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专业2051班张昊、张雪峰、林博三位同学的名字使夏季的锦城充满了感动,三位大学生在小凌河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被社会广为传颂。2007年7月16日,三位同学从激流汹涌的河水里挽救了一个十三岁少年的生命,他们托举了一个生命的太阳,然而风华正茂的张昊和张雪峰却燃尽了生命的火花,把自己的年龄永远定格在21岁。
有人说人生如歌,三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在这个夏季用勇气甚至生命演绎了青春的华彩乐章。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天
2007年7月中旬,锦州市连续降雨,小凌河河水陡涨,水流湍急。在太和苗圃小刘屯附近水域,小凌河形成了一片阔大的水面,然后向东一个急转弯儿后一路向南,抵达西大桥。这一片水域原来是采沙场,河底有很多三四米深的采沙大坑,水面看似平稳,但暗流汹涌。
2007年7月16日下午,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专业2051班学生张昊、张雪峰、林博放暑假没有回家,准备利用暑假进行专业实践和勤工助学。当他们走到锦州小凌河边时忽听一声惊呼“救命”,13岁的少年杨鑫彤不慎落入水中。杨鑫彤掉入水中后,立即被水冲走。张昊、张雪峰、林博三名同学在河水中拼命追赶,全然不顾自己安危,只顾奋力营救孩子。张昊一看在河里奔跑比较吃力,就跑上岸边,沿岸追赶至杨鑫彤的斜前方时再度下水,和张雪峰一起凭借1.78米和1.88米的大个头将少年向岸上托举。由于连日降雨,平日此处水位并不深的小凌河,河水陡涨,水流很急,水深处达4米。小个子的林博最先被河水吞没,在挣扎中他抓住了河边的草爬上岸,顾不上缓口气儿,也全然不顾自己刚才就在死亡线上的危险,马上向河中的那三个人跑去,又再度下水将孩子拖上岸来实施急救,然后再返身去救两位同学,而此刻,张昊、张雪峰已经拚尽了最后的一丝力气,被急流吞没,英勇献身。
锦州市公安、消防、特警和葫芦岛海军基地的官兵及锦州市冬泳协会和刘家村村民的全力营救也没能留住两个花样年华的青年;亲人的呼唤,学校师生的牵挂也没能让两个青春年少的孩子回到思念他们的人中间。那个同学们心中“没的话说”的好班长,老师眼中“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好学生”;那个成熟稳重??才华横溢,让同学们信赖的“大个儿”就这样悲壮地走了。
舍己救人事件发生后,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三位同学,三位同学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舍己救人的一瞬。当我们探究起他们,让人感动更多的是他们在细节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体现的对待生活的那份真诚和爱……生活中的他们富有理想、勤于奉献,乐观豁达、善于体谅,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奉献、爱、坚韧、责任和理想,从中使我们感受到了三个奋发有为的青年的灵魂,三个有梦的大学生的灵魂,三个有责任感的勇敢的灵魂……
奉献点亮生活
2007年7月16日,在寻找张昊的现场,张昊的父亲说,我太了解他了,在那种情况下,我的儿子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他一定会救人的。知子莫若父!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三个都不会退缩。了解了他们的为人,你也会得出相同的答案。奉献,贯穿了他们的生活。当我们分析三个人英雄壮举的成因时,奉献是原因,亦是线索。
张雪峰乐于助人在同学中也是出了名的。同学有事找他,他总是有求必应,就算再难办的事情,他也会尽力帮忙,让人感觉他从不会拒绝人。同学病了,找他帮忙买药,他马上就骑车去买。换季的时候,同学没有衣服,他主动把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放到同学的床上。寝室里8个人,值日时每天一个人,一周还剩一个人。张雪峰说“我是第八个,就每天值日”。说得轻松,做起来也不含糊。经常早晨同寝室的兄弟们还没起床,他已经在打扫卫生了,等值日生起床他已经都打扫完了。张雪峰的吉他弹得不错,同学慕名向他请教,不论是谁,他都认真地教。一遍不会,就两遍,有时得教好多遍,学的同学都不好意思了,可他从来不嫌烦。有的同学主动提出要交点学费,被他坚决地回绝了。一次,暑假考试前夕,对面班级一个素不相识的同学,说他班的门锁坏了,请人帮助修理,张雪峰毫不犹豫地就去帮助修理。天气闷热,雪峰汗流浃背。面对同学的道谢,他只是摆了摆手说“没什么,只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同学们说,“大个儿”太实在。暑假考试前,张雪峰观察到林博经济拮据,没用林博开口,他主动给了林博100元钱,那钱是他从姑姑给他买手机的钱中省下的。
