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皇帝是怎么当农民的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历朝历代,对于农业都是非常重视,甚至出现着重农抑商的状况。而清朝,虽然是个游牧民族,在关外崛起,但是他们进入中原之后,自然而然会受到农耕文明的冲击。而粮食是立国之本,清朝要想稳定政权,首先得保证大家有饭吃,因此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不过清朝皇帝除了颁布政策之位,他们还身体力行,无论多忙,一年中都有一天当农民。最先开始这样做法的是顺治帝,流程是先率领着百官到先农坛,祭拜了先农神,脱下华丽的礼服,穿上农耕服,到旁边的农田亲自耕种。这块田还有个名字叫“演耕田”,皇帝当起了农夫,一边扶着犁,一般拿着鞭,犁地三个往返,然而就结束了,接着轮到王公大臣下去耕种,而皇帝就在“观耕台”上观看。
不过,皇帝当农夫,其实也只是表示对农耕的重视而已。看似三个往返的犁地,其实之前的准备是非常复杂的。比如雍正耕地的时候身边还有6个大臣扶着犁头,还有24个60岁以上的农夫。这些农夫还得是培训过,不能在皇帝面前失礼。而且田早已经被弄过,是没有大块的泥土的,这也是为了让皇帝好耕种。这官员们起码得提前一个月准备,前前后后都非常“劳师动众”。
不过无论怎么准备,如果皇帝农耕的时候,遇到一头不听话的牛,还是会很尴尬了。比如嘉庆皇帝,有一次他耕地的时候牛就不听他的使唤,根本就不走。没办法,只能换另外一头牛,但还是不听他的使唤,最后在农夫,大臣,侍卫的合力之下,才走完了三个回合。
嘉庆生气极了,走上台去看大臣们耕地,有些大臣在原地手足无措,有些因牛乱跑而导致场面一度混乱。嘉庆越看越生气,结束之后,下旨将一帮大臣革职查办,治他们办事不力之罪。而到了光绪皇帝,他也非常有意思,在耕地之前,还会先去中南海的丰泽园内练习一下。
皇帝,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金字塔顶端的霸总独裁CEO,假如让你回到清朝当皇帝,你的一天会如何度过呢?
会沉溺于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是兢兢业业上班批奏折呢?
还真在选?不要想太多了,只要你在紫禁城,不要以为你是皇帝你就有得选,真的让你穿越回清朝当皇帝,你的一天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虽说作为金字塔顶端的男人,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做皇帝真的就这么容易吗?
紫禁城北门神武门的鼓声一响,在养心殿后寝宫门外的太监和宫女就要等候着,只要屋里有了动静,就预示着皇帝要起床了,当班的太监宫女就都得打起精神,准备进屋服侍皇上起床。
没想到吧,早上4点这个国家最高掌权人就要准备起床了,这个点搁现在,你可能还在通宵刷抖音,你两一看四点了,一起打了个哈欠,你钻进被窝,人家皇帝出被窝。
清朝皇帝的生活起居延续入关前满洲民族的习惯,有着相当规律的作息安排,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这里,皇帝还是有特权的,那就是在皇帝没睡醒前,如果起床闹钟还没响,任何人不得敲门,以免惊了龙体。
万一闹钟响过了,皇帝还没醒,那也不能敲门叫皇帝起床,一般由皇帝的贴身太监,在门外咳嗽几声,提醒皇帝起床。
这样既给足了皇帝领导面子,自己的事也不耽搁。
皇帝醒来后,侍女伺候皇帝梳洗,御用贴身太监则头顶黄云龙缎面的包袱,给皇帝请安,然后由侍女给皇上穿上龙袍。
等皇帝穿戴好以后,会喝一碗养身汤,这个汤有点讲究了,这个养生汤必须是温度正好,不能太烫不能太凉的,因为皇帝喝完就要去给太后请早安了,太烫了还得等凉,太凉了皇帝喝了拉肚子,这点小事都干不好,犯了圣怒,都是有杀头风险的。
请安、早读——早上5点
请安可不像清宫剧里那样,太后会和皇帝面带笑容地说一些家常话,女真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规制的民族,在紫禁城里,请安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作为太后都需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
皇帝见到太后需要行“虚礼”,就是辫子甩到背后,做出单膝下跪的样子,把右手放到地上撑住,但膝盖却不着地,这样跪一下,然后像清宫剧里面一样和太后相互问安客套下。
请完安后回到御书房开始早读,早读的内容一般是《圣训》和《实录》。所谓《圣训》,就是前朝皇帝告诫臣下的诏令、言辞语录;《实录》就是历代皇帝统治时期治国的编年大事记、治国方针。
御门听政——早上6点
读完早课,皇帝就要开始办公。
清宫剧中的皇帝和大臣,往往是在金銮殿上朝,其实这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始于明朱棣,顺治帝开始在太和门,自康熙开始,移至乾清门,雍正时期,西北军务繁杂,为了保密,所以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每天早上向皇帝做汇报,但是地点也不是乾清门,而是养心殿西暖阁。
