Ⅱ钢筋施工
8.10.7配筋小砌块墙体内的水平钢筋应置于反砌小砌块的槽口内,并应对称位于墙体中心线两侧,水平中距宜为80mm,用定位拉筋固定;水平筋的竖向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环箍钢筋、S形拉筋应埋置在水平灰缝砂浆层中,不得露筋。8.10.8墙、柱的纵向钢筋应按本规程第8.6.3条的要求进行穿孔安装。8.10.9配筋小砌块墙体内的上下楼层的纵向钢筋(竖筋),宜对称位于小砌块孔洞中心线两侧并相互搭接;竖筋在每层墙体顶部处应用定位钢筋焊接固定;竖筋表面离小砌块孔洞内壁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20mm。8.10.10环箍钢筋的两端应焊接闭合,且在同一平面。8.10.11独立柱与壁柱的每个小砌块孔洞中宜放置1根纵向钢筋,不应超过2根。当孔内设置2根时,两根钢筋的搭接接头不得在同一位置,应上下错开一个搭接长度的距离。8.10.12独立柱、壁柱的箍筋与拉筋应埋设在水平灰缝或灌孔混凝土中。箍筋与拉筋置于灌孔混凝土内时,应将其通过小砌块壁、肋的部位开出槽口。槽的宽度宜比箍筋或拉筋的直径大2mm,高度宜为50mm;箍筋与拉筋置于水平灰缝时,其直径不得大于lOmm。
Ⅲ灌孔混凝土施工
8.10.13灌孔混凝土浇灌前,应按工程设计图对墙、柱内的钢筋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间距、接头要求及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进行隐蔽工程验收。8.10.14墙肢较短的配筋小砌块砌体与独立柱,在浇灌混凝土前应有防止砌体侧向移位的措施。8.10.15灌孔混凝土应采用粗骨料粒径5mm~16mm的预拌混凝土。浇灌时,混凝土不得有离析现象。坍落度宜为230mm~250mm。8.10.16灌孔混凝土浇灌应按本规程第8.6.4~第8.6.6条及第8.6.8条要求执行,并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混凝土泵浇灌时,混凝土应经浇灌平台再入模(墙、柱),不得直接灌入墙、柱内。2振捣时,应逐孔按顺序捣实。振动棒在小砌块各个孔洞内的插入深度宜一致,不得遗漏或重复振捣。3浇灌时,应防止混凝土流入非承重墙的小砌块孔洞内。
8.11管线与设备安装
8.12门窗框安装
8.12.1木门窗框两侧与非配筋墙体连接处的上、中、下部位,宜砌入单排孔小砌块(190mm×l90mm×l90mm)。孔洞内应预埋满涂沥青的楔形木块,其端头小的端面应与小砌块洞口齐平,四周用C20混凝土填实,或砌入3皮一顺一丁的实心小砌块(90mm×l90mm×53mm)。木门窗框应用铁钉与木块连接或用射钉、膨胀螺栓与实心小砌块固定。8.12.2配筋小砌块墙体及非配筋墙体的门窗洞口两侧的小砌块用C20普通混凝土或LC20轻骨料混凝土填实时,门窗框与墙体间的连接件可采用射钉或膨胀螺栓固定,其施工方法同实心混凝土墙体(剪力墙)的门窗安装。8.12.3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及单层房屋中的大型、重型及组合式的门窗安装,应按设计要求在洞边和洞顶现浇钢筋混凝土门窗框与过梁。夹心墙上的门窗洞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时,应按本规程第8.5.4条要求与内、外叶墙连接。8.12.4外墙门窗框与墙体间空隙的室外一侧应采用外墙弹性腻子封闭,室内侧及内墙门窗框与墙的间隙处均应用聚氨酯泡沫填缝剂(PU)充填。8.12.5外墙为外保温系统时,门窗框与墙体之间预留的缝隙宽度应考虑保温层的厚度。整个保温系统遮盖门窗框的宽度不应大于20mm。
8.13墙体节能工程施工
8.14雨期、冬期施工
8.14.17雨期、冬期不得进行外墙外保温工程与涂料、面砖饰面施工。
9工程验收9.1一般规定
9.2小砌块砌体工程
Ⅰ主控项目
Ⅱ一般项目
9.2.5墙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lOmm,不得大于12mm,也不应小于8mm。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得少于5处。检验方法:用尺量5皮小砌块的高度和2m长度的墙体进行折算。9.2.6小砌块砌体的轴线、垂直度与一般尺寸的允许偏差值以及检验要求应符合表9.2.6的规定。
表9.2.6小砌块砌体的轴线、垂直度与一般尺寸的允许偏差
用经纬仪和尺或用其他测量仪器检查
承重墙、柱全数检查
用水准仪和尺检查
用2m托线板检查
用经纬仪、吊线和尺或用其他测量仪器检查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门窗洞口高、宽(后塞口)
以底层窗口为准,用经纬仪或吊线检查
9.3配筋小砌块砌体工程
9.3.7构造柱位置及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9.3.7的规定。
表9.3.7构造柱尺寸允许偏差
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得少于5处。9.3.8墙体水平灰缝内的直钢筋、钢筋网片、环箍状钢筋、S形拉筋均应被砂浆层包裹,不得外露。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得少于5处。检验方法:观察检查。9.3.9配筋小砌块砌体中的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与凹槽中水平钢筋间距的允许偏差值均应为土10mm。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应少于5处。检验方法:检查保护层厚度应在浇筑灌孔混凝土前进行观察并用尺量;检查水平钢筋间距可用钢尺连续量三档,取最大值。
9.4填充墙小砌块砌体工程
表9.4.3检验批抽检锚固钢筋样本最小容量
检验方法:原位试验检查。
9.4.4同一柱、墙体,应使用同厂家、同品种、同材质、同强度等级的小砌块砌筑,不得混砌。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应少于5处。检验方法:外观检查。9.4.5填充墙小砌块砌体的砂浆饱满度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9.4.5的规定。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应少于5处。
表9.4.5填充墙小砌块砌体的砂浆饱满度及检验方法
采用百格网检查小砌块的底面或侧面砂浆粘结痕迹面积
≥90%,不得有透明缝、瞎缝、假缝
9.4.6预留的或植筋的拉结钢筋均应置于填充墙砌体水平灰缝中,不得露筋。拉结钢筋的直径、数量、竖向间距及墙内的埋设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竖向位置的偏差不得超过一皮小砌块高度。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应少于5处。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9.4.7填充墙上下相邻皮小砌块应错缝搭砌。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应少于5处。检查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9.4.8填充墙小砌块砌体的灰缝厚度和宽度宜为lOmm,不得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应少于5处。检查方法:用尺量5皮小砌块的高度和2m长度的墙体进行折算。9.4.9填充墙小砌块砌体一般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9.4.9的规定。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检不应少于5处。