他们不仅在学校先人后己,乐于助人,在校外也一样。张昊的同乡说,在回家的车上看见老人或者行动不方便的人他总是主动过去帮他们拿东西。有一次,为了给一个远道的乘客让座,他一直站到家,而火车到他家大约要5个小时。一次,林博和同学走在路上,马路中间有块大石头,谁都没在意,林博捡起了那块石头把它放到了一个行人很少经过的地方。同学问他“捡它干嘛?”他说“在马路中间多危险,要是人或车不小心撞到出事故怎么办?我也不费力,举手之劳”。寒暑假时,张雪峰和老乡一起回家,他都主动帮老乡买票,帮老乡拿最重的行李。
集体是他们心中的家
雪峰是寝室长,尽管这个职务在别人看来很微不足道,但他却对本职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作为寝室长,他非常讲究工作方法,学校的一些活动,寝室里有的同学有抵触情绪,或者想不通,张雪峰耐心解释,他的解释总是让大家不仅能理解,而且欣然接受,干起活来分外卖力气。作为寝室长,他还妥善地协调寝室的关系,寝室的同学和睦相处,亲如兄弟。2007年上学期,他们寝室被评为“优秀寝室”,张雪峰被评为“优秀寝室长”。
班级组织活动,林博总是忙前忙后,根本不用叫,热情地帮助班里张罗,有了他组织者感觉轻松不少。有一阶段,林博发现同学们和一个任课老师沟通不太顺畅,他主动提出作科代表,帮助老师擦黑板、收作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沟通,通过林博的努力,班里的同学上这门课时感觉轻松多了。
从小学到中学,这三位同学都有做学生干部的经历,张昊小学就有帮助学校救火的经历,雪峰和林博爱校、爱班的事情也是一件件……
贫困中的感恩和自强
三位同学的家庭都在农村,家里都非常贫困,三个人上大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加上贷款才够的。为了供张昊上学,忙完农活,张昊的父亲出去打短工,做瓦匠活儿;张雪峰的父母为了供儿子上学两地分居已好几年了。父亲在家附近给人做司机,母亲远赴大连做保姆;林博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左臂,家里贷款10多万元,住的还是土房。家庭虽然很困难,但是他们对生活没有丝毫慵懒和倦怠,把艰难的环境看作是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沃土,自立自强,表现得乐观而豁达。
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三个人都勤工助学,他们三个人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渠道,也当作认识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大学一入学林博就在学校的餐厅做服务员,他还清扫过教室,现在在训练犬基地帮助驯狗。张昊的寝室现在还有一捆报纸,那是他假前从勤工助学的网站领回来的,准备暑假过后发给同学们。他还送过筒装水,做过家教;张雪峰利用自己的特长参加一些有报酬的演出。去年寒假,他还利用假期去大连打工。打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找工作的不容易,工作的辛苦,他们都没有退缩,而且把自强当作人生重要的品质。他们还把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带到了勤工俭学的工作中。张昊发报纸挨个寝室发,从不偷工减料。和同学送水他总是挑最高的楼层,把方便让给同学。朴实的林博负责清扫教室时,早晨和中午他都要定时去看看卫生的保持情况,以便及时清扫。短短的假期打工,张雪峰得到了老板的高度赞扬。
由于家庭环境的艰苦,使得他们比别人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家人的艰辛,更懂得回报。
林博上大学后寒暑假基本不回家,每个假期他都找地方进行专业实践和勤工助学。但是,每年的“五一”、“十一”他都急着往家赶,因为那正是农忙和秋收的季节,他着急回家帮家里做农活。2007年“五一”他在家待了四天,从一进门他就没闲着,整整干了四天。他的同学肖汉和他一起去他家,帮他干活的肖汉手和脚都磨出了血泡,从中肖汉也体味出了林博的勤劳和能干。林博的父亲胳膊没受伤的时候,年年出外打工。小林博从小就帮母亲干活,家务活他什么都干,除了不会蒸馒头,基本的饭菜他都会做,邻居没有不夸他的。2007年开学,林博只从家里带了几百元钱,一直没朝父母要钱,父亲担心儿子的身体,主动给他邮了三百元钱。林博的俭朴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吃饭能省就省,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他落下了胃病。在同学的记忆中他总是那两套衣服。笔者第一次见到林博时,他穿的是一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穿的老式布鞋。
