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珠子的历史非常之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珠子也是不计其数。常见的老珠子配饰就有玉玛瑙,陶瓷琉璃,有机材质及半宝石等种类。
此珠为藏地多见的一种玉质珠,制作此珠的玉质原材质地并不十分坚硬,经年使用后磨损痕迹十分明显,珠体两侧平滑,孔口凹陷,孔道较大。
一、玉石玛瑙类
西周玛瑙:线条硬朗,打磨细腻
我们经常说的西玛是“西周玛瑙”的简称,顾名思义,西玛产于西周,是以当时盛行的红玛瑙为材质制作的一种珠子。
西周时期,组佩成了贵族等级的标志,也是礼乐制度的组成之一。组佩出现的形式在《周礼》中有文字记载为:“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大戴礼》中也有“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琚禹以杂之”的记载。其中,衡,双簧,冲牙等主要组成部分均为玉质,而我们所说的西玛起到了连接各个组件的作用。
西周玛瑙玉组配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玛当中,造型最具代表性的是竹节玛瑙管,这种管珠的长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两端口径约1厘米。观其孔道,西玛通常采用的打孔方式是对打孔,也就是说孔道一般不会表现得非常平直,通常极大,管壁较薄,整体一般呈现半透明状态。竹节雕刻处一般会有西周时期独特的“一面坡”斜刀工艺,也有平素无纹的横截面或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和战国时期的白玛瑙管珠或水晶管不同,西周多使用红玛瑙制作管珠。另外一种常见的西玛瑙是以“药片”或“鼓珠”样式存在的,以“药片”样式居多,在组佩中与蓝色费昂斯珠并用。从数量上来说,这种西玛珠子要远多于管珠,具体是因为制作工艺还是社会等级制度造成,就无从考证了。
玉组佩示意图
西周玛瑙线条硬朗,打磨细腻,色泽红颜而不失沉稳,下面我们就西玛的这几方面特征做一下详述:
形制:西周玛瑙的切割工艺是非常考究的。在当时来说,一颗完整品相的珠子在上手,几乎很难找出形制上的缺陷。在西周时期,用非常简单的工具不断捶打制作珠子,每一次都非常细致,让珠子接近理想的形状,然后再打磨成型。尽管是如此的精心,但由于工具的限制,在西玛不同层面的衔接处依然可分辨出链接痕迹。也正式这种落后的制作工艺于这种时代的烙印,后人在效仿时很那拿捏准确。从市场上经常看到的现代仿制西玛珠上来看,这种衔接痕迹或是处理的过度,痕迹突兀,或是过于精细,痕迹几乎没有。总之,在真品对比之下立判真伪。要做到这点还需要玩家们多多接触真品,体会其中的韵味。
玛瑙管:西玛当中,造型最具代表性的事玛瑙管,这种管珠的长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两端口径约1厘米
孔道:与现代工具不同,古时打孔完全依靠手工,钻孔时在孔道壁上留下的痕迹是不均匀的螺旋纹,有浅有深,孔道不会十分平直,并且孔口均偏大;而用现代工具钻孔时留下的痕迹是均匀螺旋纹,深浅一致,孔道平直。但是由于当时是依靠研磨介质对珠体进行研磨,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在钻孔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就已经给孔道内壁进行了多次抛光,再经过反复的佩戴,孔道内壁的光洁程度可想而知。而现代工具钻孔完成后孔道内壁往往是磨砂状的。看孔道这点几乎适用于辨别任何材质的老珠子,因此十分重要。
西周玛瑙孔道
西周玛瑙管
西周玛瑙珠体风化
研磨口:所谓研磨口是指孔口为开阔的喇叭口形式,孔道内壁比较粗糙,这其实是使用石英砂一类的钻具打磨而成的,并不是西周玛瑙的特征。殷墟出土的部分红玛瑙珠质地,造型据云与西玛相似,但研磨痕迹明显。此类红玛瑙甚至在商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直至战国时期仍有外埠民族在使用。后来随着工具的进步,西周玛瑙打磨更加细腻,没有研磨痕迹,在此特意说明研磨口这种表征就是希望藏友不要将这两类珠子混淆。
