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五星家园古风发簪DIY|穿越古今,巧编雅韵,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养老二三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发簪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不仅象征着华夏文明独有的簪文化,同时也是传统美学的极致表达。
作为承载着传统古典魅力的精致饰物,从古至今深受广大女性朋友的喜爱。“簪”不仅仅只有美丽的外表,其丰富的内在同样不可忽视。每一件古时发簪,都在向我们述说着惊艳历史的芳华,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的文明故事。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长者的精神文化生活。11月27日上午,颐和五星家园现场接待中心开展了主题为“穿越古今,巧编雅韵——古风宫廷发簪DIY活动”,吸引众多长者前来参加。
详细的介绍,再配上相应的图片,只为让参与活动的每位长者都能对发簪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每位长者都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与老师互动,了解更多有关发簪的文化知识与制作技巧。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珠子、铜丝、花片、花托...在大家手中被各具特色地组合。不一会儿,每位阿姨手中都拥有了自己动手制作的独一无二的古雅发簪。
本次发簪活动不单单是一种活动形式,更是日后家园里的乐享生活方式。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将成为我们日后生活里的常态。颐乐老年大学将会开展声乐、舞蹈、太极拳、中西式绘画、摄影等丰富的课堂内容。与此同时,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星芒社”,社团活动也可以拓展社交圈,突破传统的社交范围,更能提升身心健康和活力,增强满足感与获得感。
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是社会的一份子,需要社交、陪伴、给予爱。因此,颐和五星家园创办有多元的社团活动,搭建有丰富的社交场景。为长者创办一个展示平台,建立情感联结,这也是颐和五星家园文化基础。
兴趣爱好可以拓宽我们生活的宽度,生活的宽度会反射出七彩光芒,七彩光芒令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
发簪
发簪是古代女子束发的饰品,女子用来馆定发髻。有一种携手同行的含义,送给女子则表示要娶该女子为妻。古代恋人还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将簪子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心爱之人,另外一半留给自己。等到再次相见之时,在合在一起,所以发簪也成了爱情的象征。
玉佩
玉佩在古代是珍品的象征,有珍重、珍藏的意思。送给异性表示爱慕对方,有些金玉良缘的说法。如果送给即将分别的异性,则表示一个承诺,承诺自己永远爱对方,会一直守候对方的会来,比如守身如玉。
香囊
香囊的风情意味着男女之情,女子佩戴香囊意味着心有归属,香囊表示爱慕之情的缘故。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就是定情信物,含蓄且优美,恋人之间也常作为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木梳
梳子是美好的祝愿和爱意的传递,古代常有结发同心,以梳为礼。在古时候,送梳子有私定终身,白头偕老的意思。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的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耳环
耳环寓意儿还,是父母赠予女儿出嫁的礼物。古代女子出嫁之后没有夫家的允许,不能时常回家探望父母,父母想念女儿时,又不能告诉女儿让她们常常回来,只能用耳环来当做谐音,借此来表达父母对女儿的想念,告诉她们即便身在远方,也有家人无时无刻在想念。
11、双驼纹金牌饰
汉
长7.6厘米,宽4.2厘米重82.5克
1974年西安市北郊龙首村出土
牌饰呈长方形,四周有一圈突起的边框,中央有一株枝条下垂的阔叶树,树下两骆驼相对昂首而立,骆驼四肢强健,形象威武,且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牌饰背面有两半圆钮。铸造成型。
两汉时期,汉匈之间虽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但这并未妨碍两地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战争本身就是当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而激烈的方式。除战争外,两地还通过和亲、互市、迁徙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往。如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躅,曾在长安为汉养马,深得汉武帝信任,后来还与霍光共同辅佐昭帝,死封敬侯,陪葬茂陵。由此看来,这件匈奴上层贵族使用的牌饰在西安出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它既显示了匈奴族金银器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又是汉匈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真实物证。
