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青岛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64.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2.2%。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162.1亿元,增长23.1%;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02.7亿元,增长18.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0.7亿元,增长27.4%;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92亿元,增长20.9%。消费热点比较突出,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105.3亿元,增长13.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7.1亿元,增长123.7%;体育及娱乐用品类零售额5.6亿元,增长23.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9亿元,增长21.8%。
(市统计局)
“放心工程”建设
农副产品绿色市场培育
“菜篮子”市场检测全面提高市菜篮子商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测仪器设备与管理技术水平。投入食品安全专项资金450万元,对抚顺路、华中、城阳等市区三大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检测室进行升级改造,完成新建或改扩建实验室面积851平方米,增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肉品水分测定仪等先进检测仪器设备66台(套),培训检测人员35人,提高了批发环节的检测把关能力。全市有“市监测中心总监控、批发市场检测室全批次检测、零售市场检测点监督抽检”组成的“菜篮子”商品质量三级监测网络单位187个,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农副产品批零市场,监测范围扩大到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调味品、蛋类等主要生鲜食品,年检测能力70万批次以上。
市场标准化建设与管理贯彻实施商务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通过对“菜篮子”商品批零市场及其经营业户实行“红黄牌”分级警示管理,督促市场主办者和经营者严格落实“菜篮子”商品监督抽查、索证索票、进销台账、产地标识、检测结果公示制度与不合格蔬菜协议销毁、病害肉无害化处理制度。推进批零市场标准化改造与管理升级,全市农村累计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化农家店3600余个,市区累计新配置或升级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45个,有12个批零市场通过国家级“农副产品绿色市场”认证。
2008年4月1日,副市长马世忠(前排右)视察财贸系统工作。(市政府接待办供稿)
畜禽屠宰与肉品流通管理落实国务院新《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青岛市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发布《青岛市畜禽定点屠宰厂(点)设置规划(2008~2012年)》及6个配套屠宰技术规范办法,出台《青岛市畜禽产品入市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对14个省内外入市生猪定点屠宰加工企业及其分销商进行登记备案管理,对入市肉品实行“四证换一证”(检疫证、车辆消毒证、肉品品质合格证、“瘦肉精”检测合格证换畜禽产品销售凭证),并将过去的“一猪一证”改为“一户一证”(由按每头生猪核发一张销售凭证改为按每个零售业户核发一张标明进货头数和重量的销售凭证),完善“入市备案、统一换证、品牌销售、合同约束、执法监管”为主线的新型肉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引导14个备案生猪屠宰企业开展“规范化肉品专卖店”创建活动,累计发展肉品专卖店523个,继覆盖全市各乡镇和居民社区后,向自然村延伸;达到开放肉品市场、促进公平竞争、扩大品牌经营、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肉品安全的目的。
食品安全监管
“菜篮子”商品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运行在抚顺路、华中、城阳等3个市区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和万福、鑫盛联、恒生源、七级等4个市级生猪定点屠宰厂及麦德龙商场、蔬菜科技示范园等2个物流配送企业的生产车间、检测室、仓储库、批发交易区、查验换证点等关键部位安装旋转式视频监控探头80余个。通过该监控系统实现对上市蔬菜、猪肉等生鲜食品批发、检测、屠宰、储运等关键环节的全天候实时监控。
优化消费市场环境
保障“菜篮子”市场供应稳定建立“菜篮子”市场信息直报网络,密切监测市场运行,全年安排落实蔬菜、猪肉、豆制品原料等重要商品储备1.02万吨,通过在市区设置的33个政府储备商品投放点适时投放市场,确保淡季、灾害、节日期间的市场供应稳定。年初,针对猪肉市场供应紧张态势,安排落实生猪屠宰增量补贴462万元,保证春节猪肉市场供应。年底,应对大白菜丰收、销售困难,采取开设网上购销信息服务专线、拓展外运外销渠道、开辟蔬菜进城绿色通道、设置批零市场直销专区、组织开展“胶州大白菜节”、“大白菜烹调大赛”、“爱心大白菜进社区”等措施,帮助菜农渡过难关。