汇报时,皇帝坐着,大臣一直跪着,这是满清规定。
“御门听政”是文武百官对于国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当中大到事关两国的外交,小到最下边官员所呈上来的一件案子,在此期间,文武百官可以尽情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一来,对于皇帝来说,他可以更为直接的了解当时的国情和大臣们心中的想法,对于大臣们来讲,他也有了一个可以说话的平台,两者结合起来,在处理政务上其效率可谓是相得益彰。同时也避免了朝廷的内阁系统走向封闭化,使皇帝听不到正当的言论。
等各部院奏章处理完毕,皇帝还宫。
早膳——早上7点
清朝皇帝吃饭程序分为:传膳、进膳、用膳,传膳之前皇帝的饭菜由内务府负责的御膳房做好,管理事务大臣需要用纸笔记下今天是哪个下人洗的菜,哪个下人切的菜,哪个厨师做的菜,每道菜都用哪只盘子装,等饭菜做好之后就把菜单交给皇上过目,皇上有不想吃的就用笔划掉。
皇帝用餐时候的还有一道程序“摆谱”,顾名思义也就是摆菜谱。皇帝用膳时,也有专门的标准,清朝用膳的标准就是每顿120道菜,整整摆满三大桌。
皇帝开吃前有一位专门试菜的太监用银针验毒,以防宫里有人要加害皇上,试菜的太监为了双重保险,除了用银针验过毒之外还要亲自试吃,等他吃完没事才能拿给皇帝用膳。
等试吃太监验完毒,饭菜也都凉了一大半,皇上虽是九五之尊,却也很少能吃到一口刚出炉的热乎菜,而且他就算特别喜欢吃某一道菜也不能超过三口,吃到第三口太监便会将这个菜撤下去,而且以后不会再见到这个菜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家规,清室家法,要皇帝小心谨慎,不可贪食,免遭毒害。
皇帝每日用饭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详细记录,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做成一册,称“膳底档”。
处理政务——早上9点到11点
另外,这个时期皇帝也用于批阅奏章,清朝废除了内阁制度,再加上保密原则,所有的事情皇帝必须仔细阅读奏折,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去批复。
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皇帝往往有苦说不出,如果所有的奏折都是对工作的汇报,那尚无话可说,可在堆积如山的奏折中,起码有一半左右是无用的内容,剩下的奏折中,也是满篇废话。
古代写奏折是每一个官员的必修课,因为等级森严,奏折内还没有写工作内容,起码就有几百个字的歌功颂德,如果一些官员文采很棒,就会在奏折内长篇大论,没有个几千字很难停手。
赏午饭——中午11点到12点
中午11点以后,皇帝会邀请一些功臣或王公贵族来陪自己吃饭(皇帝自己不吃)。皇帝会亲自赏饭给臣子们吃,以联络感情,巩固君臣之间的关系。
午休晚膳——中午12点到下午3点
等午休后,也就是2点左右,皇帝该用晚膳了,你没听错,就是晚膳。
清朝一直保留着一日两餐制,每天只吃两顿饭,皇帝也不例外。
晚膳的标准和早膳是一样的,皇帝用膳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妃嫔陪同,清朝用膳规矩太多,妃嫔伺候皇帝用膳有一套很复杂的礼仪要遵循,因为怕麻烦,所以皇帝都是一个人吃饭的。为什么皇帝经常会说“孤家寡人”,就是源于每次吃饭都是单独一个桌子一个人。
晚膳的流程和规矩,都和早膳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菜品了。
在深宫大院,皇帝能够选择的娱乐休闲活动也不多,偶尔组织一个比赛活动,让太监和宫女们参加,以此来取悦皇上,但是更多是到御花园里观赏花鸟鱼虫,或者去看看收藏的书画。
到了晚上6点左右,皇帝如果感到饿了,可以吩咐御膳房准备一顿点心。这些点心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只要皇帝一声“传膳”,御膳房太监在几分钟内便会将点心摆满膳桌。
吃完点心,一般在7点左右,皇帝要进行祭拜神灵活动。祭拜神灵的规定,是顺治皇帝制定的。为了方便皇帝在夜晚祭拜神灵,清廷在紫禁城里设立了40多座祭拜神灵的场所,分布于各处,避免皇上在皇宫内来回奔波。
一件奏折阅读批改需要近5-6分钟,那么最少的50件就得三个小时,康熙、雍正、乾隆从来不要别人代笔批阅奏折,所以他们往往批阅奏折到深夜。雍正皇帝最爱批阅奏折,每篇奏折都要认真批示、回复,包括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垃圾奏折”。有时候批阅的文字洋洋洒洒一大篇,甚至超过了奏折本身。
第一个翻牌子
其实这都是电视剧编的,清朝祖制皇帝对外可以全权把控,但是后宫则是由皇后做主,包括皇帝翻牌子这事,皇上要翻哪个妃子的牌子,都必须得有皇后专属的凤印,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妃子就不会被正式的记录在内,也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而且皇帝不可以留夜的,只能在皇后的宫里留宿,如果皇帝一意孤行,不听劝阻,皇后有权利请家训,杖责后妃。
