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我却只认可前半句。
男孩渐渐长大,渴望自由渴望独立渴望成长,母亲属于女性的特性常常会在无意中限制男孩的发展。
而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是需要父亲站在异性的角度,提供一些妈妈可能想不到办不到的帮助。
一般来说,男性的思维角度和女性不同,会让女儿考虑问题角度更加全面、豁达,少了很多犹疑和不确定。
当然也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和不必要的烦恼。
爸爸和女儿“统一战线”,会让女儿更有安全感,有底气有自信。
而“儿大避母”,意思是说儿子长大后,母亲要懂得避讳,更要注重保护彼此的隐私。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孩社会化及个性成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逐步断裂和母亲依恋般的感情联系。
因此,母亲在养育儿子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鼓励、预演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分离。
母亲过多的感情投入是一种自私的爱,也是一种教育偏差。
01
没有界限的母爱,
毁孩子一生
台湾女星狄莺,曾经红极一时,人气颇高。
她后来嫁给演员孙鹏,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孙安佐。
从儿子出生,狄莺就以儿子为荣,异常宠爱。
她曾经在节目中讲自己的育儿经,让一众人大跌眼镜。
她的儿子孙安佐在家就像一个小皇帝,捧在掌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没有教育、责骂,甚至犯了错总有人跟在后面“擦屁股”。
一般孩子一两岁就断奶了,不可思议的是,孙安佐一直到12岁才断奶。
甚至狄莺一直和儿子同床睡了15年,还让儿子摸着她的胸来睡。
直到儿子和她一起睡会有生理反应,她才意识到,孩子长大了,该分房了。
狄莺在节目中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脸上带着自豪和沾沾自喜。
听到这里时,小S和蔡康永都忍不住吐槽,这简直就是恐怖片!
狄莺自称她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爱玩的。
然后,用自己的“全身心付出”对孩子进行了“绑架”。
在过分溺爱中长大的孙安佐养成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性格,最后他也自食恶果。
长大的孙安佐去到美国留学,但无人管教的他,更加放肆和叛逆。
有一次他对朋友说,自己准备袭击学校,让朋友别去上学,以免误伤,朋友听到后报警。
警察在孙安佐家里将他逮捕,还发现了一堆武器、1600发子弹、防弹衣。
狄莺夫妇想花钱救下儿子,但徒劳无功。
孙安佐最终还是入狱,成了活生生被父母的溺爱送进监狱的案例。
02
心要亲密,
身要“分离”
哪怕是亲情,没有界限感的爱,也是“变态”。
可以想象,在这种高压模式下,孩子的成长之路,时时刻刻都在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否定中。
有人会问,儿子和母亲的关系不应该是最亲密的吗
“心”亲密,但“身”要分离。
因为:
1.儿子长大有了性意识
一般来说,儿子上初中后,性意识就会逐渐萌发。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母亲仍然不避讳儿子或者仍然拿他当小孩子看的话,往往会让儿子过分早熟甚至早恋。
2.母亲的性格会影响到儿子
母亲偏柔弱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会间接影响到儿子的性格发展。
如果儿子长大后像母亲那样柔弱又或者不够果断,怎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女性较多环境下的男孩子,生活中所有琐事都由女性为其打点。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性格大多软弱,遇事逃避没有担当等等。
3.可以让儿子更加尊重母亲
距离才能产生美。
当母亲尝试着和儿子保持一定距离或者在某些方面注重避讳的时候,儿子就会更加尊重母亲,长大后也会更加孝顺母亲。
03
入侵式的母爱,
令人窒息
曾经,朱雨辰妈妈在节目《我家那小子》中的“贤妻良母”言论,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朱妈妈那密不透风的控制,和令人窒息的“疯狂”的爱。
“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应该做贤妻良母”;
“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我完全没有自我……
我在家里的位置就是我顶两个菲佣”……
朱雨辰的妈妈已经72岁了。
她为了不让儿子做饭,就背着东西跟着儿子跑剧组,儿子在哪儿拍戏,她就跟到哪儿;
因为不想看到儿子被打,她不许朱雨辰接古装戏和武打戏;
怕儿子上火,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给儿子榨果汁,每天凌晨4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汤;
甚至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还都会干扰。
被妈妈控制了39年的朱雨辰,曾经跟她大吵:“你这样会把我搞死!”
