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进城,何以为家?

“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最重要空间。对于流迁至城市的农村女性而言,生计的压力、繁华城市的吸引、父权思想植根的农村社会的排斥……种种因素使得她们进入城市。当置身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之时,她们是否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呢?

本文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汤爽爽教授与其他三位女老师近期在《Geoforum》上合作发表的题为WhereismyhomeSenseofhomeamongruralmigrantwomenincontemporaryChina的研究。

研究提出,在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动模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家”的概念已经扩大至多个地理尺度。在儒家思想和父权文化的影响下,女性农村流动人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性别歧视。与此同时,在当代中国,教育普及化、文化现代化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高等一系列的背景变化也改变着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她们对家产生多元化构想。本研究基于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围绕着senseofhome(本文译为家园感),采用家的批判地理(criticalgeographiesofhome)概念,从多个地理尺度探讨了当代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园感。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人口迁移流动经历着重大变化,包括流动人口老龄化、二代移民增加、乡城人口迁移流动和跨国人口迁移流动现象广泛出现等等。这些变化同时伴随着不断扩大的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促使人口迁移流动的模式更加多样化,也使得“家”的概念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更为扩展且复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来自不同背景的流动人口的家园感具有意义。

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当前,大规模的农村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户籍制度造成他们与城市本地居民在获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差异,由此一定程度使得这一群体在就业、教育、福利等方面遭遇歧视和不公。

从性别角度来看,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往往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2020年,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约占农村流动人口总数的30%,其往往遭受着儒家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的影响,在就业市场、工作场所、生活空间以及家庭内部等诸多领域遭遇性别歧视。

家的批判地理(criticalgeographiesofhome)为理解流动人口的家园感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其认为家是一个多尺度的地理概念,创造家的实践可以从家庭内部空间扩展到更广的范围。此外,由于农村流动人口从农村老家流迁至目的地城市,这一群体的家可以视为一个包含城乡思想和情感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在多尺度研究中国情境下女性农村流动人口涉及城乡的家园感。

二、文献综述

1.家与家园感

在已有研究中,“家”反映着安全感、熟悉感和归属感。家的概念是多层次的,“家的批判地理”提出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首先,家不仅是一个物质住所,也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富有想象力的空间;其次,家是构成身份的地方,反映了权力关系;第三,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跨越空间和尺度的创造家的实践所构建。在此过程中,家超越了住所尺度,扩展到更广的地理尺度,如社区、城市,甚至区域。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主要由儒家礼教、宗族制度和父权思想发展而来。中国文化强调稳定、与家庭成员的和谐关系以及家庭梦想。

然而,在中国过去40年中,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流动削弱了父权思想的控制,农村流动人口个人主义的思想不断增长。与追求集体利益不同,家庭规范的转变和长期的乡城迁移流动使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得以各种新的方式从事创造家的实践,并通过多尺度的个人化路径发展她们的家园感。

2.流动人口、多尺度的家园感

住所承载着有别于公共领域的家庭内部活动。家庭生活、快乐的象征以及与家庭成员的互动经常被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家的感觉。对于女性而言,感官体验以及其与家庭环境中物品的关系创造出家庭空间,让她们感觉“在家”。

在城市,个人的微观场所体验通过社会网络和日常的城市活动被转化为城市基于场所的意义。由此,城市可以唤起居民的情感体验,让人感觉“在家”。城市的特征(如地标和当地文化等)赋予居民身份和依恋感。此外,通过保留家乡的习惯,流动人口也可以在目的地城市产生舒适感和熟悉感。对于女性农村流动人口而言,向城市的迁移流动有助于她们摆脱父权文化的压迫,为她们提供在平等环境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并在目的地城市建立新的“家”。

3.中国城市中的女性农村流动人口

与西方社会有所差别,儒家思想中的父权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的生命历程。按照传统的父权思想,中国人维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女性的位置在家的“内部”,而男性在“外部”。换言之,男性的职责是供养家庭成员,而女性的责任在于从事家务劳动和抚育子女。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经济的现代化以及农村流动人口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一部分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尤其是新生代)的生活呈现出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特征。此外,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比以前更多的就业机会。总的来说,尽管父权思想仍然根植于中国社会,但一些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对于两性平等和个体独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研究方法

案例地:江苏省南京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江苏省省会和长江三角洲次中心)

