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素面朝天,却不能蓬头散发,所以古人热衷于花样百出的“首服”,美人额自然也不能放过。
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大致是想穿什么穿什么。穿金戴银也好,布裙荆钗也罢,随心所愿。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着装大都有规定。比如在明初,因为抑商重农,商人地位……
光彩照人的凤冠,凝聚了古代无数女人的梦想。为了戴上一顶凤冠,有人苦等了三十年,有人陷入了惊悚的宫斗。它由何发展而来,又如何走向消亡?
一切因风起。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真砂戴着遮挡面容的市女笠乘着桃花马在林中前行,风轻轻拂起了市女笠上垂着的薄薄的帔子——强盗多蘘丸看到了真砂的脸,于是引发了一场惨案。影片中日本平安朝的市女……
汉魏侍女、唐宋宫娥、明清佳丽,哪个不是发髻高挽、云鬓巧梳?可谁能保证自己的头发够长够多够好,撑得起这些美不胜收的发型呢?没关系,还有假发来帮忙。请输入引言
如今各类保暖材料御寒表现十分优秀,“冻掉耳朵”的出现频率似乎也越来越低,可在没有这些技术的古代,人们也一样有法子保住自己的耳朵。
舞台的效果要求一定的夸张和程式化,于是那京剧旦角头上的点缀,遂来得更为璀璨浓郁。仅是一套点翠或水钻头面,零件就有五六十件那么多。而造型多变的盔头,更是指向一个个人物的个性与内心。
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被称为“纨绔”,其实就是细绢做的裤子;对读书人的美称是“青衿”,来自《诗经》中吟唱的美丽衣领;达官贵人往往都是“簪缨世族”,原来富贵者头上都要配上精美的冠饰……追求衣冠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鞋履。
一般深藏鞋中,难觅全貌真容,但不影响贴心,可谓低调情浓。
璎珞,仅看这二字,只觉得满纸琳琅。它或被装点于脖颈,或严饰周身。行动间,七宝轻荡,其中千丝万缕,串连起它的前世今生。
朝珠,不是只有男人才能戴,不是只在皇上上朝时才能戴。当然,也不是谁想戴就能戴。
美甲,是古今爱美的人们从来不会放过的细节。但比起今人时尚的美化装饰,古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是什么圈起了相思,扣起了爱恋?是什么象征着地位,期许着平安?衣袖掩映下,皓腕如玉,肌肤胜雪。腕上的镯、臂上的钏,灿灿生光。这流传千古的环儿,早已不仅仅是装饰而已。
环佩作为配饰,似乎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不管是《礼记》中正经八板的“行步则有环佩之声”,还是诗文中浪漫多情的“隔花环佩响东丁”,从礼制到寻常生活,环佩在规范女子行为的同时,也让静默的……
宋太祖晚上召见大臣陶谷。陶谷见帝,却不肯进屋。太祖遂意识到,这是自己忘了扎腰带的缘故,于是忙令左右取袍带束之。腰间的这三尺薄带,从来就关乎体面,又岂敢掉以轻心?
在中国民间,人们常给儿童穿戴一些特殊的小物件——护身符,认为它们有开运护身的神奇功效。有时成人也会佩戴护身符,《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口含“通灵宝玉”,被制成项圈,片刻不能离身,成为可以驱……
鞋底坠有一枚铃铛,走路时铃铛不能作响才算合格。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摄影/王凯
摄影/王凯
加拿大BataShoeMuseum摄影/孙伟骁
摄影/孙伟骁
唐代鎏金嵌宝玉带饰摄影/动脉影
摄影/动脉影
带钩是如何与皮带固定的?
