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和杰瑞》,第29集:《猫的协奏曲》(1947)
看完这场汤姆和杰瑞的相爱相杀,这首《匈牙利狂想曲》中丰富绚丽的键盘语言,想必你已有了相当直观的感受——
汤姆和杰瑞的追逐游戏演绎出的各种快速音阶;杰瑞奶凶奶凶地用剪刀剪汤姆的手指、汤姆的手指像橡胶一样任意伸缩,这些就是八度和大跳;而最后一个场景中,杰瑞把键槌当作打击乐敲打,也是在告诉大家,钢琴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件击弦乐器!
钢琴击弦图片
回味了童年,享受了高超的演奏技巧,接下来,你将会了解到的是,作曲家李斯特的一生以及《匈牙利狂想曲》中的音乐知识。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10.22-1886.7.31)
他对钢琴爱得深沉:
“如果要我放弃钢琴,
那生活对我将是黑暗的,
如同夺取了我的生命之光。
到现在,它就是我自己,
我的语言,我的生命……”
匈牙利西部的多波尔杨村
出生于匈牙利西部的多波尔杨村的李斯特,在孩童时期,最开始接受的是父亲的教育,在音乐爱好者爸爸的影响下,他也从那时起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
贝多芬、车尔尼和李斯特
李斯特在沙龙音乐会
1827年,过多的演出使少年的李斯特身心俱疲,甚至想放弃自己的职业而去做一名神甫(有才任性)。
在此后繁忙的创作和演奏生涯中,李斯特仍坚持地不断突破自己:他从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获得“标题音乐”的启发,在心中种下了创立交响诗体裁的种子;他被帕格尼尼魔术般的演奏绝技征服,从而对钢琴演奏技巧拓宽,将钢琴变成了几乎无所不能的乐器,有着排山倒海的强大力势;他与肖邦成为好友,吸收了肖邦音乐中的抒情元素,在自己的创作中增添了一份柔情。
晚年的李斯特在经历了加入教会成为神父(是的,年少的梦成真了)、回归演出等艺术活动后,于1886年带病出席纪念瓦格纳逝世的音乐节途中受到风寒,7月31日在拜罗伊特离开人世。
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
看完这段人生历程,是的,用咱现在的话说,李斯特一生四处游历,集玩、演出、学习、收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等等于一身,边玩边功成名就……这就是我等凡人和神仙之间的区别。
说到创作,李斯特在年少时离开匈牙利后,常回忆起家乡的吉普赛音乐,民间音乐这颗种子便在他心中撒下,并在他未来的音乐创作中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匈牙利狂想曲》就是这果实中的一个。
李斯特留给世人的《匈牙利狂想曲》共19首,他借用了“狂想曲”这一体裁,充分抒发了他内心酝酿多年的民族情怀。
狂想曲,无论是这名字,还是这音响,你最大的感受,用一个成语形容,只怕是“气势磅礴”。对,就是这样的感觉,狂想曲(英:Rhapsody)的词源是希腊文rhapsoidia,意即“史诗”,指的就是“以英雄事迹、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为题材,并用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创作的一种器乐曲。”
这首献给匈牙利政治活动家泰莱基的《匈牙利狂想曲》是这套作品中的第二首。
曲目:《匈牙利狂想曲》NO.2,演奏者:瓦伦媞娜·李希特萨(ValentinaLisitsa)
这首狂想曲采用典型的恰尔达什结构(看不懂不要怕,后面有图有真相),引子部分节奏较慢,节奏坚定沉重,倚音和倚音和弦果断有力,勾勒出了浓烈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风格。
之后缓慢的“拉舒”段,仿佛是匈牙利人民对自己民族不幸历史的一种沉痛的倾诉,果敢的附点节奏又展现了匈牙利人民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
最后的“弗里希”段落描写了欢腾的舞蹈场面,让人联想起匈牙利人民那豪放明朗、积极热情的乐观主义精神。
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恰尔达什舞曲》,指挥家:卡尔多·穆蒂,演奏者:维也纳爱乐乐团
恰尔达什舞曲(Csardas)是一种由两个对比段落组成的传统匈牙利舞曲,慢的部分为男子的圆圈舞,性格忧郁,称作“拉舒”(Lassu);快的部分为双人舞,急速而热情,称作“弗里希段”(Friss)。李斯特运用典型的吉普赛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塑造了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
李斯特意在“狂想曲”体裁中表现祖国人民的“民族灵魂”这一追求,不仅丰富了体裁内在的精神内涵,还使吉普赛的民族音乐在音乐史上更加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