表9.4.9填充墙小砌块砌体一般尺寸允许偏差
附录A单排孔普通混凝土砌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A.0.1单排孔普通混凝土砌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应符合表A.0.1—1~表A.0.1—4的规定。
表A.0.1—1δ=0.49,ρ=0.33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fg(MPa)
砌块强度等级
砂浆强度等级
注:1表中上部未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的范围是灌孔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1.5倍块体强度的应用限制范围;2表中下部未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的范围是应用不合理的范围。
表A.0.1—2δ=0.49,ρ=0.50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fg(MPa)
注:1表中上部未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的范围是灌孔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1.5倍块体强度的应用限制范围;2表中下部未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的范围是应用不合理的范围;3表中粗线下的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为灌孔砌体抗压强设计值取2倍未灌孔砌体抗压强度的范围。
表A.0.1—3δ=0.49,ρ=0.66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fg(MPa)
注:同表A.0.1—2的注。
表A.0.1—4δ=0.49,ρ=1.00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fg(MPa)
A.0.2应用本附录查表得到单排孔普通混凝土砌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时应满足如下条件:1本附录表中的小砌块孔洞率δ=0.49,系390mm×190mm×190mm规格,壁、肋厚均为30mm,内圆角为γ=30mm的小砌块的体积孔洞率。
δ=[(390-2×31-32)(190-2×31)-(2×60×60-2×3.14×302)]/(190×390)=0.492本附录各表中选用的灌孔率ρ分别为:A.0.1—1ρ=0.33A.0.1—2ρ=0.50A.0.1—3ρ=0.66A.0.1—4ρ=1.003附录A表依据本规程3.2.1—2条规定计算A.0.1—1fg=f+0.6×0.49×0.33fcA.0.1—2fg=f+0.6×0.49×0.50fcA.0.1—3fg=f+0.6×0.49×0.66fcA.0.1—4fg=f+0.6×0.49×1.00fc注:本附录表中的适用范围是常用的应用范围,不在该范围内的,应根据本规程第3.2.1—2条规定计算灌孔砌体强度设计值。
附录B小砌块砌体的热惰性指标计算方法
B.0.1小砌块砌体的热惰性指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Dma=Rma·Sma(B.0.1—1)Rma=δ/λma·c(B.0.1—2)Sma=0.51√γma·λma.c·Cma(B.0.1—3)λma.c=δ/Rma(B.0.1—4)Cma=C1·V1+C2·V2(B.0.1—5)式中:Dma——砌体热惰性指标;Rma——砌体热阻[(m2·K)/W];Sma——砌体平均蓄热系数[W/(m2·K)],亦称砌体计算蓄热系数Sc;γma——砌体干密度(kg/m2);λma.c——砌体计算导热系数[W/(m·K)];δ——砌体厚度(m);Cma——砌体平均比热容[W·h/(kg·K)];C1、C2——分别为砌体中小砌块及砌筑砂浆的比热容[W·h/(kg·K)];V1、V2——分别为单位砌体体积中,小砌块及砌筑砂浆所占的体积比值。
B.0.2小砌块砌体的热惰性指标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小砌块砌体的干密度γma,可由构成砌体的小砌块或配筋小砌块的表观密度、砌筑砂浆的密度及它们在单位体积中所占的体积比值加权计算求出;2砌体计算导热系数λma.c可由检测的砌体热阻Rma及厚度δ按公式(B.0.1—4)求出;3孔洞中内填保温材料的复合保温小砌块的比热容C1可用混凝土的比热容和孔洞中空气(或内填保温材料)的比热容和它们在小砌块体积中所占的体积比值与小砌块的体积按加权平均计算方法求出;4空气的比热容为0.2W·h/(kg·K);5配筋小砌块砌体的比热容可取钢筋混凝土的比热容C1=0.27W·h/(kg·K);6各类混凝土及保温材料的比热容可再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中查取,计算时应将查取的比热容值乘以0.28换算系数,使其单位变为W·h/(kg·K)。
附录C小砌块夹心砌体热阻计算方法
C.0.1小砌块夹心砌体的热阻可按下式计算:Rs·ma=Rma·i+Rs+Rma·e(C.0.1)式中:Rs·ma——小砌块夹心砌体热阻[(m2·K)/W];Rma·i——内叶小砌块砌体热阻[(m2·K)/W];Rma·e——外叶小砌块砌体热阻[(m2·K)/W];Rs——夹心层热阻[(m2·K)/W]。
C.0.2小砌块夹心砌体的热阻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内叶、外叶小砌块砌体的热阻Rma·i、Rma·e可按照本规程表4.2.2和附录D选取,亦可根据本规程4.2.2第1款的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的规定检测确定。2夹心层是封闭空气间层时,Rs=0.8Ra(C.0.2—1)式中:Ra——空气间层热阻[(m2·K)/W],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查取;0.8——考虑连接筋影响的修正系数。3夹心层是保温材料填充时,Rs=0.8δs/λc(C.0.2—2)λc=λ·α(C.0.2—3)式中:δs——夹心层厚度(m);λc——保温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2·K)];λ——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2·K)];α——修正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查取。
附录D孔洞中内插、内填保温材料的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的热阻和热惰性指标
表D孔洞中内插、内填保温材料的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的热阻和热惰性指标
附录E墙体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计算方法E.1墙体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E.1.1墙体传热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p=1/Ro·p=1/(Ri+Rp+Re)(E.1.1—1)Kb=1/Ro·b=1/(Ri+Rb+Re)(E.1.1—2)Rp=ΣRj·p(E.1.1—3)Rb=ΣRj·b(E.1.1—4)Rj·p=δj·p/λc·j·p(E.1.1—5)Rj·b=δi·b/λc·j·b(E.1.1—6)式中:Kp、K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m2·K)];Ro·p、Ro·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传热阻[(m2·K)/W];