虎头鞋帽以凶猛的老虎形象来护佑小儿,保护幼儿脆弱的生命。供图/FOTOE
压胜钱古人相信铜钱具有神力,书写有各种吉祥文字的压胜钱更可驱除邪祟,保佑万事如意。供图/FOTOE
长命锁又叫“寄名锁”,象征“锁”住生命,可从出生后一直挂到成年。供图/赵连山/微图
兽牙、兽爪古人相信万物有灵,佩戴猛兽的爪、牙,可以借猛兽的威力避邪,得平安。以金玉刻成神兽配饰也是同理。供图/FOTOE
刚卯流行于汉代的重要辟邪护符,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刻文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法物一些宗教用品,如佛像、法器、经文等。古代度牒别称就是“护身符”,这却是指其可免税赋和劳役的作用。供图/FOTOE
符箓指可以驱邪辟凶,驱除疾病瘟疫的道教神符。种类繁多,每一种符箓都有专门的作用。供图/FOTOE
银簪钗簪钗为女子随身之物,尖锐锋利,可以用来防身,银遇毒易变色,也可用来防毒。供图/FOTOE
续命缕长命锁的前身,又称“避兵缯”、“宛转绳”,以彩色丝线挂在胸前、手腕等处。宋代曾被皇帝作为赐给大臣的重要物品。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辽代镂空凤鸟纹金冠顶部细节图
皓腕上的风景戴在手腕上的环形饰物——手镯,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图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唐代绢画《弈棋仕女图》的局部,正在下棋娱乐的贵妇手腕上,露出了一枚精美的玉镯。在玉镯衬托下,贵妇的手腕显得丰腴圆润,手部姿态也格外优雅。摄影/动脉影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这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经典唱词。图中女子所扮演的,即是在对镜理妆的杜丽娘。何止是艳晶晶的花簪,她所戴的是整幅华丽的点绸头面,仿佛把“三春好处”都戴在了头上。供图/凝曦影坊
摄影/供图/凝曦影坊
璎珞庄严身图中的北齐胁侍菩萨像现藏于河北博物院,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璎珞的形式。位于菩萨锁骨处到胸部的璎珞为两层串珠组成,每层都挂有坠饰。而交叉于身体前的为X形长璎珞,在珠串汇合处装饰以花朵。摄影/柳叶氘
摄影/柳叶氘
假发带动时尚潮自古以来,长发、高髻就是时尚女性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足够浓密的头发,想要追求时尚,就必须借助假发来帮忙。图为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的北魏陶女俑。女俑头顶的假髻搭在头部两侧,与蓬松的鬓发相配,造成一种雍容华贵的效果,时称“缓鬓倾髻”。摄影/酱子
摄影/酱子
耳上戴桃盼春风少女耳朵上所戴的,是一对保存完好、绣工精美的近代暖耳。从图中可以看到暖耳与头部的比例关系。这类桃形暖耳布料内层都会经过上浆,柔软的布帛经这一步骤后,会变得挺括有型,以便轻松配戴,其效果类似于今天的衬布。摄影/迦陵千叶
摄影/迦陵千叶
【紫绶金章】地位之尊以紫色丝带制成的印绶,以及金玉为材的印信,来借指高官显爵。不同级别的绶带,其长度、颜色、绶穗的数量皆不相同,绶带用于系印于腰,所以通常“印绶并称”。《史记》中有两位国相“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的记载,说明只有位列公侯才可有此配饰,成为古代高等级的服饰表征。绘画/张伟鸿
摄影/张伟鸿
燕德妃的帷帽1974年,在陕西礼泉县昭陵发掘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图》壁画中,可见一位身穿半臂间色高腰条纹裙,头梳单螺高髻的侍女,捧着一件帷帽。一般认为,帷帽下部帽裙为罗纱一类轻薄织物制成,既能障蔽风尘,又不至于影响视线。供图/FOTOE
摄影/供图/FOTOE
玉龙的力量这是西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龙形佩的局部,现藏于徐州博物馆。它用和田白玉制成。以浅浮雕、透雕技法整体雕出蟠曲的“S”形龙,龙身“S”形中部拱曲方正,威风凛凛,迸射出一种力量感,是西汉早期玉龙的典型风格。供图/柳叶氘
织袜密密缝图中是一幅清代广州外销画,描绘了一个妇女正在缝制长筒袜的场景。清代官员普遍穿靴,因此袜子也呈长筒形状(供图/FOTOE)。
