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廊桥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廊桥的概念和分类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桥梁工程》中对廊桥进行明确的定义:“在桥面以上立柱构顶,桥面形成长廊式的走道的桥梁。多修建在雨水丰沛地区的木梁桥上,既可供行人休息避雨,又能防止雨水直接渗入木梁导致桥面过早腐烂。在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存数座。”。
廊桥可以分成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等几种类型,其中以采用编梁技术与榫铆连接的木拱廊桥建造工艺最为顶尖。
二、中国现有廊桥分布及特点
第一,分布严重不均。南多北少,浙闽廊桥数量上占全国廊桥一半以上,其次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交界的山区;
第二,种类多样,造型丰富。从最简单的木平梁廊桥,到八字撑,再到高级的木拱廊桥,以及石梁廊桥和石拱廊桥,种类多样。
第四,以泰顺、庆元等为代表的浙闽木拱廊桥结构独特,技术高超,保存完整,在中国乃至世界廊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廊桥中,木拱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木拱桥已为数极少,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只在浙、闽两省的泰顺、庆元、寿宁等地有所发现,总数仅为100座左右。
三、以泰顺木拱廊桥为例分析浙闽木拱廊桥的世界价值
浙闽木拱廊桥的世界价值主要在于力学结构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和汴梁虹桥结构进行分析,阐述浙闽编梁木拱廊桥的世界价值。虹桥在构造上分为桥台和桥跨两部分,浙闽木拱廊桥从构造上,可以分为桥墩、桥跨、桥屋三个部分。浙闽木拱廊桥以泰顺北涧桥为例进行分析。
(一)汴水虹桥的“编木”结构
汴水虹桥的拱架系统是典型的“编木结构”,汴水虹桥已经没有实物,只是从北宋画家张择端以写实的手法绘制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对一窥汴水虹桥的风采。根据茅以升编著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可知:汴水虹桥为拱坡桥面,桥上不设廊屋,只设栏杆。桥长约
20米,宽约8―9米,桥面上铺木板,木板上铺某种铺料。在桥的宽度内一共并列21组拱骨。21组拱骨共分有二个系统。最外一组拱骨,称为第一系统,是2根长拱骨和2根短
图1:虹桥断面示意图(来自《中国古桥技术史》)
拱骨;再里面一组,称为第二系统,是由三根等长的拱骨组成。排比搭架过去,共11组第一系统和10组第二系统。从力学结构,每一系统单独存在时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于是在二个系统公募的交汇点,设置横贯全桥宽度的横木,全桥共有五根横木。横木和拱骨之间的联结采用捆绑式结构(或用铁件箍扎),横木起联系拱骨,使之成稳定结构和在横向分配活载的作用。如此两个系统组合而成的编木拱架是我国独创的结构桥梁形式。
(二)浙闽廊桥的“编梁”结构
浙闽现存编梁木拱廊桥在结构布置和细节构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技术上是相通的。本文以泰顺北涧桥为例进行分析。
图2:北涧桥实物图
北涧桥基本结构亦为二个系统。第一系统为5根短拱骨,拱骨排成折边形,当地称为五节苗。第二系统为3根长拱骨,当地称为三节苗。第二系统并列9组,第一系统并列8组,最上一根拱骨通过横木,改为9根,两组穿插,唯有顶上的拱骨是同数而互相对齐的。横木两侧开凿以纳拱木梢,称为榫接,联结拱骨。当地称接头横木为牛头,五节苗的横木为小牛头,三节苗的横木为大牛头。第二系统端支点的横木,是端竖排架的下横木,形成
图3:北涧桥构造分析图
一个很好的传递推力和垂直反了到石岸的结构。第一系统的下横木,顶在端柱排架下部,避免两个系统拱骨交于一处集中过多的榫接。斜拱骨直接在大牛头横木上刻圆凿嵌入。水平拱骨以燕尾榫联结。横木上燕尾榫槽,不透梁底。结构闭合后,水平拱骨还可承受桥面载重,起梁的作用。如此两个系统组合而成“编梁”木拱结构主要部分。
桥面梁系统。除中间一段直接支承在第一系统水平拱骨上外,左右尚设桥面系。桥面系9根木纵梁,一端顶住端竖排架上横梁,另一端顶住第二系统上横梁,用较短的9根木纵梁连接大牛头和小袖头,并和第一系统的水平拱骨一起,组成一个从左岸到幽暗联通顶紧的水平支撑。在结构上起到了平衡传递两岸端竖排架后端的水平推力的作用,又起到抵制第一系统,甚至整个结构在偏载作用下产生的侧移。
剪刀撑结构。因为所有拱骨都是并列的,为了避免产生垂直于桥轴方向的侧移,在第二个系统上横木和端竖排架之间设有剪刀撑。第一系统的侧移靠两系统拱骨之间的契木保证,有些则两个系统都有剪刀撑。北涧桥则属于后一种情况。
三角撑。为了防止桥的上下左右偏移,在第一系统两侧架设三根短竖柱组成的小排架,小排架由左右两侧斜撑顶住,一端定在第一系统的横梁上,另一端顶在第一系统下横木上的另一块横木上。这样就组成了防止桥体上下左右便宜的三角撑。
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结,力的传递和共同作用,靠桥面纵梁和小排架,并且桥屋的自重作为压重,而在偏载活载的作用下,杆件里始终是压力,使得整体结构越压越稳固。
由此可知,编梁木拱廊桥结构是在主体构件“编”之后,结合其他构件之间相互的“撑、压、顶”作用形成,该种结构较之虹桥结构更为创新,更具有稳定性。
(三)汴水虹桥和浙闽廊桥的结构差异分析
与汴水虹桥相比,浙闽木拱桥吸收了汴水虹桥的基本结构特征(编木结构),同时亦有一些创新。
表1汴水虹桥和浙闽廊桥的结构差异分析
浙闽廊桥编梁结构的创造,使浙闽廊桥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独立发展且有创新性的桥梁体系,具有世界级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是世界廊桥史上的一个“珍宝”,其创新性、独特性的结构对桥梁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另外,廊桥作为地域传统文化的符号,在旅游开发中也具有较大的观光、科考、度假价值。
参考文献:
[1]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6
[2]李飞.廊道遗产旅游品牌塑造与区域营销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140-144