他一直想逃离妈妈的掌控,从上海跑到北京上学,毕业后,又选择留在北京。
但,妈妈总会使用苦肉计。
回家时,他发现妈妈总是在哭:“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儿子就这么离开我”。
这种密不透风的爱,就像是孩子的枷锁。
我把自己都给了你,你怎么能不听我的?
你这辈子该怎么活应该由我来决定。
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子女们都过得不太好。
朱雨辰对待爱情消极妥协,性格隐忍不自信。
朱雨辰的姐姐觉得自己做不到母亲那样,“我负不了这个责任”,陷入了恐婚的状态。
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自我沉溺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反而会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以爱之名的控制是对孩子生活能力、思想的病态绞杀。
这种来自父母畸形的爱,不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成长,反而会压抑、扭曲他的世界观。
04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既然“儿大要避母”,那么,母亲怎么做才恰当呢?
1.和儿子分床睡分房睡
只有这样,才能让双方有界限感。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和父母一起睡的话,会让他对于性的界限不明晰而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
2.在儿子面前应衣着得体
母亲在儿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衣着得体,不应该穿的太过暴露,更不要在儿子面前换衣服。
在孩子4、5岁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可能会让孩子有不健康的性意识。
3.适时停止给儿子穿衣洗澡
6岁的孩子差不多会自己穿衣服了,也有能力自己洗澡了。
妈妈就不要帮儿子做这些事情了。
如果儿子在妈妈面前经常暴露自己的身体,会让他们对自己养成暴露习惯的。
4.尊重儿子的隐私
孩子洗澡或上厕所时,妈妈就要相应地避讳一下,给予他最起码的尊重。
妈妈对儿子也不宜关心过度,依赖太多,允许儿子有自己的私密空间。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自尊感和界限感。
在美国教育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十码法则”。
这个法则的字面含义,是要求家长与孩子保持至少“二十码”的距离。
而这个法则更深层次的含义是:
倡导父母不必时时处处围着孩子转,而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总之,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随着儿子长大,母亲需要体面地“退出”,这样儿子才会从人格上真正地长大。
/关于作者/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欢欢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分手了,她说,跟一个看不到未来的人在一起,感觉每天的生活的都像在走钢丝,颤颤巍巍的掉不下来,但是也走不到对岸。为了以后的幸福,长痛不如短痛,还是分开算了。
当时对于欢欢的分手,朋友中分成了两个阵营,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如果你不相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匙放纵肯定更不是我知道许多人习惯夸大他们真实的爱意或好感而我习惯于掩饰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克制”对我来说是最值得尊重的品没有希望生存就失去了意义希望是
初夏一到,冰雪碧、冰可乐、冰芬达……各种带气的饮料又成了夏日宠儿。饮料虽好喝,但如果每天当水喝,很可能会喝出健康问题来。
25岁小伙饮料当水喝血糖暴了
小陈看到糖尿病三个字就蒙了,他往年体检除了体重超标外,连高血脂、高尿酸都没有过,家族也没有糖尿病,为啥今年就突然糖尿病了?小陈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一查血糖19.35mmol/L。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董凤芹主任医师仔细问诊后发
今天我们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通过阅读本章的内容,您将了解到:
学
习
目
标
1.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爱学习吗?
2.让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有什么特点?
3.我们该怎么做,帮助孩子爱上学习?
让我们开始阅读今天的内容吧!
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爱学习吗?
学龄段孩子父母最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个前提就是不对的。
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爱学习的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细致地思考:
学校学习的科目,他有没有特别喜欢哪些学科,有没有特别不喜欢什么学科?
比如搭积木、拼图、看绘本,这些事情都不喜欢吗?
“没上小学之前,我儿子很优秀的,自己看书都能看一个多小时,自己玩拼图,能玩上半天,特别专注!唉,就是上了小学,一做学校的功课就不行了。”
我接着问:“他是学校的功课全都不行,还是有些科目比较爱学?”