额头上的娴静之美在紫禁城宁寿宫花园玉粹轩明间西壁的通景画中,有一位揽镜自照的女子,身着绣金百蝶衣,满头珠翠,却显得十分低调,这种气质来自美人额头上的一方简单布巾,它压低了发际线,带来一种沉静闲适之美。摄影/动脉影
康熙御容(局部)。供图/故宫博物院
靴履之重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塑天王像所穿的靴履,出于美化装饰的需要,鞋面和鞋靿雕刻得十分华丽,但同时又不失刚猛之势。摄影/朱子浩
摄影/朱子浩
点翠头面:那一抹蓝的神秘与奢华图中所饰演的是京剧《锁麟囊》中的女主角薛湘灵。她是登州富户薛氏门中之女,家境富裕,因此在出嫁之际佩戴点翠头面,头两侧垂下长长珠串的凤形首饰叫凤挑,配上红绒花,正是新婚的装束。
摄影/吴西羽
璎珞中的经典款式2017年3月28日,福建博物院展出了这座出自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风格雕像,所刻画的是悉达多出家之前还是太子时的形象。王子佩戴着两串璎珞,一为锁骨位置的扁平盘状短璎珞,另一串则是垂挂在胸前的中璎珞。这种组合,在犍陀罗菩萨像中十分典型。供图/视觉中国
秦代“纳底鞋”这双鞋的特别之处在于鞋底,鞋底表面刻着密密麻麻的针脚,且根据鞋子不同部位耐磨性和着力点的差异,针脚的疏密也不尽一致。有学者称之为纳底鞋。摄影/张万良
摄影/张万良
唐代假髻: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4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供图/FOTOE
暖耳的进化图中的人物为明朝开国将领颍国公傅友德,他的笼冠外,一直垂到耳侧的正是皮毛制成的暖耳(供图/fotoe)。而对比下图的近代汉字刺绣暖耳,可以看出形制上的明显差异。
摄影/供图/fotoe
【巾帼英雄】女子之好巾帼一词,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书中记载诸葛亮以巾帼之女饰送与司马懿,激其出战。女子巾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常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并饰有珍贵的珠宝,因而后人也把妇女尊称为“巾帼”,在以男性力量为主导的古代冷兵器战争中,驰骋疆场的女性被称为巾帼英雄。绘画/张伟鸿
被抛弃的羃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屏风画《树下人物图》,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该画绘有两名站在树下的人物,画面左侧较高大者正欲摘下面衣,右侧则为双手捧着其宽大衣袖的年轻侍从。这样的面衣兜头盖下,夏天时难免觉得闷热,何况掩盖了肩膀以上的部分,也难怪女子们更为青睐既透气又能隐约露出面容的帷帽了。供图/高春明
摄影/供图/高春明
凤仙花染甲相传,杨贵妃天生指甲便带着鲜妍的红色,惹来人们纷纷效仿,都将指甲染红,于是带动了“染甲”这一美容手段的产生。没有如今天这般丰富的颜料,古人便从大自然中寻求色彩。最晚在宋代,就已然盛行利用凤仙花染指甲了。绘画/花花酱
摄影/花花酱
玉佩如何“组”组玉佩组合方式千变万化,但上、中、下三段基本结构从未改变。图中组玉佩实物,由璧、玦、付套环、玉珩、龙形佩、玦形管、贝形饰、玉珠及琉璃珠串联而成,雕琢精美,结构复杂,据考证,主人为战国时期地位显赫的楚国贵族(供图/微图)。
上图为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出土的汉晋短靿棉布袜,其后缀着带子。早期的袜子便是需要系带的。
“攒珠勒子”最富贵《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着装华丽明艳,她有一样抢眼的头饰——攒珠勒子,即是将珠翠宝玉连缀成条,围勒于额,绾结脑后的一种“抹额”,流行于明清之际,为女子的额头平添一抹富贵之色。图为87版电视剧剧照。供图/东方IC
摄影/供图/东方IC
乾隆御容·一挂朝珠。供图/故宫博物院
凤仪天下图为辽代镂空凤鸟纹金冠,冠顶部细节图。百鸟之王卓然独立在花座上,伸展双翅,展露出俯视天下的气势,身上的羽毛纤细柔软,熠熠生辉。辽代出现过不少女强人,这顶金冠的主人,应当是某个辽代皇室女性。摄影/司图博行
摄影/司图博行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龙形镯,良渚博物馆藏摄影/动脉影