12、双鹿纹金牌饰
其一长10厘米,宽6.2厘米,重36克
1965年甘肃省通渭县堡子村村民捐
其二长8.7厘米,宽6.3厘米,重63克
1987年甘肃省长庆油田水电厂交
两件牌饰分别采用捶攥和铸造成型法制作,牌面奔鹿纹饰则分别用錾刻法和透空法装饰。两件牌饰的边角均残损,其中一件还用长2.4、宽0.7厘米的金片铆补,证明它们曾作为实用物品被长期使用。
匈奴族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曾经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匈奴族不但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并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著称于世,而且其金银工艺品的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中国金银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匈奴金银器的存世数量并不多,大多出自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墓葬,且主要为各种动物形饰件和以动物纹为主题纹饰的牌饰,尚未发现金银器皿,这显然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关。牌饰是匈奴人革带上特有的饰物,俗称“西番片”,其上的动物刻画既写实又富于夸张,充满了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和草原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3、金梳背
高1.5厘米,长7.9厘米,厚0.34厘米重3.2克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纯金质,半月形。以顶端相连的两层半月形金片为基质,两面掐丝焊接出花纹。花纹以对称的卷枝花草为中心,辅以各种边饰。卷枝花草由金丝坠焊的多重卷枝和金筐内填金珠的花苞构成,边框是金丝编结的绳索纹,下沿另加一条由小金珠坠焊的连珠纹。底部中空,内可以插梳齿。梳背脊部用两股金丝编结成卷云式纹样,加圆形外框和连珠边饰,然后一正一反,折叠装饰在梳背脊部的两面,每一面都形成垂绶式的效果。这种装饰形式是在其他地方从未见到过的。
梳,古称“栉”,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为古人尤其是古代妇女的必备之物。在唐代,流行用小梳插在发髻上以作装饰。当时一般多在髻前横插一把发梳,也有将两把上下相对或将多把小梳排列有序地插于发间。从这件梳背的尺寸和工艺看,应为装饰用品而非梳理用品。
金梳背的制作综合运用了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等特种工艺,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精细加工的水平。所谓掐丝是指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剪成细丝,编成一定的花纹图案,再焊接在器物的表面。其后,再将宝石、琉璃等物嵌入。这种工艺是两汉时期从西方传入的,唐时称为“金筐宝钿”。而金珠焊缀则是先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温度的显著差别,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颗粒,然后按照一定的图案将它们焊接在器物表面。金珠工艺最早出现于三四千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大约在西汉时传入中国。唐代,金珠常与掐丝和镶嵌工艺结合,广泛运用于首饰和装饰类器物上。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是唐代金银器制作中最精细、也是最费时的工艺手法。也正因为运用了上述工艺,加之形制精巧、保存完好,这件金梳背堪称唐代金银饰品中的杰作。
14、鎏金蔓草蝴蝶纹银钗
唐
通长35.4厘米,宽9.6厘米重37克
1956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
银钗为剪刀形,捶摸制作。钗脚扁平,张开分为两股,顶端有尖。中部为花蒂形钗托,花蒂中延伸出两片花叶,枝条扭结成8字型,花叶上镂空錾刻展翅飞翔的蝴蝶。
发钗是妇女固定发髻的饰物。一般作成双股似树枝丫叉,故而得名。三国以前的发钗形制比较简单,通常以金银丝为之,形成并列的双股。两晋南北朝时,钗的式样呈马蹄形。隋唐时期,发钗不仅由金、银、玉、珠多种材料制成,而且钗首被制成花朵状,称为花钗。通常一副两件,图案相同,朝向相反,使用时,左右对称地插在发髻上,同时还缀饰金梳之类的其他饰物。发钗安插的多少,一般视发髻的高低而定,发髻越高安插就越多。从舆服制度上看,这种使用方法也是一种等级观念的反映。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花钗是命妇之服的一项,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一品花钗九树;二品花钗八树;三品花钗七树;四品花钗六树;五品花钗五树。花钗越多表明等级越高。
15、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
高6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4厘米
重96克
1982年西安市韩森寨电车二场出土
多曲圆形杯体,侈口厚唇,深腹,中部有一折棱,下接细柄高足。高足上端为一圆饼状托盘,中间有一算珠式节,下部外撇张开,足沿为花瓣形。杯身以折棱为界錾上下两层花瓣,每瓣内饰萱草纹以及鸳鸯、喜鹊、鸿雁等飞鸟纹,花瓣边沿以忍冬花纹装饰。
