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记不得那是哪一年的春节了,饭后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着动画片,尽管那是台黑白电视,但依然看得十分专注。忽然表姐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方方的机器,对着电视机操作了一番,就把我喜欢的动画片给弄没了。看着满脸写着不高兴的我,她从机器上拆下一个方方的板子递到我手里,噼里啪啦按了几个按键,随后黑白电视上就出现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画面。那并非电影,也不是电视剧,更不像是动画,那是我接触的第一款电子游戏,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款游戏叫做《冒险岛》。
由于年纪实在是太小了,连规则都听不懂,其他人让我按哪个按键,我就一门心思只按那个按键,颇有“熊瞎子掰苞米”的味道。虽然我完全没有感受到游戏带来的任何乐趣,但看到屏幕上的小人服从我的指挥,时不时还能将大家逗笑,于是我就对对游戏产生了兴趣。
多年之后,父母给正在上学的老哥买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在我们走出店门的时候,我看到满地的橙色卡带,店员说这些是游戏卡,可以插在游戏机上玩游戏,我就有点心动了。父母也看懂了我的心思,同意我挑选两张卡带,一张是带有《超级马里奥兄弟》的32合1卡带,另一张则是带有《冒险岛》的63合1卡带,这是我童年印象最深的两张游戏卡带。
在之后的日子里,因各种机缘巧合接触了很多游戏卡带,我开始思考这些卡带的共性,我发现一张卡带的游戏数量在8以内,基本就不会遇到重复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的质量都比较高。4合1与3合1的卡带总是放在橱窗中非常显眼的位置,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对这样的卡带十分青睐,将其称之为“好卡”,显然我最初购买的那两张卡就不是好卡。谁要是有一张1合1的卡带,那绝对是无敌般的存在,放在今天可能相当于拥有一台玛莎拉蒂吧。虽然比喻有些夸张,但当时给我的感觉的确如此,我从来没有持有过1合1的卡带。(强调一下,这里是指黄卡橙卡,其他颜色卡带以后我会单独讲)
N合1卡带的秘密
卡带的选购还是比较有学问的,如果不知道里面的门道,很容易买到一些质量较差的卡带。挑选卡带无非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方面1:游戏名称
那时候电脑和网络没有普及,游戏杂志也鲜有耳闻,有些游戏的英文名在不同人的翻译下有着不同的中文名,所以大家对游戏的名字很难达成统一。比如现在常挂在嘴边的《最终幻想》,曾经还有《太空战士》的叫法;潜入类游戏鼻祖《合金装备》也被翻译成《燃烧战车》;就连最知名的《超级马里奥兄弟》,我敢肯定有人不知道这个才是它的正式名称,而是把它叫做《超级玛丽》或者更通俗的“采蘑菇”。
那时候很多狡猾的电玩老板会将一些游戏的名字故意改成其他知名IP游戏名字,随便追加个数字当作是新作来卖,以此来忽悠广大玩家。反正那时候获取信息困难,很难验证游戏开发商是否真的发行了某款游戏。例如比较知名的《水上魂斗罗》,其实原名叫做《赤影战士》;再如以难著称的《空中魂斗罗》的原名叫做《最终任务》;我小时候玩过一款叫做《沙滩魂斗罗》的游戏,差不多二十年后我才在偶然情况下发现它的真名叫做《霹雳神兵》;可以看到这些游戏都是在强行蹭《魂斗罗》的热度,不过这也不能怪游戏厂商,毕竟人家也不知道国内会这样做。
即便是真的开发了正统续作,名字仍然可能被乱改一通。比如《魂斗罗:力量》并非山寨同人版本,真的是官方推出的一部比较另类的作品(4个角色可选,枪械各不相同),到了国内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魂斗罗6》。事实上所谓的《魂斗罗1》就叫《魂斗罗》,《魂斗罗2》的正式名称是《超级魂斗罗》,官方根本就没有按照数字命名,连3,4,5代都没有,怎么突然就冒出了6代,我至今都不太明白。
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想要确定一款游戏,不仅要从名字上核对,还要从游戏内容上核对。有太多游戏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大人对游戏了解不多,小孩又不认识几个字,能忽悠一个算一个,反正绝大部分人也根本没法验证,只要游戏卡带能正常运行,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方面2:游戏封面
