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个体化时代单身单身经济单人消费【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中国正进行急剧的社会转型,不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还是个体的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现象与新问题,也面临全新而严峻的挑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便是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引发的单身现象的盛行,中国的单身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数量庞大的单身人群形成了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单身经济,成为市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如何看待与剖析中国的单身经济?单身经济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单身经济的产生与盛行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独居人士(一人户)超过5839万人,占家庭总数的14.53%。在大城市,这一比例甚至更高,如北京高达24.82%、上海高达19.89%、沿海省份,如广东高达21.88%,福建高达18.35%。换句话说,在这些地区,每四到五户家庭中就有一户为单身人士,其中不乏“空巢人士”,包括未婚者、离异者、寡妇和鳏夫。到2020年,中国独居人士超12549万,占比25.39%。北京高达29.93%,上海高达28.37%,广东高达33.22%,福建高达27.31%。
布里奇特·琼斯经济的概念可以适用于中国,并可以进一步将单身经济延伸表示所有单身人口的增长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包括单身男性、离婚人士和丧偶人士。因此,本文将单身定义为不仅包括当下无婚恋且无子女的个体,也包括其他社会分类,如离婚和丧偶等个体。这些五花八门的单身族在中国媒体和大众文化中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拥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影响力。总体而言,大多数的单身男女都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获得父母的大力投资,并在中国经济快速转型中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除此之外,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晚婚人数有所增加,且受持续存在的性别差距推动,总体结婚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全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长。自1980年“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依据以来,申请离婚的夫妇数量开始显著攀升。离婚数量从1978年的28.5万对增加到1995年的100多万对,再到2012年高达310万。到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近450万峰值,比1978年增加了近16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持有“不结婚”和“不生孩子”的观念,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个人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
同样,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单身群体消费行为调查及单身经济趋势分析报告》表明,“主动选择享受单身生活或不着急恋爱”为单身群体最主要的单身原因,占比高达45.9%;其次,被动单身原因如“交际圈小”和“工作繁忙”各占43.6%和39.3%。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非单身一族,虽然已婚,或具有长期的恋爱关系,却面临异地的现状。总之,“单身”和“独居”无疑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中的一种新的生活安排。
单身经济的新特征与趋势
一项对单身群体热衷于新零售的调查表明,首要动机是为了“方便快捷(32%)”;其次是为了寻求“情感寄托(23%)”与“取悦自我”(21%),后面依次为“投资未来(15%)”“追随大众7%”和“其他目的2%”。这说明单身人士的消费特点依次为:方便快捷、情感寄托、取悦自我和投资未来。单身人士往往具有较高文化程度,从事高薪工作,他们看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因而热衷于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教育类投资。“也有部分单身人士为提高学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看重新零售下的教育模块,‘花钱买未来’也越来越流行。”总之,单身人士主要热衷于三个方面的消费:第一,以高品位的单身公寓、高素质的社交网站和俱乐部为代表的生活服务设施类产品;第二,注重“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产品,特别是养老保险;第三,高质量的教育培训类产品。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在失去群体归属的流动生活中,部分“空巢青年”会通过消费的物质堆砌与感官享受来确认自我存在与意义。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著、沈开喜译:《单身社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
②《艾媒咨询:2021中国单身群体消费行为调查及单身经济趋势分析报告》,新浪网,2021年6月21日。
③黄战功:《试论单身经济如何促进新零售创新:基于单身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
④黄乾、晋晓飞、方守林:《中国单身经济的现状、挑战与发展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⑤景天魁等:《时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⑥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青少年学刊》,2017年第3期。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