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交圈:越开放还是越狭小新闻频道

追求个性独立的年轻人,最终走上了相亲之路?最近,“985相亲局”搅动了舆论热潮,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话题,更是一个社交议题——网络时代,我们的社交圈越来越开放还是越来越狭窄?

---------------

追求个性自由的年轻人为什么最终选择相亲

之初

没有一个人逃脱“真香定律”,就算是“985高校”毕业生也不例外。

这不,最近“985相亲局”的话题在网络上走红。大家没想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得了高等数学题、写得了情诗小作文的名校毕业生,居然会为谈恋爱发愁,并且选择相亲。

毕竟在普遍印象中,现代的年轻人普遍追求个性追求自由,为什么最终还是走上了相亲这条老路呢?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里,女主角席琳说:“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相信你将认识很多人,但后来你才会发现能交流的人其实很少,何况你又不能保证和他们好好相处,就这样,失去联系了。”一句话早已道明了一切。缘分很浅,有些人仅仅一次遇见,就是此生的最后一面,遑论发展出更多的故事。

青葱岁月里总觉得不急,一辈子那么长,总会找到合适的那个人。但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脱单,成家立业,自己还是孑然一身,焦虑也就席卷而来。再加上父母夺命催促,很难做到镇定如初。

因此,毕业后的单身年轻人,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奔赴相亲的路上。不由得想起身边的朋友,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相亲的态度也在逐渐缓和。以前会觉得相亲好“老土”啊,但现在如果有人帮忙介绍一个异性认识,反而会挺乐意。毕竟相亲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注孤生”,那更可怕。

是这届90后太着急了吗?事实或许并非如此简单。圈子小又不爱社交的年轻人,想要脱单真的“太太太难”了。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据估计,到2021年,第二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

当单身社会的浪潮,轰轰烈烈地袭来,相亲低龄化成为一大趋势。相亲、使用脱单App,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常态。珍爱网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8%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24%的单身男女为23-25岁。七成单身男女均有相亲经验,其中,四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次数3次,三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次数5次。

与大众理所当然认为的不一样的是,现在年轻人自己也有原动力相亲。当初总想着打死也不会去相亲,但一工作之后,发现有相亲这个途径,真的“非常可”。相亲能让我们认识到新的人,拓展交际圈,否则凭借自己平时加班、周末宅居不出门的生活方式,这辈子都与脱单无缘了。

于是乎,一大怪现象出现,年轻人一边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嗤之以鼻,排斥传统的相亲模式,然后转头就在相亲App上充值了会员,精心装点赶往相亲局,果然没有人能逃脱得掉“真香定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相亲就是一种妥协,但相亲并不意味着将就,只是多了一个邂逅人生伴侣潜在的可能。诸如“985相亲局”的出现,反而是因为不愿意将就,所以年轻人选择将主动权放置到自己手中,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对于相亲态度的转变,实质上也指向了年轻人对待爱情的矛盾与纠结。一方面想要寻求灵魂伴侣,甩开世俗的顾虑,只看喜欢与否;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在爱情之外产生了许多现实的考量。这种微妙心态在年轻人的头脑中不断拉扯。

相亲鄙视链由此顺势诞生,一般都是你看上她她看不上你,你看不上他他看上了你,很难做到双向的奔赴,达到诉求的平衡。月薪两万元的想找个年薪百万元的,而年薪百万元的想找个白富美;没户口的想找个本地人,而本地人想找个门当户对的,潜意识里,每个人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然后在一次次的相亲中,耗掉了时光。

问题是,爱情真的能够这样斤斤计较,精心计算吗?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写道:“爱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灵看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爱情的判断全然没有理性,只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现出鲁莽的急性,因此爱神据说是一个孩儿,因为在选择方面他常会弄错。”

要知道,爱情的美妙就在于它的盲目与非理性,怦然心动的那一刹那,就是毫无理由,无关乎她的胖瘦,无关乎他的高矮,无关乎她的家庭,无关乎他的收入。如果一开始就画地为牢,那注定是缘木求鱼。