背景: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南京吸引了大量来自江苏省内外的农村流动人口。2020年,在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到216万左右,约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3.2%。另外,南京也经历着产业转型。2020年,第三产业产值约占该市GDP的62.8%。大量的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在南京从事服务性工作。

半结构化访谈:每个访谈持续约90分钟。访谈主题包括受访者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在流动过程中的经历、想法和感受。并且在三个地理尺度上强调与家园感有关的问题。所有采访都被录音,随后被逐字转录。随后,利用NVIVO软件对访谈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不同尺度涉及家园感关键词的频次。

四、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园感

图.家园感的三个地理尺度(源自文献)

1.住所尺度:与家人的关系和住房

未婚女性农村流动人口通常认为她们的原生家庭(父母的家)是保护她们的庇护所。但近年来,秉持传统父权思想的老一辈和具有现代思想的年轻女性农村流动人口之间的代际冲突持续增长,从而产生了“从属地位与自我价值之间的矛盾”。

“我和我丈夫的关系不好。我儿子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努力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在这里有家的感觉,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因为我的儿子和我一起住在这里。”

除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拥有城市住房有助于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在目的地城市建立家园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城市购房十分困难,因此许多未婚的女性农村流动人口选择通过婚姻获得城市住房——要么与拥有城市住房的本地人结婚,要么要求未婚夫购买城市住房。然而,一些受现代化思想影响较大的女性农村流动人口更渴望平等的两性关系。她们希望购买自有房来实现独立。

“我打算自己购买住房。这样,我会更有信心处理与丈夫的关系。比如,当我们吵架的时候,我就可以回到自己买的房子里。”

也有一些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由于无法拥有稳定的生活和理想的住所,转而将注意力移至农村。

“我只租了一间房间,我不能在出租房里自由自在。比如,我穿着睡衣在客厅里走就会很尴尬。当我回到农村老家的房子里时,我感到很自在……这是一种家的感觉。”

2.社区/村庄尺度:与邻居互动

在社区尺度,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和其他流动人口交往的地方经历塑造了他们对于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本研究显示,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将与邻居的关系视为在这一尺度塑造家园感的关键。

受有限的收入和制度的限制,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很难拥有自有房和申请到社会住房,因此她们通常居住在靠近工作地的宿舍、城中村和旧街区,以及城市边缘区的拆迁安置小区中。在这三类社区中,她们的社会互动存在差别,进而影响了她们构筑家园感。

在城中村和旧街区中,她们与邻居的交往密切,并且由于与邻居有着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们在这里感觉平等、有价值,由此促进了她们对于社区的熟悉感和认同感。

“我觉得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我与邻居相处融洽。当我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现在他们还是好朋友。”

拆迁安置小区属于低端门禁社区,但具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并且邻居包括一部分本地人。在这里,居民往往在自己的家里进行大部分活动,与邻居接触的机会较少。缺乏沟通阻碍了在本地人与外来者之间建立互信。一些受访者说,她们有时会受到本地人的歧视,“外来者”和“农民”的标签极大减弱了她们的家园感。一些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开始反抗这种不平等的关系。

“一些邻居看不起我,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从农村来的,只是一个租客。当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会回怼他们‘我们都是平等的,你们别看不起人’。”

另一些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靠近工作地的宿舍里。在那里,她们维持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与外界联系较少。此外,宿舍里简陋的设施也削弱了她们的归属感。与外界隔离的简陋环境加深了她们的孤独感,阻碍了她们形成家园感。

在城市社区构筑家园感的同时,一部分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维持着与老家村庄的联系。与老家邻居的交流,拜访亲朋好友可以唤起她们的儿时回忆,增强她们与老家村庄的情感纽带。但是在婚后,很多女性农村流动人口不得不去丈夫的老家,减少了与娘家的联系。此外,随着农村老家的人口外流和土地整理,她们越来越难以遇到儿时的伙伴,一些村庄也经历着搬迁和集中。老家村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极大削弱了她们的家园感。

“我老家的村子拆了,集中安置了,现在很多邻居我都不认识了。我对我出生的那个村子有归属感,但对于现在的这个没有家的感觉。”

3.城市/农村尺度:城乡生活方式

“在乡下呆超过十天我就会受不了,既无聊又不方便……我不能去购物、看电影。相比之下,南京更像我的家。”