虽然那时候游戏画面不怎么样,但是卡带的封面是要多华丽有多华丽,而且同一个游戏在不同卡带上还有着不同的封面,写实的、抽象的、二次元的,各种花里胡哨的封面齐上阵,目的就是为了看着“炫酷”。等回到家看到游戏画面,“我的天,这是啥,实际画面跟封面完全不一样”,这种差距就如同我跟你说我长得像吴彦祖一样。不过那时候大家对此也习以为常,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喷哪款游戏封面欺诈,游戏缩水什么的(确实该喷,不过我就点到为止吧)。
有的电玩店比较良心,柜台上放着电视和游戏机,顾客可以先试着玩玩游戏再决定是否购买。有的没条件试玩,一旦遇到完全没有听过的游戏,就只能通过名字和封面来判断是否好玩。上面提到游戏名字本来就是个坑,如果再碰上没有听过的名字,那就只能通过看封面选购听天由命了。如果你问老板这游戏是否好玩,老板会给你大致形容一下游戏的玩法,像极了如今我给其他人介绍游戏时的样子。我曾经为了《雪人兄弟》让老爸花15元买了一张3合1卡带,剩下的《忍者神龟3》倒是非常经典,就是《泡泡龙2》让我真心觉得亏。
方面3:游戏数量
“硬件是有极限的啊”,芯片的容量就那么大,每个游戏的体积也是固定的,能装几个游戏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那重复游戏是怎么回事呢?从游戏程序方面解释,在游戏开始时都会为各种变量赋值,不同数值会影响游戏的初始状态。例如《魂斗罗》使用30命秘技,就可以将life(生命)从3赋值为30;《超级马里奥兄弟》可以在初始界面切换世界1中的4个小场景,其实就是改变了stage(关卡)的值;那些重复的游戏,本质上就是对同一个游戏赋不同的初始值而已,所以容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不过现在市面上看到的那些卡带,都已经使用了大容量的材料,小小的储存卡都能有几十G的容量,这样一想,一张卡带容纳所有FC游戏都是非常容易的事了。
正版卡与盗版卡
虽然大家都玩过FC游戏,但可能只有极少人知道正版卡与盗版卡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我们小时候玩到的绝大部分游戏都是盗版游戏,就连小霸王都是FC红白机的山寨货。正版游戏一般是指日版,而盗版通常是美版。区分正版卡与盗版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方式1:外包装
正版卡带除了卡带本体外,还有包装盒、塑料盒、说明书、注意事项、卡片等内容,这看起来就像买了一台新的电子产品一样。而国内购买的盗版卡带,大部分就直接买了个本体,最多附带个卡槽的盖子。国内大部分盗版卡都是黄色或者橙色,所以也被称之为黄卡游戏(别想歪了),正版卡带颜色就各式各样了。至于判断外壳形状并不靠谱,毕竟卡带里面就那么一个芯片,外壳是圆的还是方的都无所谓,并不能用来判断是否是正版还是盗版。
方式2:游戏数量
大部分正版游戏都是一张卡带仅有一款游戏,这是因为不少游戏都是第三方游戏厂商开发的,将不同开发商的游戏放在一张卡带里面售卖,显然是赔本的买卖。再说当年任天堂对第三方游戏厂商的政策还是非常霸道的,销量差就由开发商自己承担后果,如果把多个开发商的游戏放到一起,销量好坏是谁的责任可就难说了。不过倒是有开发商将自己旗下的游戏打包成合集放到一张卡带中售卖的,这种属于特殊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虽然说正版卡带一般只有一款游戏,但并不是说凡是只有一款游戏的卡带就是正版,在FC时代后期,出现了可以记录存档的游戏卡带,芯片中内嵌记忆电池。无论是正版还是盗版卡带,都可能出现只有一款游戏的情况。
方式3:游戏内容
正是因为卡带的容量和游戏体积的关系,导致盗版和正版(美版和日版)可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例如《魂斗罗》的日版卡带容量是美版的两倍,自然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日版《魂斗罗》是有剧情动画和大地图的,美版因为容量问题都被删减掉了,这也是很多人吐槽《魂斗罗》没有剧情的原因所在。除此之外,日版由于容量更大,在画面表现方面也更加出色,第一关的树叶可以随风飘荡,第五关的雪花可以漫天飞舞。国内路人皆知的《魂斗罗》秘技就是指30命秘籍,实际上日版还有选关和选背景音乐的秘籍。(欧版的角色都是机器人)
如果你觉得这些差异影响不大的话,那么不妨再看一些例子,《赤色要塞》和《绿色兵团》这两款游戏的日版和美版在关卡上都有差异;《忍者龙剑传》系列的日版和美版不仅剧情不同,难度也不一样;《双截龙2》在GameOver后能不能接关都是由版本决定的。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突然觉得童年错过了很多游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