有风韵地“宅”着时不时露头换口气

何橘

当年周杰伦一首《阳光宅男》红遍大街小巷。MV里的宅男让人忍俊不禁:带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青涩木讷。这是以往大家对“宅”的刻板印象,即沉溺于个人世界或虚拟空间,与现实格格不入。

互联网世界,很多语言都随风而逝,难以驻留。不过“宅”并没有转瞬即逝,反而语义不断地流转变迁,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连缀在一起。

如今,“宅”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积极的身份认同。起初“宅”或许只是形容沉迷动漫或网络游戏。如今的“宅”更像是自我况味,是喜欢独处的表现。宅一宅,青年人可以跳出烦恼、暂避现实,在个人的小世界里风光无限。没有贬义的“宅”,已经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词语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变迁。“宅”上边有个“宝盖头”,它的语义与房子连在一起,反映了家提供给人的私密庇护,这是个让人卸下防备和假面,全身心放松的时机。减弱社交联结、专心享受独处,是因为二者对人们而言有不同的意义,承载着人类不同的情感维度和现实需要。

当我和别人说我很“宅”或我想“宅”时,简而言之就是我想自由地“一个人静静”。在这个万物飞驰的年代,慢下来、静一静,对每个人都很必要。谁的生命不需要些许清静?热闹有热闹的精彩,清静有清静的味道,就好像图画需要留白,生活也需要屏蔽喧嚣。在喧嚣与热闹中给自己留一方安静天地,不仅是主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自我净化精神世界。古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源于心远地自偏。从古至今,社会发生了沧海桑田、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便到了赛博社会(又称虚拟社会),人们骨子中的那份安宁清静,其实并未改变。

这届年轻人被内卷的竞争裹挟,承受着“996”的压力,半路被叫回加班会崩溃大哭,时不时还会自嘲“打工人”。如今人们不能像古人那样归隐山林、心外无物,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适时地“宅”一下,有助于修养身心。

“宅”是年轻人解压的方式,仿佛游泳也得时不时露出头换口气一样。独处过后,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跑向更远的目标。哪怕生活欺骗了你,也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有些忧郁,不妨独处一会儿。周末足不出户,做个“佛系”青年,看看书、泡泡脚、浇浇花、撸猫铲屎;或者订外卖大吃一顿肥宅套餐,打打王者,上弹幕网站看综艺节目里的帅哥靓女。

有时“宅”也不纯粹是我的主观选择,而是客观条件限制。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我只能为了安全,服从大局地“宅”着,这是不得已的特殊情况。北京每年冬天都很冷,出门被风刮得脑袋疼,飘雪天更不方便出门,“宅”着舒服又安逸。有时,我会给自己点上个小蜡烛,躺在被窝里看看书,差不多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就算是被动地“宅”,我们也能“脑洞大开”,去享受别有韵味的生活。

李奔

下班顺路很重要。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哪怕是再好的朋友,只要你们住的地方相距足够远,就有机会成为许久见不了一次的网友。当然网友并不意味着更低的质量,我有很多次都被手机另一端发来的某句话深深安慰到。但是一个能时时见面的人,是可以切实地塑造你的生活的。

某天偶然敲进设计总监的聊天界面,状态栏里的三个字瞬间激活了我的焦虑——“一堆事”。这位作者的稿费该结算了,那位译者该交稿了,设计师给的封面方案需要确认用纸和工艺,同时还要保证每天一定的看稿量。聊天界面开了七八个,哪怕只是坐在位置上,也总有不同的人来找你处理各种问题。虽然已经在超负荷运转了,领导却看不见或假装没看见,只不断催促看稿再快些。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我主动加班,终于成了一个生活中几乎只剩下工作的人。