规范“菜篮子”市场经营秩序坚持把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开展迎奥运“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日会战”行动,各级商务部门牵头协调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采取“分级、划片、定人、定责”的综合监管措施,实施重点区域拉网检查、重点单位驻点监控、重点品种逢进必检,累计出动联合执法队伍1.21万人次,检查“菜篮子”生产经营单位1.34万个次,抽检蔬菜、猪肉等重点“菜篮子”产品65.9万批次,检出并协议销毁不合格蔬菜1481批次40.4吨,查处肉品违法案件563起,取缔私屠滥宰窝点21个次,罚没不合格肉品15.7吨,保障了“菜篮子”食品安全。
“三绿工程”建设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部队、进餐饮单位工作,有85个集体消费单位、172个食品企业建立稳定的采供关系,组织两轮食品采购网上联合招标活动,实现交易额4亿元,47万集团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得到保障。开展“绿色消费”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材料5万份,举办“绿色消费”培训班150期,覆盖全市424个城乡居民社区、370万居民,培育“绿色消费示范社区”26个。
奥运食品安全
建立“全覆盖、网格化”运行机制针对奥运食品供应战线长、环节多、品种杂、标准高、风险大等特点,全市建立了由2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赛时食品供应运行指挥体制,抽调近100名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集中办公,制订奥帆赛、残奥帆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倒排工期表及工作例会、值班、报告、保密等工作文件和制度规范,形成指挥部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区市联合行动、专家协同保障的全覆盖运行机制和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定责任的网格化监管模式。
构建“全封闭、点对点”供应网络以蔬菜科技示范园、万福集团、九联集团、麦德龙商场、举鑫帮厨等“绿色生产加工线、绿色市场”样板企业为主体,建立由30个定点基地、企业和餐饮服务商组成的奥运食品直供网络。北京奥运会期间,统一安排调度食品原料生产采购与物流配送计划,全封闭生产、点对点供应奥帆中心各类食品及原料899个品种439吨,为参赛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各式菜品日均300余种、累计23.5万份,实现了食品供应“零事故”和餐饮服务“零投诉”的目标。根据奥组委(北京)的安排,为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等奥运赛区城市全程监督生产调运奥运专供啤酒85车次6.6万箱(桶),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食品特供保障任务。
创建“全过程、可追溯”控制体系出动专业技术骨干和安保警力636名,运用远程视频、GPS定位等监控技术,对奥运食品生产供应全过程实施驻点式监管。种养殖环节采取专棚专舍、专配饲料、专人管理、专业防疫,严格控制高毒农药和违禁药物残留。生产加工环节实行专料、专线、专批生产,定点、集中、专班屠宰加工,确保出厂产品批批检测合格。物流配送环节实行随货四联单、专用签封、专车运输、专人押运、专人签收、双人双锁、专库贮存,确保无缝隙对接。餐饮加工环节落实风险评估、原料索证、菜谱备案、食品留样和菜品营养成分、过敏源标识等管理制度,确保不使用高风险、质量难追溯的食品原料。组织9个定点检测机构,采取现场快检、实验室检测等措施,累计抽检涉奥食品原料9534批次,确保所有供奥食品及原料100%达到奥运食品安全控制标准。
(市经贸委)
餐饮业
2008年,青岛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7.73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8.3%,高出全市消费品零售额增幅6.1个百分点,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7~10月份,受奥帆赛、残奥帆赛拉动,以及啤酒节、黄金周、重大节庆会展活动等影响,餐饮市场快速发展,实现零售额79.38亿元,增长30.9%,比全年高出2.6个百分点。
特色餐饮街区建设
完成云霄路、闽江路、啤酒街等7条特色餐饮街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天幕美食城、海泊河美食小舟餐饮街、“劈柴院”美食街,形成独特的建筑和经营风格,提升了新的餐饮发展空间和消费环境。全市特色餐饮街区完成零售额52亿元,占餐饮零售额的25%以上。
品牌规模化经营
全市餐饮业有4个企业的6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3个、6个品牌分别被评为省、市“著名商标”,9个企业获“青岛市服务名牌”称号。全市共有50个“中华名小吃”、21个“山东名小吃”。年内,拓展企业连锁经营,发展埠外连锁,提高市场占有率,“良友”、“勇丽”等餐饮品牌企业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城市及澳大利亚新发展连锁店6个,营业面积8000平方米。引进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全聚德”、“顺峰”,带动全市餐饮市场结构调整优化和品牌企业发展。
创新经营模式
创新组团式经营模式,推进品牌特色小吃和快餐企业强强联合,国内首创的“八方一品”组团式经营的美食广场,完成销售额400万元,接待消费者30万人次。继续实施“绿色早餐”工程,发展便民、利民、为民服务,规划发展“绿色早餐”网点和快餐“鸥翼车”。截至年底,市区“绿色早餐”网点及亭、车共有225处。
