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孤独而充满焦虑的一生中,在与偏见、贫穷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杰作。上承印象派——对色彩的把握,鲜明、光亮,下启现代主义与野兽派——对感情的直接表达、对现实的抛弃。这就是梵高,一个孤独而伟大的绘画者。对世间充满了激情和爱。可以在画中永存。然而这种情感,是用准确笔触造成的。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科利华中学初一十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在这种迷人的笔触带领下,进入了一次探寻艺术大师的神奇之旅。
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一幅幅画作被分割成四十多小份,这十个班级和画作分别是初一1班—《麦田上的乌鸦》、初一2班—《幸福的黄房子》、初一3班—《街角的咖啡馆》、初一4班—《星夜》、初一5班—《麦田里的丝柏树》、初一6班—《梧桐树群》、初一7班—《有房舍和农夫的景色》、初一8班—《白玫瑰》、初一9班—《酣睡的收割者全家》、初一10班—《收获》。
学生们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用油画棒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画作的某一部分。同学们分用流动的笔触、和谐的色彩、动感的画面,去体验梵高心里的感受,感受画中所隐含的是焦灼和不安。一幅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慢慢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
艺术的表现手法总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所擅长的风格。梵高的作品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他追随内心的想法,大胆创作,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寓意性。当梵高“遇上”拼贴画时,你不得不感叹初一同学的奇思妙想与艺术的伟大!
作品介绍:
1.《麦田上的乌鸦》
曾经被认为是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但具体是怎样也是众说纷纭无法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不管它是不是梵高的最后一件作品,我们能在画面中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场景,黑压压的天空压着金黄的麦浪,沉重的让人透不过气来,一群狂躁的乌鸦配合激荡的笔触,更是加重了画面的压迫感。由此可见当时作者是极度的压抑和痛苦。
2.《幸福的黄房子》
又名《梵高在阿尔勒的黄房子》。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画面上建筑物的右侧即是梵高的住所(正面的窗户涂成绿色和黄色的部分)。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梵高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可是在定稿中,他蓄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屋内的黑暗,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在这一张画上,由广阔前景的土黄色地面,即向两旁延伸的马路,到小建筑物正面的硫磺色与一大片天空的绿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色调的转移。
3.《街角的咖啡馆》咖啡座是由桔色、黄色表现的,蓝色的夜空深邃无际,繁星点点,显出夜的静谧与安详。蓝色的冷调子与咖啡座的桔、黄暖色形成对比,使夜晚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厅在冷落中显出一片温馨,并与蓝色星空相映而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虽然画家仍然用的是粗犷的短笔触,但却显得安静有序,充满诗意。它反映了病态中的画家对宁静、安详的追求与渴望。
4.《星夜》
这是梵高有名的画作之一《星夜》,很多人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又安静又热闹,炫动的笔触给人流水般的动感,而这些笔触有规律的排布又让画面显出几分静谧;而在色调上梵高也是大面积的蓝紫等偏冷偏沉的颜色来营造出一个安静的夜晚,但他又在安静中来了一些活泼,这些橙黄色如精灵般跳动在沉寂的夜空中,给人兴奋快乐的元素。
5.《麦田里的丝柏树》
这一张画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柏树像一团黑色的火焰,不停地向天空喷吐着。虽然一切都在起伏摇动,但整个画面看来,却有一种古典式的明朗与均衡感。暖色与冷色的微妙对比,轻重与形状的比例,这些不但形成结实的构图,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
丝柏就是梵高所钟情的主题之一,在他的眼中,丝柏树具有“天生的表现力”。他将丝柏树神秘的暗色当成是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是绘画与音乐这两门艺术之间相通的神秘之门,使他为此着迷。丝柏树常常使梵高联想到埃及的方尖碑。在他的心目中,常与神秘和死亡相联系的丝柏树与象征幸福与富裕的向日葵成为鲜明的对比,具有等同的地位。
6.《梧桐树群》
关于这幅《梧桐树群》,梵高在1889年12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最近的一次写生是关于村庄的风景。在那里,修路工人和村民每天都在巨大的梧桐树下辛苦地工作着。”他试图用画笔捕捉发黄的叶子,并以强烈的色彩和颤动的笔法,给景色注入了紧张的活力。油画上部,树冠组成了一个黄色的华盖,投下一片明亮的影子——梵高一直将这种黄色和永恒联系在一起。我们不知道画面中那些偶然经过的小人儿姓氏名谁,也不知道巨大的梧桐树后隐藏着什么秘密。但我们对这一切探究的兴趣或许都源于梵高,
7.《有房舍和农夫的景色》
梵高以精确的用色和几何图形似的构图,赋予画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把我们的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遥远的黄色田野。
这幅作品再次显示了色彩的和谐——前景呈红色和橘黄色,中景穿插着几簇绿色矮树丛和,远处露出一片金黄色的田野。远处的黄色田野中,农夫的手推车格外醍目。
8《白玫瑰》
都说梵高是色彩的狂魔,用色彩将生命的激情挥洒到极端,用其高傲不羁的灵魂,画下19世纪最亮的一抹色彩。这幅《玫瑰》中流动的白色与绿色就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旋律,贯穿了作品的始终。梵高用急促的画笔在画布上奏出了一个个快速流畅的音符,将他朴素顽强的生命激情倾泻在这色彩交织成的音符之中。
9.《酣睡的收割者全家》
一幅"收割者"这幅画整个是黄色调,颜料抹得是那么厚,但主题还是简练、单纯,令人愉快。那是一个轮廓模糊的人物,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在麦田的热浪中间。他在大白天干自己的工作,太阳用它纯金的光芒普照万物。这幅画很能代表凡高抽象派的画法,笔触非常简单,直线、点、圆圈。那收割者甚至有点丑陋,可是色彩却如此浓烈,金色的麦浪好漂亮,蓝色的山丘绵延着,太阳在最上端跟麦田呼应着,有一种凄楚的美。
10.《收获》
这是一幅梵高描绘收获时的风景画,这张作品与梵高大多数的作品有些不同,笔触较为的柔和,颜色上没有非常强烈的对比,构图也较为平和。这幅作品是梵高在阿尔勒写生时创作的十幅作品之一,画面中,梵高以精准的用色以及几何形的构图收法来表现丰收时极具纵深感的景象。给观看者以高视点远眺景色的印象,并且可以让天空只占到画面的六分之一,让蓝色手推车成为画面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