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本县的传播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至唐、宋渐盛,今东华池一带曾是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元、明、清时期亦有发展。境内各地所建佛塔、寺院、佛堂星罗棋布,全县带有“寺”字的地名100多处。1991年统计,本县有历代寺院遗址30处,大小佛堂200多座。其中,著名的寺院有双塔寺、清凉寺、定汉寺、石佛寺、万佛寺、弥陀寺、弥陀院、吉祥寺、华严寺、高山寺、兴隆寺、彭家寺、宝宁寺、报恩寺、盘龙寺、碧云寺、乌鸦寺、善庆寺、万福寺、安心寺、好善寺、洞山寺等。现存的部分寺院旧址及石塔、砖塔、石质造像足以显示古代华池佛教的辉煌历史。佛教在本县传播已有千余年历史,明、清时佛、道合流,在华池民间,大多佛、道不分,信神的居多,崇教的很少。清朝末年,佛教渐趋萧条。共和国成立前,仅紫坊畔万佛寺一处有佛事活动。现今笃信佛教,吃斋念佛者已极其稀少,鲜有佛事活动。
道教
早在西汉时期,道教于华池已有传播。据统计,华池境内有大小道观140多处。较为著名的有怀安老爷庙、悦乐上堡子关圣帝君庙、新堡玉皇庙、柔远山玄圣寺、怀安老爷庙、怀安寺沟门关帝圣君庙、怀安石砌药王洞庙、白马王沟门显神庙、李良子毛沟门玉皇庙、悦乐寇沟门送子娘娘庙、新堡天德观、上里塬关帝庙、山庄老爷岭关帝庙、二将城庙拐沟关帝庙、东华池老爷庙等。道教在本县传播中,将民间关于神仙的传说,对各族祖先和历史上忠孝义烈之士的奉祀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夺尸还魂”、“斩妖除鬼”等迷信观念揉合在了一起。华池民间信奉的神以道教尊崇的玉皇、关帝、土地、山神、财神、灶君、门神等为主。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修庄动土、求子问病、祈福祈雨等均烧香敬神,并按期举行庙会。清末以后,由于战乱兵燹等历史原因,道教在本县逐步走向衰落,道观、庙宇多被废弃,道士、道姑自行还俗。现华池民间办丧事或给家人禳灾祈福、卜筮吉凶时,仍请阴阳、法师、巫师等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与信道关系不大。
天主教
基督教
1936年,一名西班牙传教士在本县南梁乡高台村,以680元钱购置土地100余亩,修窑洞20孔,吸收教徒7户30余人,均系陕北逃荒灾民。1938年,教堂活动自行停止。1995年,陕西农民张克忠、周仁进、周仁兵、王孔兵等4人在悦乐、温台、李良子等地非法宣传基督教,被华池县公安局依法取缔。
第二节民俗
节日
社俗
民俗
陋习与革除
社会新风
共和国成立前后,华池县多次开展移风易俗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活动,成效非常显著。40年代,提倡男女婚姻自主,反对封建买卖婚姻,本县曾涌现出闻名全国的封芝琴争取婚姻自主的先进典型。从陕甘宁边区时期到50年代,华池盗贼绝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现实。60至70年代,全县深入持续地开展“学雷锋”活动,许多“学雷锋”标兵脱颖而出。80年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全县出现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重视子女教育及注重个人仪表等良好的社会新风尚。进入90年代,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大抓“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全县人民群众开始注重家庭环境的美化,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已蔚然成风,同时,亲邻相帮,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1999年,县城发生严重水灾,全县干部、职工及学校师生积极捐钱捐物,解囊资助受灾居民。多年来,每遇农户遭灾,四邻八乡都要送粮送钱或以劳力支援,以解受灾户之忧。如今逢年过节,机关单位、群众团体或个人慰问离退休干部,给光荣院老红军、老八路和其他孤寡老人及困难户送温暖、办实事等,已成为一种社会新风。
第三节生活
住宅
服饰