Rp、R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构造系统热阻[(m2·K)/W],为各构造层热阻之和;Rj·p、Rj·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各构造层热阻[(m2·K)/W],小砌块砌体层应取砌体热阻Rma;
δj·p、δj·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各构造层厚度(m);
λc·j·p、λc·j·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各构造层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2·K)];
Ri——墙体内表面换热阻[(m2·K)/W],一般取Ri=0.11(m2·K)/W;
Re——墙体外表面换热阻[(m2·K)/W],对于外墙外表面,一般取Re=0.04(m2·K)/W。
E.1.2墙体传热系数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小砌块砌体是一个构造层次,计算导热系数λc为砌体的当量导热系数λc,可按本规程附录B中的计算公式(B.0.1—4)计算求出。若砌体热阻已知,可直接用砌体热阻Rma代入计算。2结构性热桥部位主要是指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结构构件部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厚度按结构体系选择:1)砖混和框架结构体系建筑以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的厚度为计算厚度δ;2)框剪和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以剪支或剪力墙的厚度为计算厚度δ。3计算内墙的传热系数时,内墙两侧面的表面换热阻Ri均取0.11(m2·K)/W。
E.2墙体热惰性指标计算方法
E.2.1墙体热惰性指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Dp=ΣDj·p(E.2.1—1)Db=ΣDj·b(E.2.1—2)Dj·p=Rj·p·Sc·j·p(E.2.1—3)Dj·b=Rj·b·Sc·j·b(E.2.1—4)式中:Dp、D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热惰性指标,为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各构造层热惰性指标Dj·p、Dj·b之和;Rj·p、Rj·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各构造层的热阻[(m2·K)/W];Sc·j·p、Sc·j·b——分别为墙体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各构造层材料的计算蓄热系数[W/(m2·K)]。
E.2.2墙体热惰性指标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小砌块砌体是一个构造层次,计算蓄热系数Sc为砌体平均蓄热系数Sma,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计算公式计算求出;2结构性热桥部位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计算厚度同该层的热阻计算厚度δ。
E.3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及平均热惰性指标计算方法
E.3.1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及平均热惰性指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Km=Kp·A+Kb·B(E.3.1—1)Dm=Dp·A+Db·B(E.3.1—2)式中:Km、Dm——分别为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W/(m2·K)]和平均热惰性指标;Kp、Kb——分别为外墙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m2·K)],按本规程E.1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Dp、Db——分别为外墙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热惰性指标,按本规程E.2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A、B——分别为外墙主体部位和结构性热桥部位的面积Fp、Fb在建筑外墙中(不含外门、外窗)所占的面积比值,可计算统计得出,亦可根据设计建筑的结构体系按表E.3.1选取。
表E.3.1Fp和Fb在外墙中所占比值A和B
E.3.2混凝土小砌块用作居住建筑的分户墙或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调与非采暖空调房间的隔墙时,分户墙或隔墙的传热系数亦应取平均传热系数Km,计算方法与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相同,只是分户墙或隔墙两侧表面的换热阻Ri均取0.11(m2·K)/W。
附录F影响系数φ
F.0.1高厚比β和轴向力偏心距е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φ,应按表F.0.1—1~表F.0.1—3采用:
表F.0.1—1影响系数φ(砂浆强度等级≥Mb5)
≤346810
10.980.950.910.87
0.990.950.910.860.82
0.970.900.860.810.76
0.940.850.810.760.71
0.890.800.750.700.65
0.840.740.690.640.60
0.790.690.640.590.55
0.730.640.590.540.50
0.680.580.540.500.46
0.620.530.490.460.42
0.570.490.450.420.39
0.520.450.420.390.36
0.480.410.380.360.33
1214161820
0.820.770.720.670.62
0.770.720.670.620.57
0.710.660.610.570.53
0.660.610.560.520.48
0.600.560.520.480.44
0.550.510.470.440.40
0.510.470.440.400.37
0.470.430.400.370.34
0.430.400.370.340.32
0.390.360.340.310.29
0.360.340.310.290.27
0.330.310.290.270.25
0.310.290.270.250.23
2224262830
0.580.540.500.460.42
0.530.490.460.420.39
0.490.450.420.390.36
0.450.410.380.360.33
0.410.380.350.330.31
