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寻儿童手表Y1,不仅内置有小爱同学,还有AI学习功能。(长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饭饭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简介:
手机圈内大家都知道,小米和OV华为荣耀都争的沸沸扬扬,相当热闹。在儿童手表领域,小米阵营里小寻也开始叫板小天才手表了,相同的性能价格却要少一半,死磕性价比。原来小天才和OV都是同属于步步高的,这就比较好玩了。很多米粉都会知道小寻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之一,算是比较早的一批小米生态企业了。而很多人还不怎么了解它。其实小寻是由小米和诺基亚等机构联合投资的儿童科技品牌,主要专注于儿童领域。它做的每一款产品都是以智能科技解二教育理念,陪伴儿童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并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装的细节元素比较偏向卡通,在包装盒的下端部位有可爱的兔子logo,这是小寻的标志,盒子的底部是产品的基本参数。
打开包装盒上一层为小寻的儿童手表,下层为手表的配件。下层的配件分为三个黑色的盒子,每个盒子都有一样配件。
小寻儿童手表Y1的包装清单有:手表一个,充电线一条,手表的入门指南,SIM卡工具一个,还有一张手表的屏幕保护膜。
包装盒建议:
小寻儿童手表Y1的包装色彩搭配的还可以,颜色也比较好看,就是这包装盒设计的太大了,里面的空间非常的多,觉得包装空间没有用心设计过,包装的纸皮盒子也不是很硬的那种,感觉抗压性不强。希望后期的产品包装能做得紧凑小巧一点,纸盒纸质也硬一点。我比较这类型的包装风格。
首次开封的儿童手表表盘显示屏上会有保护贴纸,上面印有怎么安装SIM卡的方法,手表内侧也贴有一张字条,是手表的条码,上面有行字提示要妥善保管好这个条码,这是拿来预防售后用的。
翻看到小寻儿童手表Y1的内侧,可以看到它有两个可打开的缺口,上边的是为手表充电用的安卓Micro-USB,下面有个小寻兔子的是SIM卡卡槽,使用时将SIM卡嵌入卡盖上,再盖上盖子就可以使用了,哦,要注意的是这款小寻儿童手表Y1只支持移动和联通的4G,不支持电信卡。为什么用不了电信呢?往下看会有说明。
因为小寻儿童手表Y1采用的是联发科的处理器,所以它不支持全网通,电信卡用不了。
小寻儿童手表Y1采用的是1.4寸的TFT屏幕,旭硝子玻璃,显示效果会比较的惊艳细腻,触感顺滑舒适。
小寻儿童手表Y1的外观设计非常的鲜艳有活力,而且它的表带采用的是GB/T4806食品接触级别的TPU,人体工学导汗凹槽设计,透气不粘腻,小朋友夏天活动出汗了也不怕。
而且它是硅胶材质的,质感柔软有韧性,冬天也不会感觉凉凉的。
在它的屏幕上端还有一颗大大是500高清摄像头,82°的广角镜头,它具有美颜相机的美颜效果,还有防畸变的算法,拍人更美更清晰,而且不会出现变形现象。
小寻儿童手表Y1的左边是有一个电源键,旁边还有个小孔是麦克风。
右侧边有三个喇叭孔,音质还不错,视频通话、播放音乐、和小爱对话、讲故事等声音都很清晰。
①识单词:
小寻儿童手表Y1和其他型号的手表不同,这款Y1主打的功能是学习和高频视频。在学习方面它带有学英语单词功能:识单词:可以让孩子每天学习和练习4个或者7-9个单词的发声,纠正孩子的英语发音,还有星评打分,来鼓励孩子正确的发音。不标准一颗星,很好两颗星,真棒三颗星。
家长或者是家庭成员也可以在手机app里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这里可以看到孩子学习单词的进度,学习了多少天,学习了多少个单词,有没有错题,成绩单等。
②小爱同学:
③讲故事:
在小寻app里可为手表添加故事,里面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有:口袋故事、贝瓦儿歌、咿啦看书、滴滴学堂等等,不仅是故事,英语,儿歌,国学等。喜欢那个就下载那个到手表就可以了。