先秦手镯款型多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佩戴手镯了。当时手镯的材质多为就地取材,玉、石、陶、骨等材料都可以制作手镯。镯型也多种多样。图1为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古蜀玉镯,是传统的圆环型(摄影/动脉影)。图2为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玉镯,是方型镯(供图/杨兴斌/FOTOE)。图3为山西临汾下靳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的松石镯,是镯面较宽的筒型镯(摄影/动脉影)。
真假结合十字髻十六国时期女子流行梳十字髻,方法是将头发分成三份,在头顶梳成一个“十字”。同时,还会在两鬓保留丰富的头发,盖住耳朵。这就需要假发来帮助完成。上图是陕西咸阳平陵乡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彩绘侍女俑,可以清晰地看出十字髻上真发和假发是如何结合的。供图/FOTOE
清代民国时期,在暖耳上绣警语、诗句、寄语等形式十分流行。譬如“眼观千行字,耳听百人言”以提醒自己多读圣贤书,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也有“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警示自身克己复礼。还有类似“愿得此行名姓显,红折状元登天高”的祝福寄语(供图/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
摄影/供图/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
【裁帽席帽】等级之差一顶藤竹做的斗笠,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但在讲究礼制的宋代,即使戴这样的斗笠也有严格的等级差异,共分两等:中丞至御史六曹郎中等高官,在席帽前加皂纱,遮隐面部,称之为“裁帽”,而员外郎以下则无皂纱,称之为“席帽”。如此可见,《清明上河图》中戴面纱的骑者,可不是什么侠客,而是高官。绘画/张伟鸿
玉影笼纱中图中的唐代仕女骑马俑的丝质帽裙保留完好,和燕德妃墓壁画上侍女手持的帷帽有所不同,仕女骑马俑的垂网已缩短至肩部。摄影/柳叶氘
图中的组玉佩图,依据考古学家郭宝钧对辉县琉璃阁战国早期墓葬组玉佩所作的复原图,从中可看出组玉佩的经典组构形式(绘图/张云霏)。
摄影/张云霏
汉代“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华丽锦袜从“韈”到“襪”,袜的不同写法体现了材质的演变:最早的袜子用兽皮制成,后来变为丝织品。甚至,也不乏采用珍贵的锦缎织就的袜子。本页图展示了一些不同朝代留存至今的锦袜。
“昭君套”最温暖相传昭君远赴塞外,为抵御严寒,用条状貂皮围于髻下额上,形如帽套,演变为最保暖的抹额——昭君套,远远望去就如小兔卧在额头一般,明代便称其为“卧兔儿”。在明代一幅无名氏所绘的《职贡图》中的女子,便戴着这种毛茸茸又可爱的抹额,昭君套一般与其他抹额重着戴。供图/高春明
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容像·三挂朝珠。供图/故宫博物院
点翠头面:那一抹蓝的神秘与奢华点翠是京剧旦角头面中最华贵的一种,由翠鸟羽毛制成。图中为点翠头面中插在大头正中的顶花(摄影/吴西羽),羽毛纹路清晰可辨,颜色深浅不一,显得华贵而神秘。
李静训的颈饰1957年,在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墓葬。墓主人家世显赫,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李静训,她离世时年仅9岁。李静训,字小孩,生前深受杨丽华的宠爱,殁后的陪葬品故异常精美,其中这件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最为人所熟知。这件颈饰从风格工艺上来看,一般认为是舶来品。其串珠结合坠饰的造型,也可归类为璎珞。摄影/一梦琥珀
摄影/一梦琥珀
秦代“纳底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可以让我们了解秦代军鞋的形制。上图为跪射俑,脚着方头履,履头微翘。摄影/木子桦
摄影/木子桦
假髻造型多魏晋隋唐时期,高髻蔚然成风,各种发髻的名目层出不穷,越来越高大厚重。头发不够浓密的女子,必须依靠假髻来追赶时尚。图为十六国时代和唐代女俑头上的不同类型发髻,或是假髻,或是借助假发梳成。摄影/朱子浩