宣传推介
通过创建“食在青岛”专栏、开展“青岛美食地图”征集、发放宣传画册、参加全国和省市节庆活动等形式,宣传、推介青岛市的餐饮文化、行业发展、品牌建设、烹饪技术等,扩大地方特色餐饮的影响力。全年共发放各类宣传画册2万余册、彩页10余万份,集中展示展销特色餐饮菜品70余次,推进了名优菜品和特色小吃发展。
粮油流通与管理
2008年,青岛市粮食系统实现销售收入13.66亿元、利润653万元;全市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31.4亿元;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156.8万吨,同比(下同)增长20%。市粮食部门组织粮食收购,多方掌握粮源,增加地方储备规模,推进储备体系建设,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加强粮食市场监测,落实粮食应急措施,维护了全市粮食价格和供应稳定;加强社会粮食质量检测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证粮食质量和消费安全。
粮食市场调控
年内,市粮食部门围绕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对全市粮食供应和价格影响较大的问题,抓好粮食购销与调控工作,维护粮食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保证地区粮食安全。夏、秋收期间,市粮食部门立足本地市场,开拓邻近市场,广开渠道组织收购。中央电视台等多个媒体报道青岛市订单收购的成功经验。全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71.6万吨,增长52%;实现粮食购销总量156.8万吨,增长20%;发挥了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
粮油储备体系建设
全市两级地方储备规模增加。针对国内外粮食复杂形势,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根据全市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增加市本级储备规模4万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市分别新增储备规模1万吨。省政府确定青岛市新增3000吨花生油储备全部按期落实,储备规模居全省前列。粮食仓储设施条件改善,市级储备库三期工程建设启动,项目总投资3630万元。年内新创省级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1个,总数达5个。开展全市仓储科技成果评选交流活动,评选出仓储科技成果29项。
粮油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粮食流通环节的粮情粮价监测网络。全市设立农村收购、批发市场、零售企业监测点40余个,33个规模以上骨干粮油加工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启动价格监测日报制度,对小麦、玉米、花生等原粮的购销价格和数量及面粉、大米、食用油等成品粮油价格和销售情况实施重点监测。青岛市和各区市粮食应急预案全部出台。对全市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网点实施动态监管,市区调整并新确定保供销售企业32个、保供网点100个,13个加工企业被定为应急保障定点单位。
粮油流通产业发展
截至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面粉加工企业(日处理能力50吨以上)22个,年加工能力108万吨;规模以上食用油加工企业(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上)12个,年加工能力197万吨;饲料生产企业13个,年生产能力111.4万吨。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31.4亿元、利润4260万元。青岛第三粮库投资700万元对市粮油综合批发市场实施股权回购,整合市场功能,增加经营项目,入市经营者数量和经营规模增大。全年全市粮油综合批发市场实现成品粮油现货交易28万吨,是市区粮食需求量的50%以上。
粮食行政执法
年内,市粮食部门入驻市行政审批大厅,实现粮食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开展夏、秋收粮食市场秩序专项检查,组织全市粮食执法机构进行联合执法,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50余人次,检查收购企业和收购网点450余个,对违反粮食收购政策的业户进行行政处罚,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加快粮食检测机构和设施建设。即墨市粮油检测站落实事业编制;胶南市通过投资新建检测楼改善检测条件;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投资120万元购置重金属检测设备,扩大检测范围,全年检测入市粮油1.1万批次,保障了粮食消费安全。
军粮供应工作
青岛市军供站、即墨市军供站通过全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站的复审,胶南市军供站升级为规范化管理示范站,城阳区军供站被评为规范化管理先进站。全市主要军供站员工编入预备役部队,实现标识、管理制度、工作标准三统一。探索军供应急保障新机制,7月,省奥运安保军供应急演练在青岛市举行。提高军粮统筹和军粮供应保障能力,在粮价变动频繁、筹措粮源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军粮供应不断档、军粮质量和服务质量“零投诉”。完成抗击浒苔灾害和奥运安保任务部队的军粮保障。
