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大半年的颁奖季过去,“一年比一年无聊”的评价声不绝于耳。虽然“寻梦环游记”的好莱坞式动画横扫全球,但也有一些不“合家欢”的口碑动画作品,正在步入观众的视野。
一想到动画片,就提起迪士尼、梦工厂、皮克斯等好莱坞巨头,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全球观众的常态。仅以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为例,这一奖项自从2001年建立以来,就被皮克斯长久占据。在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两家动画巨头融为一体后,近十年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除了2012年工业光魔以《兰戈》爆冷拿奖外,其他年份均由迪士尼皮克斯一手包揽。
好莱坞动画巨头们以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工业流水线生产,为全世界的观众塑造了动画电影的观感:3D手段打造的逼真特效、欢乐可爱的萌系人物形象、以爱与和平为主题的影片内涵。
在3D电影在全球风靡的当下,其他国家由于受到好莱坞动画的影响,也大量地生产出“美式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然而,比起迪士尼庞大的工业化生产,其他国家的作品往往难以匹敌,国内不少3D电影,都在邯郸学步的路上中途夭折,院线一日游后销声匿迹。
随着中国及全球市场的不断成熟,对影片质量有更高要求的成熟观影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好莱坞风格的优秀动画,也开始出现在中国观众的面前。
回归传统的2D风格动画
2D动画在许多年前也曾经属于好莱坞的主流商业模式,但随着特效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展现模式在好莱坞电影市场上逐渐消失匿迹,早在2004年拍完《母牛总动员》后,迪士尼宣布这是最后一部手绘2D动画,并解散了曾给公司带来无尚荣光的传统绘画部。
2D动画电影的票房,不敌3D电影,在科技的浪潮退居边缘地位,这是文艺审美败给商业浪潮的实例。3D动画电影在全球的高票房也验证了这一点。但不得不提,在向商业妥协的同时,迪士尼也放弃了一批文艺风格的观众:具备自身审美的,希望在电影中一窥人性和艺术价值的成熟观众。事实上,在小荧幕和亚文化的圈子里,2D形式动画仍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正是在动画市场上,与好莱坞商业动画抢一杯羹,日本和欧洲动画产业大都另辟蹊径,以迥异画风,开辟独特的本土受众群体。
同时,由于中国“二次元”文化的发展,日本动画电影虽然属于亚文化领域,但优秀的影片,仍然能在中国影市上赚一杯羹。2016年《你的名字》在国内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突破5亿票房,正是有“新海诚”做招牌。
相比之下,同出于欧美文化圈的欧洲动画电影,大多画风绮丽、主题文艺,与好莱坞电影经纬分明。国内几年引进的欧洲动画,正是因为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才得以吸引观众目光。
近年来引入国内的欧洲电影,几乎都拥有与众不同的手绘元素。手绘元素在画面中可以最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和风格追求,因此虽然这一模式不再被商业大规模运用,但仍然是艺术电影中不可取代的创作风格。
去年在国内上映的《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正是世界首部以手绘油画制作的动画长片,将电影变成流动的画作,展现了梵高之死这一艺术史上的经典故事,这部以梵高为主角的动画电影,倚靠独树一帜的审美优势,成为2017年国内最受好评的动画电影之一。而本月即将在院线公映的《大坏狐狸的故事》,也以别出心裁的手绘水彩风格,展示了一段充满童趣的农场动物童话。
小成本、艺术倾向浓厚的动画影片,固然不能与迪斯尼巨头的3DCG动画比拼票房,但由于成本不高,在故事性和观影风格上又提供了更多丰富的选择,往往在市场上会收获良好口碑,起到了挖掘动画电影潜在受众的“先锋”作用。而对于国内的动画电影来说,与其在迪士尼的动画风格身后邯郸学步,试图以小成本的制作,挖掘更具有新意的创作方向,也不失为一种顺应市场的选择。
成人化+现实题材的故事主题
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商业成功,为全世界都树立了标准化的模板: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而这一标尺,令不少动画电影都过度偏向低幼观影人群。于是,暴力、冲突等情节一旦出现在动画电影中时,就会听到“动画题材就应该适合小孩子观看”的反对声音。
正在上映的《比得兔》引发的讨论风潮,恰好反映了这一点。在片中,兔子、小猪、刺猬等动物占据了人类生存的住宅,当不由得令人对动画电影产生质疑:从什么时候,我们规定了兔子一定是庄园的主人?既然人类和兔子的生存环境是共享的,为什么面对过度侵犯人类空间的兔子,我们不能将其赶出去呢?
这正是多年来好莱坞为观影群众所构建的思维模板:兔子、猫、狗等宠物,在CG和特效工业的打造之下,变成了爱和正义的化身。相比之下,合理维护自己生活空间的人类,反倒成了被指责的反派形象。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冲突,被简单地概括为“暴力”“恶俗”。似乎动画电影一旦出现了非合家欢的场面,观众就得捂住孩子的眼睛。
影片中大量战乱、暴力情节,对于14岁以下的少儿观众来说,未免有些少儿不宜。但动画片教育的功能,不应因为题材就被直接抹杀,从而沦为消费市场上的廉价娱乐品。
比起战争题材电影,动画电影本身就具备着“教化青少年”的作用。而好莱坞裹着糖衣的“爱与正义”,不过是一锅不疼不痒的鸡汤,欢歌笑语,在教化层面上远不能达到启迪的作用。但真正如《红海行动》这类将血腥直接放到银幕上的电影,对于青少年来说,又未免也有些太过残酷。
《养家之人》这类动画电影,可算是影视作品中,真正能为青少年们补上“战争”这一课的电影。影片中阿富汗女性生存的不易,随时随地可能面临的死亡威胁,和带着浪漫色彩的宗教传说,以轻盈的展现姿态,为幼小的观众娓娓道来一堂关于“战争”的课程。而对于成年观众,电影在人权和宗教的深度思考,也并不输于以死亡和战争场面为卖点的真人战争大片。
而2月柏林的开幕片《犬之岛》,也是一部充溢着沉重色彩的动画电影。这部电影被背景放在了20年后的未来社会,12岁的小男孩小林边独自前往“垃圾岛”寻找爱犬,并率领狗狗们反抗统治者。影片以小狗的视角,洞穿了未来世界中那些关于军国主义、环境保护的阴影。
难以否认,自从皮克斯在1995年制作出《玩具总动员》,一手开创了3D动画后,迪士尼皮克斯和梦工厂,已然成为动画领域的头号玩家。但动画的诞生已有百年,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合家欢电影外,动画领域还有更多的艺术形式和市场,留待创作者来不断挖掘。而国产市场上近年来,也不乏《大世界》、《大护法》这类勇于试水的“先锋军”作品。相信未来,国产动画领域也能借着新风向,打造出本土化的动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