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姆.布朗BrownTim在【设计思考改造世界】中说:“未来的设计师将扮演科技的诠释者(洞察能力)、人性的引领者(观察能力)、感性的创造者与品位的营造者(同理心)的角色”;设计使不仅仅只是做设计,还需要观察、洞察周围的一切,用同理心去设计,才可能有更多更好的设计诞生。
但是设计洞察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出来的,设计调研和设计洞察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调研能为设计洞察提供大量、丰富的资料信息,设计洞察把设计调研的结论成果转化成设计方案的桥梁;所以从设计调研到设计洞察,既有感性的洞悉知察,又是理性研究的结果;
所以设计师需要在长期大量设计研究及实践中积累经验,重视设计调研,并从设计调研的目睹、方法、留存、内容等方面注重培养设计洞察能力,发掘设计创新切入点。
本文主要介绍设计调研流程(如何确定调研方法——不同产品阶段如何选择调研方法,不同设计阶段如何选择调研方法),及如何在设计调研中提升自我的设计洞察力,也可以对工作中如何选择设计调研方法,进行判断和自查。本文建议阅读15—20分钟,最好电脑查看~
1.1明确调研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正确的调研方法
首先要对调研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产品目前所处的阶段、明确这次调研希望解决的问题及具体内容,同时初步确定调研将会采用的方法。产品设计不同的阶段采用的设计调研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不同产品阶段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选择方法类型也不同。
产品开发周期:这个阶段还没有用户,需要解决“目标用户的需求如何被满足”可以通过用户访谈(竞品用户、专家用户)和二手资料研究等定性方法解决。
产品成长期:需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维持高增长率;用户数据积累可以更好的进行人群细分,结合定性的方法来获得特定类型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和反馈;例如通过定量的用户使用行为分析区分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并通过定性的方法了解不活跃用户沉默的原因,从而改进我们的产品。
产品成熟期:产品趋于稳定,需要通过创新来保持竞争力,需要发现新用户群,增加新特性来开辟市场,重新进入成长期,所以可以通过访谈等定性的方法发现用户真实需求,并通过大样本的温差调卷验证该需求较大的市场可能性。
产品衰退期:无法延长成熟期又没有再次进入成长期,可能会逐渐消亡,需要调整产品适应新的用户人群,回到“开发期”。
在产品开发期的设计工作又可以分为4个阶段。
细察环境:这个阶段目标是探索客观环境,定义并描述我们的设计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竞品分析,了解竞品有哪些优势?我们的机会点在哪里?如何做差异化?通过竞品的不足来帮助我们的产品走得更远?这个阶段基本方法:二手资料研究、用户访谈;其他方法:问卷调查、桌面研究、在线用户交流、焦点小组。
形成方案:这个阶段探索多种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考虑可行性,可以利用原型进行快速测试和反馈,通常和用户访谈/焦点小组一起进行,目的是持续地与用户的思维去碰撞,避免到后期阶段再来做高成本修改。这个阶段基本方法:用户访谈、焦点小组、持续可用性测试、眼动测试。
选择方案:对多个方案进行测试、评估和验证,了解用户对各个方案的接受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并通过用户反馈优化设计方案。这个阶段基本方法:小范围灰度测试、可用性测试、后台数据分析获取用户行为数据、结合问卷调查做量化验证。
评估结果:正式对外发布后,可以利用问卷调查、后台数据分析等收集用户反馈,并建立各类指标等来衡量与追踪产品满意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明确产品所处的阶段,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聚焦调研的目的及调研的方法,这是开启设计调研最重要的一步。
1.2制定调研计划
调研背景:这部分主要描述设计调研的背景,产品所处的阶段,希望通过调研解决的问题。例如:针对孕期伴侣v5.300改版,孕期伴侣目前处于成熟期,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加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提升产品体验质量。
调研目的:为了解决调研背景所提到的问题,例如:针对针对孕期伴侣v5.300改版,本次目的是评估该产品的用户满意度水平及竞品差距。
预计结果:包括3部分(问题清单,原因分析,解决方案)
1.3邀请调研用户
根据调研目标的不同,选择设计调研的对象也会不同。比如孕期伴侣v5.300改版的目的是优化孕期阶段的首页,所以调查中我们需要了解孕期阶段的用户,最好邀请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代表的用户。这块想要了解更仔细可有查看选择「洞察用户体验」或戴立农的「设计调研」;以下是邀请用户步骤:
