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一学期了,而这学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
一个学习机械的乐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机械器件、机件组合而成的机
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车、机器人、航天飞机等机械技术所震撼,感慨
机械工作者的伟大,。然而这种激动就在接近本学期结束之时,终于
实现了,我们迎来了第一堂机械课程设计。
由于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脱离老师的管束,和同学们分组探讨
自动送料冲床的结构设计,把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原理运用到实践中,
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设计之前,指导老师把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要求与条件讲解清楚
后,脑子里已经构思出机构的两部分,即送料机构和冲压机构,把每
一部分分开设计,最后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体设计了吗?这过程似
乎有点简单,可是万事开头难,没预料到这个“难”字几乎让我无法
逾越,如槽轮间歇机构,要满足送料间歇条件,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运
动规律即参数,设计一个满足运动条件的槽轮机构,这是机械原理课
堂上没有讲过的,因为这部分只是课本了解内容,但涉及这个槽轮机
构对整个课程设计来说又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郑光顺跑到图书馆,
恨恨地找了一番,终于借到与这次课程设计有关的六本参考资料书,
拿回来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轮有关的内容一一浏览,结果,令
我们欣喜的是这槽轮机构的各种参数都被罗列出来了,而且还有一道
例题,按照例题的思路很快地设计出了槽轮机构,即送料机构设计完
成。
做成了槽轮送料机构,我们的冲压机构有存在很大的难题,将凸
轮机构和连杆机构组合完成一个特定的运动,这是没有学过的,凸轮
机构倒是很容易地算出来了,但是连杆机构既要满足角度条件又要满
们只能选择图解法了,组长张瑞朋和郑光顺大晚上的坐在电脑旁边,
设计,两位“工程师”边做图边把存在的问题说出来,最后在他们二
位加夜班的情况下,与第二天早上突破了这个难题。与此同时我们另
外五人也拿出了两套备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参数。一周后方案基本完
成,进入作图阶段。但在作图之前经过七人反复讨论决定采取第三套
凸轮连杆组合方案,因为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急回这一特性,而
其他两套方案都在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选择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作图可以说是学机械的家常便饭,不过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
时、最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的。从本周一起2张2号图纸必须在周三
完成,将我们设计机构完全呈现出来。由于我们组合机构比较复杂,
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结构件图外还得完成结构件图的侧视图,以便答辩
时老师能够读懂我们的作业,这一任务无疑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最
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点钟到工作室后,为了在晚上离
开前完成图纸,一直作图到晚上九点钟,下午五点那时肚子实在饿得
不行了,就干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几个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顿
特殊的作图晚餐,这样的事情在毕业后也许将成为同学之间的一段美
好的回忆了。
周三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完善图纸。准备好一切后,等待周四的
答辩到来。只希望我们组能够在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即过程与结果的
双重完美,当然这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最完美的结局。
机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篇2
机械课程设计接近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
成了,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
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的真正含义.我们今天认真
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
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整理自己的设计
成果,漫漫回味这两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
顿消.
题目、背景调查、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网上收集
资料,选定方向,提出初步的方案,经过几次不断地反复修改和讨论,
我们基本确定了题目和实现原理。第二周的任务就着重在详细设计。
这个阶段我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我和黄彦鑫由于有一些建模基础,
负责建模和动画,彭浩负责文档、图片的整理和。我想这是我最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