华池自古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限制,一般家庭多以羊毛、羊皮、毛毡等为原料制作衣服。很少有人家能穿得起花布和绸缎。明李梦阳曾以“俗牧樵,衣裘毡,其地苦寒”而蔽之。当地群众的服饰以御寒为主,平民百姓多穿毡、毛服装,少数富户则以货易货,用自产的粮食和驮运食盐到外地换回土布,缝制衣服。清至民国初年,本县成年男子身穿满襟土布上衣和大裆裤(扎裤口),头戴黑色瓜皮帽。妇女身穿大襟宽袖上衣和长裤(扎裤口),脚穿绣花鞋。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地人的穿着打扮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今青壮年男子已很少戴帽,少数人春秋季戴鸭舌帽或解放帽,冬季戴绒帽或皮帽。衣着则由结实耐用向美观漂亮转变。改革开放的20年间,先是喇叭裤、直筒裤、卡腰裤、老板裤、蝙蝠衫十分流行,后是各种夹克、西装、裙子非常普及,现则时兴皮衣、羽绒服、保暖内衣、高档西服等。城乡居民穿皮鞋已十分普遍,中青年妇女大多穿中、高跟皮鞋。穿补丁衣服者在行人中已极为少见。历史上,华池民间的服饰,粗糙而显古朴,简单而见传承,传统服饰主要有帽、衣、鞋袜3类19种。
帽
瓜皮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状,其质料为绸缎和布料,颜色多为黑,夹里用红布。此种清代沿袭下来的帽式,除少数老者戴之外,社会上已不多见。毡帽用羊毛擀制而成的一种圆帽,用以御寒,今已少见。皮帽俗称“火车头帽”,以狐狸、兔子、羊羔皮等制作的帽子,前有护额,左右带护耳,用以御寒。孝帽用白布缝制的帽子,用以丧事。兔儿帽用各色毛线编织而成的形若小兔的帽子,为小孩冬季御寒所戴。
服式
大襟子亦称“全襟子”、“满襟子”,是一种将纽扣缀在右侧腋下的上衣,保暖性能好,现多被淘汰,仅在农村老年妇女中偶见。夹袄以上好布料或各色绸缎制作的双层春秋上衣。夹夹即坎肩,一种用以春秋时穿的对襟、斜襟或套筒式棉背心。皮袄将生羊皮用皮硝、糜面等鞣熟刨光制成的毛在里、皮在外的御寒服装,有长、短和挂面与否之分。长者称“皮大氅”,短者称“皮滚身”;不加布面的称“净面皮袄”,外挂布面的则为标准皮袄。毡袄用绵羊毛擀制的一种防寒、防潮上衣,农人多在放牧时穿,有避雨雪之作用,亦用于垫衬背负硬质重物。肚兜肚兜也叫“裹兜”、“裹肚”,是一种两层布缝制而成的腹部御寒衣物,约尺许,近菱形,上连布带挂于脖颈,中缀布条系于腰间,下部带兜,可盛物,表面多绣花、鸟、虫、鱼等,玲珑可爱,尤以绣有蝎子、蚰蜒、长虫、蟾蜍、蜘蛛等5种动物的“五毒”兜最为驰名。农村孩童多用,据说有避邪、防虫的作用。
鞋袜
猫头鞋将鞋头制作成彩色猫头状,亦有绣成老虎头形状的,称“虎头鞋”,为小孩所穿。绣花鞋在绸缎鞋面上刺绣美丽的彩色花卉,多为青年妇女或少女所穿。如今农村女孩结婚时仍穿红色绣花鞋,称“上马鞋”。双梁鞋从鞋尖至鞋口,用皮料或布料包裹线芯子做成双梁状的布鞋,今仅见于老人和小孩冬季御寒所穿。草鞋以针金叶、冰草等编制的鞋子,现已少见。毡鞋用绵羊毛擀制的暖鞋,可绱多层布底或皮底。鞋筒齐脚面者称“毡窝窝”,齐小腿者叫“毡靴”。毡袜以绵羊毛擀制的袜子。布袜以白布缝制的半高筒袜子。毛袜用当地绵羊毛线手工织成的袜子。
铺盖
华池民间,旧时啼饥号寒者多,缺铺少盖之家十分普遍。陕甘宁边区时期,这种状况始有改变。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人的铺盖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人家盖上了绸缎被子,铺上了舒适的褥子、毯子和床单。华池民间长久使用的铺盖主要有6种。绵毡用绵羊毛擀制的炕上铺垫物,厚约1厘米,4尺×6尺的叫“四六毡”,3尺×5尺的叫“三五毡”,能防潮保暖,且美观适用。沙毡用山羊毛擀制的炕上铺垫物,亦分为“四六毡”、“三五毡”,一般铺在绵毡或褥子下面,较绵毡粗糙,但防潮及耐用性能强于绵毡。狗皮褥子用狗皮制作的褥子,可防潮保暖。狼皮、獾皮、豹皮等亦可制作褥子,各种皮褥子今已少见。苇席用芦苇茎秆剖开压平编成的席子,多用于土炕铺底。本县早年无制苇席原料,均由南部邻县贩运入境。毛褐被用上等绵羊毛捻成细毛线而织成的布叫“褐子”。用褐子作被面,土布作被里,中絮棉花或羊毛即成毛褐被。50年代后期,本县民间已罕见。软毡被用绵羊毛擀成软毡胎,加被里被面即成软毡被。50年代后期,本县已极少见。
打扮
饮食
行旅