一、校内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资源的开发。教材资源的开发也可说是教材运用的延伸与发展,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其具有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于“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如八年级的《心灵的关爱》这一课,如果仅仅让学生做一张贺卡,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贺卡交换的方式——让大家把制作设计好的贺卡放在一个大箱子内,让学生们用摸彩的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交换礼物,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们对成功作品的期待而把作业完成好。
2.校园环境的开发。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都有一定的绿化带,校园都有一定规模。因此学校可利用走廊、过道的墙上悬挂学生的美术作品,学校的橱窗也该是学生展览作品的阵地。比如在我们校园橱窗内每学期都有定期的学生优秀美术作业展示。此外,我还要求每个班级设置一个“美术画廊”专门布置展览班级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是相对薄弱的地方,但是学校能提供一些美术的报纸、杂志等也可大大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这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手段之一。
二、校外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走出校园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校外资源应该是美术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这些资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称为软件,就是一些思想的火花、灵感的闪现,使教师能在瞬间捕捉到一些点子进而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第二类,可称为硬件,包括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等。
1.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积累创新的点子。据编写湘版教材的专家介绍,当初他们编写教材时为了能写出优美合理的课例,想出一些宝贵的点子,几乎是绞尽脑汁。但有时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一个场景、一句话……会让你茅塞顿开。
三、美术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影片名的功能特点,介绍了五种翻译方法,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对片名进行分析,采取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意译和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使电影片名形式和电影内容达到统一。
一、引言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各国影片特别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影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其间,英语电影的译制工作队中西影视文化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首当其冲的则是片名的翻译。有人说,影片名好比电影的门楣,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还要简短、新奇,将观众引入门内;影片名又像商品的商标,承担着宣传、推销商片的责任。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特点
怎样的译名才能成为佳译呢?何跃敏认为,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谭宝全先生强调要译出“韵味”。包惠南指出,影视片名的翻译“纪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纪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归纳起来,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的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片名,给观众以美好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为了祈使功能服务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
三、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基本方法
以上谈到了片名的一些特点和功能。为了使片名发挥以上三种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方法。
(一)直译。根据原语和译语的特点,在翻译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原名的内容和形式的直译法,是片名翻译的最基本的译法。直译片名时,译语在形式、意义等方面都近似原语。这是当原语与译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最简单而又最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如,TheSoundofMusic,OntheGoldenPond,LoveStory,ARoomwithaView,CiderHouseRules,WeddingPlanner分别被译为《音乐之声》《金色池塘》《爱情故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苹果酒屋的规则》《婚礼策划人》。
同样,下列中文片名可直接翻译,而且译名保持了原名的效果:
《日出》(Sunrise)《红樱桃》(TheRedCherry)《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theRedLantern)