0.380.350.330.300.28
0.350.320.300.280.26
0.320.300.280.260.24
0.300.280.260.240.22
0.270.260.240.220.21
0.250.240.220.210.20
0.240.220.210.190.18
0.220.210.190.180.17
表F.0.1—2影响系数φ(砂浆强度等级Mb2.5)
10.970.930.890.83
0.990.940.890.840.78
0.970.890.840.780.72
0.940.840.780.720.67
0.890.780.730.670.61
0.840.730.670.620.56
0.790.670.620.570.52
0.730.620.570.520.47
0.680.570.520.480.43
0.620.520.480.440.40
0.570.480.440.400.37
0.520.440.400.370.34
0.480.400.370.340.31
0.780.720.660.610.56
0.720.660.610.560.51
0.670.610.560.510.47
0.610.560.510.470.43
0.560.510.470.430.39
0.520.470.430.400.36
0.470.430.400.360.33
0.430.400.360.330.31
0.400.360.340.310.28
0.370.340.310.290.26
0.340.310.290.260.24
0.310.290.260.240.23
0.290.270.250.230.21
0.510.460.420.390.36
0.470.430.390.360.33
0.430.390.360.330.30
0.390.360.330.300.28
0.360.330.310.280.26
0.330.310.280.260.24
0.310.280.260.240.22
0.280.260.240.220.21
0.260.240.220.210.20
0.240.230.210.200.18
0.230.210.200.180.17
0.210.200.180.170.16
0.200.180.170.160.15
表F.0.1—3影响系数φ(砂浆强度0)
10.870.760.630.53
0.990.820.700.580.48
0.970.770.650.540.44
0.940.710.590.490.41
0.890.660.540.450.37
0.840.600.500.410.34
0.790.550.460.380.32
0.730.510.420.350.29
0.680.460.390.320.27
0.620.430.360.300.25
0.570.390.330.280.23
0.520.360.300.250.22
0.480.330.280.240.20
0.440.360.300.260.22
0.400.330.280.240.20
0.370.310.260.220.19
0.340.280.240.210.18
0.310.260.220.190.17
0.290.240.210.180.16
0.270.230.190.170.15
0.250.210.180.160.14
0.230.200.170.150.13
0.210.180.160.140.12
0.200.170.150.130.12
0.190.160.140.120.11
0.170.150.130.120.10
0.180.150.130.120.10
0.160.140.130.110.10
0.150.130.120.110.09
0.140.130.110.100.09
0.140.120.110.100.09
0.130.110.100.090.08
0.120.110.100.090.08
0.120.100.090.080.07
0.110.100.090.080.07
0.100.090.080.080.07
0.100.090.080.070.07
0.090.080.070.070.06
附录G填充墙砌体植筋锚固力检验抽样判定
G.0.1填充墙砌体植筋锚固力检验抽样判定应按表G.0.1—1和表G.0.1—2判定。
表G.0.1—1正常一次性抽样的判定
表G.0.1—2正常二次性抽样的判定
(1)—5(2)—10
01
22
(1)—20(2)—40
13
34
(1)—8(2)—16
(1)—32(2)—64
26
57
(1)—13(2)—26
03
(1)—50(2)—100
39
610
本规程用词说明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4《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8《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12《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4041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14《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GB/T975515《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GB/T1183516《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17《建筑用砂》GB/T1468418《建筑用岩棉、矿渣棉绝热制品》GB/T1968619《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2021920《建筑保温砂浆》GB/T2047321《建筑用反射隔热涂料》GB/T252612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3《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4《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
25《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27《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8《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9《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l4930《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l5831《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32《预拌砂浆》JG/T23033《建筑生石灰》JC/T47934《建筑生石灰粉》JC/T48035《陶瓷墙地砖胶粘剂》JC/T54736《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C/T6413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混凝土砖砌筑砂浆》JC86038《陶瓷墙地砖填缝剂》JC/T1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
JGJ/T14—2011
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