西周玛瑙竹节形管珠
可以看出孔道打孔痕迹
药师珠唐球唐八棱:皆为外域舶来品唐球、唐八棱、药师珠(此珠也可成为一线药师玛瑙,下文都以药师珠称之)这三种珠子都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品种,很多藏友喜欢将这三种珠子作为配珠使用。这三种珠子其实是用不同种类的玛瑙为材质制作而成的,外形也不尽相同,之所以放在一起来谈,是因为它们都是古代印度及中亚地区制作的,是外域的舶来品,而并非人们想象之中的产于中国本土。
唐球唐橄榄珠
八棱玛瑙珠
此种形制的珠子大多由西亚地区制作,后经由贸易等渠道传入到我国。珠体棱角有磨损痕迹,珠体两侧平滑,微有凹陷,有佩戴痕迹。
从目前我们可以认知到的历史来讲,由于墓葬中鲜有这三类珠子,我们只能再文化发展史上寻找蛛丝马迹。早在盛唐时期,当时的南诏就已经佛教盛行。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与中亚地区及印度各地早已形成具有庞大规模的贸易途径,所以这三种珠子随佛教一起传入是非常便利且合乎情理的事情。除大理国外,当时的西藏也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地方,随佛教一起流入藏去的珠子更是不胜枚举。而又因佛门中独特的丧葬习俗,这些珠子鲜少出现在遗迹当中,大部分则以传世的形式代代相传,而今我们再西藏各地仍时常见到。
从历史的传承上来看,唐球,唐八棱和药师珠有着相同的渊源,但制作工艺和材质还是有些区别的。下面分别介绍三种珠子。
药师珠手串
这串药师珠中间有一条天然形成的白色条纹,有的细如游丝,有的较宽,与整体深色调的珠体形成了明显反差,十分漂亮
1、药师珠药师珠又称圆线珠、一线药师玛瑙等,珠子一般为扁圆形,中间有一条天然形成的白色条纹,有的细如游丝,有的较宽,与整体深色调的珠体形成了明显反差,十分漂亮。药师珠属于缠丝玛瑙一类,与普通缠丝玛瑙繁琐的纹路截然不同。药师珠只有一条缠丝,直且宽,通常位于珠子的正中间。就像前文综述中所写的,药师珠在古代可能具有宗教代表象征意义,而且具有贸易主的功能,所以再当时也是十分珍贵的。除去本身的价值以外,可能是由于其外形呈扁圆形,很适宜用来搭配念珠使用;又或许是因为这类珠子相传是药师佛手执之念珠,药师佛修法都选用此类珠子,因此药师珠就被认为是药师佛的佛眼庇佑。总之,药师珠在藏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信徒与收藏家的青睐。从收藏的角度来说,选择药师珠主要是看以下几点:
药师珠
颜色黑白分明,线条较宽
颜色及外形:好的药师珠一定是黑白分明,中间的白线天然长城,线条越宽,越直,品相越好。需要注意的是,白线一定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后天通过腐蚀工艺处理过的。用手触摸白线部分,天然形成的一般会有明显的凹凸层次感。通常白线是下陷的,线条越宽往往下陷就越明显,而后天腐蚀工艺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药师珠的外形通常是扁圆形,但不宜过扁,应当选择最趋近于圆形的。由于大多数药师珠是传世的,所以两端的磨损痕迹比较明显,但这种磨损讽刺自然,而不是人工造成的。用手把玩珠体时,磨损处绝不会感觉到痕迹,线条圆润自然,包浆非常丰厚,有明显的油润感,这种光泽感是无论多么细腻的抛光工艺都做不到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药师珠的尺寸通常在1-2厘米之间,通常尺寸越大越稀少,也有珠体在4里面以上的,但极为少见。
西亚药师珠
西亚地区的药师珠皮色中常见蓝色,珠体表面光泽度不如早年间传入西藏的药师珠光泽度好,但也较为油润。珠形多为扁圆形,正圆形非常稀少。
孔道:药师珠孔道并不是很大,内部抛光异常光亮,是长久佩戴的结果。也有少数珠子孔道可以看出螺旋纹印记,螺旋纹路比较粗且不平直。药师珠的孔口一般会有细微磨损,孔口边缘由于绳子磨合会形成一个自然倒角,微微向内凹陷。新仿的药师珠在孔口处就怎么也效仿不出这种细微的倒角样式。且新仿制品往往会用打磨机研磨,这样形成倒角的坡度就会比较大,远不如自然形成的细腻。这点特征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传世珠子。