(邓玉兵)
供销合作社
青岛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概况
截至2008年底,辖市、区供销社9个,基层社90个,直属企事业单位12个;其中,合资企业1个,供销学校1个,独立核算单位277个,经营服务网点1942个。有员工15068人。有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16个,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8个。经营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棉花、土产杂品、废旧物资、果品、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外经外贸等十几个门类。全年全系统完成商品销售收入73.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6.6%,实现利润1.94亿元,增长1.5%。获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2008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一等奖。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扩大农资连锁经营覆盖面新发展农资连锁店183个,其中直营店64个、加盟店119个,比计划超出123个,农资连锁店总数1390个。年内全系统农资销售总额14.26亿元,增长4.7%;销售化肥151.92万标准吨,增长19.37%,占全市化肥需求量的75%以上。农资商品实行连锁经营,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全供销社系统农资经营连续6年“零投诉”。
推进日用消费品超市建设新发展日用消费品超市71个,其中直营超市15个、加盟超市56个,比计划超出17个,日用消费品超市总数91个。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参股利客来集团,将该集团作为全系统日用消费品经营的龙头企业,通过吸纳加盟店和联合开发等形式,逐步形成覆盖农村的日用品经营网络服务体系。日用消费品超市的增加拉动全系统零售额增加,年内全系统消费品销售额47.58亿元,增长29.25%。
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通过重组改造、投资合作等方式,培育一批农副产品购销、加工、配送物流龙头企业,实施城市“农改超”和名优农副产品进社区战略,构建从生产基地、收购加工、物流配送到终端卖场“一条龙”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与长青集团合作,共同出资组建青岛东泰长青农副产品经营配送有限公司并正式运营,开办“农家超市”4个。全年全系统实现农副产品收购额3.9亿元,增长29.94%。
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平台。年内全系统发展专业合作社31个,比计划超出11个,专业合作社总数53个,涉及水产、桑蚕、花生、果品、蔬菜、茶叶、生猪等各个方面;通过市供销社的流通网络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帮助农民把生产的产品通过网络引入城市超市和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全年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个,总数达到14个。
农副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覆盖面广、增值空间大和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从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入手,推进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和基本建成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项目有胶南市六汪镇的蔬菜,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的新高梨、孙受镇的胡萝卜,平度市古岘镇的圆葱等项目。注册品牌12个,通过国家有机转换、绿色和无公害认证的产品10个,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151.07公顷。
基层合作社建设
制订《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的意见》,选择10个基层社进行启动试点,有2个基层社选入全省创建新时期优秀基层社范围。全系统基层社商品总购进21.62亿元,增长8.28%;实现商品销售收入23.2亿元,增长3.27%;实现利润273万元,增长14.7%。
资产管理
通过加强投资,增强市供销社控股、参股能力,全年投入资金680万元,参股和支持企业经营。全系统资产总额48.30亿元,增长6.6%;所有者权益13.68亿元,增长11.4%;对社会贡献额3.54亿元,增长2.2%;资产保值增值率121.17%,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增长18.17个百分点。
青岛佳世客购物中心运营情况
市供销社的合资企业青岛佳世客购物中心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收入18.9亿元,增长11.37%;实现利润总额1.61亿元、增长0.31%,占全系统90%;净利润1.17亿元,增长9.8%。年内,在烟台市和潍坊市开办购物中心。其中,烟台购物中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于2008年8月8日开业;潍坊购物中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于12月18日开业。