1.0.1、1.0.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种主导墙体材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以下简称JGJ/T14—2004或原规程)自2004年颁布实行以来,对我国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有关科研、大专院校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静力和动力性能、配筋砌体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并获得了丰硕成果;设计和施工单位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JGJ/T14—2004已不能满足我国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发展的需要,为此,很有必要对JGJ/T14—2004进行修订。这次增加的主要内容:1多层、高层配筋砌体砌块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2调整了不同地区建筑的抗震措施,特别是抗震设防烈度6度~8度地区的抗震、抗裂措施;3轻骨料混凝土自承重砌块材料强度等级和砌体计算指标;4调整构件承载力与建筑节能设计计算部分计算参数及计算公式;砌块砌体及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计算方法和保温隔热措施。
2术语和符号
2.1.14复合保温砌块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成型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小砌块总称,包括在小砌块孔洞内填充或内插不同类型轻质保温隔热材料的保温砌块。
3材料和砌体的结构设计计算指标
3.1材料强度等级
3.1.1《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试验方法》GB/T4111确定碳化系数时,采用人工碳化系数的试验方法,目前我国砌墙用砖和砌块产品标准中规定的碳化系数不应小于0.85,按原规程取人工碳化系数时应乘1.15倍,1.15乘0.85等于0.98,接近1.0,故取消原规程注2的规定。
表1配筋小砌块快型
用于现浇混凝土圈梁梁底第二皮砌块(预留半圆孔,用于支模板时放置横撑)
图1PK1~PK8块型图注:图中虚线为在施工现场开凿的砌块槽口,专门用于布置水平钢筋及使灌孔混凝土能相互流通。
图2砌块砌体排列组合示例注:图中所示数字1~6分别表示砌块块型PK1~PK6。
图3砌块砌体配筋示例
表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耐火极限
图4一种复合保温砌块1—EPS板(XPS板)保温夹层;2—外壁(混凝土);3—小砌块本体(混凝土)
随着建筑节能的要求逐步提高,对外围护结构中的重要部位外墙体的保温性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各种形式的复合保温砌块也应运而生。对于复合保温砌块所复合的保温材料宜采用燃烧性能为不燃(A级)或难燃(B1级)的材料来保障安全。纵观目前全国的复合保温砌块所复合的保温材料中,大多数是燃烧性能为可燃(B2级)的EPS或XPS板。如果用它们来作为多排孔保温砌块中孔洞的插板,问题不大,但如果要作为图4中所示的复合保温砌块中的保温夹层,这种复合保温砌块的耐火极限及燃烧性能应给出。这样有利于决定其使用的场所和防火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4.1.4混凝土小砌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取值是根据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单位和小砌块生产厂家提供的测试数据确定的,见表3。
表3190mm混凝土小砌块的计权隔声量
计权隔声量(dB)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住宅、学校等大量性的民用建筑,其分户墙及隔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要求较高,高标准为50dB,一般标准为45dB。100mm厚混凝土小砌块的空气声隔声量与小砌块的标号(密度)有关,MU5.0的小砌块其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大于45dB,能满足一般隔声标准。若将墙内孔洞填实,其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就可达50dB以上。4.1.5满足对屋面设计的要求可防止或减轻屋顶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小砌块房屋顶层墙体开裂。对防止顶层墙面开裂的有利作法是无钢筋混凝土基层的有檩挂瓦坡屋面。坡屋面宜外挑出墙面。
如果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小砌块孔型、厚度或孔洞率与表4.2.2所列不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的规定通过试验检测确定,或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计算方法计算确定砌体热阻,按本规程附录C计算小砌块砌体的热惰性指标。在普通小砌块中内填、内插不同类型的轻质保温材料,是改善小砌块砌体热工性能的一个措施,如本规程附录D。但由于混凝土肋壁的传热较大,砌体的热阻值增加很有限。而且多为手工操作,工序多,施工速度慢,效率低。如表4所示,内插或内填轻质保温材料后的外墙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KP=(1.33~1.50)W/(m2·K),仍较大。所以,宜从砌块基材、孔形或复合方式上进行合理设计来提高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在本规程附录D中列出了部分孔洞中内插(填)保温材料的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的热阻及热惰性指标,建筑热工设计计算时,可参考采用。
表4孔洞中内插、内填保温材料的小砌块墙体主体部位的热工性能
120mm厚水泥砂浆外抹灰;2单排孔小砌块孔洞内插25mm厚发泡聚苯小板;320mm厚石膏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内抹灰
120mm厚水泥砂浆外抹灰;2单排孔小砌块孔洞内填满膨胀珍珠岩;320mm厚石膏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内抹灰
表5不同主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修正系数C2
3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屋面采用浅色饰面,采用绿色植被屋面或有保温材料基层的架空通风屋面,都是有效而可行的屋面外隔热措施。采用绿色植被屋面或架空通风屋面时,应按照屋面防水规范的要求,保证防水层的设计和施工质量。4应重视结构性热桥部位的保温隔热构造设计与处理。对于小砌块建筑,由于要保证墙体顶部与屋顶之间是柔性连接,更应采取适宜的保温隔热构造措施,以避免热桥的出现。
5.1.1~5.1.5砌块砌体结构仍然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砌块砌体受压、受剪构件可靠指标已达到4.0以上,且与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保持一致。本次修订补充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使用年限的规定。5.1.6将梁端支承力的位置由原规程的两种情况简化为一种,均按0.4α0以方便设计应用。5.1.8补充了转角墙体受集中荷载时计算截面的规定和可按角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
