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而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人民网人民视频总经理陈星星
壹
—
01传统摄影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要讨论短视频,就离不开影像拍摄技术的追溯,早在公元前,苏格拉底和墨子就分别发现并记录了小孔成像的原理,15世纪达芬奇在其手稿中记录了暗房的概念及操作,艺术家可以运用投影将真实的情景描绘下来。18世纪,瑞典化学家卡尔发现,通过化学反应,可见光谱中的蓝紫色端对氯化银有明显的析出反应,在暗房中对胶片进行清洗,把氯化银漂清之后,留下来的银颗粒就能留下黑白的影像。在通过现代物理学和化学解决了将影像固定下来的问题之后,摄影术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图1暗室成像
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视频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将快速拍摄的影像进行连续地播放,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一帧帧连续的图像会给人一种动态的效果,随着连续拍摄运动的图像成为可能,电影也被发明出来。
02数字技术加持的时代
1995年,日本的两大摄像机制造商松下和索尼联合全球五十多家企业联合开发出了数字视频(DigitalVideo)的编码标准和配套的硬件设备。同年7月,索尼便发布了第一台DV摄像机DCR-VX1000,发布时售价高达4000美元。DCR-1000是影像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摄影摄像摄像开始步入了数字时代。
图2DCR-VX1000
2000年9月,夏普联合日本移动运营商J-PHONE发布了首款内置11万像素CCD摄像头的夏普J-SH04手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搭载摄像头的手机。不过作为第一款摄像手机,J-SH04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效应,这和当时候人们的使用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谁也不曾想到,数年后的手机,搭载高规格的摄像头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2002年,诺基亚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7650,拍照手机才逐渐流行起来,手机拍照也逐渐成为了今天人们记录生活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图3夏普J-SH04
03互联网普及的时代
传统的光学摄影技术和现代数字技共同推动了影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了今天短视频制作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光靠这一点,还无法促成短视频今日的爆火,真正帮助短视频能够实现迅速发表和传播的巨大助动力,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以一组通用的协议连接,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逻辑上单一且体量巨大的全球化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础。
2008年,中国移动在8个城市启动3G移动网络试商用,人们逐渐不再依赖笨重不便携的计算机终端来进行联网。在短短5年后,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到了4G时代,随着4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能拿起手机进行视频拍摄,用户也更加钟情于在移动终端上观看视频。
相较中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以及商业实用项目,在数字影像技术上曾大幅领先的日本因错失互联网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期,在产业盈利及发展规模上迅速被中国和美国拉开了身位。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大通信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了5G元年。中国企业目前在5G技术标准、5G网络建设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作为新时代的信息传输技术,5G将在包括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更多应用领域中,进一步改变目前影像创作行业的生态,我们仍需长期探索,持续发展,努力攻关,并拭目以待。
贰
从默片时代到现代短视频
01早期电影短片
早期的电影短片是和电影同时诞生的,又或者说早期的电影受限于摄制和播放设备的能力,几乎全部都是以短片、默片的形式呈现的。虽然当今的电影和短视频早已是大相径庭的艺术形式,但是当我们追溯到电影刚刚诞生之时,我们会发现,经历了一百多年技术和美学的发展变迁后,今天的短视频仍然保留着一个世纪以前电影短片的一些特质。例如以短平快的视听语言表现核心内容,以夸张饱满的肢体动作传达演出效果等。
图4卓别林早期表演风格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执导的电影《火车进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当年第一批电影观众对《火车进站》产生的反应大多是惊恐的,根据历史学家的还原,当观众们看到火车向着银幕近处缓缓驶来的时候,因为从未见过如此真实的场景复现,他们要么仰倒,要么尖叫,要么逃离。还有卓别林的喜剧电影,由于技术的限制和个人的影片创作风格的影响,他的很多影片都是以默片的形式呈现的,由于缺少了听觉的感受,卓别林在电影视觉上的表达进行了更为夸张的处理,无论是生动饱满肢体语言,还是张扬浮夸的舞蹈动作,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图5《火车进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影像作品都会以奇怪和惊讶作为噱头,而且都是通过对运动的幻觉的制造,使观众沉浸到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不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之中。这一点从卓别林的默片,到漫威的幻想宇宙,都是有其内在的共同点的。这也是早期视觉艺术遗传到今天短视频基因里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02早期的个人数码摄影