第二个侍寝
翻完牌子就是侍寝环节了,按照清朝的制度,侍寝皇帝的行宫要先在门前倒挂红灯,被选中的妃子先行沐浴,这是必须的准备工作。待皇帝先就寝,太监会将被子盖到皇帝的踝关节处,龙足得露在外面。此时那个幸运的妃子早被脱个精光裹着披风在外等着,由专门负责背妃子的太监送上龙床,扯去披风,妃子就从暴露在外的龙足这儿匍匐钻进大被,然后皇帝开始做事。
为何妃子要光着身子裹着被子呢,这其实要从前朝嘉靖皇帝说起,也就是有名的壬寅宫变,说白了就是害怕皇帝刺杀,所以清朝皇帝们提出了“鸡肉卷”式的侍寝方法,浑身上下赤身露体,珠钗等都被去掉,身上更无法携带杀人凶器,这样皇帝才能安心享受美人的温柔之乡。
第三个催钟
第四个搀扶出来
侍寝完的妃子需要从皇帝的脚跟再爬出,一般来说,侍寝完的妃子会被人裹着再抬出去,但为了多在皇帝身边多待一会,她们会想各种办法,其实是为了让皇帝留住龙种,妃子们需要表现出一种皇帝很厉害的样子,自己已是体力不支,只有被人搀扶才能行走。如此以来,皇帝不仅感觉自身良好,很有可能会为了怜爱妃子,就让她留下来。
第五个记录
清代皇帝宠幸过的嫔妃,是要记录的。
总管太监随身有个小本子,皇帝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宠幸了某妃子,都得记载详细,进行存档,其重视程度比皇帝用膳的《膳底档》,还要详细。
对于清朝皇帝而言,后宫生活是绝对隐私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关乎着整个国家,皇室正统血脉能否延续的问题。
这就是清朝皇帝完整的一天,作为皇帝,每天都是都这样的作息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历来统治阶级的政策在民间社会上的施行不单单是冷冰冰的教条化,每个朝代有自己特色的统治艺术和控制手段。清朝统治者想确立更开明宽和的开国气象,在政治教化和法律两个方面加快同中原政治的融合和重新恢复,推进满族政权的汉化。
统治离不开法律这个手段,通过法律控制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需要宗教、道德和教育的支持,而清朝人的统治艺术,则可以用"环环相扣,处处制约"来形容了。
在清朝,中国社会的法律控制主体和组织,实际就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组织系统,它是皇权实施法律与社会控制的主要力量。官僚体系的组织力、威慑力和执行力,实际就是国家的控制力。
《大清律例》是参考明王朝的律法不断完善编制的。在清朝最重要的职能部门是法律控制的"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刑部掌全国刑罚,各省刑罚案件上报到刑部后,刑部会同六部尚书各官集体协议办理。
都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专管国家风纪、政事得失、官员的风气动向。主要职能是考核百官的德、忠、廉。大理寺是平反刑狱的机关。刑事案件,死刑的案件必须在经刑部审理、都察院审核后,送大理寺最终批准。
此外还有六部、军机处这些部门不做叙述。无论是三法司,还是其他政府机关,全国或中央最高的大法官是清朝皇帝。清朝皇帝自顺治而下都大权在握,决不下移。
清朝皇帝掌握全国的最高立法权与司法权,不仅亲自裁决死刑案件和过问钦命大狱,而且对全国的司法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直接控制和掌握全国的审判活动。
宗室册籍也有很大的区别。宗室册籍为黄册,觉罗册籍为红册。在政治上,按皇族支派远近封爵,以享受不同的特权。在经济上,皇族享有特殊优待,每年的俸禄按照级别严格执行。在法律上,皇族享有法律的特殊保护。
所以清政府赋予官僚阶层的法律地位肯定要高于普通民众,官僚阶层内部等级也是很多的种类,作为皇权的代表和自身名望的展现,他们的地位、名望、权利仍高居普通社会民众很多很多。
比如官僚阶层的人靠着父辈的关系可以在官场上获得比普通科举出身者更多的升迁机会。这就是清朝时期的官二代,出生起跑线已经不一样了。在赋税上也比普通民众上缴的少,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要优于普通的民众百姓。
在法律上,官与民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故法律禁止部民殴骂所属府、州、县官。出了事情可用罚傣、降级等行政处罚,免于刑事处罚。士绅阶层,士绅是官僚集团的后备力量或官僚卸任荣归的社会场所。
他们是处在民众和官僚之间的一类人,他们独立编户,以区别于平民或庶民地主。在社会生活方面,士绅们享有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如士绅们的服饰、饰物、头冠与平民百姓不同。
在婚丧祭祀及其他节庆典礼中,士绅不仅承担着主持等特别的作用,并且有遵行特种礼仪式的特权,以突出其地位的崇高。为了显示荣耀与尊敬,百姓必须称呼士绅们为"老爷"。免服差摇,有政府给予的津贴。