(尹笃信)
集市贸易
2008年,青岛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75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6个、消费品市场809个;实现交易额165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年交易额过1亿元市场86个,其中交易额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市场分别为23、6、4个。
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年内,青岛橡胶国际交易市场在郑州市设立代表处。在青岛中韩国际小商品城、青岛国际工艺品城组织举办2008年中国(青岛)国际饰品节暨中国(青岛)国际饰品博览会,国内外650余个企业参展,引进中国流行饰品10大品牌入驻市场。全市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1320亿元,占商品市场交易总额的80%。批发市场成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的主力业态。
完善五大市场群(带)
在临港保税区高端生产资料交易区、城阳区人造首饰制品集散中心、重庆南路汽车贸易大道、三○八国道“消费品市场走廊”、即墨市鹤山路服装贸易大道等五大市场群(带)内新建、扩建大型批发市场8个。其中,中韩小商品城三期、盛文国际工艺品城二期、河西建材城和泉州商贸城等4个市场主体竣工,新增营业面积30多万平方米,优化市场布局,行业聚集效应明显。五大市场群(带)内10个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256亿元,占全市商品市场交易额的21%。
提高市场交易功能
青岛橡胶国际交易市场增设人民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中韩小商品城、青岛装饰城开始实施“数字市场”建设。全市实行电子结算的大型批发市场10个,市场交易功能实现质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市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继续推进市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年内,市区有9个农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8个完成改造任务;市区标准化农贸市场累计达到49个,占市区农贸市场的80%。完善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了月检查、季通报、年终综合考评制度,市场环境、上市商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成品油流通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
概况2008年,油品销售总量107万吨,其中成品油9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全年无等级责任事故。该公司被评为中国石化山东石油系统2008年度先进公司,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青岛市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十佳纳税企业、A级纳税信用企业。
成品油市场保供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成品油批零价格倒挂,资源持续偏紧,供求矛盾突出;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成品油消费需求锐减。该公司克服困难,诚信经营,做好成品油市场保供工作,并完成奥帆赛、残奥帆赛和重大节假日期间的成品油保障工作。在清理浒苔活动中,该公司开辟清理浒苔车辆加油专用通道和专供加油站,安排专用油罐车免费将柴油送到前海一线指定车船加油点,确保24小时供应。
业务经营该公司优化销售结构、库存结构、网络布局和配送体系,做好“国Ⅲ”油品、CNG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提高高标号汽油比例,提升经营质量和创效能力。做好直分销工作,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开展营销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客户经理团队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终端客户维护和开发,发挥零售和直销网络作用,加强经销商管理,打击串货等违规行为。
发展CNG加气业务,CNG加气站建设取得成效;通过规范制度,完善证照手续,确保合法经营;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天然气日均销售量1万立方米。发展非油品业务,发展汽车租赁业务网点16个、彩票代销网点30个,正在筹建的国际快餐业务网点2个。完善便利店业务,其中40个启用电脑管理系统。
企业管理成立安全储运部,执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十大禁令”,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和隐患治理。完善《油品数质量管理办法》,加强盘点和检查。加强对油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维护企业信誉。协同市工商局等部门开展打假维权活动,全年查处假冒加油站32个。开展“管理服务提升年”和“优质服务月”活动,成立服务督导小组。以“彰显品牌、服务奥运”为主题,开展“迎奥运百日倒计时”规范化服务竞赛、“迎奥运激情服务月”等活动,培育特色加油站。