5.2.2补充了确定影响系数φ时,构件高厚比β的计算公式,公式中的1.1系数是经砌块砌体长柱试验确定的。对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β取H0/h,是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5.2.5轴向力的偏心距按内力设计计算,偏心距e的限值与《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一致。
5.3.2为避免空心砌块砌体直接承受局部荷载时可能出现的内肋压溃提前破坏,所以强调对未灌实的空心砌块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为1.o。要求采取灌实一皮砌块的构造措施后才能按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计算。5.3.4关于梁端有效支承长度α0计算,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列了两个计算公式,即α0=√Ne/bftanθ和简化公式α0=10√hc/f,为避免工程应用上引起争端,并且为简化计算;在上一版修订中取消前一个公式,只保留简化公式。工程实践表明,应用简化公式并未出现安全问题。本次修订仍维持只保留简化公式。
5.3.5明确规定梁端现浇刚性垫块下局部抗压应按本条方法计算。本条第2款第2)项中“……壁柱上垫块伸入翼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是“……壁柱上垫块伸入翼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因为砌块模数M=100,砌块主规格尺寸为390mm×190mm×l90mm。5.3.6进深梁支承于圈梁的情况在砌块房屋中经常遇到,因而增加了柔性垫梁下砌体局压的计算方法,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考虑砌体局压应力三维分布时的实用计算方法,并与《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相一致。
5.4.1增加了轴心受拉构件计算。
5.5.1增加了受弯构件计算。
5.7.1在表5.7.1表注中增加了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构件的允许高厚比不应大于30。该项规定是引进了国际标准的规定。
5.7.2砌块墙体的加强一般可以利用其天然的竖向孔洞配筋灌芯形成芯柱,也可采用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集中配筋)来加强。墙体中设有构造柱时可提高使用阶段墙体的稳定性和刚度,因此本次修订保留了配构造柱情况下墙体允许高厚比的提高系数的计算公式。
5.8.1~5.8.7砌块房屋的合理构造是保证房屋结构安全使用和耐久性的重要措施,根据设计和应用经验在下列几个关键问题上给予加强;①受力较大、环境条件差(潮湿环境),材料最低强度等级给予明确规定;②对一些受力不利的部位强调用混凝土灌孔;③加强一些构件的连接构造;④墙体中预留槽洞设管道的构造措施。原规程表5.8.1中最低强度等级,很潮湿的MU7.5,改为MUl0。含饱和水的MUl0改为MUl5。主要是考虑材料耐久性要求。
为适应建筑节能要求,北方地区砌块房屋的外墙往往采用复合墙形式,即由内叶墙承重外叶墙保护,中间填以高效保温(岩棉、苯板等)材料。这种墙体也称夹心墙。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做过试验,试验表明两叶墙之间的拉结构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内、外墙的变形,外叶墙的存在对内叶墙的稳定性以及水平荷载下脱落倒塌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本规程只是在夹心墙的构造上提出一些具体规定。本次修订在原规程基础上作了一些补充。
6.1.1根据试验研究结果,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性能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性能相似,因此在设计计算时可以采用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相同的线弹性计算、分析方法,对结构构件的计算则应符合本规程有关条文的要求,同时对结构的位移变形也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进行验算。在计算、分析时,楼层侧移刚度取楼层等效剪切刚度。在计算分析时还应注意,即使是多层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仍应按剪力墙进行设计计算。6.1.2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的配筋方式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不同,由于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中的竖向垂直钢筋是单排配置在墙厚的中央,当出平面受弯时,竖向垂直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作为主要的承载力构件其出平面的抗弯能力比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要弱,但又要明显强于普通砖砌体墙。条文是依据目前的试验研究情况以及综合各地的工程实践经验,规定了配筋小砌块砌体房屋剪力墙平面外的轴向力偏心距e不应超过0.7y。从试验结果来看,规定偏于安全,因此今后如积累了确切、可靠的试验数据和计算分析,平面外的轴向力偏心距e的规定可适当放宽。
6.2.4根据平截面假定,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上的任1根钢筋的应变均可根据变形协调的相似关系计算得到,而钢筋的应力及性质可由该处钢筋应变确定;按6.2.1条的基本假定,根据截面内力平衡条件也可以计算得到配筋小砌块砌体受压区截面高度,从而确定墙体的承载能力;但计算时需解联立方程或进行试算逐步迭代,计算比较复杂。本条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模式,大偏压时近似认为在荷载作用下,修正后的受拉区和受压区范围内的分布钢筋都能够达到屈服,而小偏压时则根据受压区高度近似求解钢筋的应力状况,使复杂的计算问题简化。关于偏心距e,是参照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表6同济大学的试验结果与公式计算值的比较
平均值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05年也进行了无水平分布钢筋灌孔砌体墙片轴心受压及出平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其中11个试件为出平面偏心受压,偏心距分别为20mm、30mm、40mm和60mm,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试验结果与公式的计算结果比较如表7所示。
表7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试验结果与公式计算值的比较
