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1.23
在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一类特殊的“尊”,为动物形状,特别有趣可爱,甚至被网友称之“萌萌哒“!尤其是2013年12月在自己家乡石鼓山西周墓葬发掘出土的牺尊更是可爱至极,也勾起了自己查询动物尊的兴致。经查询,动物尊主要集中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还有一些精美动物尊流失海外,让人无不悲痛,有些国家总是打着文明的幌子干着龌龊的勾当!
1、【牺尊】朝代:西周早期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2013年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考古发掘。当这件神兽被摆放到桌子上,考古发掘现场的小伙伴们全部都被惊呆了。当记者将这张图片上传到微博上,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浏览量就突破了10万。
2、【鱼尊】朝代:西周中期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98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桥梁厂基建工地,此件鱼尊为鲤鱼形象,鱼口微启,鱼目圆睁,鱼尾稍稍弯曲,好似在水中游动,鱼身上的鳞片较粗大,鱼的腹鳍巧妙地做成尊底的4个支柱,而鱼的背鳍做成尊盖的提把,背鳍上还装有一个小铜环。这件精美鱼尊的发现,揭示了宝鸡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鱼可能与(左弓右鱼)氏家族的“(左弓右鱼)”姓有关。古代先民的意识中,鱼和鸟具有特殊的神秘性。许多原始部族有以鸟为名姓的习俗。由此看来,鱼可能是氏部族的图腾象征和氏族代号。
3、【象尊】朝代:西周中期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974至197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茹家庄2号墓。此器形状似羊非羊,似猪非猪,体态肥满,大圆耳,两目圆睁,长吻前伸,腹部微垂,4个兽蹄样的足较短,尾巴短小卷曲,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上有四角椭圆方盖。盖上立一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两耳、两肩胛和后臀上均饰圆涡形卷曲兽体纹。此器通高18.6厘米,通长30.8厘米,重3.25公斤,出土时同一铜盘相配,应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尊。考古学家对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初时因观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续此称谓,一些出版物上也都采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到宝鸡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反复琢磨,认为还是定名为“貘尊”好。
6、【鸟尊】朝代:西周馆藏:山西博物院
2000年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7、【鸟尊】朝代:春秋时期馆藏:山西博物院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通高25.3厘米,长33厘米,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鸷鸟,形体肥硕,双目圆睁,颈细长,钩喙。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锋锐的钩喙为自由开合的流口,倾倒酒液时自动开启,复位时闭合,设计巧妙。鸟背设盖,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为了使器体平衡稳固,在鸟尾下设一虎形支脚,小虎前腿支地,后腿向上蹬,形成三点支承器体。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晋国晚期青铜杰作。
8、【猪尊】朝代:西周时期馆藏:山西省博物院
2000年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高22.4厘米,长39厘米。猪体硕壮,四足平踏。吻部略小翘,嘴角出獠牙,双耳斜耸,背脊有鬓,尾上卷。猪背上有圆形品,上有盖,盖有圈形捉手。器腹中空,在颈部与猪首相隔。盖沿有目雷纹一周,器腹两侧饰圆凸的火纹,外有平凸的变形兽纹一周。猪尊的器腹中空,应该是盛酒器的一种。
9、【兔尊】朝代:西周时期馆藏:山西博物院兔尊
12、【猪尊】朝代:商代晚期馆藏:湖南省博物馆
1981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市九华船形山。高40厘米,长72厘米,重达30多公斤。此尊为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先铸,然后安装于豕尊范中铸造的。猪尊的装饰很有特点,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13、【牛尊】朝代:西周中期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7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通高24cm,长38cm,腹深10.7cm,重6.9千克。整体作牛形,身体浑圆,头部较大,吻部平,开一小流可倾酒。背有方盖,上立一虎。整体造型简练,手法夸张。
14、【牛尊】朝代:商朝晚期馆藏:殷墟博物馆
2001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的54号墓出土。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重7.1kg。整体呈体态健壮、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牛头前伸,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的扁三菱状大角,嘴微微张开,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一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结合的非常巧妙,牛腹丰肥,腹下有思条壮实粗短的腿,组末端显蹄瓣,足后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线状外鼓,臀后部有一下垂的短尾,整件器物的外表碧绿,栩栩如生。
15、【犀尊】朝代:汉朝时期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断崖取土发现。高34.1厘米、长58.1厘米。铜尊采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伫立,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犀尊表面遍饰精细的错金银云纹,全身布满的流云嵌入了断断续续的金银丝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金、银、铜三色交相辉映,华美的纹饰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又有助于表现犀皮粗糙厚重的质感,使纹饰与造型得到完美的结合。虽为实用重器,却写实生动,明显地表现出艺术工匠在写实能力方面的巨大进步,堪称此时期青铜器之佳品。
21、【牺尊】朝代:战国时期馆藏:齐国历史博物馆
1982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商王村原临淄区砖窑厂出土。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仿牛形,昂首竖耳,偶蹄,由头颅、体、盖分铸而成。首体接合处,合缝痕被项圈巧妙遮掩,项圈宽1厘米,嵌16枚椭圆形银珠(失10枚),突起如铃。口角左右错银丝两道,各嵌8枚银质星点,以示胡须,头顶及双目间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眼球里是墨精石,眼上眉毛是各嵌7枚长方形绿松石块。牛背上有一盖,盖为一个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几何云纹。
23、【牺尊】朝代:春秋时期馆藏:信阳博物馆
1986年信阳市浉河区五星乡平西村出土。通高17.4厘米,口径6.7-5.8厘米,通长21.6厘米。
24、【倗季凤鸟大尊】朝代:西周早期馆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