以上状态持续到终于提出离职,算是重症猛药。之前读完本科选择工作,本是想让更加现实的东西进入自己的生活,让工作的时刻表规整自己的生活。这一点的确实现了,我终于摆脱了在学校里的散漫,适应了工作的强制性要求,只是没想到它有一天来势汹汹,几乎要把人逼入绝境。

于是继续做“工具人”。工具人不是贬义,至少对于我来说,人还是需要被占用。而且我不喜欢太费心,认真干活就是了。只是经过这一番波折,我也慢慢找准工作的节奏,开始准点下班。我的朋友也搬到了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事情在慢慢变好。但情况这样幸运变好的可能只有我,因为前几天约这位朋友看电影时,她说工作事忙,只能下下周了。

陈了了

剥开我自己对家中小猫的喜爱不谈,我想: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不仅与小动物们本身的魅力有关,恐怕也与围绕在我们这一代人周遭的社会压力有关。有人说,这是一个过度竞争到“内卷”的时代,从小到大,每分每秒,我们都在与同龄人竞争,试图胜过、超过其他人。因此,和别人打交道固然是一件能够满足社交需求的事,但同时也在潜意识中附带着某种负担。当人们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第一反应当然是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但是,再亲密的人,也很难让我们卸下一切防备与距离,而小动物们却可以。

记得小时候我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说人总有顾虑,因此除非是和恋人或婴儿,很少会和其他人四目相对。但小猫咪不是人,你知道它小小的脑瓜不会算计什么,因此怎么对视都不会觉得不舒服。同时,它们对我们也不会有人的那些要求。在它眼里,我可以是絮叨的,可以是失败的,可以是崩溃的,这些对它来说都不算什么。于是,我可以在和小猫相处时,暂时忘记自己是一个被重重束缚捆绑的社会人,和它一起做一只快乐的小动物。

说回“云吸猫”,养猫之前,我也热衷此事。然而,“云吸猫”和养猫终究是不一样的。对“云吸猫”的大多数人而言,喜欢猫更多的是喜欢看它们可爱的样子,作为一种释放压力的自我愉悦方式。但是,那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只能在朝夕相处中才能体会。如果你问我要不要养一只自己的小动物,我会确信地告诉你:去拥有,去爱吧。我不敢担保建议正确,但请相信,这100%出自我的真心。

网络社交:从大广场到小隔间

申竹月

如今,如果说摄影圈、汉服圈、粉圈还算较为“出圈”的小众群体,常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那么“舰娘”等词汇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时下不少年轻人的社交圈子正在以闭环形势自我发展,从过去的公众讨论广场演化为一个个封闭隔间,圈外人难以理解。

从天涯、猫扑等论坛到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络社交前期呈现的是“大广场”的特质——话题广泛、参与人数众多,每个参与者都会对不同领域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今,网络社交却开始“隔间化”——人们以各类社交媒体为依托,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结成稳固的小圈子,把“大广场”切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隔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听圈内声”“兄弟们把XX打在公屏上”“阿伟死了”等圈外人无法理解的话,却会让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相视一笑。

从“大广场”到“小隔间”,人们的网络社交套在不同圈层里,在代表主流文化的大圈子和亚文化的小圈子里恣意跳跃。而小圈子因为人数少、文化特征突出、成员间得以建立起强关系,甚至有更强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投身进入某个圈子,便会感受到它带来的归属感甚至现实感。活跃频率高低、是否担任职务、结交好友多寡等等,现实生活的差序格局映射到了网络圈子中,人们在其中也能体味到拥有社会资本的快感。

不仅如此,小圈子因其目标受众精准明确而成为资本财富生长的土壤。玩偶盲盒、动漫周边、汉服装饰……了解小圈子的用户需求,提供交流平台和针对性服务,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新利润增长点。

社交圈的“缩水”,一方面说明年轻人个性发展越来越得到认可,年轻人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受到尊重。但同时,小圈子社交也产生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圈子有自我发展的闭环,设立了内部未加规定却普遍遵守的软规则。信息茧房的存在让圈子里的人不断加剧自我认同感,产生“回声室效应”,更易激发群体极化现象。