城市制度和社会环境也对她们家园感的构筑产生影响。在户籍制度宽松以及社会环境包容的城市中,女性农村流动人口更容易具有安全感,由此利于产生家园感。此外,感官体验(尤其是方言和饮食习惯)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她们会通过加入社会网络或参加城市活动与使用相同或相似方言的居民交流,增加亲密感和熟悉感。如果目的地城市的饮食习惯与老家相似,女性农村流动人口更会获得家的感觉。

在努力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女性农村流动人口通常不会放弃与农村的联系。与男性相比,她们往往收入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中上升流动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受传统父权思想的影响,即使她们离开农村,她们仍然要承担家庭中繁重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在城市生活压力之下,她们更可能感到疲惫,从而对城市生活产生厌倦。

“在我的老家,我感到非常平静和放松。在城市里我压力很大,有时还会失眠。当我回家的时候,我可以睡个好觉……与城市相比,我认为我属于农村,这是我的家。”

五、结语

研究表明,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园感通过她们与城乡物质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产生和强化,体现出不同尺度上的人地关系。她们意图与歧视和不平等相抗争,构筑了一个跨越城乡边界的“家”。对于她们而言,“软”环境(如社会关系、感官体验、生活方式)与安全感对家园感的构筑非常重要。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下亲子纽带、家庭和睦仍在她们家园感的构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城镇化,城市给女性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以寻找自我和更平等的关系。

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园感构筑是多尺度的,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存在差异。农村老家和城市目的地成为她们构筑家园感的两股力量。在三个地理尺度上,影响中国女性流动人口家园感的因素各不相同。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各种形式的亲密关系,并通过沟通儒家思想中的权力关系,在多个尺度上构建她们现实生活和渴望中的“家”。而她们的家园感在不同尺度下存在不一致则反映出她们在不同空间中的弱势地位。她们不稳定和脆弱的“家”反映了她们在当代中国的困境,这种困境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思想上的斗争。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在多个尺度上强调和谐的关系和环境在构筑家园感中的作用。但是,她们对于和谐的追求已不再纯粹基于家庭或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而是融入了她们更多对于平等两性关系、融入社区和城市生活的追求。