张昊的父母总是告诫儿子,吃得好点,学习累,别累瘦了。可是在学校他不乱花一分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心疼父母。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干点瓦匠活,瘦弱的妈妈每天早起晚睡干农活,钱来得不容易。只要一放假,他就使劲帮家里干活,去地里割草,洗碗,扫地,只要能干的他都干。奶奶从小把他带大,他对奶奶更是孝顺,每次放假都给奶奶买东西,经常逗奶奶开心。让家里人过上幸福生活是他给父母的承诺。回报骨折时给他看病少收钱的医生,回报关心他的老师,也是张昊的心愿。他们寝室桌子里的几把雨伞,记述着张昊生活作风的俭朴,那伞是老生离校时扔在寝室的,张昊捡了回来,刷洗干净留作了公用。
三位同学虽然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同学有病,他们却慷慨解囊,为白血病的同学捐款他们都毫不犹豫,张昊一下就捐出一百元。
生活虽然贫困,但生活因理想的支撑过得丰富而充实。
理想激励人生
进入大学校园后,三个人在第一学期不约而同地都交了入党申请书,张昊在暑假前通过了党组织的考核,组织马上就要发展他为预备党员,雪峰和林博都是入党积极分子。三个人在入党申请书中都表达了立志报国的信念,此次,三个人都用行动表明了对党的忠诚。
张雪峰曾对他的同学说,有理想并能实现理想是一件幸福的事。高中时,雪峰学习架子鼓,他节省生活中的一切开支,筹集学习费用,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步行两三公里去市郊学艺。雪峰原来的理想是上一所艺术院校,但是上艺术院校的费用太高了,出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他放弃了最初的理想。畜牧兽医也不是雪峰报考医学院的首选专业,但是,他很快从专业的转换中调整了情绪。他在日记中曾写到:我目前的目标就是前20名的某一个位置,我也不单单要学习文化知识,我要发展一切能力。他在学业上非常刻苦和上进。如果有专业实习的机会,他都会去参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简陋,他都能苦中作乐。有时实习的地方睡觉特别挤,一般的同学都受不了,他1.88米的大个,腿都伸不开,但他从不说苦。他曾经说过,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艰苦他都能接受,他要求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三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提高政治素质,学习知识,还把它们与锻炼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
张雪峰这个上大学之前学习架子鼓的男生,上大学后又练起了吉他。凭着他的钻劲儿和韧劲儿,他的吉他演奏水平飞速进步。由于他出色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个后起之秀被推举为学校吉他协会的会长。2007年5月份,他发起并组织了“蓝月吉他社”的吉他晚会,他从锦州市的其它高校请来了乐队,还从琴行请来了专业人士,从晚会的策划、组织,甚至到保卫和意外事故的预案,他都策划得妥妥当当,晚会的效果至今还给同学们留下深深的回忆。高中时,雪峰就是学校广播站的站长,他的口才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喜欢文学的林博一上大学就加入了文学社。由于做事认真负责,2007年他被同学们推举为语轩文学社社长。作为社长的林博带领文学社的同学们外出采访、出板报、组织辩论会。他还领着文学社的成员到处拉赞助,增加活动经费,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身为学生干部的张昊,学校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征文比赛他写稿,体育比赛他参加,班级演出缺人他友情出演,篮球、乒乓球他都喜欢,由于他投篮的动作特别,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篮下小青蛙”。
永远的骄傲
