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你可知什么叫做“佩刀容臭”?你又是否对古代腰间挂件产生过一丝好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代腰间配饰的花样吧!
前言
01.香囊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其实“容臭”非但不臭,反而气味馨香——因为“容臭”即是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它在《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说明早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礼记》云:“五采谓之绣。”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礼记·类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说明香包还有礼仪作用。战国时期以至秦、汉、晋,男女都戴香包,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
香囊的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前不久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02
宝剑
我们常说“佩剑”、”佩剑“,其实”佩剑“一词,就是指腰间佩带的宝剑。古人常喜腰间佩剑,这是因为佩剑在古代有着两种含义:其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着礼仪的一种。
根据《隋书·礼仪志》里的记载,当时的民众佩剑的不同直接显示出社会地位的不同。“一品,玉具剑,佩剑玄玉。二品,金装剑,佩剑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说明当时社会等级分明,而且配饰的要求繁琐。
佩剑的第二个作用就是用来防身。战国时期,剑术在社会上兴起,舞剑、击剑在民众中广泛普及。不仅仅是男子,女子也可以舞剑。《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装见孔丘时,曾拔剑起舞;并且,《吴越春秋》里就有“越女舞剑的记录”。越女自幼独钟剑术,对剑术有着极高的悟性和造诣,以至于得到了范蠡的赏识和重用。金庸就是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小说《越女剑》。
到了隋唐时期,文人雅士更是把剑作为饰物来佩戴,李白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意思就是十五岁就已经习练剑术,并且拜访了许多著名官员。诸多诗人也曾写过关于剑的诗,例如杜甫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辛弃疾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佳句。
由此可见,古代的宝剑并不单单只是一种战争的武器,还是一种具有特殊政治文化意义的腰间配饰。
玉佩
玉佩是古人最常见的随身佩戴物品,经常被他们挂在腰间,显得高雅而有品位。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孔子曾说“君子与玉比德。”他认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风。《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把玉的特质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在《诗经》中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例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