(二)音译。如果说直译是把原语按字面的意义进行翻译的话,音译则是将原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与语音形式的方法。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多为人所知,翻译之后不会让人费解。应尽量采用已有的定译,不要重译,如:JaneEyre(《简爱》)、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Titannic(《泰坦尼克号》)、Elizabeth(《伊丽莎白》)、Aladdin(《阿拉丁》)。曾在各大影院热映的HarryPotter(《哈利·波特》),采用的就是音译,因为通过原著的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
(三)意译。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就会影响意译的准确传达,不能达到中英文片名的对等。既然是意译,就的意改变片名的语言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文片名所表达的内容。根据英文同名小说Gonewiththe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世佳人》,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乃成功翻译的典范之作。如直译为《飘》或《随风飘逝》,虽无可厚非,却逊色不少。下列英文片名都是运用这一方法翻译的:TheWizardofOz(《绿野仙踪》)、Ghost(《人鬼情未了》)、TheLegendoftheFall(《燃情岁月》)、BestinShow(《宠物狗大赛》)。这样的译例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AllColorsoftheRainbow)、《秦颂》(TheEmperor’sShadow)等。
下面几例都是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本来是应该音译的,但他们并非广为人知,所以也宜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意译:Rebecca(《蝴蝶梦》,本为人名吕蓓卡)、Annatasia(《真假公主》,本为人名安娜塔西娅)、Cleopatra(《埃及艳后》,本为人名克丽奥佩特拉)、《阿虎》(AFight’sBlue,本为一拳击手的名字)。这些译名都是译者在准确理解原名的基础上,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它们贴近影片,传达出影片的信息,较完美地表达了原片名的内涵。
(四)直译加意译。有些片名虽能按字面意义直译,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TheBridgeinMadisonCountry”是一部涉及家庭伦理与婚外恋题材的美国电影,按这一办法译为《廊桥遗梦》,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兼得,其效果远远超过按字面意义翻译的《麦迪逊郡的桥》,更多例证如下:PrettyWomen(《风月俏佳人》),直译《漂亮女人》;Speed(《生死时速》),直译《速度》;TheNet(《网络情缘》),直译《网络》;FirstKnight(《剑侠风流》),直译《第一武士》。
(五)音译加意译。在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的情况下,以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以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这种音译加意译法更为巧妙。如美国动画片Tarzan被译为《人猿泰山》,既保留了主人公Tarzan音译,又突出了其半人半猿的身份,可谓形神兼备。又如:StuartLittle译为《小老鼠斯图尔特》,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RobinHood译为《侠盗罗宾汉》。
四、结语
总之,由于原语和译语的不同特色和各民族的差异,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是一个艰难的再创造过程。片名的英汉互译蕴含着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它还要求译者具有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译者无论采取何法,尽可能翻译出理想的片名。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2.
[论文摘要]电影音乐可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以邓丽君的音乐和她的形象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正是影片《甜蜜蜜》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之密切关系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通常,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二、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总之,一个完美的电影音乐主题的灵感应该首先来自于电影故事文化内涵的启发,来自于电影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性格的影响,应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
三、电影《甜蜜蜜》的个案分析
由陈可辛执导,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97年度十大佳片之一的《甜蜜蜜》是一部典型的运用音乐来表现一个时代文化、一个民族文化与历史特征的优秀影片。这部影片将现代钢琴音乐、双簧管音乐和流行歌曲融为一体,并着重运用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于内地的邓丽君的歌曲来贯穿影片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了李翘与黎小军之间动人心弦的爱情旅程,刻画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独特言行与性格特征,并富有韵味地传达出两个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与矛盾冲突。