确定找用户的条件和方式:在产品开发期尚未有用户,可以招募竞品用户或潜在使用需求的用户;在产品成长期和成熟期,可以选择特定的人群投放招募问卷;在产品衰退期,需要找些专家用户、竞品用户/经验用户。比如孕期伴侣v5.300改版招募的用户选择的是竞品用户、经验用户和普通用户。
1.4执行调研过程
调研方法很多种,这块没有很仔细详解每种方法,想要了解更仔细可有查看选择「洞察用户体验」或戴立农的「设计调研」或自行百度下;不同场景下选择不同调研方法和方法组合也很关键,以下几种常用方法的使用场景与方法组合:
情境法:用于产品开发最开始的时候,找到目标用户,研究并了解他们的需求,也用于开发周期之间,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何时使用产品及用产品来做什么/作为对初假设的检查,或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以便重新设计产品。
单人访谈法:绝大多数研究都会使用访谈,因为观察虽然重要,但真正了解用户的体验,都必须进行提问。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等都需要配合访谈进行;如建立人物角色模型就需要采用单人访谈法(深度访谈)。
可用性测试:能快速发现用户如何执行具体任务,适用于突显潜在误解或用户展现方式与用户预期之间的固有矛盾,是发现问题最快最简单的方式,一般用于开发早期和中期,通过对功能原型特性的定义、功能点进行测试,还有产品上线前的检查。
A/B测试和灰度测试:用来持续验证不确定结论,不断提升数据,一般用于成熟app后期用数据验证设计成果。
问卷法: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和情景法等定性方法能表明人们使用产品时为什么会有特定的行为,但不能准确地从用户人口属性中区分出用户的特点。问卷调查是发现用户是谁和他们有哪些意见。
卡片归纳分类法:用户产品目的、用户及特定的确定,用于设计还未确定前,设计的中间环节。
可用性测试和观察性访谈:可用性测试能够发现可用性问题,却忽视访谈用户能够带来的更大价值,如:有那些地方吸引他们?产品哪些特性对他们是有价值的?他们对产品的用途有多深的了解?为什么?把可用性测试和深层的态度问题结合在一起,帮助发现更丰富的数据。
问卷法和焦点小组:定性+定量,定量的问卷发现用户行为中的模式,通过焦点小组对用户行为原因进行研究,又通过问卷法来验证这种解释,交替调查方式。
1.5输出调研结果:
定性报告:围绕调研目的来写,先确定目标,对应的分析结论是什么?摆出证据,最好给出相应的建议。
还有输出定量报告的,就是图表形式的,让观众更好接受,因为参与的都是小的可用性测试报告,就只输出定性报告了
福特创始人福特·亨利说,在汽车为发明之前,如果问用户对交通工具有什么要求,用户只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用户说我需要一个馒头,其实用户可能是饿了需要有食物充饥,这时候你洞察到这个需求给了用户红烧肉,用户吃完之后会很爽。所以有了一系列的设计调研之后,还必须要有设计洞察,细微观察和深入思考目标用户真正的需求。
2.1设计调研和设计洞察的关系
设计调研可以让我们了解目标用户人群,明确是否符合用户生理、心理需求,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是否符合可用性标准等,也可以帮助设计师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局限,从个人思维逐步换位到用户思维,逐步体谅、理解用户,了解用户对具体产品的功能需要、价值评定、审美观念等,明白具体产品的设计内容,如何减少用户操作出错,如何减少用户学习认知负担等。设计洞察是在设计调研过程中产生的。
设计调研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实用的方法。互联网的产品是迭代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针对核心需求,快速做一个小demo出来见用户,判断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就是经常提到的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控制最小成本的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正确的方向。
设计洞察不是万能的,更需要结合设计调研;因为实际案例中很难得到准确的结论,就需要进行持续的A/B测试,因为即使再顶尖再有经验的人,跑赢A/B测试的几率也只有50%;Google进行了8000多次A/B测试和近3000多次灰度测试,facebook也是高频测试的常用者,新功能发布必须进行灰度测试,亚马逊对A/B测试更加偏执,甚至被赋予“A/B测试公司”绰号。
2.2设计师如何提升自身设计洞察能力
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并参与实践(积极推动参与并了解设计调研——要有设计调研这个思维很关键!!!)
这个时候需要积极去推动团队里面进行简单的可用性测试,能快速发现用户如何执行具体任务,并在这个过程锻炼自己的设计洞察力,思考用户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站在用户的角度用同理心去设计,这样出来的设计方案不只是表面的好看了,这样也会让设计更有话语权。
最后要说的话,思维转变真的很重要,走出视觉表面层,站在用户角度多思考,回归生活到人,用心做好设计;设计不仅需要创新天马行空感性的一面,也需要理性数据分析的一面~这样才可能有更多更好的设计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