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内容创生文化产品创新设计AHP
1.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含义及特征
纵观学界对于文化产品概念及其特征的描述,我们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产品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文化积淀,且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因素成为主导消费者消费的决定性因素1。作为具有精神产品特征的文化产品消费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仪式化价值表达的主要方式。按照文化产品符号生产论的观点,文化产品是由一连串具有特定意义的能指和所指所组成的符号集合,具有文化载体意义的符号内容的生产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原点和根本2。正因为如此,蕴含在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因素和文化价值才得以通过符号化的内容加以传播。可见,文化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而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也正是基于符号化表达的内容内涵和外显的创新设计。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通过市场获得潜在的利润的活动过程”3,创新设计则强调设计的创新,即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通过产品的设计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是由一系列新思维、新行为所触发的,使文化产品具有创新性质的文化意义及其符号化表达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文化产品研发人员通过原创性的设计和一定的生产技术将其对文化产业的灵感转化为现实。所以,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包含产品文化意义的创新和符号化表达创新两大方面,而这两大方面又统一于内容创生之中。
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产品间特性的差异较大,但作为共性,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始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为根本的内容。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目标是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即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完善产品的符号化表达。在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方面,科普化设计、创意化设计和立体化设计成为开发重点。在完善符号化表达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娱乐化、创意化、立体化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的创新设计已成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为适应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讲,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特性包括两大主要方面的六项主要内容。
1.1文化意义创新特征
1.1.1科普化设计。娱乐是人类的文化生活得主要内容,但在娱乐大众基础之上的对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培养同样也极为重要。科普化设计是指将科学普及的思想和内容贯穿在文化产品的内容之中,使其具有教育消费者的社会功能。目前,在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中添加科学要素已成为一种内容创新的时尚。
1.1.2创意化设计。创意是文化产品的灵魂,是文化产品的核心内容。创意化设计是指在生产文化产品内容的过程中,研发人员能够不断将新思路、新思维添加到内容创作中,设计出别出心裁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
1.1.3立体化设计。得到消费者肯定的文化产品在文化意义上必然是立体的。所谓立体化是指文化产品的意义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即具有不同文化心里需求类别的消费者可以从同一文化产品中得到不同的启示。因此,立体化设计指研发人员将文化产品的内涵丰富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表现的过程。
1.2符号化表达创新特征。
1.2.1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设计是指研发人员将文化产品的外形或外在表现通过应用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使其呈现数字表现的过程。数字化设计的符号表达成为了现代文化产品外在表现的主要形式。
1.2.2智能化设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便捷性。文化产品,特别是具有文化引导和文化指向性的产品,其智能化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凸显。智能化设计是指研发人员从消费者文化消费的特性出发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将文化产品成为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特征的外在符号化过程。
1.2.3交互化设计。交互化设计是研发人员指在产品中添加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的设计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应用,使得文化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之间的进一步有效沟通成为可能。
2.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在总结前人理论模型和现实操作的基础上,以内容创生为角度,剖析文化产品的内在内容意义创新和外在符号化表达创新的影响因素。按照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概念,其是一个由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创新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系统。从流程的角度看,宏观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是将文化产品设计创意实物化的过程,它不但包括影响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意义、外部符号化表达因素,还包括于此先关的技术、管理等工作流程。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组织来说,良好的创新设计环境、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牢固的对外合作关系对创新设计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内在的内容意义创新和外在的符号化表达创新是体现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两大主要方面。由技术实现导致的技术创新则是将创新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步骤。内容意义创新、符号化表达创新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创新是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创新设计的成果最终通过文化产品的科普化、创意化、立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体现出来。
文化产品创新设计宏观模式如图1所示。
3.基于AHP法的影响因素评价原理与流程