京剧旦角的三种发型|大头头发绾在脑后,呈椭圆形状的髻,垂下三绺头发,两小绺在胸前,一大绺在身后,叫做“线尾(yǐ)子”。这是一种具有固定规制的发型。无论是什么身份、性格的妇女,其发型基本一致,主要靠装饰品加以区别。
壁画中的璎珞从魏晋到明代,佛教璎珞历经千余年发展,与本土审美相结合,演变出了新的形式。下图包括了敦煌莫高窟壁画所常见的璎珞样式与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所佩戴的璎珞,其风格差异可一目了然。1、2、3项圈式项圈式短璎珞1中间开口,是相对简单的形式。2与3相似,不同之处在于2的坠饰大多为串珠构成,3的坠饰多为金属制。
精巧的边饰如果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图中两对近代暖耳在细节上所采用的工艺并不相同。左上角主体为花卉刺绣的暖耳,采用了绣边手法。右下角的几何纹刺绣暖耳以镶边勾出轮廓,最外侧为绲边工艺。通过暖耳背面的展示,可以看出,搭门与人耳形状相似,其位置起于桃形凹进处,这一定位点十分重要,若前移则不便于佩戴,后移则容易掉落。供图/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
【五服之内】亲疏之别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中,特别强调要为死去的亲属服丧。根据血缘关系亲疏的不同,服丧的服制也不同,亲者服重,疏者服轻。最重为“斩衰”,用极粗生麻布制成,边角外露,以示不修边幅;次重为“齐衰”,缝衣旁和下边;三等为“大功”;四等为“小功”;五等为“缌麻”,五服中最轻。这样的着装血缘明确,按亲疏着装,因而留下“五服之内为亲”的习惯说法。绘画/张伟鸿
回归宋代的帷帽宋明以后,理学兴起,帷帽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士人与女性出行,仍会佩戴帷帽。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到:“帷帽,如今之席帽,周回垂网也。”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骑马者佩戴的就是帷帽。
辽代黄色花卉纹织锦棉高筒袜供图/FOTOE
义甲拨弦指甲的作用,不仅仅是修饰,在演奏拨弦乐器时,美妙的声音就在指甲与丝弦的碰触中迸出。为了增强演奏效果和保护指甲不被过度磨损,人们制造出了义甲代替演奏。在音乐发展辉煌的唐代,义甲使用十分普遍,比如上图《唐人宫乐图》中弹筝的乐女(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下是佩戴义甲的步骤(供图/凝曦影坊)。
威武的红巾明清以降,抹额几乎成为女子的专用头衣,但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同样受到男性的追捧,尤其是在穿着戎装时。上图中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的仪卫士兵们,便人首一根红色抹额,显得威风凛凛,军容森严(供图/高春明)。
供图/故宫博物院
公元1世纪前期黄金王冠出土于阿富汗北部蒂拉丘地,以金树为饰,金树上是盛开的鲜花、椭圆形的叶子,还有小鸟栖息其间,走动时会轻轻摇动。供图/蓝羽/东方IC
摄影/供图/蓝羽/东方IC
笏头履河南邓州南朝画像砖摄影/木子桦
妇好的玉镯先秦社会,手镯具有一定的仪式性与象征性。手镯数量显示了主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上图为“商代王后妇好玉器特展”中展出的妇好墓出土玉镯,款式多样,可谓妇好尊贵身份的最好暗示。摄影/一梦琥珀
摄影/梦琥珀
【头簪白笔】身份之征战国、秦汉时期,文人及士大夫常常将毛笔簪戴头上,以作冠饰,入朝时便于记录和书写。这种笔的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因未蘸过墨,所以称为白笔。此后,“簪白笔”成为官员的流行冠饰之一,也特指史官或御史等官称。绘画/张伟鸿
明人出行,戴“眼罩”明人王世贞有《戏为眼罩作一绝》诗:“短短一尺绢,占断长安色。如何眼底人,对面不相识。”眼罩,也作眼纱,与右侧帷帽都作障面之用。上图为明代《三才图会》,其中左侧所绘面衣,即是这种眼罩。在元代窖藏也曾出土过菱格纹马尾眼罩。供图/FOTOE
上图的玉佩则是泰夫人组玉佩,由4件玉雕组成,玉件少了许多,结构也比较简单。从组玉佩上可明显看出两位夫人地位之高低。摄影/动脉影
东汉短靿锦袜