由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墙片试件没有配置水平钢筋,因此试验结果稍小于本规程公式计算的结果,但试件破坏现象和规律与同济大学的试验结果类似。由于到目前为止,仅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做过9个和11个配筋小砌块砌体墙片出平面偏心受压试验,试验数据偏少,而且墙片试件的高厚比也不够充分大,因此有关墙体的出平面偏心受压性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但按公式6.2.6进行设计计算还是安全的。
6.4构造措施Ⅰ钢筋
6.4.1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孔洞内配筋面积不应过大,否则钢筋太多,直径太大,不仅影响结构延性,也不利于灌孔混凝土施工。
Ⅱ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
7.2.1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发生地震时荷载与其他重力荷载的可能组合结果称为抗震设计重力荷载代表值CE,即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组合值系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数值。7.2.3、7.2.4多层小砌块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已有限制,刚度沿高度分布一般也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因此,符合采用底部剪力法的条件。对局部突出于顶层的部分,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乘以3倍地震作用进行本层的强度验算。7.2.5、7.2.6地震作用于房屋是任意方向的,但均可按力分解为两个主轴方向,抗震验算时分别沿房屋的两个主轴方向作用。当房屋的质量和刚度有明显不均匀时,或采用了不对称结构时,应考虑地震作用导致的扭转影响,进行扭转验算。
7.2.11、7.2.12多层小砌块墙体截面的抗震抗剪承载能力,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也均取一致的数值。对设置芯柱的小砌块墙体截面抗震抗剪承载力计算,主要是依据有关的试验资料统计确定的。当墙段中既设有芯柱,又设有构造柱时,根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数十片墙体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可按式(7.2.12)直接计算。7.2.13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抗震验算,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进行。
7.3.17~7.3.22底部框架—抗震墙小砌块砌体房屋,对于楼板、屋盖、托墙梁、框架柱、抗震墙以及其他有关抗震构造措施,可以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本次修订规定底框房屋的框架柱不同于一般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柱的要求,大体上接近框支柱的有关要求。柱的轴压比、纵向钢筋和箍筋要求,参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章对框架结构柱的要求,同时箍筋全高加密。
8.3.6清理小砌块表面的污物是为了使小砌块与砌筑砂浆或抹灰层之间粘结得更好。小砌块在制造中形成孔洞周围的水泥砂浆毛边使孔洞缩小,用于芯柱将引起柱断面颈缩,影响芯柱质量。因此,要求在砌筑前清除。同时,也便于芯柱混凝土浇灌。8.3.7、8.3.8基础工程质量将影响上部砌体工程及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应坚持上道基础工序未经验收,下道砌筑工序不得施工的原则。8.3.9建造与工程实体完全相同的模拟墙能使管理和操作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有利施工参数的验证与调整,为工程施工作好铺垫,是一项切实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8.3.10为了逐步和国际上同类标准接轨,参照国际标准的有关内容,结合我国工程建设的特点、管理方式、施工技术水平、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提出了小砌块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小砌块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的确定应由建设、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共同商定。
8.5.1砌一皮填一皮隔热、隔声材料可避免漏放的情况。8.5.2保温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与导热系数等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方可用于墙体砌筑。砌筑时,应防止聚苯板等绝热保温材料粘有砂浆。8.5.3砌筑中应使上下左右的保温夹芯层相互衔接成一体,避免热桥现象,以提高墙体保温效果。8.5.4拉结件的防腐与埋设关系到内、外叶墙的稳定与安全,施工中应予注意。8.5.5在多层砌体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将190mm厚度墙作外叶墙、90mm厚度墙为内叶墙所组成的夹心墙有以下特点:1在外叶墙较干燥时进行保温夹心层施工能保持聚苯板外表干燥,使保温效果不受影响。2内、外叶墙可不同时砌筑,既方便了施工,又节省了钢筋网片或拉结件。3内、外叶墙间的空腔内可不设排水通道。4有利室内装修及管线安装。在90mm厚度内叶墙上打洞凿槽,无碍主体结构墙。
8.6.1凡有芯柱之处应设清扫口,一是用于清扫孔道内杂物,二是便于上下芯柱钢筋绑扎固定。施工时,芯柱清扫口可用U型砌块砌筑,但仅用一种单孔U型块竖砌将在此部位发生两皮同缝的状况。为避免此现象,应与双孔E型块同用为宜。C型小砌块用于墙体90°转角部位,可使转角芯柱底部相互贯通。8.6.2芯柱孔洞内有杂物将影响混凝土质量。内壁的砂浆将使芯柱断面缩小。因此,在砌筑时应随砌随刮从灰缝中挤出的砂浆。8.6.3因芯柱孔洞较小,使用带肋钢筋可省却两端弯钩占去的空间,有利于芯柱的混凝土浇灌。8.6.4由于灌注芯柱混凝土的流动度较大,为保证混凝土密实,要求有严密封闭清扫口的措施,防止漏浆。8.6.5先浇50mm厚与芯柱的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可防止芯柱底部的混凝土显露粗骨料。8.6.6当砌筑砂浆未达到规定强度即浇灌、振捣芯柱的混凝土会造成墙体位移。因此,施工时应予注意。8.6.7芯柱的混凝土坍落度应比一般混凝土大,有利于浇灌,稍许振捣即可密实。但非泵送的预拌混凝土坍落度过大会给施工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8.6.8为使芯柱的混凝土有较好的整体性,应实行连续浇灌,直浇至离该芯柱最上一皮小砌块顶面50mm止,使每层圈梁的底与所有芯柱交接处均形成凹凸形暗键,以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8.6.9为了充分发挥芯柱在房屋抗震中的作用,芯柱沿房屋高度方向应在每层楼面处全截面贯通。8.6.10目前,锤击法听其声音是最简单的方法。若有异疑可随机抽查,凿开芯柱外壁观察。超声法属无损伤检验,方法科学可靠,但费用稍大,不宜作为常规检测手段,仅对芯柱质量有争议时使用。