比如在国子监就读的监生,以及应试的生员等都可获得数额不等的津贴。灾荒时,生员获得的贩济也不同于一般百姓。成为官与民的中介,实际控制着地方社会。士绅这一特殊群体是封建帝制本身所造成的。
在以等级、身份划分社会成员的封建社会结构体系中,各集团之间,尤其是官、民之间横亘着不可逾越的等级鸿沟。官、民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平民见官要下跪行大礼参拜,而官也不能与庶民轻易交接,以维系封建法统和等级尊严。
因此,地方民情难以由平民径直达于官府,官府应办之事也无从直接施之于民。这就决定了必须借助第三种社会力量来沟通官、民关系。于是,具有功名等级身份而无官位的地方士绅便成为官府实施统治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平民阶层中还有细分地主、商人、农民。庶民地主多半是中、小地主,没有任何特权。虽然他们将土地佃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或雇工经营,对佃农或雇工有一定的人身控制权,但他们与自耕农一样,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一样要承担国家赋役。
清朝的农民除了摊丁入亩,这个制度免去一部分赋税的好处,其他与别的朝代没有什么可比性了,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靠天吃饭的主。清朝的商人还要分民商、官商、皇商。中国在几千年封建思想统治下,商人的地位始终是处于贱民之上普通品种之下的。
虽然清代商人比前代商人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但与其他阶层相比,商人依然是庶民身份,没有特权,与其他庶民一样要承担各种赋役,甚至比其他庶民的赋税还要重。
清朝统治者将吏治作为稳定统治基础人员方面的重要手段。对官吏队伍的严格管理与控制与重视官员的"政德"与"官德"、加强训谕、注重操守等结合起来,对违规及贪污官员严惩不怠。
只要官吏有坐脏行为,无论枉法还是不枉法,都要追究刑事责任。八个部分划分为四十多个门类,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对官吏进行严密监察的专制网络,对清朝统治者加强对官吏的监控、防止和惩罚官吏违法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
统治者历来都把宗教视为控制民众的重要精神手段和维护现存社会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清政府加大了惩处力度,并连坐里长。其用意不仅在于扼制那些违悖王朝统治理念的思想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根绝与之有关的反王朝组织的存在。
清朝地方官员在教化工作上非常细致,积极落实保甲制度等等。吏治同政治教化结合使教化变成民众可以直观感受的政治实践,增强了民众和地方官员之间的联系,加大了底层对政治教化的接受度,从而使政治教化作为稳定机制产生了更好的效果,也确保了地方行政的平稳和高效。
清代由于统治的特殊性,对于政治情感的建立和培养更加敏感,十分在意营造与民同欢其乐融融的情感交流体验,希望在底层社会建立起忠诚和无条件信任的情感依赖模式。
从某种程度来讲古代民众尤其是小农对于皇权其实有很严重的依附心理,依靠强大的势力获得庇佑是一种审时度势后的功利性选择,所以底层社会也愿意对于政治教化表现出一定的迎合。
政治教化同道德伦理规范相结合,也有很多正面积极的内容,客观上对调整社会关系、培育民众素质、提高道德水准和促进社会安定有很大益处,所以民众对政治教化有所接受也是情理之中。
政治教化机制运行最大的变数就是处于权力结构最底层的社会民众,实现教化的理想化统治者最希望底层民政积极自我教化教育,逐级向上迎合的态势,所以底层进行的自我教化活动都是都是对政治教化顺从的表现。
宗法、族法和家法,这些都是底层的民众进行自我约束教化的产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族人犯错先要接受族长的审判,用族规进行惩罚教化。家法族规关系家族兴衰和荣辱,在教化上的体现多数在于多在于维系家庭内部的景观和秩序同国家要求的模范家庭、宗族样态相符合。
政治教化作为稳定机制在清代统治体系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某些地方还实现了加强和创新,比如吏治与教化的更紧密结合、在教令法律化方面的加强,做到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关系。
清朝统治者在政治教化机制下通过"软控制"重新实现统治秩序的确立,民众恢复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快速融入新统治权威下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