手表讲故事的界面有点像一个MP3的播放器界面,有音量的加减和上下曲。为了省电,几秒钟后会自动黑屏。
高清视频通话:
除了普通的通话,小寻Y1的视频通话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用4G和wifi。视频通话高清流畅不卡顿。
小寻儿童手表Y1前置有个大大的5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F/2.4的大光圈,1.67的焦急,82°的广角具有美颜拍照效果,防畸变算法,拍照不变形。
信息:
小寻手表能看到家庭成员里的信息和接收到语音信息,他(她)也可以在信息界面进行语音回复或者发表情。
导航:
小寻儿童手表Y1使用的是百度导航,步行导航很精致,可以触摸屏幕查看路线,而且还有语音提醒。
支付宝:
Y1还带有支付宝功能,它和家长的手机支付宝绑定后,家长可以存钱到支付宝的零钱里,不用在给孩子纸质零花钱了,怕弄丢。让他(她)们自己使用手表支付宝的扫码也能买东西,付款。
拍照&相册:
500万像素的摄像头对于儿童手表来说已经够清晰,而且它还能美颜,哈哈,还有10秒短视频录制呢,哇塞,真是手表虽小,但是功能还挺全的嘛。
运动计步:
小寻儿童手表Y1它也有计步功能,每天都会记录孩子的步数,而且还可以和小寻里的家庭成员来PK排名。
宠物养成;
在小寻儿童手表Y1里还有一只可爱的兔子,宝宝每天行走的步数可以变成胡萝卜来喂食兔子,长按麦克风图标和它说话,它会把你的声音变声回放,非常有趣,而且它会不断成长、升级。
~~~~~~~~~~~~~~~~~~~~~~~~~~~~~~~~~~~~~~~~~~~~~~~~~~~~~~~~~~~~~
操作方面,感觉这款Y1侧边只有一个按键,左边有,右边没有,手表带右边操作没什么问题,如果是带左边就不好操作了,点亮屏幕按左边的电源键,如果手表是息屏状态,触摸屏幕是没有反应的。这也希望可以改进下。
充电方面,小寻Y1的充电是要脱掉手表,在手表的内侧进行充电,充电采用的是普通的安卓接口,这也是比较方便的,一般的安卓数据线都可以充。小寻Y1内置的电池为700毫安,我孩子正常使用一天半,省电模式会更长一点。
小寻儿童手表Y1具有防水功能,防水级别为IPX7,这种级别防水是可以放置在1米深的水里,浸泡30分钟,产品能正常使用,不受影响。但是我测试了一下,放到水里一会是没问题,手表还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发现喇叭受影响了,声音变小。我拿吹风筒吹了一下,甩干水后才恢复正常音量。所以拿来游泳就不要了,平时的被雨水淋溅是没问题的。
使用感受:
说起TFboys的三小只,还真是各有各的风格。最近在参加《哈哈农夫》的王源就是可爱型男孩子的代表,虽然自己总说自己很刚,但是确实是个小男孩呀。最近的王源儿遇上了兔子,也是秒变小可爱。
超级温柔就算了,还一直对着小兔子说好可爱,然后把一只小小兔子放进了自己的兜里,就像一只袋鼠妈妈。
左图为英文版封面,右图为中文版封面。
这本书由美国插画家凯瑟琳·米尔豪斯(KatherineMilhous,1894-1977)创作,这也是她最知名的一部作品。这本书讲述的是半个多世纪前,一个德裔美国家庭里一大群孩子在复活节寻找彩蛋,并在奶奶的指导下做出了一棵“彩蛋树”的故事。相比其他绘本,这本书的字数较多,故事的背后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值得追究。
从西方到东方,人们都对鸡蛋有着特殊的兴趣
就在不久前,中国刚刚过了立夏节气。那天我特意踅摸了一只鸡蛋做成蛋炒饭算是过节——毕竟只身在外,再不像小时候,每到立夏母亲就会取出打好的鸡蛋络,从锅里选一只看上去外壳最坚实的蛋放进去挂在我的胸前,我就微微挺起胸膛暗自和路上其他的小朋友较劲谁的鸡蛋络最漂亮、最有特色;班里还会组织斗蛋比赛,就是看上去实力再弱,也总能找到同学乐意和你“拄蛋”。输了就剥开鸡蛋吃,精神也通过咀嚼运动得到了安慰。
那时节,鸡蛋的“圆溜溜”才别具意义,握在手里才显得可爱可亲。
《彩蛋树》插图。奶奶拿出自己珍藏的彩蛋分给小朋友们。
