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大家谈,我以我笔抒见解。在2020年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举办的“保护野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大学生征文比赛中,光华书院2019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曾珂同学和2018级生态学专业的刘征逸同学以鸟类为题创作了征文作品,分获大赛二三等奖。恰逢上海市第40届“爱鸟周”,小志采访了两位获奖者,请她们从专业学习和科学传播两个角度,以“我眼中的和谐生态”为主题,谈谈自身的体会,帮助光华学子深入了解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启发大家学会以科学视角看待实际问题,以科学思想解决实际困惑。
Q:先请两位小作者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我是18级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刘征逸,自然观察的爱好从18年入学后被重启升级,从19年3月开始观鸟,是一枚鸟种不过百的萌新鸟人。自然带给我快乐,这辈子也想为自然做点什么。
我叫曾珂,一个努力认真、很喜欢小猫小狗的19岁女生。
刘:
我从小是一个喜欢养宠物的小朋友,狗龟鱼虫仓鼠兔子都养过,而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却不多,动物世界倒是我爸更喜欢看,我只凑过去瞄两眼。
我在野生动物上的专业知识其实不多,但是总觉得万物有灵,野生动物给自然以灵性,是很想留住并欣赏这种野性的。
曾:
Q:请问两位小作者为什么选择参加本次征文比赛呢,本次参赛作品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呢?
接着上个问题的话茬:
①写东西是一个很好的整理思路的方式。参加征文最大的体会是一个高中老师经常和我们说的词——“文责自负”,落“字”也无悔,所以要反复斟酌修改,查阅资料(有机会的话还应该多询问老师专家)再提交。
②认识自然其实不仅仅是以自然为对象,很多时候是通过人类行为这面镜子照出来的,我们如何认识自然这件事也构成了自然和我们的属性。我记得有本书里大概写过这样一句话:当你抚摸树的叶子的时候,叶子也许不会记得你在摸它,但是它给你留下的触感和那天的风与阳光,会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下次观察自然的时候,相比以前,我倒会更有意识地在观察自然的同时,观察我们人类的想法和行为吧。
Q:除了参加本次征文比赛外,你还有其他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经历吗?
大二上有参与上海动物园的“小蜜蜂”科普手推车志愿者讲解,被分到了哺乳动物组,站在长颈鹿馆门口给小朋友讲“牛有四个胃(室)”,整个动物园……嗯……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然后我在大二曾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从立项到结题边摸索边前进,体验了生态学研究的全过程;现在周末有空的时候在一家自然教育工作室做自然教育活动的助教,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刚刚开始了2021届绿色营(上海)自然讲解员培训课程的学习……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以更专业的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其实生活中一次旅途,一次观察,又何尝不是一场实践呢,生态学也教会我如何去生活——做好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态位的。
Q:你对目前自然生态知识的普及现状满意吗?有什么呼吁或建议吗?
Q:你对保护鸟类(动植物等)生态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有何看法或建议?
我也咨询过老师对这类问题的看法,根本来说,矛盾的调和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拥有生态意识:“只有通过教育,宣传和法制,让包括政府在内的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了,生态保护才会有根本改观。”
Q:你认为个人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参与解决目前出现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二者之间和谐共处呢?
我觉得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比如不能乱砍滥伐、过度捕捞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野生动植物的处境,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就野生动物栖息地而言,如果我是一只野生动物,当然也不希望人类破坏我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我觉得想要促进二者之间的和谐共处的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地尊重自然万物,把万物都放在同我们平等的地位上。
获奖作品:
漓江边上鸬鹚飞
——曾珂
我是一只野生的鸬鹚,住在广西桂林的漓江边上。年长的鸬鹚们在我小的时候就告诉过我,我们这一带的鸬鹚祖祖辈辈都栖息于漓江附近,一些渔民会利用驯化了的鸬鹚来捕鱼,但这些渔民们通常会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上一个脖套。当渔民们在漓江水中发现鱼的踪迹时,就会吹响哨子,被这个渔民圈养的鸬鹚们听到哨声后,便一起跳入水中捕鱼。鸬鹚捕到鱼后,由于脖子上带着脖套,他们无法把嘴里的鱼吞咽下去,就只好把鱼叼到渔民的船上。待到渔民把鱼取下后,这些戴着脖套的鸬鹚就会继续下水捕鱼。捕鱼结束后,渔民才会摘下鸬鹚们的脖套,挑一些小鱼给这些鸬鹚吃。我的长辈们一有空就会告诫我们年轻鸬鹚,说鸬鹚与人类不共戴天,不要和人类过于亲近。
