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放眼大江大河、深海远洋,处处都有“江苏造”船影。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造船强省,着力促进江苏打造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地。
锚定航向,船舶海工第一大省遇挑战
去年,全省造船完工量1643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2/5,占世界市场份额超过1/6,全国造船完工量排名前20家企业中,江苏占8家。
尤其是近年来,在加快建设造船强省的过程中,江苏船舶海工产业发展呈现“重”“新”两大特色——
一方面,通过省重大项目服务机制推进船舶制造项目加快建设和船舶产业强链补链,惠生特种浮式液化船等一批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予以重点推进,有效提升我江苏船舶产业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交付一批世界首制、中国首制重大装备和大国重器,“蛟龙号”“勇士号”“奋斗者号”、亚洲最大重型“天鲲号”绞吸疏浚船等创造多项新纪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锚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航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推进船舶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大力培育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和豪华邮轮游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等内容,“这为推进船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规划指导、明确了工作目标。”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说。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综合产业集群”,作为船舶海工第一大省,江苏责无旁贷。江苏也提出瞄准世界领先,对标世界一流,到2025年,建成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船舶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具体目标。
当前,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2021年国际航运市场超预期复苏,“碳达峰碳中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国际海事环保新法规即将生效,绿色智能新能源等新兴市场需求显现,都给江苏船舶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不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综合成本上涨过快压缩船企盈利空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仍面临较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若干政策》应运而生。
四个“紧扣”,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轮政策有哪些内容和特色,与之前政策相比又有哪些改进和补充?
翻看《若干政策》,共分六部分18条政策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行业“智改数转”、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强用工保障与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和保障等内容举措。
比如,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若干政策》提出包括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搭建产业链供应链集成平台、培育江苏船舶海工品牌等4项具体政策措施。
“我省在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提出布局‘一集群一基地一集聚区’。”李强补充介绍,江苏将把“通泰扬”地区建设成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和最具活力的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南通市、连云港市、盐城市加快建设沿海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南京特色甲板机械、泰州舱室机械、镇江动力系统集成、无锡海洋探测等一批沿江腹地特色配套集聚区。
围绕船舶海工领域“智改数转”,江苏已完成船舶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初稿编制,目标到2024年,完成全省船舶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诊断调查;定点企业制定个性化的“一企一策”实施方案,实现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精准实施;新增智能制造车间15个以上,智能化生产流水线20条以上;完成江苏省船舶行业智能制造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动更多船舶企业接入应用。
协同“护航”,助力产业提档升级“再扬帆”
随着《若干政策》出台,如何锚定高质量发展的“航向”,朝着目标贯彻部署“再扬帆”,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决策部署,也有赖于各部门的协同“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