8.7.1先砌墙后浇柱的施工顺序有利构造柱与墙体的结合,施工中应切实遵守。8.7.2为避免构造柱因混凝土收缩而导致柱、墙脱开状况,小砌块墙体与构造柱之间应设马牙槎。由于小砌块块体较大,马牙槎槎口尺寸也相应较大,一般为100mm×200mm,否则小砌块不易排列。8.7.3构造柱两侧模板与墙体表面的间隙是混凝土浇捣时漏浆的通道,易造成构造柱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施工中,可在两侧模板与墙体接触处边缘,沿模板高度粘贴泡沫塑料条,以达到模板紧贴墙体的要求,堵塞混凝土浆水流出。8.7.4坍落度可根据施工时气温、泵送高度作适当调整。8.7.5由于小砌块马牙槎较大,凹形槎口的腋部混凝土不易密实,故浇灌、振捣构造柱混凝土时要引起注意。
8.10.7~8.10.12竖向钢筋、水平钢筋、环箍状钢筋、S形拉筋,其规格、数量、位置、间距、搭接长度与部位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条文的规定。施工中,应随时进行检查,尤其是水平钢筋、环箍状钢筋和S形拉筋,力求避免事后返工事故。
8.10.13配筋小砌块砌体内的钢筋应按隐蔽工程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并作书面记录和必要的影像资料。合格后,方可浇筑灌孔混凝土。8.10.14从短墙肢与独立柱的稳定、安全考虑,防止混凝土灌孔时受振动、捣固等影响造成砌体位移,故应适当加强墙、柱支撑或砌体间的拉结。8.10.15混凝土坍落度是确保灌孔混凝土在小砌块砌体内处处密实的一项重要施工技术指标。工程实践表明,在符合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其坍落度为230mm~250mm较适宜。
8.10.16条文对灌孔混凝土施工顺序及技术要求作了规定:1为防止混凝土泵在送料、布料时将脉动式冲击直接传至墙体,故要求混凝土应经浇灌平台后再入模(墙、柱)较妥,并可减少混凝土流失。2按条文要求操作,既可防漏振,又能均衡振捣混凝土。3浇捣时,可在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交接处采取临时隔断阻挡措施。
8.11.1、8.11.2编制小砌块排块图时,应将土建施工与水电等安装通盘考虑,做到预留、预埋。施工时,负责水电安装的施工员应时时跟随现场,密切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做好管线暗敷和空调机、脱排油烟机等洞口留设工作,仅个别考虑不周的部位方可用电动机具开凿,以确保墙体工程质量。8.11.3~8.11.7条文对各类管线敷设作了原则性规定。无论多层或高层小砌块砌体建筑均宜设管道井或集中设置在某个隐蔽部位,便于检修管理。8.11.8各类设备安装可采用金属或塑料锚栓固定。8.11.9各类表箱的安装位置应按设计要求预留。8.11.10预留上下楼层同一部位的脱排油烟机废气口和空调机出墙管的洞口中心应在同一垂线上,洞口位置和大小也应上下一致。
8.12.1木门与小砌块墙体连接方式采用混凝土包木砖,再用钉子相连。这种传统连接的可靠度已为工程实践所证实,也可直接将木框固定在实心小砌块上。塑料门窗和铝合金门窗可用射钉或膨胀螺栓连接固定。8.12.2门窗与实心混凝土墙体连接安装可按本规程第8.12.1条提供的方法施工。木门框安装应先在墙上钻洞,然后塞入四周涂满胶粘剂的木榫(木桩),再用钉子连接。8.12.3小砌块墙体自重较轻,不适宜直接承受大型或重型门窗的重量及其风载。同时,为减少门窗开闭对墙体撞击的影响,门窗洞周边应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及设置相应的连接铁件。8.12.4采用聚氨酯泡沫填缝剂填充门窗框与墙体间的缝隙其施工方便,质量也较传统水泥砂浆嵌塞为好。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在保证门窗安装质量的前提下,仍可采用传统的嵌塞方法。8.12.5预留门窗洞时,必须考虑外保温层厚度,否则洞口周边的保温层施工将影响到门窗的开启、采光及外表。
8.14.9气温低于5℃不利于砂浆强度增长,故冬期砂浆强度等级宜比常温施工提高一级。8.14.10记录条文规定内容的数据和情况,便于日后施工质量检查。8.14.11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中对混凝土冬期施工要求已有详细规定,故不予重复,遵照执行。8.14.12为保证在冻胀性地基施工的质量,作出此规定。8.14.13因小砌块砌体的水平灰缝中有效铺灰面较小,若采用冻结法施工,在解冻期间施工中易产生墙体稳定问题,故不予取之。掺有氯盐的砂浆对未经防腐处理的钢筋、网片易造成腐蚀,故也不应采用。
9工程验收
9.1一般规定
9.2.5工程实践表明,小砌块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和垂直灰缝的宽度宜为lOmm,这是小砌块外形尺寸设计时的基本要求。大于12mm的水平灰缝不但降低砌体强度,而且也不便于铺灰操作;而小于8mm,则易造成空缝、瞎缝及露筋,故应按本条文要求砌筑。9.2.6小砌块砌体的轴线位置偏移和垂直度偏差将影响墙体受力性能和房屋结构安全。而砌体的其他一般尺寸允许偏差,虽无碍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房屋结构的安全,但对外观质量及日后使用有一定影响,故应逐项检查。
9.4.1小砌块(含复合保温砌块、夹心复合保温砌块)和砌筑砂浆(含保温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是保证砌体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的基础,故应合格。9.4.2填充墙与主体结构间的构造连接关系到房屋抗震与墙体裂缝,关系到房屋的安全和使用,因此应列为主控项目。9.4.3为检验化学植筋的施工质量,使其起到拉结筋应有的作用,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要求,对其进行非破坏的原位拉拔试验,以确保房屋安全。
9.4.4为防止或减少墙体日后产生干缩裂缝而采取的预控性措施。9.4.5填充墙砌体的砂浆饱满度虽能直接影响砌体的质量,但一般不危及结构的重大安全,故列为一般项目检查验收。9.4.6设置拉结筋是为了使填充墙与框架柱等承重结构有可靠的连接。9.4.7为使砌体稳定并形成整体,因此砌筑上、下皮小砌块时应错缝搭砌。9.4.8灰缝横平竖直,厚薄均匀,不但砌体表面美观,还有利于砌体均匀受力。试验表明,灰缝过厚或过薄对砌体强度都有一定影响。长期工程实践积累表明,规定灰缝厚度(宽度)8mm~12mm,并以10mm为标准灰缝厚度(宽度)是适宜的。9.4.9因填充墙属非受力构件,故将轴线位移和垂直度允许偏差列为一般项目检查验收。
这是我看到了最好用的一个建筑施工竣工验收统一用表网站,不光让提供企业级资料的统一监管,而且提供大量的免费资料,已经购买了此公司的模板,使用还可以,只是操作培训方面需要加强,不然有很多功能都不知怎么使用?
范例不错,但有些范例的填写数据太少了些,希望可以改进。
如果有培训视频就好了,每个省出的统表都不一样,都不知什么使用,关键还是培训要跟上。
如果购买了,在工程中使用不知是否方便,真的能在手机上,在工地上方便的编制表格吗?
感觉还可以,但有些表格是要购买才可以查看的,并没有全部免费啊。
提供填写说明和填表范例很有价值,在手机和电脑上都可以查看,非常方便,真的是随时随地使用的。
资料很有用,而且结构清晰,表格规范,关键是的可以免费使用,华软公司真是良心公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