进行科学评价时,本着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根据创新设计活动的一般规律,参照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广义含义及其构成因素,在对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所涉及的创新设计环境、组织管理、合作关系、内容意义创新、符号化表达创新、技术实现等多种因素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评价的3段2级指标组。其中,2级指标是创新设计环境、组织管理、合作关系、研发水平。
指标组中的3级指标如下:(1)创新设计环境包括创新设计环境,包括市场需求、政策扶持、创新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等;(2)组织管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企业战略、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培养、设计能力培养等;(3)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和机制等;(4)研发水平包括研发投入、科普化设计水平、创意化设计水平、立体化设计水平、交互化设计水平、数字化设计水平、智能化设计水平和技术实现等。
构成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因素涉及3个层次,其中绝大多数指标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见,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评价具有多级模糊的特点。科普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多级模糊评判法的原理是:通过专家背靠背的调研得到因素权重,再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先对子因素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归类整理,然后重复上述方法,进行主因素综合评价,最后归一化处理,得出目标层的定量综合评价。
本论文是湖南师范大学校级青年课题“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研究”(编号:09XQN07)、湖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编号:10C09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文化产业概论》,欧阳友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李向民等著,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社会学研究方法》,艾尔.芭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王颖,《经济论坛》。2009年1月。
注释:
1.李向民、王晨、成乔明:《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太原: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文化视角;旅游产品创新;文博园
一、引言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服务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服务。因此,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文化碰撞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而好的旅游产品也必然是能引起旅游者共鸣并且对旅游者本身所存在的文化体系产生触动的。从这一点说,旅游产品的价值决定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相互关系。同时,旅游产品还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的实质就是体验,是脱离一种文化去感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活动。由此,笔者认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异地文化交往关系,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异地文化交往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互动也越来越普遍,基于这样的视角下,旅游者更加注重对文化碰撞的体验,如何设计具有当地特色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产品,成了很多旅游目的地思考的问题。
二、文化交往
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的品味越来越高,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总是能够吸引很多的旅游者。因此,我们在旅游产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者精神享受,这也是旅游者出游的最终目的,实现精神愉悦,建立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认同,从而真正与旅游者建立起深层次关系。
三、文化交往视角下的旅游产品文化设计创新
(一)由表及里的感知规律与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
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是形式到意识,有感知到感悟的过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物质层面,交往层面和心理层面。针对旅游者三方面的感知,旅游目的地也应该根据以上心理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实物载体、活动安排和主题核心。形成主题―活动―物质载体这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形成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一内核为本,设计为辅的措施,抓住精髓才能做好产品设计。在这三者之中,主题起到了统领全局的作用,活动的组织、物质载体依次次之,活动的组织、物质载体在主题的内涵之下进行设计。如此设计思路下形成的旅游产品与旅游者文化交往的各层次相对应起来,满足了旅游者从低到高,由表及里的文化交往,而不仅仅是传统旅游产品所提供给旅游者只有单纯的观赏、聆听的单向性接受。
(二)旅游产品系列
(三)注重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联系的真实性设计
真实性是旅游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每个文化都有其真实内涵和虚假外延,旅游者追求目的地的本真性,希望通过旅游感受当地的特色。为了达到还原当地原生态,作为旅游者要有追求本真性的意愿,同时当地居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尽量不要被文化交流影响自己本真的生活。对于产品的设计,第一,加强旅游资源要素整合,在旅游产品中体现当地原汁原味生活景象与文化内涵,从而使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他们与当地居民做了一次文化与意识层面的间接交流,有益于双方了解。第二,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旅游服务。
四、旅游产品文化创新实践应用――以安徽五千年文博园为例
(一)园区简介
五千年文博园项目由“一梦千年”景区、“十里画廊”景区等部分组成,一期“一梦千年”景区已于2011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二期“十里画廊”景区也将于2014年5月建成开放。
文博园是以雕塑为基础,打造中华文化长廊,着力打造一下文化特征:
第一,传统文化主题。
五千年文博园“一梦千年”景区占地600亩,以古典徽派建筑与苏州园林相结合,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碑廊石刻,文化名景尽含其中,园内建有五千年文化长廊、根雕文化园、中华百工坊、文化古栈道、四大名著文化园、中华孝道园、华夏爱情文化园等百座人文景点及非遗艺术馆群。置身园中,水墨丹青,一步一景,叹为观止,让游客有穿越时空、一梦千年之感。
第二,休闲娱乐主题。