那位妈妈说:
也不是全不行,语文背诵比较好,孩子很快就能完成,还自豪地给家人展示,但写字时就会特别拖拉;
数学做简单题也行,遇到难题不会做他就有些着急,如果题目量大,他看着题目就会发呆,很抵触。
让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有什么特点?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就明白了:
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要符合两“有”原则:一是有用,二是有趣。
看书、拼图有趣,这样的“学习”孩子喜欢;
语文背诵让孩子有成就感——有用,这样的学习孩子也喜欢。
但孩子会不爱学习呢?因为学校的学习不符合有趣,有用的原则。
作业量大或者题目太难不会做,导致孩子学得没成就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看不到学习对他的好处。
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引,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学习行为的长远好处,让孩子去体会对学习的掌控感。
我们该怎么做,帮助孩子爱上学习?
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来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兴趣:
帮助孩子营造学习氛围
很多家长都有陪读的习惯,但是经常把陪读的局面弄得“鸡飞狗跳”,这是因为,我们在陪读的过程中用错了方法。
首先,陪读时不要总盯着孩子看。
有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眼睛盯着孩子的笔,写错了立刻指出来,孩子刚一走神儿立刻就敲桌子。
那孩子会是什么感觉?
就像我们在做饭,爱人在旁边看,我们刚一切菜,他就说“太粗了,再细点儿”;
油在锅里,我们手里拿着菜正要往里放,他又说“快放呀,一会儿油冒烟了”;
一小时下来,菜终于做好了,他又评价“这个菜盐放多了”“这个菜炒过火了”。
我们什么感觉?下次我们还要不要做饭?
一种行为如果得不到鼓励,我们也获得不了完成时的喜悦,如果在完成过程中还伴随着被指责的坏情绪,那么这种行为是没法坚持下来的。
孩子学习也一样,学习本身就很枯燥,如果旁边再一直伴随着父母的唠叨、指责,这样学习行为是很难坚持的。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一定要用心去帮孩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在旁边看书,和孩子说:“你写这两行字时,我想要把这页书看完,你别写太快哦,不要我刚看了半页你就写完了。”
孩子想超过你,他一定会“小宇宙爆发”偷偷快写。
其次,我们还要帮孩子做好作业管理。
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可以使用【打勾清单法】。
首先,我们帮孩子理清有哪些作业,然后将这些作业列一个清单。
然后,确定作业完成的顺序,比如在精力最好的时候优先完成一些困难的作业,把简单的作业放到后面完成。
最后,做完这项作业就在清单上打个钩,让孩子有成就感,然后开始做下一项。
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认同他的畏难情绪
当孩子面对困难时,我们常常喜欢跟他说“没什么难的”。
孩子的内心其实觉得“好难,我做不到”,我们却跟他说“没有什么难的”,这就有了冲突。
就像我们刚刚工作的时候,一项艰巨的工作落到自己头上,这个任务对我们这种新手来说完全没有头绪,可是领导却说:“这件事没什么难的,你怎么还干不好?”
我们什么感受?恼火嘛!
所以在孩子面对困难时,首先我们要说真话,认同孩子的畏难情绪,对孩子说:“嗯,是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我们跟孩子之间就打开了沟通的第一步,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同一个频率上思考问题。
然后,跟他说:“妈妈也看到你好像一直在找办法,希望可以解决这道题,是吗?”,这一步是把孩子内在的愿望明确地表述出来。
之后,再鼓励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吧。”
当学习不顺利时,要帮助孩子想办法突破
有时家长看到孩子难过就宽慰他:“这个很难,别的同学也不会,没事的,你已经很棒了。”
这样的教育方法非常不好。
这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助孩子脱离焦躁,建立自信,但这是虚假的自信,孩子到了班上自己都会产生质疑:明明那么多人会,可是自己不会,还是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面对孩子的难过,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是帮孩子逃避,而是要跟他一起找到办法突破。
我们可以跟他说:“妈妈小时候口算也总是出错,后来姥姥专门给我出了很多口算题让我练习,每天100道,练得我都快‘吐血’了,后来我的口算成绩终于提高了。”
“这是什么垃圾?”当前,这样“直击灵魂”的提问在上海比比皆是。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意味着经过20多年倡导之后,垃圾分类终于将纳入法治框架。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不分类的垃圾会带来怎样的损失?
究竟如何才能把啃了二十多年的垃圾分类“硬骨头”真正攻克?
