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炉内,温度升到900℃,一具200斤的尸体,不到50分钟就化为灰烬了,真的让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火葬已经成为当下殡葬模式的主流,每个人去世后都要经历火化,那么高温下的遗体,烧成骨灰后,基因去哪了?如果消失不见,会不会出现断代的现象?火葬还能继续全面实行吗?
关于基因
几乎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NA,它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基因就是DNA的片段。
基因携带着遗传密码,决定了我们长什么样子,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体现了生物传宗接代需要依靠基因。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和父母很像的原因。
所以基因的载体是细胞,所以当细胞死亡时,基因也会随之消亡。
那么火化后的骨灰中,是否存在基因呢?
我们在研究基因是否存在骨灰里之前,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火化所需要经历的流程。
遗体放入火化炉后,一般使用柴油进行燃烧,炉内温度最高可达到900℃,点火30秒后,温度会迅速上升至400℃,毛发衣服全部被烧光。
首先,遗体会快速发生膨胀,然后通过气管排出肚子内的胀气,这时遗体就会发出“啊”的一声,仿佛是在求救一样,但是在殡仪馆上班多年的火化师看来,这样的场景已经见怪不怪了。
其次是皮肤,失去了衣服保护的皮肤,赤裸裸地暴露在火焰中,刚开始会出现红斑、水泡等反应,但是随着温度升高,皮肤就会慢慢从遗体上脱落,露出肌肉组织。
如果遗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那么在燃烧时,水分就会不断地蒸发,导致遗体表面肌肉伸缩,这时遗体就会在火化炉内发生移动,会让大多数人以为遗体坐起来了,其实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整个火化过程,全部是自动化操作,在炉子外面用按钮就可以控制火的温度,所以很多人认为遗体在火化过程中,火化师会使用钩子翻转,其实是发生在早期,火化设备不先进的时候。
遗体在火化时,体内的水分、脂肪、蛋白质,都被熊熊烈火燃烧殆尽,所以骨灰中只剩下了一些无机物,例如钙、碳、磷等,就连基因的载体细胞也早已死亡,所以骨灰中的基因也不复存在了。
那么基因消失后,是否影响未来人类基因研究?
在古代,人们讲究“入土为安”,去世后会进行土葬,这也对基因形成了很好的延续性,当现代考古学家,挖掘到古代坟墓时,就可以通过棺材内的骨头研究。
那么当下,去世后都会选择进行火化,骨灰中的基因又被大火烧尽,会不会影响到以后,科学家对古人基因研究呢?
再加上殡葬改革,古人流传下来的传统土葬法,由于占用耕地资源、铺张浪费,被禁止使用了。火葬成为了替代土葬的首先,通过全面推广使用后,才发现火葬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首先是,逝者“尊严”的问题,很多网友觉得,火葬时必须要经历火化,而火化后的遗体,变成了一捧骨灰,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更是和大多数人期望的“入土为安”产生冲突,也缺少一定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占用土地问题,火葬推行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拒绝铺张浪费,可是在很多地方,人们实行火葬时,尽管火化了遗体,但是依然会把骨灰装在棺材中,进行厚葬。土地占用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土地没有节约反而还带动了墓地业的快速发展,就以上海为例,房价已经是位于全国前列,而墓地价格却远超房价4倍,更有一些陵园还联合了当地银行,推出了“墓地贷”项目,一块墓地最高能贷20万,“天价”墓地成了奢侈品,上半辈子还房贷,下半辈子还墓贷。
最后就是环境污染问题,遗体在焚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毒气,主要是由于在90年之前,是利用银汞合金补牙,而水银遇到高温,就会造成有毒的水银蒸汽,漂浮在空气中,如果不幸吸入体内,就会引起口腔炎和肠胃炎,严重的还会出现呼吸衰竭等反应。
火化需要大量的柴油来助燃,这与我们提倡的低碳减排,显然是背道相驰的,一具遗体火化时,所需要的电力、燃力,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800公里的损耗。
火化场工作时,还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对环境造成了直接的危害,每天中国大约火化4.1万具遗体,随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惊人,也间接地造成了气候变暖。
火葬危害巨大,难道就没有不需要火化的殡葬方式吗?
深埋土葬法
“深埋土葬”就是继火葬之后,出现的一种绿色生态葬,吸取了火葬和传统土葬的缺点,更加注重了绿色发展理念。将逝者的遗体放在可以降解的棺材中,埋入地下深处,不设立墓碑,也不用圈坟。
多年之后,地下的遗体和棺材就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行分解,变成有利于泥土的化肥,这样既不影响土地耕种,也不危害环境。也满足了人们“落叶归根”的需求。
冷冻葬
冷冻葬,又称“冰葬”,也是为了避免火化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殡葬法,将遗体存放在零下200℃的液态氮中,蒸发遗体中多余的水分后,遗体就会变得干冷、易碎,再使用高频震骨机,将遗体震碎成骨灰。
再将骨灰放入可以降解的袋子中,埋入地下,2年不到,骨灰和包装袋就分解成有机粉末,被土壤吸收殆尽了。
这种方法对比于火葬和传统土葬,既不污染也不占地,还降低了殡葬成本,但是目前还没有普遍推广使用。
随着生活质量变好,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殡葬带来的污染尤为注重。不知道这些绿色生态的丧葬方式,在未来能否被广泛接受呢?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