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作品展(视觉传达设计1班)
编者语:
2020年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展展出由国画、油画、水彩、版画、书法、陶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设计十个教研室的591名毕业生带来的作品。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茂林嘉卉中,既可以看到国画、书法、陶艺等传统艺术门类基于深厚底蕴所焕发出的个性魅力,又能感受到油画、版画、水彩专业锐意进取、出新求变的实践探索精神;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和动画设计专业的作品在看似纷繁多样的案例之下,实际上是面对日益更新的社会需求所呈现的学科交融与理念创新。其次是展览自身的结构性,如同钻石多棱却不影响其通透,本届展览作品形式多样、数量庞大,所折射出的是每位毕业生多彩的光芒。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毕业季亦是收获季,前路坦荡,你们未来可期!
美术与设计学院
2020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
(视觉传达设计1班)
01.《点·妆》
作者:杨倩、韩连英
指导老师:何荣星
创作说明:
作品展示
02.《观念摄影<又见一帘幽梦>》
作者:李珊瑚
03.《五颜六色的》
作者:张萍
LGBT题材的作品除了娱乐丰富观众的视界之外,更多的而是宣传自我认知,爱情平等的价值观念。酷儿元素曾经是电影的禁区,而现在则是艺术电影、跨界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必备元素。爱是来自灵魂,那么灵魂应该是不分性别不分人种的。人类的进步在于我们不再以肉眼来判断事物,我们学着不以肤色来判断一个人,现在我们开始不因为性别来局限爱因为爱从来都不具有任何形式。
04.《川剧之韵雅品儒》
作者:聂长芳
现今不同文化差异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交融和相互冲击下,使川剧文化逐渐消逝。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川剧艺术文化,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思维创作和演绎川剧文化。把原有的元素作为创新点,在保持原有艺术气息的前提下结合其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多元化设计,使其与现代接轨,融入人们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不一样的戏曲艺术魅力。
05.《花山岩画文创产品设计》
作者:高雪樱、杨丽莉
广西花山岩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图案元素在民族传统元素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设计中,提取花山岩画图形元素,将花山岩画图形元素与现代字体相结合探讨花山岩画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拉近花山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距离,将古老的文明代入到现代生活,使之成为壮民族的地方文化符号,为文创产品增添更多的民族色彩,推动花山岩画的保护与传承。
06.《九色鹿》
作者:曹世宁
07.《骑在驴背上的城市》
作者:黄笠峻
《骑在驴背上的城市》记录的是南宁这座城市,在众多的地标中选景拍摄,拍摄历时数个月,后期制作使得他们重组升华。在舍弃了众多拍摄良好的素材,最终凝聚成了2分半钟的影像。并不想讲太多的煽情故事,也不是纯粹的展示风光,就戴着耳机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美好吧!
视频链接:
08.《恁子样—柳州方言视觉形象设计》
作者:李文文
柳州作为广西第二大城市,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柳州地区进行沟通最广泛的方言是柳州话,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在语言环境占据了优势,柳州话在交流中的使用在逐渐减少。通过柳州方言文化与视觉设计相结合,以柳州地方方言为出发点,结合方言的趣味性体会柳州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具有美观性的同时发扬柳州方言文化,唤醒更多人去继承传统文化。用设计作品带领人们认识柳州,了解柳州,深入柳州,发展柳州。
作者:莫湘霖
10.《BLEACH》
作者:张国一平
11.《插画<西游记>》
作者:梁梓钰
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现代科技、设计手法不断更新换代,现代插画设计也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现代插画受到外国设计发展潮流趋势的影响,国内大多数的插画创作逐渐缺少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独特风格。《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它从侧面反应了我国佛教的文化色彩以及营造了一个千奇百怪的魔幻世界。《西游记》的传播媒介目前主要由书籍、影视等方式传播,传播手段较为传统。将《西游记》里的故事情节通过插画的表现手法形成一种现代视觉传播手段,并将其运用在文创产品中,有效的将传统文化以新媒介进行传承。
12.《十二生肖后传》
作者:汪星芹
本次的毕业作品是通过研究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十二生肖,运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的设计手法,体现在毕业设计《十二生肖后传》动物形象创新设计的系列文创产品之中。从新颖的角度出发,以十二生肖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相结合为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生肖动物特性,挖掘深层含义,从不同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创新的同时不脱离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新的视觉元素创作出符合现代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十二生肖文化作品。
13.《龙谷湾》
