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在我国经历了上千年漫长的发展,到现在它的作用逐渐纯粹,主要有装饰性和实用性两种功能,但是在古代帽子却包含了诸多其他的内涵。跟着小谱来了解帽子与古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挂钩的。
中国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首服也称“头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主要包括冠、冕、巾、帽。历代冠帽按职业和阶级分,种类繁多,秦汉多戴冠,唐宋流行巾。
图源网络
帽子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根据《后汉书·舆服志》的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意思就是原始人把兽皮盖在头上来保护头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帽子形态。而且原始人会把羽毛插在帽子上以作装饰用。
帽子反映社会地位在《释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中可以窥见其貌。也就是说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平民百姓不行。除了区分平民和士大夫,且在士大夫及其以上阶层也有更加细致地对应帽子的区分。
冕是帝王、诸侯的礼仪用帽,前低后高,前有丝绳垂面,即为旒,周代天子冕上有十二旒,按诸侯等级旒的数目会递减。在《绍兴中兴上复古诗》中有记载:帝御六龙,冕十二旒。
弁,地位次于冕的“帽子”,通常配礼服穿戴,文有爵弁,武有皮弁。在郑注的《士冠礼》中说“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后来的“乌纱帽”也是由弁演变而成,直延用至明代。
冠相比于前两者更加平常,普通士大夫和官僚家庭都可以佩戴。古时有说法是“二十加冠”,这是男子成年的仪式。平民或者地位低的古人只能束巾,巾跟我们现在的帽子比较相像。”女性用的巾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所以现在谁说女子不如男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就是以女子头巾演变过来的。
帽子与社会地位挂钩是在三代时期开始的,在之后历代的发展中,帽子的这一特性的强弱不断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在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帽子具备的内涵不断变化,逐渐趋于实用性,种类也更加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