在手机摄影普及之前,民用摄影领域曾是DV的天下,随着DV用户不断地增长,影视创作也逐渐过渡到了家庭和个人身边,非影视专业人员也能够利用便携的DV机轻松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今天在各种视频网站上网上仍然能“考古”到一些21世纪初年用家庭数码摄像机拍摄下来的一些搞笑视频片段,这可以说是网络视频播客的一种早期形式。
2000年的1月2日,亚当·孔塔拉斯在自己的博客条目旁边发布了一个视频,旨在向他的朋友和家人告知他越野旅行到洛杉矶从事演艺事业的经历,这标志着第一条网络视频播客帖子的发表。于2002年创立的tropisms.org的网站,作为电影制片人和音乐家卢克·鲍曼的旅行和视频日记,是最早被称为视频播客或者视频日志(Vlog)的网站之一。
03视频共享平台的时代
图6主流互联网视频平台
04移动终端时代
叁
近年来短视频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01草根时期(2005-2012)
2010年,旭日阳刚在工人宿舍翻唱的歌曲《春天里》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其充满爆发力和朝气的演绎风格至今深入人心,甚至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首歌是他们的原创,而不是汪峰的作品。不过由于歌曲被其原作者汪峰禁唱,旭日阳刚也从此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图7旭日阳刚
随着旭日阳刚登上春晚,无数草根族群也由于互联网的传播而爆火,另外一个流传很广的视频则是宿舍《加州旅馆》,六个学生在宿舍里通过一番精心的编排,演绎了一曲相当成熟的《加州旅馆》,短期内吸引了上百万的点击量。
图8宿舍《加州旅馆》
2012年,约翰瑟·庞麦郎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我的滑板鞋》大热,其歌词充满了扭曲、抽象又略显真实的内容,无数人被那简陋而魔性的编曲和滑稽而业余的唱腔吸引而来,又因为其孤独而荒诞的歌词意象而流连。
虽然当时还没有“网红”这种概念,但是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简要分析出当时早期的视频创作者,或者说早期“网红”的一些共同特点,对于当时短视频的发展的环境也能可见一斑:
02市场化时期(2012-2016)
虽然今天人们对《逻辑思维》的内容和盈利模式有诸多批评,但站在短视频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他是最早尝试并成功进行内容付费、品牌设计、用户和创作者社群搭建的短视频创作者之一,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同类型的晓说、樊登读书会、吴晓波频道等类似的知识类短视频栏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图9“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
03内容分化时期(2016-至今)
2016年之后,娱乐业、美妆业、旅游业等纷纷进入短视频领域,短视频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是创作内容上,随着一批批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出现,短视频内容逐渐从UGC(用户生产内容)向PGC(专业生产内容)而倾斜,短视频的内容逐渐由泛娱乐化转型为垂直化、分众化、生态化。当信息能够直接切入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需求和内容深度的要求也会更高,深度聚焦且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垂直内容也会更加受到欢迎。精耕细作特定领域,对创作端来说,也有助于差异化竞争和增强用户粘性。比方说快手专注于记录真实的生活,抖音则更重视音乐与社交,一条、二更则专注于潮流和文艺、虎扑专注于体育、哔哩哔哩专注于年轻人的亚文化圈子等等。
随着大数据、AI算法等新技术的发展,用户越来越能够在短视频的汪洋大海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垂直领域。平台会越来越根据用户的观看喜好和习惯为其推荐更多相似的内容,以增强其依赖性和粘度,一方面,这确实让人用户更加方便和快捷地从互联网巨量的内容中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另一方面,用户也越来越成为了被大数据算法和推送机制“豢养”起来的“宠物”,越来越多的人被困在信息茧房中,致使网络中的极端言论也有甚嚣尘上之势。
其次是在形式上,短视频倾向于越来越短,与像YouTube和哔哩哔哩上的视频内容和风格逐渐出现分化的趋势,更加注重于简明、直观、有趣、轻松等特点。这有利于短视频的表达,方便了创作,也易于其病毒式的传播,迎合了用户快速阅览内容的习惯。
最后,在生产规模上,最初的短视频创作门槛低,随意性强,基本上属于草根创作者的单打独斗,作品走红充满了偶然性,也没有太多市场化的手段。现在,短视频内容的生产逐渐专业化、系列化,制作越来越精美,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专业化、市场化运作,但仍保留着草根气质的生产模式。
肆
总结
随着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网络治理也不断健全,可以推测出短视频未来的发展模式,仍然会延续当今专业化、市场化、更精美、更简明的趋势,同时也会与更多的产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比如说游戏、会展、教育、科技、新闻等行业,出现更深度、更多元的传播模式,也会有更多的产业迎来和短视频融合的机遇期。再者,短视频的发展从来都是紧随着技术的进步的,未来的新型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一定会给短视频带来新的创作、传播、运营和消费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我国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历程与走向[J]刘鹏飞.新闻与写作.2019(01)
[2]汪文斌.以短见长——国内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视研究,2017(05):18-21.
[3]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1-67.
[4]王晓红,郭海威.2019年我国短视频发展十大态势[J].新闻与写作,2019(1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