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初二年级同学打算开展以“了解北京民俗”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走进博物馆,参观北京民俗展。
同学们走进首都博物馆,参观“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记录下自己的参观感受。请你阅读三位同学的参观感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参观这次展览,我深感古都北京魅力无穷。展厅内演(yì)了北京四季的节令变化,从喜庆的春节到团圆的中秋,从百花盛开的清明到白雪皑皑的冬至,每一个节令都有它独特的习俗和美食。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我印象最深的是市井百姓的“岁寒三友”——半空儿(一种瘪花生)、冻柿子、海棠红(酸甜可口的海棠果)。一想起来,那食物的香味仿佛就在我身边缭绕。
(二)
这次展览有许多精美的展品。我最喜欢王大观先生创作的《清明踏青图》。这幅画以生动丰富的色彩、细致入微的笔触以及贴近生活的视角,呈现出清明时节市井街头的繁华景象。万香楼前热闹的商业集市构成了画面的近景,美好的春光(yìng)照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远景中,依稀可见祭扫的人群,更有众人围观射箭、打马球和杂耍等活动,令人豁然开朗。
(三)
这次参观经历,让我感受到老北京的独特韵味。“遵制鞭春”反映了重视农时生产生活态度,端午“禳毒”体现了民众抵御湿热天气的智慧,七夕“乞巧”则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民俗文化传承并记载着一段段古老而鲜活的历史。
1.文段中括号里填写的汉字及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yì)”在文中是“展现、表现”的意思,“yì”应写作“译”。
B.“白雪皑皑”的“皑”应读作“ái”。
C.“缭绕”的“缭”应读作“liáo”。
D.“(yìng)照”在文中是“照射”的意思,“yìng”应写作“映”。
2.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名副其实B.川流不息C.豁然开朗
3.查《现代汉语词典》,文中划波浪线词语中的“致”的主要义项有:A.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个方面;B.达到,实现;C.情趣;D.精密,精细。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此处“致”的义项应该选项。
4.文段中画线句在表达上存在一处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修改为:
任务二:翻阅书籍,了解作家笔下的北京民俗。
5.作家刘孝存在《南城往事》中提到了关于庙会的一些记忆。在下列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年节中,大人会选一天带孩子去逛厂甸①那里人山人海,排满马路东西两侧的摊铺让人眼花缭乱——小孩玩的红缨枪、木刀、竹剑、戏剧花脸、孙悟空面具、泥人、面人,应有尽有。大糖葫芦和风车,是厂甸的招牌。……传说风车原是商末周初的姜子牙制作的,由一个叫“天地杆”的中心轴和风轮组成。有话说:“风吹车轮转,车转幸福来②
(选自《南城往事》,有删改)
A.①,②。”B.①,②”。
C.①。②”。D.①。②。”
6.香山是北京人最爱游览的自然景观之一。阅读下列文段,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
(选自《冬日香山》,有删改)
A.“如一团团的火苗”,用比喻的修辞既突出了叶片鲜艳的颜色,又强调了其在秋风中的动感。
B.“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用排比的修辞呈现出了一幅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画面,体现出大自然的残酷无情。
C.“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这句话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巨石赋予了生命,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
7.作家肖复兴在《门上沧桑》中提到,老北京的门联里讲究读书的居多,其中一副门联的主人是做小买卖的,但一个做小买卖的,“都讲究诗书,多少让现在我们的大小商人脸红”。请你为这副门联选出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