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卖狗事件近日,一段女孩痛哭挽救小狗视频,奶奶却不顾女孩感受,执意卖出,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
奶奶这行为有错吗?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起因。
视频中,女孩养了两年的小狗已经被装进了铁笼,女孩在哭着拍打奶奶,接下来,把卖狗的10元钱,递还给了贩卖者。
可是奶奶不顾女孩哭闹,笑着抱住了她,迅速的取回了10元,此时装小狗的车已经调转车头,准备离开。
站旁边的爷爷不言不语,很平静的看着这一幕,留下冷风中痛哭的孙女。
片尾,女孩一整夜不吃饭抗议奶奶的卖狗行为。
卖狗风波会出现的情况相信很大程度上,这个事件会有以下发展。
一、因为网络事件发酵,女孩家长意识到奶奶卖狗的不对,会去把小狗赎回来。
奶奶也在网络谩骂中,也遭邻里非议,老年抑郁起来。
二、因为事件走红网络,贩卖者也承担不该有的非议,如果小狗还好好的,很大可能会退还回来,毕竟人言可畏。
三、小狗已经找到,但被屠宰了,女孩阴影无法抹去,奶奶因为网络声讨,也将会失去笑容,家庭氛围变得越来越压抑。
留守儿童关爱不要一笑而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爱的付出,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童话世界。
感受世界是美好的,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不要一味扼杀了孩子有爱的童年,她有美好的儿童回忆,才是愉快成长的前提。
在很多网友这里,奶奶至少这行为是不合格的。
也一致反对奶奶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交易。
视频环境在农村,很大可能,女孩属于留守儿童,小狗已经成了她生活的小伴侣。
然而,她却守护不了小狗的安全。
她的心里会很难过,恨奶奶。
奶奶的行为,是欠考虑的。
关爱孩子成长不是管饱就可以的,还要有人文营养。
最后,希望小女孩还能找回以前的纯真。
我们远未足够认识到一一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深远影响。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读到这句话时,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人在早期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吗?只有站在“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的高度,才能对“奶奶卖狗”一事看得深刻一些。
不过,我需先从儿童心理学常识,结合我的经历谈起。
一、儿童心理学如是说:孩子和小动物的关系是生物性(本能)的,他们天然心灵相通。
天真的孩子与淳朴的动物是天然的伙伴,孩子对身高相仿、同样弱小的动物有天然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与动物相处,能启发孩子的心智发展,培养孩子尊重、理解和爱等心理品质。
从心理学看,儿童和动物天然是亲密的伙伴关系,这出自孩子的天性。
这样的例子很普遍,我们家就有这样的往事。
我爷爷有三个孩子,我爸是老大,手下有二叔和三叔。
我二叔上10岁,三叔7岁左右时,二叔从别人家抱了一只狗娃回来养,家里人很喜爱它。
当时是上世纪60年代,又是农村,经常饥荒,吃的都成问题。
我爷我奶为了孩子长好身体,吃饭时总是先让孩子吃饱,自己最后将仅剩的锅巴什么的泡点热水对付一下。
而两位叔叔不懂事,惦记小狗没吃的,吃饭时,常在墙角将碗里的食物分一些给小狗吃,这让爷爷奶奶更难吃上饱饭。
爷爷奶奶于是跟孩子们交待,人都没吃的,不能用饭菜喂狗狗,但两叔叔还是背地里偷偷喂狗狗。
爷爷见说教无效,于是采取了行动。
有一天,他要到离家七、八里地的“湖里”做庄稼活,就把狗装在一口麻袋里带着,到“湖里”就把狗放出来扔了。
晚上放学,两叔叔回家找不到狗狗,就问奶奶,奶奶经不住他们的死缠硬泡,告诉他们实情,两叔叔急了,坐在门口守着。
爷爷回来了,却没看到狗狗,两叔叔气得要哭,就坐在门口不吃饭。
没想到的是,天擦黑的时候,狗狗竟然自己跑回来了,两叔叔一见,瞬间由悲转喜,一起抱着狗狗,大哭起来……这只狗就这样留在了我家,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伴随着俩叔叔的童年,直到它老死。
到中年读了儿童心理学时,“我”才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我”悔恨不已,觉得自己对小弟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
《风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理解不尊重孩子的天性(或合理意愿),就可能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我就有一次“受伤害”的经历。
我十岁左右时,家里也养着一只狗,很温驯。
我三叔当时是村小校长,可能听到某些信息,并高度重视,决定杀死我家的狗。
当我对这个决定表示不解和不愿意时,家里很淡然地忽视了我的态度。
叔叔请了同村的一个朋友帮忙,中午时分,朋友来了,带着两柄特殊的小刀,家里开始烧水。
狗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它也不往外跑,就只悲伤地蹲在我和我弟面前,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们一一它的伙伴,希望我们能救它。