药师珠孔道较小,孔口由磨损,是佩戴的痕迹
风化:药师珠与所有以玛瑙为材质制作的珠子一样,表层上会出现“C”风化纹,有人也称之为“蝇翅纹”“鱼鳞纹”或者“马蹄纹”。这种风化的纹路是由于撞击形成的。几乎所有的玛瑙都是通信圆环状结构,经过撞击后,环状链断裂,表层脱落,在玛瑙的表面就会形成风化现象。目前市场上针对这种现象有两种常见的作假形式:第一种方式是用细微的钢管认为敲击珠子表面,造成珠体表层脱落,形成C形纹理,但是有些做工不好的就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缺口。
这种作假的形式很粗糙:
其一,风化纹路很不自然,线条不柔和,让人感觉十分坚硬;
其二,真正的老珠子,风化会出现在柱子最易磕碰的地方,而不是遍布珠体。
分辨这种造价方式也有两种方法,但要求藏友一定要有经验并且足够细心:
其一,珠体表层风化纹理没有包浆,真正的老珠子包浆非常丰厚,尤其是唐球,唐八棱,药师珠这种基本以传世的形态存在的珠子,包浆会渗透进珠子的每个细节当中。老珠子的风化纹理事非常柔和、油润的,绝不会像新做的珠子那样毛糙。
药师珠的孔道及风化两点特征可以通用在唐球、唐八棱两种珠子上面,后文不再赘述,仅简言两张珠子的其他特征。
珠体可见“C”形风化纹,同时出现磕碰痕迹,这些痕迹通常是因为经年佩戴形成
但根据历史来看,早在丝绸之路之前,中西珠子贸易就很频繁。唐球、唐八棱很有可能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那么唐球、唐八棱就不应当始于唐代,很有可能出现得更早,称其为“唐”也就显得不是十分合乎情理。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因为唐球、唐八棱珠所选用的玛瑙材质一般为红棕色,与使用的糖块贴近,所以才得名为“糖球、糖八棱”珠。在此仇之路上出现过的珠子基本都有贸易功能。若是唐球、唐八棱在当时可以起到贸易作用,通过频繁的贸易渠道进入中国,那么,在更多的地方必然会发现它们的身影,就像被发掘出的大量西域古玻璃珠一样。
唐球唐八棱手串
珠体包浆丰厚,磕碰痕迹明显
目前,在市场上能拿到的仿品唐珠,唐八棱多以进口玛瑙材料制作,与老珠子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真正的老唐球,唐八棱内部几乎很少有缠丝状纹理,通体十分均匀,没有明显的结构;而仿品的唐球,唐八棱在光照下一般会有缠丝纹理。另外,我们在市场上还能见到一种打色的唐球,唐八棱珠。作假者利用老白玛瑙珠子为原材质进行人工处理。由于珠子本身是有年份的,种种表现均与真正的唐球,唐八棱极为相似,如果不十分了解老珠子,很难区分开来。但唐球,唐八棱所表现出的颜色是十分均匀的,内部无疑结的色块,不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而作假的珠子会出现色块凝结,从内部结构可以明显看出,颜色是由一点开始慢慢发散开来的,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糖色玛瑙橄榄珠
通体均匀,磨损圆滑,孔口由轻微磨损,棱角处磕碰痕迹明显。
南红玛瑙:颜色鲜艳,质感温润
南红玛瑙作为装饰品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开采利用。战国时期,西南边地的民族十分活跃,由于中心都市和贸易通道的打开,边境民族已经能够自行生产一部分装饰用品。西南边地民族通道上的石棺层出土了大量红色玛瑙珠子,里面就包括了如今说的南红玛瑙。为何独将这种红玛瑙命名为南红?很可能是因为南红主要产于甘南迭部和云南保山,均有“南”字才博得此名。总之,“南红”一称是近二十年间新的叫法,古代一般称之为“赤玉”。由于连载主要简述老珠子,所以下文主要对上述两个产地的南红玛瑙做出简介,面近年薪发现的四川凉山南红玛瑙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南红玛瑙散珠
如上所述,南红玛瑙主要分为两类,在内部结构与外在色彩表现上均有区别:甘肃迭部南红(甘南红)。甘南红色彩纯正,颜色鲜亮明艳,色域较窄,通常在橘红色和大红色之间,也有少量偏深红的颜色,鲜少出现雾状结构。无论是红色部分还是白芯,都具有很好的浑厚感。一般认为甘南红的质量是南红中最好的。