修订完善资金、费用、发票等制度和流程,加强片区、财务核算员、资金管理员三级监管体系和资产条形码系统的管理、考核,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水电费的考核与奖惩。实施综合网络审批系统,实现费用、资金等项目的网上审批。加强对ERP运行考核,优化ERP运行质量。做好加油卡账务核对,完成加油卡四期建设,提高加油卡运行质量。
网点建设全年完成网建项目6个,投资1800余万元。关闭低效站,清理歇业站,优化网点布局,完成62座加油站的形象改造,总投资6800万元。加强维修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包括IC卡发卡中心、站房屋面防水等,投入维修费143万元。
员工培训年内,新招大学生52人,全部安排轮岗实习。推进培训站建设,制订方案,配备设施,加强管理。选拔71名兼职讲师开展培训。全年组织培训班128期,培训3974人次。组织技能鉴定和技术比武,有177名员工取得技能鉴定资质证书,其中26名获高级工资质。
(隗华)
中国石油山东青岛销售分公司
概况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地区的子公司,网络覆盖青岛十二区市,主要从事各种型号的高清洁环保汽油、柴油及润滑油的零售与批发业务。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商业百强企业”、省级“守信用、重合同”企业,被青岛市政府评为“重要商品价格监测优秀单位”、“商品流通十大突出贡献企业”,被省公安厅授予“奥运维稳防恐工作三等功”。
企业管理建设以24座迎奥运精品站为核心的精品加油站群,提高加油站硬件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昆仑好客”自主品牌便利店,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与质量安全环保(HSE)体系建设,完成财务一级核算系统上线运行;推行降本增效和网上报销系统,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持续推进生产设备与管理升级,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加油站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试点单位,在全国率先完成首批加管系统上线,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在崂山区建设省内首座自助式加油站。
品牌建设围绕大型专业化零售公司建设目标,为顾客提供优质、便捷、规范、温馨的服务,完善服务项目,形成以“整理(Seire)、整顿(Sei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理念为特色的“6S”现场管理体系,实现“服务空间生动化、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内容丰富化”的目标。奥帆、残奥帆赛期间,该公司开展“微笑服务2008”、“加油站优质服务月”等专题活动,组织迎奥运“英、日、韩加油常用语”培训。重点路段加油站员工均以3种语言为中外来宾服务。
(谭晓远)
烟草经营
2008年,青岛市实现“两烟”(卷烟、烟叶)销售收入45.6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5.01%。其中,销售卷烟33.57万箱(5万支箱),增长4.52%;销售收入45.4亿元,增长15.01%。种植烟叶633.8公顷,增长11.74%;销售烟叶19465担,上等烟叶销售比例45.6%,销售收入2719万元;上等烟比例居全省首位,亩均产量、收购均价居全省第二位。
卷烟经营
市场信息分析与监控确定2500个零售客户信息采集点,建立全市客户经理联络员队伍。对分销、CRM、呼叫、智能终端等系统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初步建立零售户、消费者数据采集渠道。开展4期市场调查,为需求预测、货源投放和市场变化波动监控提供信息。
构建新型工商关系根据考评情况,青岛烟草有限公司与山东中烟、红塔集团、湖南中烟等多个工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建设工商协同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将在销品牌的市场信息发送给企业。建立“货源衔接订单采购、营销策略协同策划、库存管理自动补货、分运计划实时监控”的购销存管理模式。
品牌培育加快一、二类名优新品卷烟引进,每季度对在销品牌实行营销诊断,对品牌成长指标进行全方位监控。设立“中高端品牌推广助销点”,建立重点市场重点品牌宣传渠道。年内,重点培育品牌销量提高42.8%,一、二类卷烟销量增长77%。
网络建设
终端形象与示范效应实施“终端形象建设工程”,重点对娱乐场所、城区示范街、农村乡镇示范店进行形象建设。通过“单店建设”、“示范推选”、“全区提升”步骤,开展“网络建设互评练兵”活动,建立起以莱西、李沧营销部为代表的“网络建设示范基地”。
客户满意度探索卷烟销售的网上订货模式,发展手机订货客户。智能终端机客户发展至2308名,有800余名客户实现网上银行自主支付。开办“零售户课堂”,对零售客户进行专题培训。聘请专业营销师对全市客户经理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营销队伍专业化服务水平。客户投诉事项办结率、投诉回访率均100%。
“一打两扫”实现“一打两扫”(分拣线上打码到条和卷烟入库扫码、出库扫码),完成“标码更新”及“核心客户自动分拣打码”工作。制订《物流配送中心数字仓储管理系统推广实施方案》,确定系统应用模式,推进实现“三流贯通、四流汇通”(商流、物流、资金流在各自的流程中形成完整的闭环,统一信息口径,打通信息流)。