我们的立夏节气的鸡蛋,在不少地方的习俗中也并非不加粉饰,多有做成“红鸡蛋”的;也有用茜草汁染上各种单色花纹的,多日后剥去蛋壳,蛋白上能留下浅浅的蓝色图样;也有画上多色图案的;还有做蛋雕的——战国时期《管子》中就有记载“雕卵熟斫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甚至那五彩的鸡蛋络子未尝不能看作是一种着色的“变异体”。至于撞蛋习俗,隋朝的《玉烛宝典》就曾经说“此节(清明)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我们现在说起复活节彩蛋的时候不大讲“撞蛋”游戏,但它其实也不止存在于国内,据记载,西方复活节里的“Eggtapping(斗蛋游戏)”在14世纪的复活节中亦已存在。
上海早期报纸《时事新报·本埠附刊》(1934-05-06)中的小文《酒酿·蛋网》。
比如今天我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实际上,五月初五左右人们“浴兰”(浴兰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大礼戴记·夏小正》,也就是战国以前。“端午”的叫法在唐代以后才流行开来,之前的记载里多为“五月五日”或“五日节”。早期记录提到的过“五日节”原由是“辟邪”祛疫。洗浴,佩兰,在屋子内外插上各种香草,以及竞渡的习俗皆是为此,后来才出现纪念屈原的说法。
绘本套装《中国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故事》中《端午节》插图。(图片来自世纪文景)
而这几种习俗也确实很符合初民思维,许多人类学研究文献里都能看到原始文化中的人类通过类似仪式祈求摆脱死神、为自己赋以强壮的身体,为土地或家畜赋以旺盛的出产力。“五朔节”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活动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在五月里歌唱春天、迎接夏日、赞美生命力的节日,农村中会有盛大的宴会,人们装扮自己的同时还会装扮“五朔树”用来完成祭祀活动。
那些将鸡蛋和“灵魂”“生命”关联起来的传说
那么关于“蛋”的原始思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们在当下中国的节日食蛋习俗里还留有什么样的影子?
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金枝》里曾记录过一些初民思维中与蛋有关的仪式。比如塞兰姆岛的南部,村民生病时就会做一条小船,放上大米、鸡蛋等吃食,念上一段祝祷词,松开缆绳将小船漂至海中,意为带走疫病;印度群岛的人们每年3月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把疾病都送进大海。船上因为有时会包括男人、女人和牲畜的偶像,故而在弗雷泽的眼里,它们并不完全是低产社会里珍贵的食品祭物,也是“公众的替罪者”,是一种交感巫术思维的体现,这些东西是可能患病的岛民的象征物,被遥远地放逐后,人们就认为自己有希望获得健康的体魄。
绘本《先有蛋》插图。(图片来自麦克米伦世纪童书)
而更有趣的是将鸡蛋和“灵魂”“生命”直接关联起来的传说故事。
在世界各地的民间童话中,都有类似的脚本:魔法师/妖怪/巨人绑走了少女,他处事谨慎狡猾,为了不被敌人杀死,便将自己的灵魂藏在千里之外的一个鸡蛋里。
在那汪洋大海里,有一个小岛,岛上长着一棵橡树,橡树底下有一个铁箱子,箱子里面放着一个小篮子,篮子里有只兔子,兔子肚里有只鸭子,鸭子肚里有个蛋。谁要是找到了那蛋,把蛋打破,便同时也杀死了我。
这是来自俄罗斯的一个版本,而在其他的一些版本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细节,妖怪会不小心透露:勇士在取到那个鸡蛋后,必须拿它“到我胸口的那颗痣上摩擦”或者“在我胸口上砸碎”,那样妖怪才会一命呜呼。