在影片《甜蜜蜜》中用钢琴演奏的舒缓优美、恬静动人的乐句,主要是用来表现影片中人物内心美好的憧憬、纯真的思念以及愉快的心灵感受;用双簧管演奏的、具有孤独悲凉、忧郁伤感色彩的旋律,主要是用来表现人物离乡背井的迷茫、生活失意的痛楚、无奈分手的伤感和客死异乡的悲哀;而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则在影片情节发展的过程之中贯串始终,用来表达男女主人公喜怒哀乐的心境与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如果说钢琴主题和双簧管主题注重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那么,邓丽君的歌曲所表现的重点却是人物的趣味、爱好与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姚国强,孙欣.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黄丽群(1971-),女,浙江庆元人,浙江省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摘要]丽水是一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戏曲是丽水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山区学校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该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民间戏曲课程开发民族传统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44
一、浙西南中小学开展戏曲课程状况
1.引入民间戏曲教材,培养戏曲师资
把民间戏曲唱段编辑成音乐课堂辅助教材,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长处与特点选择民间戏曲唱段作为课堂欣赏、演唱或演奏。使这里的孩子成为民间戏曲传承的生力军,他们“背起书包上学堂,扛上道具能上台”,能弹、能唱、能演,浙江缙云县五云镇官店村的孩子们从小就得到这方面的训练,练就了这样的基本功。这里的农民“卸了戏妆能下田,上了舞台能唱戏”,很多家庭都是四代同台或者一家同台演出,全村一千三百多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位演员。这样庞大的演员群体,跟这里的民间艺术氛围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村里的民间“音乐家”杨缙芮的家,就是一个学习乐器的“学校”,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到他家跟他学习打鼓板、弹柳琴、拉二胡、吹唢呐……官店村有个少儿民乐队,有队员40多人,乐队里吹拉弹唱各种乐器有数十种。周末的业余器乐学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执教,还请一些戏曲专家作指导或举办讲座等,缙云县婺剧促进会会长陈子升就是这里的“客座教授”,孩子们很喜欢他,孩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学习各种乐器,快快乐乐地度过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周末。
缙云县婺剧促进会通过向各中小学赠送婺剧曲本、光盘等辅导资料,并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师婺剧知识培训,在培训中要求人人掌握一首婺剧唱段或一种以上婺剧乐器,着力提高婺剧师资力量。
丽水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在2012年5号文件中,倡议各县(市、区)民协、市民协各专委会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走访各院校和中小学校,了解各类学校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和市民协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各大专院校、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共同开设各类民间艺术课程、学习班、培训班、讲座、展览、展演、比赛、创建传承基地等形式,大力培养民间艺术人才。
2.戏曲艺术的传承中人人是教师
以缙云官店村为例,这里的农民(演员)个个都是老师,以前是口口相传的教学,现在年轻的艺术人才把老一辈艺人的演唱记录下来作为教材,在每周的聚会排练中,孩子们与村民演员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在人人当教师的氛围中,民间戏曲在每周二次的排练中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在长期的排练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编辑的当地戏曲教材,课堂外通过各类排演与比赛,使民间戏曲更加丰满。并在各类比赛中积累经验,在获奖中提高兴趣,获得苦练的动力。有报道:2010年一群来自浙西南山区的山里娃,学习之余,一边帮助父母在田里劳作,一边学习吹拉弹唱,在第四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以一曲婺剧摊簧《古村戏韵》从5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更加激励民众对民间戏曲的热爱。
2009年,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和东坑镇长坑小学成为缙云婺剧传承基地,标志着戏曲进入课堂从民间自发到了政府行为的转型。目前缙云县60所中小学校已先后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婺剧进校园活动。长坑小学以人人掌握一件民间乐器为音乐课教学目标;自编笛子达标考核教程,组建婺剧社团,把排练常规化;缙云二中把婺剧经典唱段列入音乐课教程,还将婺剧元素融入到德育、美术、历史、语文等教学中;不定期举办婺剧名伶座谈会、专场演唱会,讲座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校园中寻找几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婺剧小明星”,充分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婺剧文化氛围。
他们用自己的土办法引进戏曲人才,请高师承教,现年74岁的原村支书杨炉福回忆说,解放前请过一位永康籍婺剧大师赵景春,他在这里长住多年,培养了一批婺剧演艺人才,如应汉波、杨保兴,他们在演艺事业上卓有成就,在这古戏台上留下令人难忘的形象,也为后来缙云婺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浙西南民间自发传承民间艺术方式方法
民间传承艺术的方式方法很多,用“春晚”的形式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岁末,大家手头的工作都已经忙完回家过年,在这么空闲的日子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每个在外求学或者工作的人们渴望的。二是满足怀旧情怀,回味当年盛景,民间的“春晚”应运而生。
