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5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初二少年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外婆发明认人神器”引发网络热议。浙江杭州的初二学生陆原,为帮助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大外婆”认人,制作一款“神器”,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勿忘我”。
智能项圈“勿忘我”(受访者供图)
陆原讲述创作过程:给“勿忘我”打7、8分希望“量产”帮助更多人
陆原的智能项圈“勿忘我”火遍全网。陆原说,他的“大外婆”已经试用,觉得非常开心,想要尽快用上,“当时把我爸妈的人脸都录入到项圈中,‘大外婆’试验了一下,说非常开心。”在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中,陆原独家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表示,设计智能项圈的初衷是为了和老人更好地交流,他的大外婆跟他聊天时,经常忘记他是谁,“我想设计一个在她耳边提醒的东西,至少聊天时候不会这么尴尬。”智能项圈“勿忘我”也因此得名。
陆原的“大外婆”,是陆原外公的妹妹,两家住对门,“大外婆”在患病之前对陆原非常好,可是患病之后经常想不起陆原的名字。今年暑假,陆原给老人做了一个智能项圈,通过人脸识别帮助“大外婆”认人,该项圈还可以根据紫外线强弱判断患者在室内还是室外,如果室外超过20分钟便会提示“回家”并报出家庭住址。
身为初二学生的陆原是如何设计出一个智能项圈的?陆原表示,从构思到作图、编程、设计、打印的全流程大约用了半个月,除3D打印外,其余都由他本人完成,“其中较为困难的部分主要是是画草图和编程,外形设计是一大难题。”陆原说,画图和编程、建模,老师都教过,他五年级就接触编程,设计中的人脸识别模块请教了老师。
陆原制作“勿忘我”项圈(受访者供图)
给自己的作品打几分?陆原打了7分。他说,智能项圈目前只做了一个模型,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外形做大了,不太精巧;实用性上,摄像头可以改进,摄像头如果没有及时对准人脸,可能会找不到。”陆原表示,想申请专利,通过量产帮助更多的人,希望可以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林滢:给智能项圈打满分
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教师林滢,是陆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她说:“虽然这个作品在外观和应用上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但我是给他打到了满分。”
林滢表示,陆原参加的拓展性课程叫“关怀与创造”,他所应用的技术也是基于所学课程,并非难度很高,他设计出智能项圈也并未太过出乎意料,“当时他跟我沟通过想法后,我认为具有可行性,就让他去做了,期间提供的指导并不多,主要靠他自己寻找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这种能力我觉得是终身受益的。”
林滢指出,技术是容易实现的,难的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创造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学完技术后,老师应该引导孩子,站在不同的角色角度观察并发现问题,然后基于现有技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像陆原一样,把所学用起来,做成一个有温度的作品。”
精神科专家李霞呼吁:家庭和社区应更多更早介入
李霞,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2019年火爆网络的医疗新闻纪录片《人间世2》曾去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记录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状况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李霞在片中说,“超七成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没有及时就医”,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症者约1000万,平均存活年限为5.9年,如何才能延长?李霞介绍了上海探索的模式。上海目前建立了一个“分层分级”系统,轻症患者只需定期检查确认治疗方向,主要由社区负责维护,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经常去医院,同时在社区和各个层级增加更多专业人员,“医”和“养”建立起关联,推动“医养联盟”。李霞认为,国家已经注重此问题,近几年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中小城市可以去推广这种经验,在系统的各层级配备更多的专业人员,“上海的模式其实能在中小城市推广,小一点的城市有时反而更容易启动。”
监制:白中华
记者:王娴
编辑:刘红伟程安康
“初二少年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外婆发明认人神器”引发网络热议。浙江杭州的初二学生陆原,为帮助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大外婆”认人,制作一款“神器”,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