有一篇布列塔尼人的故事,同样也讲到一位巨人无论水火刀枪都伤不了他。他杀死了六个妻子,又娶了第七个妻子,并且对她说:“我是死不了的,任何人也伤害不了我,除非他将一个特殊的鸡蛋在我胸口上砸碎。可是这个鸡蛋是藏在一只鸽子肚里的,这鸽子又是在一只兔子的肚里,兔子则藏在一只狼的腹中,那狼呢,则是在我哥哥的肚子里,我哥哥住在离此3000英里以外的地方。所以,我很放心。”但有一个士兵还是努力设法得到了那个鸡蛋,并且在巨人胸脯上砸碎了蛋,巨人立即丧失了生命。
民间童话是剔除了所有冗余信息后最纯粹的象征叙事,有着最普泛意义上的指涉,因而很可能最开始时,鸡蛋对所有人而言都有新生的意味、是巫术仪式中他们生命的象征物,并非一种专属于基督的特权。起初,鸡蛋面前,人人平等。
《彩蛋树》插图。奶奶在蛋壳上画了一只吹号角的公鸡。
在原始思维里,圣物落地意味着生命的丧失,故而需要用布“兜住”它(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那只因为孙悟空不懂其“遇土而入”属性让它掉进地里后引起轩然大波的人形果子)。我曾看到“兜蛋在胸”的一种民间解释是,蛋似心形,因此吃蛋也好、把蛋挂在心口处也好,都是稳牢心神、增强体质的祈愿。这种说法看起来是中医论说和初民思维的交杂产物,应是稍后一些的敷衍了;正如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注引董仲舒看法,说鸡蛋与心脏相似,斗卵即是斗心、斗智,亦是原始思维和文人阐发的结合物。至于“鸡蛋圆溜溜,象征生活圆满”这样的讲法,与初民的巫术思维更远一些,应该是更晚近的产物了。
用织物兜住鸡蛋这一关键,倒可能是原始思维最直接的一种保留,并不一定是为了保护仿若心脏的脆弱易碎物,而是不让它掉落地面带来死亡的暗示。至于那些五彩的纹路,不管是画成的或是以丝线网就,都是祭礼中呼唤生命力、吓退疫病的防卫巫术的遗痕。
“灵魂”岂非需要“物质”的保护?
长期以来,绘本中只要是写这一类主题——以某种恒定“物”去承载人们记忆、体现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强调生活日常之意义的——大多会选择一位年长女性作为文本的核心人物。
因此,不得已被分配到前者相位上的女性尽管在这些场域里释放着巨大的生命能量,深入影响和改造着社会生活并推动其进步,但女性与上述名词的重要意义和巨大力量却一同承受着不公正的对待。她和它们有时会被歌颂为很重要的,但我们会发现,归根结底,其被认为是“次要”的。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回报不匹配,口头的赞美又有什么意义呢?套用《动物农场》的说法就是:所有的力量和属性都很重要,但(一到分配利益时,我们就会发现,)显然有些力量和属性更重要。
这种系统性的“低定位”当然应该改变。且不说那些抽象的部分——重视情感和日常生活世界、具体的人以及“共赢”思维能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多大的改变,单说为了我们的母亲和老祖母们,为还她们一个公正,为正视她们所释放的力量曾如何深入地影响我们的思想意识、社会生活和世界变化,而去展现过往看起来局限于狭小空间的女性生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我是说,那些承载着家人记忆的“物”,那些毛织披肩、带流苏的桌布、厨房里棕色温润的大肚瓮和小坛罐、热气腾腾的汤羹、带花纹的被子、晾衣绳上的衣裤,就像现象学研究者们说的那样,千万不要小看它们(只是如前所言,这样的本子比一般直接颠覆性别刻板印象的本子难写得多,稍不留神就落入了“母性神话”的圈套)。
“物”是意志的外化,是内世界的表象呈现。
《彩蛋树》插图。大家一起制作彩蛋树。
每一个家庭的“装置”都不相同。我自己家和隔壁楼侄女家的房间建筑布局就完全一样(当年母亲为了图方便跟着选了一模一样的布局房和楼层),但我相信没有人会错认这两个家的空间,它们的色调、家具和装饰品完全不同。即使我们避不开消费符码的侵入,但“人”就是“人”,永远不会屈从于符号的彻底代言,那些主体的意志,永远等不及要从大脑中冲出、扩张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来——人不就是这样改造世界的吗?