同时,一些小众圈子一旦“出圈”到大众视野,可能会在经受主流文化价值的审阅中,产生碰撞乃至对抗。个别违反公序良俗的现象也会引发社会对某个小众圈子的抨击。比如老师带领小学生为某明星应援,影响正常教学秩序;“PUA”组织教学摧残虐待女性,等等。

因此,要对侵害社会秩序的小圈子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并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引导。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稳固,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沉溺于某个“小隔间”,极易造成观念闭塞,沉浸于猎奇的快感之中。

整体而言,对于社交“隔间化”的社会现象,还是应当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若只因为圈子“大”或“小”就对其横加指责评判,将会造成小圈子愈发封闭,以致野蛮生长的状态。每个人合法的兴趣爱好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有追逐爱好的自由,对小众文化报以包容态度,让社会的精神与文化世界更加丰富多元,多姿多彩。

THE END
1.乐嘟宠物圈的微博乐嘟宠物圈 2022-3-7 19:00 来自微博weibo.com 置顶 【什么?猫咪也有血型,搞不好又是一条猫命!!】你知道吗?猫咪也是有血型的,给猫咪输入不同血型当心有生命危险,猫妈咪喂奶也要小心新生儿溶血症。 猫咪超话 #猫咪血型# °什么?猫咪也有血型,搞不好又是一条猫命!!! 乐嘟宠物圈 什...https://weibo.com/2265922747/profile
2.宠物社交圈,滳滴宠宠宠物交友破圈集结令,寻找同城宠物搭子宠物社交圈,滳滴宠宠宠物交友破圈集结令,寻找同城宠物搭子 在当今社会,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们不仅是我们的忠实伙伴,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陪伴。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宠物社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推出了“滳滴宠宠宠物交友破圈集结令”,旨在搭建一个同...http://c.m.163.com/news/a/J58ERUDU05387C11.html
3.测你遭社交圈里多少人妒忌了呢?3、前任还在你的朋友圈中没有被拉黑吗? 是的→4 不是→5 没前任→6 4、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缺点,但就是没办法改吗? 是的→5 不是→6 看情况→7 5、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朋友,你不会去点赞对方发的东西? 是的→6 不是→7 看情况→8 6、如果一定要养一种宠物,你会选什么呢? https://m.xzw.com/test/2/13290.html
4.扩大社交圈的九个有效方法一、与你的宠物散步。寻找有名宠物狗公园,与别人谈谈你的宠物的趣事,或一起遛狗。 二、健身。参加当地健身房的课程,去高级中心或使用社区健身设施。在午餐时间与同事去散步。 三、做饭。邀请熟人你一起吃早餐,午餐或晚餐。 四、接受邀请。当有人邀请你参加晚宴或社交聚会,答应他。不要因为你可能不认识大家有或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27/21/3852971_112796636.shtml
5.养猫好还是养狗好看看你想要哪种陪伴吧!养了狗狗就必须每天要带狗狗外出运动散步,所以,自己也会得到了运动量,从而自己的身体素质就能有所提高。 5、扩大社交圈 养狗之后,自己的朋友圈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养狗的圈子。而且出门遛狗的时候,一些喜欢狗狗的邻居也会主动打招呼。所以,养狗不仅是扩大网络的圈子,还能促进与邻居的关系。https://mip.xiaokeai.com/cat/baike/30213.html
6.台词名人名言的影响力:从社交圈到灵感的连线台词名人名言在社交圈中的传播 台词名人名言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迅速在社交圈中扩散。 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将自己喜欢的台词名人名言直接分享给他们的朋友和关注者。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帮助台词名人名言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还能扩大这些台词名人名言的影响力。 https://mip.yxlady.com/Culture/202408/786432.shtml
1.狗友圈宠物狗交易市场的温情与挑战狗友圈宠物狗交易市场的温情与挑战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生活和个人幸福。宠物犬类不仅成为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更是它们主人的心灵慰藉和忠实伴侣。在这场温馨又充满挑战的宠物狗交易市场中,有着无数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https://www.gkklenewvt.cn/chong-wu-zi-xun/123032.html
