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克萨斯州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的照明设计中,为了将光导入室内,展厅的清水混凝土顶棚采用了天窗采光装置的设计,自然光通过顶棚中央狭长的缝隙进入室内,在不锈钢冲孔板反射罩内进行多次反射和折射。日光中大多数的紫外线被巧妙地吸收。
照明设计师Richardkelly为了精确计算这个顶棚反射罩的曲率,曾求助于被誉为“筒灯反射罩之父”的数学家埃萨克·古德巴IssacGoodbar,并由后者开发出一套根据太阳光的角度计算天窗和顶棚曲率的专门的照明设计软件。从而使展厅在获得足够照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对于展品的破坏作用。
凯利的设计,也是后来所谓间接照明(indirectlighting)最早的典型案例。在凯利的手中,自然光变得可以控制。
(二)作为环境照明的运用方式
光线的层次变化丰富,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然光的变化流动,是室内空间与自然最为直接的交流,给人能带来安全舒适的心理感受,这与稳定且封闭的人工照明环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三)作为展示照明的运用方式
虽然对于照明要求相对稳定的大部分展厅来说,自然光的多样性是一种不利因素,但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自然光具备其除照明功能外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路易斯·康说过“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艺术称之为艺术的光”在对于艺术品的展现上,自然光的艺术性仍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位于london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andAlbertMuseum)在展出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时,用拱顶的天窗将自然光直接引入。使雕塑的造型在多变的自然光照射下每日每时都在变化,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气息,栩栩如生。
(四)还原创作场景的采光设计
对于艺术作品的展示来说,色彩还原不仅指色彩本身的颜色可以很好的被呈现出来,还应该重视的是展示照明环境可以还原到画家创作艺术品时的光环境,帮助观赏者体会到与作者相似的艺术领悟。印象派画家热衷于在室外环境或自然光线下作画,忠实于变化丰富的自然光线在视觉中留下的印象,画面呈现丰富绚烂的色彩,因此只有在自然光线下才能最忠实的再现画家眼中的对象。
位于巴黎杜乐丽花园西南角的橘园美术馆(MuseedeI’Orangerie)在展出镇馆之宝——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晚年的宏伟巨作《睡莲》时,展厅的采光设计运用了自然光从玻璃屋顶进入的方式,经过椭圆形展厅顶部的玻璃天窗,通过椭圆形展厅上部墙面的反射,透过上部的椭圆形白纱网均匀的挥洒在呈首尾相连的环形画面上。
经过多次过滤进入展厅的自然光线依然充足,没有任何阴影。柔和而空灵的自然光线效果,着力还原了莫奈在纪梵尼巨大的天光画室中的场景。
结语
目前正是我国博物馆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在政府部门正式注册的博物馆超3000座,仅从2005~2010年5年期间就激增了700多座,面对机遇,对于有这严格要求的博物馆照明设计来说,自然光的潜力是巨大的,随着博物馆建筑师的不断努力和实践,自然光的采光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也使其能在博物馆照明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可能。
我们应该对其合理的运用,在为博物馆展示空间节省照明能源的同时,使展示环境变的更加自然,轻松、舒适。
温馨提示:阅读全文,输入“博物馆照明”或“bwgzm”即可。
Dark嵌入式筒灯7W/15°/3000K/开孔60mm/525lm/有边框/亮银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