那些布置带着主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对家庭空间、对重要关系的想象与期许——比如我在冰箱上贴了几个波普罐头和毕加索作品的冰箱贴,因为我试图让父母了解他们的女儿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些他们不熟悉的怪东西,但我们可以共存;我侄女的卧室有一张朋友送她的肖像画;我母亲在客厅最显眼的墙上横挂了一条风水先生的“墨宝”,写着“求明受福”;我侄女的母亲则非常俏皮地在客厅摆了几个臀部朝天的小人笔插。至于我的父亲,则在玄关挂了一幅梅花图,这既是中国读书人对某些花偏爱的体现,我猜也是沉默的父亲对女儿爱好的一种示好——这幅扑面而来的巨大画作暗示着他交出一家之主的地位已是必然。
我还想起多年前有位同学说她家一进门就能看到客厅有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白纸黑字、十分庄重,于是每个进门的客人都难免显出震惊和敬重的神情来。我相信,天天在“为万世开太平”之下闲谈与天天坐在臀部朝天笔插一旁对话的家庭成员感受到的“信息的内容和推动力量”总是不大一样的。天长日久,空间的表达反过来形塑着我们的思想。
《彩蛋树》插图。附近的村民慕名前来参观彩蛋树。
具有类似性别视角下物与空间现象学属性的本子还有伊娃娜·奇米勒斯卡的《献给奶奶的摇篮曲》《有麻烦了》,林小杯的《喀哒喀哒喀哒》,薇拉·威廉斯的《妈妈的红沙发》,等等。
《献给奶奶的摇篮曲》,[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绘,徐丽红译,魔法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版。
尤其是《献给奶奶的摇篮曲》中,我们能看到新一代女性作家对女性改造世界力量的新叙述。它不再像半个多世纪前的《彩蛋树》那样,虽然文字上呼唤“全世界的人”到家中来,画面里蜂拥而来的参观者却只有金发白肤的形象。被侵略的小国里国族身份复杂的小民、纺织厂的女工,在各种布料、各色丝线中编织出一个丰富的日常世界,里头凝聚了女性对世界的思考、想象力与美好愿望,也编织出战争到来时战士们最坚强的后盾。作为战衣它们阻挡寒冷,作为绷带它们愈合伤口,作为担架托布时它们承托伤痕累累的身体去后方医院,作为口袋时它们装着家人的小照片就在心口的位置,作为临别的手帕时,它们是前线罕见的色彩与温柔。
《献给奶奶的摇篮曲》插图。(图片来自魔法象)
人们在节日中寻找着那些相通的感觉
说到“人类那些相通的情感”,想起从前读《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时,非常感动于作为早期汉学家的葛兰言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的温情。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他笔下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美好场景,我连在本国作家的民间童话重述里都未曾见到过。自民国以来,“传统”的童话整理模式只专注于情节的记录。但这位法国汉学家,偏是通过他的“钻石孔眼”(赫拉巴尔的比喻,“愿意看见世间美好”既是一种仁善,也是一种想象的能力,这样的仁善与想象力就如同钻石孔眼,透过它会看到一个熠熠生辉的世界)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生活中的诗意状态尽收眼底。在他的笔下,这段岁月与古典牧歌中黄金般质地的乐园、与波提切利《春》里的场景、与《五日谈》中年轻女子们坐在葱茏茂密橘树下避暑、食桑葚的美妙时光没有什么分别,水草丰美,青年欢歌轮唱,天空中似乎得有鲜花纷纷落下才能与这样的盛景相得益彰:
他们需要在一个有着丛林、流水、低谷和高山的地方举行传统庆祝活动。来自远方成群的朝圣者在那里分合聚散,他们通常坐牛车来,身着新织的时令衣服,昭示着每家的富足。平常关在屋里鲜有露面的妇女们,则在此时身着盛装结伴出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绚烂。她们穿着图案鲜艳的裙子,头戴灰色或茜草红的头饰,像锦葵或樱花一样美丽。人们聚在一起新结好友或巩固旧友关系。他们牵着袖挽着手,享受这来之不易而又注定短暂的聚会。整个地域的人都沉浸在这隆重聚会的激情中,蹦跳着,到处都充满欢乐。