儿子离去了,张昊的父亲说“儿子,爸爸佩服你,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张雪峰的母亲说:“儿子,你没有死,你还活在妈妈的心中。妈妈心疼你也觉得值啊!妈妈佩服你!”两位家长的讲话,让2007年7月19日记者见面会现场内外的人都泪流满面。三位可爱的青年不仅是家长的骄傲,他们三个也是我们辽医的骄傲。
2007年7月20日,学校为张昊、张雪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辽宁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张伯威、锦州市委副书记王铁成,锦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迟克举等领导参加了追悼会。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锦州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单位送来了花圈和挽联。辽宁医学院全体院级领导和师生代表6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事发当地的村民和许多市民自发赶来,人们用泪雨和鲜花为英雄送行。
为了进一步弘扬三位同学舍己救人的精神,使英雄的精神长存,学校决定永久保存张昊、张雪峰两位同学座位、学籍;在校内建立张昊、张雪峰两位同学塑像;在校史馆内设立张昊、张雪峰、林博英雄事迹专版;张昊、张雪峰所在班级同学将在校区植一片“英雄林”,纪念两位英雄;学校确定了家访制度。每年7月16日,在张昊、张雪峰两位同学牺牲纪念日,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将到两个家庭慰问,并在全校组织学习和宣传活动。学校还建立了三位同学的事迹宣传网站,在全校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更多的的大学生成长成才。
英雄生命逝去,精神照亮人间。去年,辽宁医学院组织了“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团”在辽宁省高校进行了11场巡回报告,十几万大学生代表深受感动。还随着“辽宁省见义勇为英雄报告团”奔赴企业、学校、少管所等巡讲,所到之处反响强烈。社会各界被三位同学的英雄事迹感动,纷纷慷慨解囊、无私援助。其中包括企业家,政府官员,普通员工,退休工人,有些人的生活也不富裕。很多人捐款后不愿留下姓名,他们说,孩子们为了救人性命都牺牲了,我们这样做是应该的。一位私企老板,送来3万元前,他说不用宣传,企业的钱不好挣但这是该花的良心钱。一名捐款的女职工不留名字不让拍照宣传,她说:我想尽点力,不能让孩子的父母心凉。“一对退休老夫妇只留下名字是”锦州人“,一位月薪只有290元下岗工人,捐出了300元钱。截至目前,学校和社会各界捐款共587241元。这587241元的社会捐助,饱含了理解和赞许,传递着温情和感动,凝聚了正义的呼声和愿望,给人以振奋和激励。
今年,辽宁医学院纪念英雄的专网”青春华彩“网站点击量逾万人,网友纷纷留言,对三位同学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网友们留言说:“张昊、雪峰你们不会孤独,我们会一直站在你们的身后。”今年的清明节,千余名大学生来到了张昊、张雪峰的雕塑前,用一片鲜花缅怀英雄、向英雄致敬,面对英雄发出了立志成才的铮铮誓言。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以及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张昊、张雪峰、林博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同学、乐于奉献、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国家等精神,体现了新时期优秀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三个人用无私大爱所铸造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舍己救人的行动给社会传送着无限关爱和温暖,他们的人生价值,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他们也是辽医永远的骄傲,辽医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他们的精神也将在辽医一代代薪火相传。张雪峰的日记中抄录了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他们以燃烧的青春作证――大爱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