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峡两岸传统戏曲广泛交流的动因
1.两岸血同缘根同宗,有着交流的向心力。两岸“人同祖、血同缘,同宗共祖、一脉相承”,从台湾人口构成看,他们大都是大陆汉族血统,血缘关系是通过基因遗传作用代代相传,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的,而血缘亲情是民族凝聚的文化纽带。
2.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有着交流的凝聚力。台湾与祖国大陆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台湾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传统戏曲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核心价值观念,沉淀着中国世世代代民间社会的道义和审美选择,是富有浓厚的中国历史传统和民族特征的文化艺术。
3.两岸传统戏曲互补性强,有着交流的内趋力。大陆传统戏曲“原生态”特征突出。改革开放后,大陆艺术精湛的一流剧团及名角把近半世纪戏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带到台湾,使台湾同胞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大陆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原声、原貌引发了台湾同胞对传统的尊重与回归。台湾传统戏曲承传、弘扬了大陆传统戏曲,又受台湾本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台湾传统戏曲的发展在中华、西方、日本、本土等多元交汇的文化生态中,呈现出移民、原住民、殖民、欧美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形成了颇具台湾风格的种种特性,台湾传统戏曲日新月异,有很强的吸引力。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也就成为两岸传统戏曲界的共同需要,这一需要便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内部动力。
(二)促进海峡两岸传统戏曲交流的构想
1.开放两岸政策,创造优越环境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两岸传统戏曲交流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的缓和为两岸的交流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所以使两岸戏曲交流得以进一步发展。两岸传统戏曲从民间到官方,从单向到双向,都是伴随着两岸政策的不断开放才得以实现的,这是两岸传统戏曲交流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如果两岸政治动荡不安,像建国初期那样,那么两岸则会进入紧张状态,那时,两岸没有往来,还何谈戏曲的交流与发展。新时期以来两岸政治关系的缓和向稳定并进一步向友好的方向发展,增强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信心,为两岸戏曲交流创造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当前两岸戏曲交流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两岸的政策限制,使得两岸戏曲交流仍存在许多羁绊。加强对台戏曲交流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政府给予灵活的政策支持,可以为加强对台戏曲交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促进两岸戏曲交流向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拓展戏曲交流范围,促进两岸戏曲交流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因此,两岸传统戏曲交流要更加全面的开展,更加快速的发展,还需两岸政策上的鼎力支持。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影戏观”的出现
【摘要】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面对地方戏曲观众群日渐萎缩、剧团经营举步维艰、戏曲音乐模式固化的窘境,作为戏曲音乐的配器工作者,如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引进现代乐器完善戏曲音乐”、“用新的音乐元素充实戏曲音乐”、“用现代配器技法丰富传统戏曲音乐”三个层面,探索戏曲音乐配器创新的切入点,从而对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发展进行审思与践行。
【关键词】戏曲音乐;配器;传承;创新
戏曲,顾名思义,有“戏”有“曲”。“戏曲”是“戏”与“曲”的组合体。就戏与曲的关系来说,戏(戏说的故事情节)是戏曲的载体,而音乐则是戏曲的灵魂。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作为戏曲灵魂架构主体的戏曲音乐配器,如何才能做到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为戏曲音乐注入新的元素,使传统戏曲音乐的生命之树长青,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进现代乐器充实戏曲音乐
二、用新的音乐元素充实传统戏曲音乐
【摘要】戏曲舞蹈教学是当前舞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传统武术、芭蕾以及戏曲舞蹈组成了我国的古典舞训练体系。而这其中的戏曲舞蹈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具有十分多样的形态。在戏曲舞蹈当中,京剧有着发展和传承的作用。但随着时展,京剧这类传统戏曲舞蹈也逐渐与时代脱轨,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因此,戏曲舞蹈要在相对于稳定、永恒与变异的原则下进行不断传承与创新,以此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舞蹈教育;戏曲舞蹈;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舞蹈概述
传统戏曲舞蹈是我国戏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戏曲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传播性、延续性和文化性的表演艺术,对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在当前各个艺术门类当中,传统戏曲舞蹈有着极为丰富的动作和语汇,其形成源自社会生活,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戏曲舞蹈能够在各类艺术中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光彩。
二、戏曲舞蹈与当代舞蹈的异同
论文摘要:化妆造型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下,越来越多的观众逐渐远离传统的戏曲艺术或多或少与我们在化妆造型上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现代性的审美理念重新审视和改造戏曲化妆是推动戏曲艺术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注重传统造型元素与现代什么理念的契合是实现戏曲化妆在继承中创新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戏曲艺术化妆造型审美理念契合
目录
一.传统戏曲艺术的困境及其诱因
(一)写意性审美之难
(二)理性挤兑情感