透过他的审美之眼,我们意识到《豳风·七月》可能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异曲同工;看到古代年轻人的“祈雨、生育、约婚的节庆,伴随着歌舞赛会、采花和性礼仪,所有这些就是在宛邱上举行的节庆”;他写人们在节庆时,纷纷来到圣地聚集游玩,半裸着跳入河中,采集圣地出产的花朵与树枝,于是内心油然而生“此生此土”的乡土意识;他提出,《小放牛》里的问答、争讼和收束与欧洲歌谣中的马加利主题遥相呼应,这样形式和主题的诗歌散落在世界各地,只等“有心人”的拾取。
绘本套装《中国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故事》中《清明节》插图。(图片来自世纪文景)
曾经有朋友说他不明白他家附近的江并不是汨罗江,东北也不是湖南,怎么每年端午的时候大家照样热火朝天地聚会、划龙舟,仿佛屈原投身于此似的。
自然,我们可以从前文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交感巫术思维的体现。用林黛玉笑话戏文里痴情男主王十朋的话说“天下的水总归是一源”,假如要悼念故人,“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必定要跑到江边子上来做什么”。既然天下的水都是一源(我想,以黛玉的心性,这里的“源”也不必看实为“源头”的意思,理解为同质同形故而同气同灵并无不可),我之水里大约也是分担了你之水里飘散了的精魂的,那么东北人民划龙舟当然也能震慑震慑湖南水里的鱼虾,这边厢齐心协力的热忱也能遥远地给湖南人民助一助力,帮他们更接近屈子灵魂的。
不过,也许有一个更简单的解释。人类需要为自己找一些理由,名正言顺地挣脱束缚、输入快乐。个体长期在约束中完成劳动任务,以实现物质生活的满足,节日则让我们浮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使人们“短暂摆脱了日常生活的异化劳动。节日的忙碌带有游戏与审美性质”,可以说,它属于超功利追求的一部分。同时,人们也需要依靠节庆、仪式,通过身体行为和重要他人的见证,帮我们一起记忆、巩固道德。
因此,像《彩蛋树》里那样“只要你做,我们就自四方云集于此,同享盛会”的事,倒也未必是生活中绝无可能发生之事,只是多少用了些夸张笔法,但永远不要低估人们的好奇心和“赶集”的热情,也不要低估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之事的向往。
参考资料:
[1]杜尚侠,刘晓峰;刘魁立,张旭主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清明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04.
[2](英)J.G.弗雷泽;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法)葛兰言(MarcelGranet);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4](法)葛兰言.中国的宗教信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5]张紫晨编.中国民间小戏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6]黄意明.与时偕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
[7]郭梅,童涵冰.老祖宗说节令[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8]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9]卢梦雅.葛兰言《诗经》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7.
[10]吴银玲.葛兰言的“圣地”概念[J].西北民族研究,2012.
[11]黄意明,孙伯翰.节俗中有生命的脉动——“凝视中国节日”之五[J].博览群书,2020(12):81-83.
[12]Chisholm,Hugh,ed.(1911)."Lent".EncyclopdiaBritannica.Vol.16(11the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427.
[13]VenetiaNewall.AnEggatEaster:AFolkloreStudy[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