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伯正在“试乘”楼道电梯。广州日报记者王燕摄
广州首台“楼道电梯”近日在越秀区西湖路小马站3-1楼落成,一连几日,这部被称为“世界第三类电梯”的新鲜事物,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摩试用,最开心的当数小马站3-1号这栋20多年楼龄的居民,为了加装电梯,他们奔走呼吁了十几年,筹备了近六年,但由于邻里意见不统一被卡在“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街坊们已经接近绝望之际,“楼道电梯”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曙光。
文/广州日报记者林洪浩通讯员冯晓、李婷婷
●小踏板是不锈钢金属制成,厚约14厘米,被固定在楼道右侧墙上
●小踏板呈正方形,36厘米×30厘米
●踏板离地面只有3到5厘米高
●上一层约20秒
观点碰撞
正方
施工周期短2天搞定
●在施工上不涉及到楼体安全,不需要向规划部门报批
●楼道电梯也不算特殊设备,不用到质监部门进行备案审批
造价便宜是直梯一半
●居民分摊方式灵活,有个别住户不同意出资也不影响安装
●每家一两万元就可安装,在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之内
安全性强没出现事故
●已安装两千多台,目前还没有出现一宗安全事故
●速度与扶手电梯差不多,可以随时停下来
●踏板离地面只有3到5厘米,踏板一停移下脚就可踩到台阶
●与密封环境不同,呈开放式,不影响通风、采光
●噪音在60分贝以下,不会影响到室内的环境
反方
只能称为
老年电梯
●每次只能上下一个人,人多时就要排队
●只能人站上去,不能放其他的重物
●这种是专门供老年人使用的
●一些已经不能走路站立需要坐轮椅的老人家,根本就用不了
楼道电梯:一个小踏板自动上下楼
居民声音:盼十几年电梯就是装不成
说起小马站3-1号楼的加装电梯历程,楼长谭伯用“一把辛酸泪”来形容。今年70岁的谭伯是3-1号楼的原居民,1990年大楼收楼他就搬了进来,一住就是25年。“年轻的时候爬楼梯不觉得怎样,但人一过了50岁膝盖就受不了,我住在六楼,每天上下几趟下来,晚上膝盖就痛。”
谭伯说:“人家外国选总统都不需要所有人同意,但我们加装电梯只要有一户不同意就开不了工。实际上城市里每家每户的需求与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有人家里宽裕,有人家里拮据,有人是一直住在这里,有人早就移居海外房子只是拿来出租而已,加上一栋楼里的人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企业,一盘散沙,要做到100%签字同意,非常困难。说起来,今年上半年,我们楼里九层和四层有两个老人家走了,他们等了十几年都没等到电梯,真是很遗憾。”
安装工期:不需要申报审批两天搞掂
“第三类电梯”的发明者竺圣刚向记者介绍,楼道电梯在解决安装电梯的居民分摊上的方案很灵活,比如一楼到二楼的电梯价格,需要二楼以上所有使用电梯的用户来进行分摊;二楼到三楼的电梯,则由三楼以上的用户分摊,而二楼不需要出资,以此类推,到八楼至九楼的电梯,则仅九楼的用户分摊。“像小马站3-1号楼最后只装到六楼,就是按照这样的分摊办法,九楼住户的花费最高,经过协商七楼以上的楼层就暂时不安装了。这样的平摊办法最公平,而且楼道电梯的造价远比垂直电梯要低,只有后者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竺圣刚说。
安全性:三年安装两千多台暂未发生事故
不过无论怎样的电梯,安全永远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更何况近期频频出现“吃人”电梯,这些“楼道电梯”又不属于特殊设备,似乎是处于无人监管的空白地带,它的安全可靠否?
争论:方便省心所需资金少VS只能一个人上下花架子摆设
试用了几天楼道电梯,六楼65岁的胡阿姨对其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为安装电梯,这些年来她可没少费心费力,单单是上门做住户的思想工作,她就遭受了不知多少的冷脸黑脸。“这几天上上下下我都在使用,操作起来又简单,如果自己觉得不安全,还可以扣上安全带,虽然慢一点,但对老人家而言已够了。”
还有就是出资方面,分摊下来这次我出了3万多元,小马站3-1号楼共有32户居民,这次参与出资的才11户,如果所有的住户都参与进来,大家分摊下来的资金将更低,一两万元就可以有电梯使用,这绝对在大多人的承受范围之内。
在大部分街坊的一片叫好中,也有一些前来观摩试用的街坊表示怀疑。来自海珠区的郑先生就觉得这种“楼道电梯”更多的是个花架子摆设,每次只能上下一个人,人一多的时候就排队等候。而且只能人站上去,不能放其他的重物,这样就失去了电梯最主要的功能,这种电梯只能称之为老年人电梯,是专门供老年人使用的。
对于市民的质疑声音,竺圣刚现场也作了解释,一般的轮椅确实是使用不了楼道电梯,但厂家可以定制专门的椅子,行动不便的老人要使用电梯时,只需要把这种专门椅子套上去就可以坐着上下楼。至于急救人员的担架上下楼道的问题,竺圣刚坦承这是没办法解决的。
竺圣刚透露,楼道电梯目前在广州只安装了一台,但下来他们将在天河、白云、越秀等区继续安装。“中国有不少旧楼没有安装电梯,中国在逐渐进入老龄社会,加上垂直的厢式电梯安装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楼道电梯的出现,至少可以解决很多老年人每天爬楼梯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