高足杯不见于中国传统器型,它最早出现于罗马时代,拜占庭时代沿用,在唐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由于萨珊控制着中国通往拜占庭的交通要道,罗马—拜占庭式器物对唐代金银器的影响也有可能是间接的。高足杯这种西方特征的器物传入中国以后,唐代工匠并未直接地全部仿造,最为明显的是器物的装饰纹样。西方高足杯上的纹饰大多是凶猛的野兽和战争武力场面,而唐代高足杯上的纹样主要是缠枝花草、狩猎和各种瑞兽纹,都是常见于其他种类器物上并为当时人们所习惯和喜爱的纹样。包括这件银杯在内的唐代金银器中的大量高足杯很可能是受拜占庭器物形制的影响而制作的。
16、金杯坯
高6.3厘米,口径7厘米
重170克
1965年西安市南郊白庙村出土
浇铸成型。敞口、弧腹斜收向下,圜底,高足,足上部有一圆承盘与杯底连接,足中部有凸棱一周,足底为一圆盘。杯身中上部有弦纹(凸棱)一圈,似为焊接而成。杯底与高足圆承盘之间无焊接痕迹,应为一次铸造而成。杯腹和底座均有裂口一道。口沿不平,器壁厚薄不一,且有多处塌陷,可能是浇铸失误所形成的残次品或未经修饰的金杯坯。
高足杯不见于中国传统器物的造型之中,唐代金银器中的高足杯主要是受到罗马一拜占庭金银器形制的影响而制作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直接的输入品。很明显,这件金杯应是一件仿制品。其出土地点白庙村位于唐长安城延康坊内,与出土何家村窖藏金银器的兴化坊仅隔一街东西相邻。根据唐代“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的规定以及当时金银器的实际使用与占有情况推断,这件金杯应当属于居住于延康坊内的身份较高的王公贵族。
与这件金杯坯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带把金杯坯和四根总重529克并有明显切割痕迹的金条。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除1970年10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器中有一块直径40厘米,最大厚度3厘米,重约8公斤的圆形灰白色炼银渣块外,金银原料与金银器物(半成品)同时出土这在以前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还是从未有过的。金条与金杯坯同时出土,显然不是偶然的,只能看作是制作金杯的原料。据此推断,出土金杯坯和金条的地方,应是考古工作者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一处唐代金银器制造作坊。
关于唐代的金银器制造作坊,目前学术界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出土实物,将其分为中央官府作坊、地方官府作坊和民间私人作坊三类。地方官府作坊和私人作坊主要发展、兴盛于中晚唐,在此以前,中央官府作坊占据着主要地位。中央官府作坊包括三个机构即少府属下的掌冶署、中尚署下的金银作坊院和文思院。文思院属于中晚唐时期专门为皇室制造金银器的机构。在文思院成立以前皇室和中央官府所需的金银器制造主要由金银作坊院负责。但有关金银作坊院的具体生产情况及作坊情况文献中却几乎没有涉及。按理,金银作坊院既然是隶属于少府监属下的中尚署,那么其作坊位置就应与少府监一样,位于“百僚廨署列乎其间”的皇城内,而且其产品也应当在考古发掘中有所反映。但近几十年西安城内出土的二十多批唐代金银器大多出自外廓城,既没有一件出自金银作坊院所在的皇城,也没有一件可以完全肯定是金银作坊院制造的产品,更没有发现一处与之有关的制造作坊。从已公布的资料看,全国其他地方也未见有与金银作坊院有关的器物出土。
白庙村未完成的金杯坯和金条的出土,表明那里应该是一处金银器制造作坊,从其所处延康坊的地理位置看,它不可能属于金银作坊院或官府作坊,而应是居住于延康坊内的王公贵族的私人作坊。总之,西安白庙村金杯坯和金条的同时出土,为我们了解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代金银器制造业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和思路。
17、銮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
高5.9厘米,口径7.2厘米重121克
1982年西安东郊韩森寨电车二场出土
八棱侈口,口沿下有环柄,杯身中部略向内敛为弧形,喇叭形圜底矮圈足。杯身相间排列缠枝忍冬蔓草花纹与花鸟纹图案各四幅。四幅花鸟纹图案中,两幅錾刻鸳鸯,两幅錾刻鸿雁,鸳鸯和鸿雁四周空间衬有萱草、蜂蝶、鹊鸟。平錾上錾刻鸣雁、云朵、萱草。环柄外面为海棠纹。圜底外饰缠枝忍冬,圈足内饰四出宝相团花。捶击成型,平錾花纹,花纹涂金。
这件银杯画面布局严谨而活泼。祥禽瑞鸟,花草树木,合理组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为唐代金银器中的佳作。
18、狩猎纹高足银杯
通高7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3.4厘米
重100.8克
侈口、圆唇、深腹,腹底部略向内斜收为小平底,平底下连接一小平盘,盘下为喇叭形高足。杯口沿下有一周突棱,高足中间有一圈突起的高棱。杯腹主题纹样为狩猎纹,画面刻有四个骑猎人物,均头戴幞头,身着窄袖长袍∶其一,狩猎者乘马飞驰,侧身后转,张弓射击正在奔逃的豕猪,似乎一触即发;其二,奔马上的狩猎者也箭在弦上,正紧张而又沉着地射击猎物;其三,狩猎者骑马奔跑,正在回首四顾,搜索猎物,寻找射击目标;其四,狩猎者奔驰在马背上,弓张箭发,射中了一只拼命逃窜的小鹿。人物间衬有花草、树石等纹饰。口沿下及腹下部均为缠枝花纹。高足中部算盘珠式的结上錾刻一周连珠纹,下部的喇叭形底座表面饰四朵桃形花结。足底刻有“马舍”二字。银杯捶击而成,平錾花纹,通体以鱼子纹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