作者:刘滋珊
该设计以广西崇左市扶绥县龙谷湾景区为主设计系列文化衍生品,应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进行图形设计。秉承着“设计服务于人”的原则,力求在设计表现美感的同时,能够展现出龙谷湾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同时,运用不同的结构、图形、样式进行设计,使作品更具自身的独特美,让画面整体丰富有内涵,通过纪念品的设计,让来到景区以及未曾来过景区的游客,都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龙谷湾的文化品牌魅力所在。
14.《和光同尘》
作者:罗丹彤、梁旭港
15.《易安居士》
作者:黄晓露
作品利用李清照的诗词歌赋为灵感作为切入点设计系列插画,并运用诗词歌赋设计字体作为纹样融入服饰中,古典艺术韵味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借着易安居士插图设计,展现诗词歌赋文化的魅力和利用李清照的女性身份来提高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16.《绍兴黄酒》
作者:谢振华
17.《鹤·米》
作者:左婧瑶
大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生产与食用之中阐扬着巨大的效益。该设计以东北丹顶鹤为基础原型,立足于“鹤栖之地、优米之源”的理念设计一系列以丹顶鹤为主题的“鹤·米”精装大米包装设计,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如何结合东北地域文化对“鹤·米”进行包装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不仅要从实用性还要在艺术层面上提高东北大米包装的质量,以期为东北大米包装的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该LOGO的设计是以丹顶鹤鹤头为原型,结合米粒的外形进行设计。精包装礼盒的设计思路是以东北地区高产大米的优势进行设计,表达出东北地区“山好”“水好”“稻谷好”的特色。简包装以及周边衍生品是以丹顶鹤飞翔时的不同姿态进行线条化的演变。这样的包装设计,一方面能够在视觉审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同时也为东北大米的销售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东北大米的宣传尽一点个人的绵薄之力。
18.《古蜀锦新》
作者:梁宝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蜀锦的基础纹样图案的收集、研究和整理,最终经过再设计而得出纹样图案,运用到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中,完成进一步的结合与设计创作,创作出蜀锦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其研究目的是为了让蜀锦以现代的文创创意产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让其更好的与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蜀锦,更好的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19.《铜鼓技忆》
作者:何燕冰
基于越来越少人认识铜鼓铸造技术工艺与铸造过程,笔者借此通过《铜鼓技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向人们展示铸造人铸造铜鼓的过程与技艺,表达铜鼓铸造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民族物质和精神财富,以便大家更近一步了解铜鼓、了解铸造人、了解铸造铜鼓的过程。运用视觉设计的多元化来表现,在视觉设计中主要以抽象几何插画表现铜鼓是如何铸造出来,让人们更直观的去了解这项铜鼓铸造传统民俗活动,认识古时人们对铜鼓的精神崇拜、对生活与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20.《MLOG的力量》
作者:陈俊宏
21.《三十六计》字体创新设计
作者:吴智武
《三十六计》字体创新设计作品主要以字体创新设计与文字图形化设计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都是以拼接结构方式将各个字体进行拼接、搭建,不同的是第一部分为字体平面设计,字体通过各笔画连接;而第二部分更多的注重立体搭建的效果,并赋予其纹样,旨在打造出纸张折叠延伸般独特的空间感,同时给人不同视觉感官效果。以《三十六计》字体创新设计作品去呈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在探寻字体设计的创新形式。
22.《Lemonade》
作者:徐千晏
视频地址:
23.《虚拟品牌vi设计与动物保护宣传》
作者:陈雪燕
24.《锦源》
作者:冯光曼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我国壮族优秀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广西最具历史代表性的壮族工艺品之一。在壮民族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他们为壮锦的图形元素赋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用壮锦的传统纹样与现代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壮锦纹样的不同特征,达到对壮锦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创新。以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呈现在人们生活视野,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时尚可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25.《色·味》
作者:胡楚楚
26.《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信息设计》
作者:刘树民
27.《梦境》
作者:杨家维
28.《维和力量》
作者:张再猛
29.《轻膳》养生品牌设计
作者:吴俊霖
《轻膳》养生品牌运用绿色健康食品设计营造出健康的饮食文化,轻松的品牌形象,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轻膳》调理自己的身体,以《轻膳》品牌设计作品去展现中华饮食文化传统并且健康的生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