6月19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物业人员通过舞蹈的形式吸引楼内人员参与了解垃圾分类。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1
“分”就是“减”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堪称巨量。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15年提供的数据,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440千克,并以每年8%-10%的速度与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以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介绍,现在全市每天会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目前北京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在满负荷运转。
据统计,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的无害化处理。
以垃圾焚烧为例,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少垃圾处理量)、减排(减少污染排放量)、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北京环卫集团南宫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是北京第五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在一个深28米、能容纳1万吨垃圾的垃圾储仓里,两个巨大的抓斗起降张合,不断将垃圾投入2个温度在850℃以上的焚烧炉中。这个焚烧厂每天能“吃掉”1200吨的生活垃圾,并“吐出”约35万度电。
负责该焚烧厂的北京环卫集团南宫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满昌告诉记者,“生活垃圾分类后,垃圾热值能提升20%以上,大大提升了垃圾焚烧的发电量,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一方面垃圾焚烧厂在环保排放控制方面的压力会降低,另一方面再生能源转换率会进一步提升。”
光大证券环保团队认为,垃圾分类将进一步推动提高焚烧热值,幅度为30%-40%,若以0.4元/度上网电价计,垃圾焚烧项目盈利将提升15-20元/吨;同时垃圾分类还将控制二噁英排放,分类后二噁英排放降幅可达80%。
2
“一股脑”的难点和突破点
在北京,虽然多数小区的垃圾桶都贴有垃圾类别标识,但是大部分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几乎都是混装处理,不会进行分类。不少居民表示:“反正垃圾车都是一股脑全部运走,分类了也没用。”
这样的现象和心态十分常见,在北京市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郝志兰看来,一方面,当前“混装混运”现象影响了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居民垃圾分类不到位,也影响了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的效果。由此易形成垃圾投放主体和收运主体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推责的恶性循环。
那么这样的循环给如何破解呢?其实,垃圾分类的全部工作分为4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郝志兰所说的恶性循环主要发生在前三个环节。
袁满昌介绍,以他从事环卫事业多年的经验来看,目前北京已经在体系上做好了垃圾分类的准备,特别在分类处理的环节,各类垃圾都能得到合理的处置。而“混装混运”的现象在垃圾运输车辆升级换代以后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都不大,难点还是在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环节。”
郝志兰表示,垃圾分类尚未成为居民的普遍行动和生活习惯。民意调查显示,北京居民对垃圾“四分类(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知晓率达到了80%,但是居民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2成。居民垃圾分类还处于“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市30%的街道、乡镇已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表示,2019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
实际上,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还处于制度覆盖推广上,与实际覆盖差距较大。
“我们从市城管委提供的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小区名单中随机抽查了7个区的12个居民小区,其中厨余垃圾分出率较好的5个小区,基本靠的是‘绿袖标’的现场督导和二次分拣,人力成本较高。垃圾分类如果没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参与,就会出现‘试点成功,推广困难’的现象。”郝志兰表示。
6月19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垃圾回收人员将垃圾运回垃圾房,进行集中分类整理。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3
“罚”不是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6个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规章,26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立法计划,2017年以来,上海、厦门、西宁、广州、深圳重庆、太原等地分别发布了垃圾分类地方性立法。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在全国进行20多年倡导工作后,上海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在条例中首次明确对生活垃圾全流程进行分类,确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比
你们之间的联系,全靠你一人死撑
有这么一种男人,平时跟他聊天,可能会觉得相谈甚欢。但是所有的对话,几乎全是从你先开始。
你会经常跟他找话题聊,不舍得结束对话。但他好像从来都不会主动来找你,如果你不主动挑起话题,他就能十天半个月都不会联系你。
当你们发生了矛盾,闹冷战的时候,他的态度也是如此,一副不主动、不负责的态度。
其实谁都不是不讲道理,发脾气只是想看看他能为你退让到何种境地。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旦受了委屈就喜欢沉默。在乎你的人会为你放下架子,不在乎你的人却维持着僵局,从头到尾,失望的人都只有你自己。
从来不对你解释什么
张爱玲的《小团圆》里有句话: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当初看到这一句时,小编特别有感触。
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变得卑微。哪怕他不来找你,你还是能替他找着各种借口,不停地说服自己,安慰自己。
可是,很多女人就是这么傻的,哪怕知道他说谎,但还是愿意相信。谁料他连一个谎言都懒得对你罗织,就这么践踏你的真心。
你总是给他找借口,甚至还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但这些理由,编到最后你自己都累了。
累了,就离开吧。所托非人,就算了吧。他没那么爱你,你也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