2.2023宠物消费市场洞察:3.23亿用户撑起宠物经济,小众应用高速增长...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8月,全网宠物兴趣人群达到3.23亿,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41.3%,46岁以上用户占比30.1%(其中,51岁以上占比19.5%),一头一尾,成为“宠物经济”的核心支撑。 这背后与中青年群体生活观念转变、都市生活方式转型均密不可分,表现在宠物的情感投射上,“温暖陪伴”、“安全感”、“情感疗...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238528.html
3.宠物公司打造智能项圈让主人了解猫咪“社交圈”报道称,日本一家宠物公司日前在东京展示了一套称为“联系”(Tsunagaru)的系统应用,让猫主人通过手机程序了解爱猫的活动范围,以及它与哪些动物接触等。 当宠物猫咪戴上特制项圈,主人就能通过智能电话,追踪爱猫的行踪,从而进入它的“社交圈”。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15/01-15/6970229.shtml
4.没养过宠物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好处三:扩大社交圈层 GIF 图片来源:网络 宠物还可以帮助你结交到更多的新的朋友,是良好的社交催化剂。 例如,养狗的朋友出门遛狗时,很可能会遇到另外一个养狗的邻居,由于大家有共同话题,很容易成为狗友。 而养猫的朋友也是如此。对于孩子来说,也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跟正在与宠物玩耍的孩子打招呼,宠物也会变成他们...https://www.douban.com/note/722292291/
5.在这里,东莞年轻人被拿捏住了!敢来吗?“这里有个宠物社交生活馆,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铲屎官。” ——来自寮步的姚女士 hello?没听错吧 人社交听多了 宠物也有社交圈啦? 居然真的有! 在莞香印巷二层 还真的有一个宠物社交生活馆 宠物们的社交圈就此打开~ 现在连狗子们的活动都这么丰富了?! https://pub.timedg.com/s/2023-02/09/AP63e4e822e4b07828f0c1d510.html
6.如何帮助宠物猫咪战胜抑郁症(探究猫咪抑郁症的成因及治疗方法)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建立猫咪的社交圈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带到宠物托儿所或者加入猫咪活动会等方式来增加它们的社交圈。 十二、人工干预 如果猫咪的抑郁症比较严重,就需要进行人工干预。我们可以给它们进行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比如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 https://www.pettb.cn/article-25140-1.html
7.生活圈子小怎么找对象20种方法总有一个适合你参加宠物展览可以看到可爱的宠物们,并且认识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 19. 去电影院看电影 去电影院看电影可以放松心情,也许会遇见意中人。 20. 参加舞蹈班 参加舞蹈班可以学习跳舞技巧,并且认识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 生活圈子小并不是找不到对象的理由。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且利用各种...https://www.xiaoyulianai.com/arc-15980.html
8.发挥同城大学生遛狗系统源码的社交化价值同城大学生遛狗系统源码开发可以引入用户社交圈的功能,让用户能够与其他遛狗的大学生建立联系和互动。通过系统中的社交圈功能,用户可以分享自己和宠物的日常生活,交流遛狗经验和技巧,甚至组织一起遛狗的活动。这样的互动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爱好的社交平台,拓展社交圈,增进友谊,提高彼此的社交满足感。 https://98000076.b2b.11467.com/news/4374437.asp
9.Z世代社交:拿兴趣画个圈,向线下突个围这样来看,想要扩大交友圈的用户既可能不满意即时通讯软件下的社交环境,又受困于大众化社交软件里泛滥的无效信息。 所以,他们往往更希望在高质量的社交场域,与同好进行有信息增量的互动。 浏览soul上的帖子,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用户之间的分享与互动往往来自于一个有趣或是充满情感传达的瞬间。比如,晒宠物的照片,...https://www.pencilnews.cn/d/3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