五千年文博园“十里画廊”景区占地600亩,由“三百六十行”文化园、“清明上河图”文化园、“烟雨江南”文化园和“创意石界”文化园等景点组成,其中“三百六十行”文化园是以两万平方米古建和1800多件青铜人物雕塑相结合,以再现康乾盛世时期的三百六十个行业;“清明上河图”文化园是以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斜坡建筑艺术主体再现张择端笔下的汴梁繁华,这是一个由无数创意串起来的一件原创大作;“烟雨江南”文化园是以水乡的形式来演绎水乡的文化与故事,打造一座立体的露天水乡艺术馆;“创意石界”文化园由一园四馆组成,分别是创意奇石园、远古沧桑馆、自然天成馆、大象无形馆和天人合一馆,该园区的艺术价值和视觉震撼将超过根雕馆群,是将无言的奇石世界赋予其生命与情感,是对奇石文化最深层次的解读。
(二)文博园旅游活动组团结构
根据由内而外设计理念,主题――产品――载体技术路径,文博园旅游产品设计应该同时兼具真实性和参与性。将不同的园区通过一定纽带很好的衔接,设计出适合大家参与的娱乐活动,这样可以从表层的物质层面上深到心里层面。同时,也可以与周边的农家乐进行合作,打造出一个环文博园文化旅游带,对于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1]阳国亮多维视角旅游文化研究简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86-88
[2]桂翔文化交往与文化观念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3]杨玲.博士毕业论文.文化交往论
[4]付保红,徐旌.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3):43-49
[5]钱远坤.“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旅游业担当[J].政策,2014(7):37-38
[6]文红,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1):50-54
[7]胡亚琴.广东省发展修学旅游的优势及策略[J].全国商情,2009(9):88-89
[8]陈义彬.梅州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8(06)
关键词:创新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新思想;新理论
1创新与创新设计
1.创新不同于创造和发明。创新主要侧重经济领域的技术改进和制度更新,如使用起来更方便、性能更多、功能更强、应用范围更广泛等;创造是指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发明则侧重于技术的应用。创新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目前,对于“创新”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两个。一是200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经济领域,他才成为创新”。二是2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技术和感悟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产品创新设计是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整体工程,在需求获取和创新机会识别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或资源的组合、叠加、综合、迁移、推理、联想,从而产生新的产品、服务、工艺、市场、组织等。创新的过程是创新主体、创新机会和知识资源三者之间有机协调的动态过程,其本质是设计。
2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和复合推动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
在创新的技术推动模式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其应用到工业中,必定推动产品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创新的原动力,它是驱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市场推动模式
市场推动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源于市场需求,源于市场对企业的技术需要。也就是说,技术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明确产品技术的研究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产品,使市场需求得以满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奎斯等曾研究了当时最新的567项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其中只有1/5的情况是由技术本身的发展引起,而创新活动中3/4的情r都以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由此可见,与技术推进相比,市场需求是当今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为重要的动力源泉。
3.复合推动模式
虽然市场推动模式下的产品创新目前暂居于创新的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许多关键、重大的进步都来自于技术推动。在现代企业中,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明确某一个因素是创新活动唯一的或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产品创新以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应用为支撑,其创新成果往往是开发全新的产品,从而将潜在的市场激活为一个现实的市场。
3产品创新设计类型
创新设计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类:面向问题的创新、面向目的的创新、面向产品的创新和面向载体的创新。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采用TRIZ、FBS、创造性模板和非逻辑思维等不同的方法实现创新。
1.面向问题的创新:目标是提高现有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解决现有产品或系统中影响主要功能的问题,朝着理想化的目标前进。这类创新设计中,所要设计的产品是已经存在的,但由于产品存在问题缺陷或者存在改进的空间,需要将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提升或将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这类设计问题往往针对的是某种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小化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冲突,对系统仅做渐进式改进。TRIZ方法是实施策略比较好的方法。例如,采用矩阵冲突、发明原理,解决系统中的技术冲突,提高现有产品或系统的性能。
2.面向目的的创新:目标是设计一个全新产品或系统,可能待设计的产品或系统在市场上并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但是现有产品或系统的主要功能改进已达到极限,需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设计出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现有产品。因此,设计时不能局限于现有产品或系统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而是应当跳出现有系统,思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其他方法和技术可以更好地达到此目的。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大化问题和改变系统的工作原理,解决此类问题时,利用FBS映射法结合科学效应、类比等方法,可以有效辅助设计人员对科学原理和效应进行快速搜索,迅速产生多种解决方案,并从这些方案中选出针对该问题的最优解。
3.面向产品的创新:目标实现有产品的主要功能不做改变,着重于产品次要功能的开发和改进。这种类型的创新设计往往应用于现有产品在市场有很好的信誉,而不需要将产品更新换代,但希望通过对产品次要功能的改进继续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情况。采用的策略是着眼产品本身和功能跟随形式的方法。创造性模板是实施此策略比较好的方法。
4.面向载体的创新:产品的主要功能和实现功能的原理是确定的,通过改变产品的外观形式,创造新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用户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采用的策略是非逻辑思维法,通过联想法、随机对象激励法产生新颖的设计概念。
