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黏液在气流和纤毛的作用下从下呼吸道转移到咽部。
一、痰液形成和潴留的机制
正常情况下,黏液在气流和纤毛的作用下从下呼吸道转移到咽部。但当黏液的分泌量或成分改变、纤毛清除功能下降、咳嗽能力不足时,可造成黏液无法有效排出,潴留于气道,与鼻咽、口咽分泌物、细胞碎片和微生物共同形成痰液。
二、祛痰管理的常用方法
危险因素干预:
如积极戒烟、减少颗粒物暴露、防治呼吸道感染。吸烟是气道黏液高分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戒烟对于祛痰管理尤为重要。
物理祛痰:
包括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胸背部叩击、体位排痰以及呼气末正压和胸壁高频振荡等。湿化疗法也是物理祛痰方式的一种,通过湿化气道可降低分泌物黏稠度以促进排出。有报道通过吸入空气中饱和的岩盐气溶胶微粒(直径1~5μm,浓度3mg/m3以上),可改善支气管内容物的流变性,从而促进黏液廓清。
药物祛痰:
给药途径有雾化吸入、口服及静脉滴注。药物雾化吸入除在局部发挥祛痰作用外,同时可湿化气道。
三、雾化祛痰治疗的规范流程
(三)雾化祛痰治疗的注意事项:
保持痰液引流通畅:
雾化祛痰药物使用时可降低分泌物黏稠度、引起分泌物量增加,应注意引导患者通过正确咳痰方式将其排出。如果患者不能恰当排痰,应做体位引流或通过吸痰将分泌物排出,以避免分泌物潴留阻塞气道。
警惕支气管痉挛:
警惕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
雾化吸入祛痰治疗一般安全性良好,常见问题为吸入引起的咳嗽和轻度鼻咽、胃肠道刺激,通常可以耐受。由于吸气过深易导致咳嗽,建议吸入期间正常呼吸。此外,鼻咽和胃肠道的刺激性,可能导致口腔炎、恶心、呕吐情况出现,一旦出现可采用间歇雾化或停止雾化治疗。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后应后嗽口和洗脸,避免残留药物通过皮肤吸入。
雾化吸入装置的消毒与保存:
雾化吸入装置使用后,面罩或咬嘴内壁可附着细菌。为避免交叉感染,可选择一次性使用管路、面罩或口含器,如需重复使用,应做到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后对储药池、管路、面罩彻底清洗消毒,晾干后封闭存放,避免雾化吸入装置成为新的感染源。
药物保存和使用要点:
(1)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
①安瓿开启后应立即使用,若不能及时使用,应放置冰箱,并在24h内使用;
②开启安瓿时闻到硫磺味,是药物本身气味,不影响使用;
③本品与橡胶、铁、铜等可发生反应,雾化吸入时应采用塑料和玻璃容器。
(2)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
①如需和其他药物混合雾化,应避免混合溶液pH值高于6.3,以防止pH升高导致游离氨溴索失效或溶液浑浊;
②可与生理盐水以相同的比例(1∶1)混合在一起,从而使吸入器里喷出的药液达到最佳湿度。
(四)规范化雾化祛痰药物的应用流程:
四、雾化祛痰药物疗法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五、总结
黏液高分泌和(或)排出障碍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围手术期、气道介入治疗等情况,雾化祛痰是这些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证证据显示,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可帮助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疾病远期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为了确保雾化祛痰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应掌握雾化祛痰药物的适用人群、雾化吸入方法和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