云南保山南红(滇南红)。历史悠久的红玛瑙品种,几乎伴随着整个滇文化发展。滇文化作品中使用的很多红玛瑙,材质都十分接近或者就是滇南红。只是因为当时审美观的不同,抑或是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选色时的区别,而并非品种的差异。滇南红的色彩艳丽,但是色调偏灰,色域较宽,可以是粉白,粉红色,橘红色,朱红色,正红色,深红色,褐红色等等。表面容易出现雾状结构,看起来有稀糊感,且雾状结构中雾的颜色更接近于白色,出现白芯的部分容易出现半水晶质特征。
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吉祥寓意,因此备受人们喜爱,南红更是因为它鲜艳的色彩以及温润的质感而备受追捧。下面根据老南红珠子的不同形状将其暂分为三类:
1、瓜形珠这种珠子造型是从宋辽时期开始出现的,元明时期达到巅峰,清代已经较为少见。其中矮桩瓜珠出现的年份相对要早一些,应该在宋元时期;中桩瓜珠一般为元明时期的产物。高桩瓜珠则是在明晚期或清代时期出现。这种断代方式只是根据不同年代所制作的瓜珠中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形态而言的。瓜形珠是在研磨成形的珠子上进行了二次艺术加工,在珠体上等分出许多凸起的“瓜棱”,收到许多玩家的喜爱。另外,此类珠子较其他形制的南红珠子而言,存世量较少,一直以来都是南红珠子中最为昂贵的品种。
长瓜形南红玛瑙
南红玛瑙珠体润红,刻线内光洁具有油润感,珠体两侧由于佩戴磨损至平滑。
2、西藏圆珠圆珠在西藏南红中是出现相对较晚的一种珠子。从珠子的形态来看,因为中原地区的文化背景使人们更偏爱圆形的珠子,因此圆珠出现的地区一般而言都更为接近中原。此外,倒角切圆的工艺是于清代中期左右才出现的,西藏这一类圆珠的年代也应与此相符。
老南红圆珠
南红玛瑙由于经年佩戴光气十足,两侧磨损平滑,孔口较大
老南红玛瑙算盘珠
算盘形老南红珠子,由于经年佩戴光气十足,两侧磨损平滑,但表面磕碰较为严重
辽金时期玛瑙:材质样式多彩多姿辽国契丹人最初生活在欧亚草原上。与拥有固定土地的居民不同,他们对房屋,土地这样的固定资产没有概念,他们需与定居民族进行贸易交换。由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和无法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势,游牧民族最为珍视的就是手工艺品,能够跟随他们一起移动的出去马匹,帐篷,牛羊以外就是手工艺品。一般来讲,游牧民族中并没有专门从事手工业的匠人,基本都是靠外力所得。这里所说的外力有可能是交换,也有可能是掠夺,因此,辽金时代早期的珠子从材质和样式上来讲是多姿多彩,非常丰富的。
辽金玛瑙
契丹人喜爱黄金等贵金属装饰品,除此之外,他们大多还用玛瑙、水晶等材质来制作饰品,但无论是玛瑙还是水晶,在制作形制上都有别于汉文化中出现过的珠子
契丹人对珠子的偏爱还表现在他们的贵族组佩上面,他们所用的组佩沿袭了中原地区的装饰品等级制度,但在审美方面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契丹贵族的项链和腰上的组合挂件都是汉文化中没有出现过的样式。契丹人信仰佛教,除了制作带有汉族风格的装饰品以外,摩羯耳环,琥珀项链,盾面指环等都是他们所特有的。契丹人喜爱黄金等贵金属装饰品,除此以外,他们大多还用玛瑙,水晶等半宝石材料来制作装饰品,但无论是玛瑙还是水晶,在制作形制上都有别于汉文化中出现过的珠子。契丹人偏爱“瓜棱”形状和“长管”形状,从1986年发掘的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中出土的玛瑙,水晶配饰上来看,辽代的瓜棱珠与长管珠,就是现在行业内称为“唐瓜棱”与“唐管”的珠子。显然,这里面用的唐字并不准确,应该是口口相传过程中产生的谬误。由于辽代的瓜棱珠与长管珠所选材质大多呈现出棕褐色,与糖色相似,所以,如果偏要以“唐”称之,也应为“糖”字,而并非唐代的意思。
瓜棱珠与管珠所选材质与前文中介绍的唐球,唐八棱珠十分相近。从珠体形制及工艺特征角度来看,瓜棱珠与管珠也多是印度的舶来品,从汉代到宋元一直都有制作。工艺辨别,真伪优劣等评判因素可参照唐球,唐八棱中的描述,在此不再次做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