THE END
1.好邻居,好心情:30张照片展示社区中最有趣的人!在这个繁忙的现代社会,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视身边那些平凡却温暖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和那些有趣的人,让我们的社区变得充满活力和趣味。 今天,我们要向你介绍30个有趣的邻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社区带来了欢乐和温暖。他们或许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https://m.sohu.com/a/740978202_121667904
2.这样的邻居体验感极佳这样的邻居体验感极佳华妹爱影视 河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巴西史上蕞高票房的电影,真的是太敢拍了 巴布影视解说 980跟贴 打开APP 一具女尸被冲到海滩上,死者胳膊上的手印,成破案的关键!刑侦剧 糖果影视解说 158跟贴 打开APP 美女们睡觉请关好窗帘,不然后果很严重 暗香如梦 1053跟贴 打开APP ...https://m.163.com/v/video/VMG61PLCR.html
3.邻里互动app免费下载邻里互动安卓最新版3.2下载邻里互动app是一款旨在帮助邻居之间进行沟通的软件。现在,邻居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见,然而,与陌生人相比,与邻居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因此,这款邻里互动app的推出,可以拉近邻居与邻居之间的距离。以下是该app下载的详细信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邻里互动app是一个为解决城市小区业主之间沟通交流问题而设计的产品,它提供了一...https://www.duote.com/android/1117562.html
4.我每天在家都好忙的,还能和楼上邻居互动!视频在线观看我每天在家都好忙的,还能和楼上邻居互动! 举报 深海爱人情太深 关注293 信息 分享: 直播热点 下载APP领会员 直播中 小言儿~ 直播中 丽丽感谢家人宠爱 直播中 悠然~ 千帆直播 人气主播 直播9425 小乖_平安喜樂 小乖_平安喜樂 点击观看 直播7159 兔兔22号生日啦 兔兔22号生日啦 点击观看 直播2714 招财?...https://www.56.com/u54/v_MTYyNTg4OTMx.html
5.巴南区邻里互动,打造幸福和谐小区房产资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设施,居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健身水平,还能增加与邻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打破了原本冷漠的邻里关系。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推广。居民们在这里不仅找到了学习和健身的场所,还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未来,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社区建设项目,为更多人带来便利和幸福。https://news.fang.com/open/50663009.html
6.年年举办邻居节邻里互动成亲人10年的时间,可以让身边发生巨大改变。但在延吉市北山街道,10多年不变的,是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都要举办一届邻居节。它成为我州邻里文化活动的一道独特风景。 仪式现场 北山街道供图 在邻里文明公约签字 北山街道供图 观看邻居节展板 北山街道供图 http://wap.yanjinews.com/?id=108312
1.热情的邻居生活:探索互动与友谊的魅力然而,邻里之间的互动与友谊却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与温暖。重温邻居生活,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还能在不知不觉中丰富我们的社交圈,提升生活的满足感。 邻里关系的建立,往往从日常的小事开始。一句问候、一杯热茶、孩子们的玩耍声,都是沟通的桥梁。在这样的互动中,邻居之间的发展...http://m.cosscoss.com/wenda/45836.shtml
2.中班社会语言好邻居课件(互动版).pptx好邻居中班社会&语言1谈话导入,引导幼儿结合生活,说一说自己的邻居,引出主题。——你知道什么是邻居吗?——你和邻居的关系好不好呢?请你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和邻居之间有趣的事情吧!备课页2——你知道什么是邻居吗?——你和邻居的关系好不好呢?——请你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和邻居之间有趣的事情吧!3播放故事...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7218081.html
3.邻居节主持词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本次邻居节的流程安排。首先是邻里健身比赛,这个比赛是为了提高邻居们的身体素质和增强互动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接下来是文艺活动,我们邀请了一些邻居表演节目,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精彩的表演感受到团结友爱的力量。最后是抽奖环节,我们准备了很多精美的.礼物,希望大家能够好好享受这一份属于...https://www.yjbys.com/zhuchici/4241514.html
4.你好邻居下载指南后端3、关注更新:《你好邻居》可能会有新的更新和内容,保持关注以获取最新的游戏体验。 《你好邻居》是一款充满惊喜和挑战的游戏,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互动体验,让每个玩家都能享受到不同的故事,通过上述步骤,您可以轻松下载并开始您的冒险旅程,每次游戏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不要害怕尝试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祝您在《你好...https://www.zovps.com/article/index.php/post/232672.html
5.咚咚邻里是什么总的来说,咚咚邻里是一个充满关爱、互助、共享和回忆的社区空间。在这里,我们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我们要珍惜每一次与邻居互动的机会,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每一个人,让邻里关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同时,咚咚邻里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人...https://www.sousou.com/bk/493275.html
6.社区菜场展温情邻里互动促融合例如,农耕研学主题的多个活动都邀请了家长参与,除了帮助孩子锄地播种,也能与其他亲子家庭和参与菜农建立友谊;而在城市适应主题的“小小卖货郎,睦邻好帮手”系列活动中,则直接由家长陪伴孩子走街串巷,向社区居民售卖精心准备的物品,与邻居面对面互动交流。 https://epaper.southcn.com/m/ipaper/nfrb/html/202311/03/content_10079669.html
7.热情四溢的邻居故事:生活中的小互动与大温情软件资讯热情四溢的邻居故事:生活中的小互动与大温情 获得超级胬肉系统小说 《获得超级胬肉系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如何在机缘巧合下获得一个神秘的系统。通过不断的挑战与任务,主人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力,还逐渐解开了系统背后的秘密。这部小说不仅情节紧凑,角色发展也相当出色,让读者在紧张刺激中感受到...https://www.jxis.org/zixun/129412.html
8.邻里社区下载邻里社区手机APP官方下载邻居之间可以通过问答,相册,或发消息的方式来互动交流。附近社区可以看到邻居周边的小区,方便在自己的生活圈办事交流。除此之外,邻里互动还提供了社区周边,社区工具等个性化服务,让邻居的生活更加方便。*后,在邻居的个人主页中可以看到邻居在APP中做过的所有操作。 更新内容: 邻居互动范围改为本城市...https://www.anxinapk.com/rj/52795492.html
9.教案与邻居和睦相处(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案与邻居和睦相处,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案与邻居和睦相处 1 教学目标 认知 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相处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080803193254_14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