近年来,戏曲艺术继承与创新的话题一再被热议。作为戏曲服装设计师,笔者也一直在思考:时代风貌如何融入戏曲服装设计,戏曲服装设计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进行以彰显戏曲本体特色为标准的传承与突破。
一、戏曲服装结构的研究与创新
二、图案及色彩的氛围寓意创新
三、写意原则及意象创造的创新型设计
进入新世纪以来,诸多关于戏曲现代化的口号越喊越响,概念越炒越热,什么“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戏曲创作集约化”等等。虽然说话的角度不尽相同,且乍看起来还颇有道理,但实质上都难免不造成对戏曲个性的消解。长此下去,必置中国戏曲以死地。
一、关于传统戏曲现代化
这里的“传统戏曲”,指的就是现存的我国本土的民族戏剧,即戏曲。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说“传统戏曲现代化”,其实说的就是“传统戏曲”内容的“现代化”。我们知道,在“传统戏曲”的形式中,无论是“歌舞演故事”的表演机制,还是“一化三性”的舞台美学原则,都较难进行“现代化”。如同格律诗的平仄、对仗、句式、韵脚等形式一样,如果真的“现代化”了,那么,它就不再是它本身了,说话的对象也就不复存在了。此外,在我们的戏剧实践中,也还没有出现过把某个剧种从形式上呼为“现代”戏曲的。只有当某个剧种演出现代戏时,才偶见“现代戏曲”的说法。可见,“传统戏曲”是形式定位,而要“现代化”的却是内容规范。
这样的“现代化”大约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政治层面的,即将传统戏曲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以及与人民大众思想情感相抵触的腐朽意识统统予以清除,所谓“剔除封建性糟粕,保留人民性精华”。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展的“戏改”运动已经大功告成。当然,这是否就是“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于中国戏曲究竟是喜是忧都还有待定论。其二是艺术层面的,这可能是持此观点者的主要着眼点。即让涂抹着浓厚“现代化”油彩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进入民族戏曲,使之脱离原有形态,“旧貌变新颜”。这在愿望上可能有积极之处,但在实践上却不免令人担忧。
此外,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也是长期彼此决定、互相选择、双向适应、不断演进的结果,是不该也不能被轻易剥离的。一方的变异,必将导致整体结构的失衡,危及自体的生命系统。对内容的所谓“现代化”,必将最终引发对形式以及中国戏曲个性的整体颠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音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有大量的受众,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音乐的创作发展过程中,为了丰富音乐的内容和传承传统文化,部分音乐人会应用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音乐创作,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使音乐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也使音乐作品的内容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本文对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戏曲音乐元素;当代音乐;创作;应用
一、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的意义
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对于音乐创作的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音乐创作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音乐创作者对戏曲音乐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应用戏曲音乐元素的范围相对较窄,无法有效实现音乐作品的创新和戏曲文化的传承。
(一)引起民族共鸣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非常注重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音乐作品的创作也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体现中国文化特色,才能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人通过音乐作品认识中国文化。而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极具中国特色,将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应用于音乐创作可以极大地丰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具有中国文化气息,并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在使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起国民的情感共鸣,推动音乐艺术发展成为更高级的视听艺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要:现如今,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发展进程中,不断向我国其他的民族艺术形式取经学习,比如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不仅如此,民族声乐同时也向西方美声唱法学习,可以说它是一门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特色的综合性艺术。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在教学中传授如何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声音,这就容易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学习民族声乐只需要注重声音、风格和唱法,而忽略在舞台上的表演。针对于这种现象,本文对如何学习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并应用于民族声乐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族声乐;中国传统戏曲;学习;借鉴
一、民族声乐中应当借鉴戏曲中的“情”
(一)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所体现的“情”
西方虽也有戏曲歌剧,但他们主要要求表演的逼真,使戏剧和人生不间断的表现在舞台上。而我国的戏曲却要抽离现实,把故事舞蹈化音乐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把观众带入进戏里。中国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方面多种多样,在表演过程中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进行发挥,表演者通过歌唱、身段、手势、眼神以及情绪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示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从而引发观众们的共鸣,让这份“情”流动在舞台和观众心中,是演出效果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