华池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早年农家必豢养毛驴或骡子、马,外出乘骑为一大用途。当地有“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走路靠驴子”的俗语。50~70年代,农村经济条件虽有改善,但也只是少数人有财力购买自行车,多数群众外出依然乘骑毛驴或骡、马。80年代,本县交通事业突飞猛进,公路遍及乡村,自行车在农家已十分普遍。90年代,摩托车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小型农用三轮车成为乡村群众运输和代步的主要工具,出远门则搭乘日间班车或夜间卧铺车。现已有极少数个体户购买私人轿车,但多用于联系生意。旧时,华池人外出常找亲戚或不相识的农家投宿,称“站店”。现人们外出旅行办事,多投宿宾馆、饭店、旅社或客栈。华池人出行时,一般要“看天色”预测天气,俗谚:“早韶(早霞)不出门,晚韶(晚霞)行千里。”若天气不好,多不远行。华池人出行问路要下马、下车,视其年龄、性别,然后尊称对方“老人家”、“大叔”、“大妈”、“师傅”、“老嫂子”、“大哥”、“大姐”、“兄弟”等。
用具
第四节方言
华池自古地处边关,为多民族杂居区,后因边防之需,历史上曾多次从中原等地移民补充华池人口,近代则不断有陕北农民迁入,使境内人口构成变得十分复杂。全县127684人,方言分为西北、中南、东北三片。西北片包括乔川、元城、白马、怀安、五蛟5乡,32063人,占全县总人口25.1%;中南片包括悦乐、温台、柔远、李良子、上里塬、王咀子、城壕、定汉8乡镇,66073人,占总人口51.8%;东北片包括山庄、林镇、南梁、紫坊畔、乔河、庙巷6乡,29548人,占总人口23.1%。其中西北片和中南片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声母韵母相近,单字调和连读变调不同;东北片人口多为陕北移民后裔,方言属于晋语。
方言音系
西北片方言声韵调
(一)西北片方言共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4.见系二等的少数字,读为[kk‘x]声母,与开口呼韵母相拼,如“瞎街解鞋杏”。5.云母字“荣”、以母字“容蓉镕”读为零声母。(二)西北片方言共有32个韵母,不包括儿化韵:
如上韵母在属字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三)西北片方言共有4个单声调,古入声字的清音和次浊字归阴平,全浊字归阳平:
中南片方言声韵调
(一)声母和韵母:中南片方言的声母和韵母与西北片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二)中南片方言共有4个单字调,古入声字分派特点同西北片方言:
中南片方言的连读变调和西北片完全不同,而且显得比较复杂,变调发生在阴平、阳平字作前字的时候,语法结构对变调有明显影响。共有5种情况:1.阴平+上声,前字由[51]变读为[21]调。例如:
2.阴平+去声,如为主谓结构,连读不发生变调;如为并列、偏正、动宾、补充结构,前字由[51]变读为[21]调。例如:
3.阳平+阴平,如为主谓结构,连读不发生变调;如为并列、偏正、动宾、补充结构,前字由[24]变读为[21]调。例如:
4.阳平+上声,如为主谓结构,连读不发生变调;如为并列、偏正、动宾、补充结构,前字由[24]变读为[21]调。例如:
5.阳平+去声,如为主谓结构,连读不发生变调;如为并列、偏正、动宾、补充结构,前字由[24]变读为[21]调。例如:
东北片方言声韵调
(一)东北片共有24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二)东北片方言共有43个韵母,不包括儿化韵。
4.东北片方言中的儿化韵与北京话一样,是词缀“儿”与前一音节结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音节的韵母带有卷舌色彩,但该片方言中的儿化韵比北京话少。例如:
(三)东北片方言共有4个单字调,平声不分阴阳,入声为独立调类:
大部分古平声字读为一个调类,无阴阳之分,都读为[24]调。例如:方=房,天=田,昏=婚,胸=雄,师=时,梯=题,回=灰,欺=期,烟=盐,风=冯,清=晴,初=锄,先=闲,春=唇,偷=头,弯=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古平声浊音字读为[224]调,有别于[24]调,例如:翻≠烦,糖≠汤,狮≠时,飞≠肥,桥≠敲,皮≠披,衣≠移。二字组中的情况也是这样,大部分古平声字不分阴阳,例如:田荒=田黄,红汤=红糖,粮优=粮油,进川=进船,放烟=放盐,好欺=好棋,枪高=墙高,掏干=淘干;但是少部分古平声字阴阳有别,例如:鸟飞≠鸟肥。东北片方言中有轻声词,即词的后一个音节读得又轻又短,失去了原来的调值,与西北片一致。东北片方言中,二字组连读变调表现形式只有一种,即两个上声相连,前字由[21]变读为[24]调,与平声调值相同。例如:
西北片方言同音字汇
本字汇仅收录西北片方言单音字。字汇根据西北片方言韵母、声母、声调的次序(见上文)排列。例字里,用“~”代表本字;又读、文白异读等一字多音现象在字的右下角用小号字注明;四声分别用数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