“奥运安保”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年”工作要求,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迎奥运、除隐患、保平安”等专项整治工作。完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
烟叶生产
出台《2008年烟叶生产扶持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烟农发放烤房建设补贴、冬耕补贴、运输补贴。规划烟叶农场10个,占全市植烟总面积的15.6%。围绕建立烟叶生产专业村,科学组织烟区基本烟田规划,改善烟叶生产基础条件。开展现代烟草农业生态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验推广联体密集烤房和立式炉加热设备,烘烤和节能效果明显。
基础管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完成体系策划、组织培训、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编写发布、体系试运行等各阶段工作;11月,召开体系文件发布会,质量管理体系进入试运行阶段。
“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根据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关于建立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在山东大学专家组支持下,完成整体规划,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
提升财务审计管理水平完善资金预算、申请、审批、拨付等环节的操作流程,推行报销环节无现金结算,提高报销支付环节资金使用的规范、高效和安全性。继续开展主业清产核资后续整改工作,清理闲置资产。开展基建工程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专项审计,维护企业利益。
(孙玉祥)
典当·拍卖
典当业
2008年,青岛市有典当行34个,比上年(下同)增加9个;分支机构9个;注册资本合计5.05亿元,增加1.27亿元;资本规模最大的为4100万元,最小的为500万元,从业人员229人。典当机构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较为发达的区域;其中,市南区14个,市北区7个,李沧区4个,即墨市、崂山区、黄岛区各3个,胶南市、平度市和城阳区各2个,四方区、胶州市和莱西市各1个。典当行业务领域主要为:房地产抵押典当业务,约占70%;金银首饰等传统业务约占10%;财产权利质押及其他业务约占10%。
序号
名称
地址
1
金星典当行
市南区闽江三路12号北侧
2
公利典当行
市南区湖北路29号
3
荣昌典当行
市北区热河路71号
4
金达典当行
市北区辽宁路49号
4.1
漳州二路分公司
市南区漳州二路9号
4.2
李沧分公司
李沧区万年泉路150号
5
泽润典当行
黄岛区长江东路317号
5.1
胶南分公司
胶南市珠海中路8号甲
5.2
胶州分公司
胶州市常州路4号
5.3
平度分公司
平度市苏州路2号
6
吉一典当行
李沧区三○八国道1138号
7
兴华典当行
即墨市烟青路551号
7.1
即墨分公司
即墨市鹤山路923号
8
金源典当行
崂山区麦岛路3~10号
9
中嘉典当行
市南区广西路59号
10
喜盈门典当行
城阳区崇阳路1号
11
国助典当行
市南区东海西路12号甲
12
海融典当行
市南区闽江路66号丙
13
中诚典当行
市北区敦化路72号
14
齐鲁瑞丰典当行
市北区延安路141号
15
兴业典当行
崂山区香港东路299号
16
融信典当行
市南区香港中路32号
17
融通典当行
市南区福州南路41号
18
德信典当行
城阳区康城路228号
19
嘉鑫典当行
即墨市兰岙路782-4号
20
丰泽典当行
市北区长春路136-7号
21
鸿泰典当行
四方区鞍山一路85号乙
22
厚德典当行
李沧区书院路34号
23
鑫都典当行
李沧区万年泉路231号
24
利群典当行
市南区贵州路40号
25
德弘典当行
莱西市烟台路98号丁-2
26
三利源典当
平度开发区海尔路43号
27
瑞益典当
崂山区香港东路458号
28
大宝源典当
市南区闽江路191号
29
顺泰典当
黄岛区长江中路216号
30
中原籴焜典当
市南区香港中路12号丰合广场B座一楼B102
31
宝瑞典当
胶南市珠海东路199号泰华大厦
32
信安典当
市南区漳州二路77~79号
33
金鼎典当
市北区商河路9号2幢
34
中亿泽典当
市北区福州北路135-5号
拍卖业
2008年,青岛市有拍卖企业59个;举办拍卖会608场;拍卖成交额153.4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30.4%。全年全市拍卖成交额过10亿元企业4个,增加1个;过5亿元企业7个,增加1个;过1亿元企业15个。
规范行业管理,对11个有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督促整改,完善企业变更、信息报送和拍卖成交备案等制度,促进企业增强守法经营意识。一些中小拍卖企业和新设立拍卖企业实施专业化拍品定位,开展特色经营,涌现出专营艺术品、“二手车”等专业化拍卖企业。年内,有3个企业到外地举办拍卖会,实现拍卖成交额20余亿元。青岛拍卖中心、天麒阁等拍卖企业每月在新闻媒体刊发文化艺术品鉴赏知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鉴宝会,精心培育文化艺术品拍卖市场,拓宽行业的发展空间。全年文化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增长58.6%。各拍卖企业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全市新增拍卖师16人、拍卖从业资格人员53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