桂林山水确实美丽,其中的漓江山水更是美不胜收。所以尽管有被人类捕捉、被驯化为人类的捕鱼工具的危险,我们鸬鹚还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漓江边上。而人类经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连我们鸬鹚都不舍得离开漓江,更别说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了,所以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漓江有它颠倒众生的秀美,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资本。
时过境迁,我的鸬鹚小伙伴们都已长大各自成家,我也找了一只美丽的雌性鸬鹚做伴侣。我们一起修理旧巢、建筑新巢。她在巢中产下卵后,我们就开始轮流孵卵,一个月后,从卵中成功的孵出了几只小鸬鹚,小鸬鹚们在我和伴侣的呵护下逐渐长大。虽然我与其他鸬鹚伙伴渐行渐远,但我与小姑娘的感情却逐渐加深。当初的小姑娘已经变成了一个人类男子的妻子,这个男人也是渔夫。我和我的伴侣们会在闲暇时帮他们捕鱼。但是小姑娘和她的丈夫就从不利用我来捕鱼,更不会在我的脖子上套上脖套。所以为他们捕鱼,我是心甘情愿的,而且作为回报,小姑娘和她的丈夫还会做许多美味的小鱼干给我,我和我的伴侣以及我的孩子们都很享受他们给的小鱼干。
无声的猎枪
——刘征逸
无声的猎枪,一发子弹插入了鸟儿的翅膀,一发插在爱鸟人的心上;善良的人们啊,快快收起那无声的猎枪。
——题记
上海浦东,走出曾经“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渔村印象,走进改革开放30年的繁荣——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报税区等拔地而起,为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总目标提供巨大推动力。南汇东滩,自上世纪末通过“问海要地”予以诞生,又历经本土气候改变适应,由于其在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路线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已成为上海鸟友和自然爱好者眼中的生态热点。2009年,上海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故事就那样发生了……
听听无声的猎枪,别问丧钟为谁而鸣
其实早在2007年9月,南汇东滩已被列为上海首个禁猎区,禁猎区面积达122.5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禁止捕猎任何野生动物,但是,对于这片区域的开发利用,还是像一把无声的猎枪,一次又一次瞄准了途径这里或是生长于斯的鸟儿。
其实,以上事件的背后,都是发展城市用地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碰撞。2012年,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办法》的实施下,浦东与南汇的合并使得浦东可以从南汇得到更多的用地,用来弥补不足的耕地面积,原来浦东的耕地就可以更多地被用于城市建设;2017年的植树事件,其实也是在为填海之初就有的开发念头造势,可以想象,如果放任推苇继续,南汇东滩恐成为鸟类迁徙的一个终点。
然而,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本不应是矛盾的,所以我不愿称其为“矛盾”。城市的发展离开生态保护,轻则丧失“人情味”,重则走入“死胡同”,生态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路车。
又一次,扣动扳机的手停下了
故事到2017年还没有说完,2019年春季起,直至新冠疫情还未完全离我们而去的2020年5月,南汇东滩还在不断经受着推苇种树的“掩埋”,期间甚至还包括对初次未成活的树进行补种。这一片本应完整的滩涂湿地,碎片化严重,而施工的摧残和芦苇栖息地的丧失,又令多少鸟儿失去家园……又一次,无声的猎枪对准了这片命运多舛的湿地。
2017年的成功经验被很快借鉴了,在南汇东滩进行鸟类调查和研究的爱好者与研究人员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呼吁施工应尽快停工,南汇东滩发展还需商榷;复旦大学的王放老师在公众号“自然测量员”上发文《种树,也有可能种出的是绿色荒漠》,生态南汇、让野鸟飞、猫盟CFCA等公号也纷纷转载并发文表明支持观点。
经记者采访,南汇临港管委会方坚持这片湿地是2003年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并称将留出1.7平方公里的面积湿地,打造湿地公园。
直至2020年6月,市民热线和各类媒体曝光度的提升终于让施工暂时停止了,但是湿地的未来是否能生态地发展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6月23日,在《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草案公示稿中,可以看到“保育近海滩涂湿地”、“将新片区打造成为水陆相汇、林田相融的绿色生态半岛”的字眼,还特别提到了“生态走廊的建设”。从总体理念上来说,这是符合生态要求的可持续方案。
缴收无声的猎枪,我们在行动
禁猎区,禁锢住的是真实猎枪,但其实,在更多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更要当心“无声的猎枪”的破坏力。
在“专项规划”中,还是提出了林田共生的理念,那就说明下一次施工无论早晚,还会到来,为了下一次造林不再成为“无声的猎枪”,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这也是在问,前两次让南汇东滩停工的成功中,我们做到了什么?
我认为首先是施工方和学界要对林田工程的合理性进行充分证明,因为城市是大家的城市,是男女老少每个人的城市,这样的工程才是合理而富有人情味的。不可否认,林地确实可以为林鸟提供栖息地,但是同时带来的湿地破碎化问题和树种成活率问题不可忽视。在对种树价值做出科学评估之后,应该公示评估结果,在进一步考量市民意见进行施工。
当我们看到湿地和芦苇,感受到的不再是满眼荒凉,当我们提到到生态,联想到的不再是绿化指标,当我们提到城市发展,看到的不再是高楼大厦,当我们提到动物保护,不再是动物园和水族馆……那时,我们才不会在看到那无声的猎枪。
那时,我们也就真正找到了自己作为人类的生态位——请常怀谦卑,因为对于途径南汇东滩的鸟类,我们才是侵入其家园的破坏者。自然保护,未必要翻天覆地大有作为,但是我们在各个方面,都还大有可为。
猎人有时不想伤害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鸟儿,他只是太爱它,不小心让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擦亮,擦亮!猎人告别了无声的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