我们家是个家长很严厉的家庭,我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弟弟还小。
我和弟弟徒然地对视一下,我们是真想保住狗狗,却只有绝望。
头脑里闪过一些想法,但也只是不敢付诸行动的想法,甚至于我都不敢再跟叔叔说我们的想法。
那份纠结是一种极度的压抑,是一种那个年龄承受不起的压力……最终他们把狗用绳吊挂在墙上,不断地灌水,直到狗狗断气……这件事我一直埋在心里,从没有再和谁提起过,因为我一刻都不愿回首。
我永远忘不了狗狗蹲在我面前的那个眼神,这是我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一次再也无法治愈的心理伤害。
虽然时光流逝近乎忘记,但偶一触及就是揪心的难受、沮丧和负罪感。
三、对“奶奶卖狗”一事我怎么看:回到问题中的这件事:1.奶奶的行为是对小女孩的不尊重前面的引述告诉我们:儿童和小动物是心灵相通的天然伙伴。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而老奶奶显然并不理解这些,毫不顾忌孙女的感情和想法,觉得小孩子的态度无所谓。
这种不理解造成了对小女孩的不尊重。
2.奶奶的行为对小女该是一种精神伤害在说到儿童与动物的关系时,心理学的表述中还有:在心理或身体有病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性有着不可思议的敏锐,从而可以体验到与动物之间意想不到的交流,甚至达到相互治愈的效果。
这个农村的小女孩很可能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关爱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精神上是孤独的一一这导致她对小狗的感情比一般孩子更深,可以说那个小狗就是能让她缓解孤独,获得陪伴与关爱的忠实伙伴,成为她精神上的一个寄托。
这样的话,奶奶卖狗必定给小女孩带夹精神上的伤害。
3.考虑“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奶奶的做法危害大说到最后,我要强调本回答开头的那个话题一一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深远: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思想,情感,行为就会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
事实上,童年经历即使忘了,也潜藏于人的潜意识中,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的身体、性格、心理,塑造人的一生,伴随一生。
而儿童经历的“负面创伤”事件,因发生在大脑快速发育的敏感时期,相较于成人而言,影响更为深远,往往是以后人的疾病、心理障碍、自我否定,甚至加速衰老的根源……之所以我强调“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因为,我觉得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才能对“卖狗”一事作出最客观的判断,或者说对前两个结论的理解不致于太肤浅一一奶奶卖狗,可能有一些考虑,如养狗增加开支负担,影响孩子卫生,影响孩子学习等,但若从童年经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来看,这些都是次要的,也是可以克服的。
相反,不尊重孩子,感情上伤害孩子,危害很大,做法完全不可取。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有: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3、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4、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译文: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杜甫《望岳》译文: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译文: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10、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宏观的、长远的事情,而具体去实施的人却一定要清楚细节的、切近的事情。
1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13、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代李绅《答章孝标》
译文: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14、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译文: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1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代杜荀鹤《小松》
译文: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