“月山春晚”是浙西南庆元县月山村村民自发组织,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晚会,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月山春晚”的骨干是一群被称作“月山芽儿”在外工作或求学的月山村的青年们,早期的“月山春晚”只是几个热爱文艺的村民从家庭联欢开始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真正的组织者,可以说是一方面是年轻人听听年长者演唱、演奏一些民间的老艺术,有山歌、戏曲、故事等,另一方面是长者听听年轻人从外面的世界带回来的新潮音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每年“月山春晚”准时上演。“月山春晚”的演员都是村民,小到五六岁,大到九十五岁,演员跨度之大前所未有,每年“月山春晚”有一个保留节目叫《农活秀》,95岁的吴达荣老大爷是这个节目的常客。晚会的形式是越来越丰富,舞美效果越来越成熟,节目的质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月山春晚”光荣入选“2011年浙江情怀榜”年度十大创新节目。“月山春晚”是月山村千年“耕读传家”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也是浙西南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
缙云县官店村,“春晚”已经历经五十多年,比央视春晚还早。他们还有一个“官店艺术团”,参加多次国家级与省级的比赛,成绩不菲。这里的农民“卸了戏妆能下田,上了舞台能唱戏”,这里的孩子“背起书包上学堂,扛上道具能上台”,个个能弹、唱、演,全村一千三百多人,就有六成以上是“演员”。走进官店村,你随意找一位村民,他不但会唱婺剧,甚至吹拉弹唱样样会。坐落在村里的古戏台一直延续着官店人对戏剧的爱好和执着,从未间断戏曲文化的传承。
松阳不仅有“松阳高腔”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老的道教音乐《月宫调》。相传《月宫调》是道家祖师叶法善和唐明皇两个人一起游月宫,他们俩聆听了月宫素娥仙女唱的《紫云曲》,后来《紫云曲》被精通音律的唐明皇给默记了下来,就就了《月宫调》。松阳成立了50多人的《月宫神韵》古乐团,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月宫调》是他们逢演出必上的保留节目。“月宫调”是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以笛子为主奏乐器,配以二胡、大胡、大鼓、笙、古筝、琵琶等20多种乐器,曲风古朴、典雃、曲调文静飘逸,尽管岁月流逝了1300多年,但《月宫调》迄今保留着原汁原味,并被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民间戏曲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民间戏曲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官店村通过各类自愿的排演、排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蔚然成风,成了缙云县、丽水市乃至全省、全国都有名的文化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敬老模范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行政村示范档案室”、“浙江省科普示范村”、“丽水市廉政文化农村先进单位”等荣誉。事实证明,现在的官店村是集“婺剧文化”、“黄帝文化”、“石头文化”于一体的知名村庄。学校也把传统戏曲和民间文艺带入课堂,培养了一批批文艺骨干人才,近年来全村考上文艺类学校就有一二十人。音乐专家施利盟告诉记者,音乐文化是官店村的“金名片”,是音乐使一个浙西南的农村成为了浙江省的一个文化名村,那些拿锄头、拿刀(雕刻石头)的文化层次不高的农民“音乐家”,对子女音乐培养的重视,让城市里的家长也自愧不如。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八九十岁的老叟,都那么热爱音乐,使这个村庄充满朝气,很有文化味。而官店村的婺剧也更火热,从古戏台上传承下来的精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
三、高校浇灌民间艺术之花
如何开发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推进新一轮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是摆在高校音乐教育者面前的紧迫任务。高校音乐专业各科目中民间戏曲的运用应该细化,如声乐教学中,引入戏曲唱段,不仅丰富声乐教材资源,接触多元艺术,提高演唱水平,还在学习戏曲表演的过程中,获得舞台经验与表演能力。我们不仅要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戏曲等民间音乐,还可以在舞蹈、和声、视唱练耳等教学中引入戏曲等民间音乐。如“畲山风”就是很好地利用民间畲族音乐进行再创作,用舞蹈、演唱、表演等方式表现畲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的大型歌舞。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学院这几年编排的连续获得国家教育部金奖的舞蹈也是利用畲族音乐、廊桥音乐、地方戏曲音乐作为素材进行传承性再创作的。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戏曲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便利。“传统音乐文化一定要有活体不间断地传承,形式变,乐曲变,但音乐本体中心特征不可变。如果音乐本题特征产生了变异,那么其传统焉有不变的道理。”[2]P9我们可以借用浙西南丰富的民间戏曲音乐,丰富我们高校的公共课资源,加强对浙西南民间戏曲的理解,增进民族情感教育,亲近本土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引下,高校教师应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本土的课程资源,并在教育教学中予以实践.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将地方戏曲引入声乐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SB126)的成果论文。
参考资料
[1]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温暖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1
[2]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J]音乐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