4产品创新设计过程
1.基于认知创新思维展开过程
由于产品创新设计是一个创造性问题求解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初始状态定义不良,即在设计初期,设计者对即将进行的设计仅有一个不完整的、较为模糊的心理表征。因此,必须弄清在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涉及这到底是如何进行任职操作的。
2.创新思维展开过程中的思维回路
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存在许多循环回路,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如问题空间和方案空间的迭代循环、问题定义的循环、评价和生成阶段的循环等。基于上述种种研究,总结出三个回路,即问题重定义回路、概念激励回路、方案重用回路。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产品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提升企业综合机柜整理的关键,企业产品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品设计移植形态结构功能
移植一词本属生物学范畴,最早指将植物移动到其它地点种植,后来引申到人类的生命机体中,指一个器官或组织从生命体移到别处。从移植的本性来看,是通过移植这种方法使生命体重新焕发生机,所以我们现在多用移植比喻引进别处的经验、优点等。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常用移植法来进行创新性设计。所谓产品设计的移植法,是指沿用已有的设计成果,创造性地移植在新产品的设计中,是一种巧妙的移花接木之术。而移植并非一种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恰到好处地将原有产品的精髓移入到新的产品设计,其核心目的在于创新。
在经过产品设计初期的调研和定位阶段后,我们需要对产品进行展开设计,此时便可将移植法引入产品设计过程当中。在具体展开时,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分别进行移植创新,而在实际的移植设计过程中这几方面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独立地去看待移植设计过程。
一、产品形态的移植创新设计
产品形态的移植创新是最为直接的移植设计方式,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在新产品中看到移植的痕迹。比如,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喜欢亲近自然或焕发原生态气息的设计,因此有设计师直接把树干形态移植在水果架的设计当中,不仅将水果有效收纳在架子上,还还原了水果长在树上的一种天然的面貌。当然,设计并未止于水果架,设计师继续将水果架的造型进行移植,把这种天然的形态移植在卧室衣架的形态设计中,那种天然而成的造型让居室显得更加舒适,而树干本身多枝杈的特点也使衣架的挂物能力得到了最大范围的释放。所以,原本是一种形态的移植,却同时满足了产品的功能需求。
二、产品结构的移植创新设计
三、产品功能的移植创新设计
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一般比较少,家庭结构由我国传统的几代人共居的大家庭逐渐演变成二人户、三人户的核心家庭,网络用语“丁克”、“空巢”、"IF---族”将新的居住模式带人到人们的视线中。这一类人的收人并不算低,他们对生活有着较高的品质要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尽可能精简和便捷的生活模式;同时工作社交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与心理尺度相匹配的空间给予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社会进步下的这种精简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需求,共同决定了小户型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人群的青睐。建筑是死的,但空间是活的,弹性设计思维逐渐成为小户型家居产品设计的典型特征和主流意识l310但在现有的各大家具市场中,仍然避免不了以中国家具传统的厚重、大气为主要考虑因素,这很明显不再适应当今的小户型家居市场发展趋势;而仅有的小户型家具形式单一,缺乏明显的分类,对于小户型空间的利用仍然存在很多有待提升的部分。小户型家居也一直都是求新求变的,因此对小户型家居空间利用的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
2小户型家居产品应满足的基本需求
小户型的发展趋势对家居产品创新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家具时,除了挑选外观外,更注重的是家具的功能性与空间的协调性,除了要解决性,这和年轻一族简约随性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而玻璃通透的特点,可以使家具在狭小的空间里,依然显得空旷不拥挤,给人带来轻松的视觉感受。
2.1功能需求
小户型家居产品是实现人与空间环境互动的重要媒介,应满足人们在家居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需求,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娱乐、休闲、学习甚至会客等各项活动。与之相应的,家居产品应具备基本的物质功能性,如坐卧功能(椅、凳、沙发、床等)、支撑功能(餐桌、写字台、梳妆台、书架等)、存储功能(衣柜、鞋架、橱柜等)、装饰功能(摆件、花瓶、电视柜等)以及分隔空间、填充、重组空间等功能.
2.2材料需求
就材料的选择方面来看,尽可能使用轻质材料,如木材、玻璃、塑料、藤竹等。木材、藤竹等传统材料和塑料质量轻的特点使家具便于移动,更具有灵活2.5情感需求在思想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熏染下,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土重宗意识使得在面对土地和住房时显示出强烈的占有欲。由此,家对于居住者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人们希望从中得到归属感和存在感。家居产品作为家居环境对人的反馈,应当满足居住者对于家庭的依赖感、社会交往和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hl.对家居产品的设计其实是对人生活方式的设计,人们渴望通过家居产品的不同使用方式获得对生活的参与感。家居产品对空间的重新规划无形中令人感觉到空间所具有的可变性和扩展性。
2.3色彩需求
对于小户型用户来说,家具色彩的选择也是不容小觑的。色调的一致性能够缓解空间狭小带给人的拥堵感;其次,利用色彩隔断、分区灵活地分割空间,产生隔而不断的效果,能够形觉上的张力;再者,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黄色、红色、橙色等暖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而绿色、蓝色、黑色等冷色则给人寒冷的感觉!5]。明度高的色彩给人欢快活力的感觉,而明度低的色彩则给人严肃安静的感觉。家居产品应与整个室内空间的色彩调和,力求和谐统一,以达到优雅宁静的整体效果。
2.4造型需求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具造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相比于造型复杂的家具,简单灵巧的造型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更加舒适开阔,避免了狭小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和紧凑感。另外,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的发展,也给家具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大量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新造型相继出现,满足了许多年轻人对造型新奇与独特的追求,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例如花型沙发、鱼丸沙发等仿生形态的家具,见图1,给人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空间布局上所带来的压迫感和紧凑感外,还要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狭小的空间里如何实现“减量不减质”、打造完美小户型居住空间,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