护甲有方如何保护天生脆弱的指甲?指甲套承担了这一使命。指甲套用坚硬物做成筒状,套在指尖上,从而避免指甲折断。从最初的竹管、芦苇材质,逐渐演变为金银贵金属,又极尽修饰之能事,指甲套遂成为指尖一抹亮丽的风景。爱留长指甲的慈禧太后,便是有名的护指达人。图为慈禧画像,手戴指甲套。下图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清代指甲套。供图/FOTOE
图为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玉人,头上刻有清晰的几何纹样,可以看出为丝帛所制,是最早的抹额形象之一(供图/FOTOE)。
东汉时期金凤步摇冠饰征集于内蒙古通辽市,金凤的翅膀、尾羽下悬挂着圆片,可以随步摇动。供图/刘朔/FOTOE
摄影/供图/刘朔/FOTOE
云头履新疆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供图/FOTOE
战国晚期金臂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摄影/勇汽水
摄影/勇汽水
水钻头面:白娘子的游湖行头这是京剧《白蛇传》第一场《游湖》中白素贞所戴的水钻头面。水钻头面晶莹闪亮,适用于剧中美丽活泼的青年女子。从图可看到水钻头面的配件构成和它们具体的插戴位置。在传统的旦角大头上,这种穿戴规范被严格遵守。
4、5盘状式从魏晋到明代,佛教璎珞历经千余年发展,与本土审美相结合,演变出了新的形式。下图包括了敦煌莫高窟壁画所常见的璎珞样式与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所佩戴的璎珞,其风格差异可一目了然。
【施衿结褵】嫁娶之物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褵(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礼节,令女子牢记父母的训诫。这条佩巾还是宝贵的“出生礼”,若日后女子生育了女孩,还会将其挂于门右(若生育男孩,则挂弓于门左)。古人就是这样以服饰,来为人生中重要的节点证言。绘画/张伟鸿
东瀛“市女笠”日本的市女笠与中国唐宋的帷帽十分相似,但其帔子并未缩短,而是长长垂下,遮蔽身体。正面来看有两条用以固定市女笠的丝带,但其实,在后脑位置也有一对U形带固定,否则顶着这样异常宽大的帽檐,稍有动作便容易歪斜掉落。供图/视觉中国
摄影/供图/视觉中国
徐达妻子的“金镶玉摄影/动脉影
图中是明开国功臣徐达妻子墓中发现的金链饰,属于金镶玉的“七事”,是与常服相配的腰间装饰。它由金、玉、宝石三种材质组成,用金丝垒制成的方形链连接,是女子裙边佳品。通过上图放大的三角形饰可看到,其用金丝垒制成叶状,镶有红、蓝宝石,格外精致华丽。摄影/动脉影
汉代短靿锦袜
全封闭玳瑁嵌珠宝花卉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小鬼戴头箍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南宋画作《十王图》中,可以见到不少阎王座下的小鬼头戴红抹额,红色象征正义和血性,头箍则象征着一种约束,这还使人想到孙悟空的紧箍,灿烂而又沉重。摄影/动脉影
绿松石朝珠
晋代花树状金步摇冠图为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片片金叶悬在枝头,也可随步摇动。这种冠在魏晋时期相当流行,曹植有诗赞曰“戴金摇之熠烁,扬翠羽之双翘”,傅玄《艳歌行》中也有“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之句。供图/杨兴斌/FOTOE
摄影/供图/杨兴斌/FOTOE
李静训的爆红款陕西省西安市城西梁家庄附近发掘的隋代李静训墓葬中,出土了下图中的金手镯,制作精美,造型独特。如右图示意,手镯呈椭圆形,可分为四节,各节两端都嵌珠,各节之间由青绿玻璃珠相连。开口处一端为花瓣形扣环,另一端为活轴,可以开合。这款手镯与古印度时塑像、壁画上的手镯风格类似,是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直到今天,这款手镯的样式仍不过时。摄影/一梦琥珀绘画/江柴
6、7、8连珠式连珠式为璎珞常见的组成样式,7为中璎珞,垂于胸部。8即右图中水月观音所戴短璎珞,6为两层连珠,并挂坠饰的短璎珞。
贴片子:戏曲中的“整容术”片子是由头发编结而成,用来制作女子鬓发的材料。通过贴片子,能够修饰演员脸型的弱点。片子可分为大片子、小片子。大片子叫大绺,贴于两鬓;小片子叫小绺,贴在额头上。片子的样式及其组合,是根据剧情、年龄、身份、性格及发型而定的。其中,月亮门、小开脸、大开脸、偏桃等均称为花片子。而右上图女子所贴片子则为小弯,是一般青衣、花旦最常用的片子贴法。供图/凝曦影坊
摄影/绘画/张伟鸿
额前的另类装饰相传,才子元稹与“歌后”刘采春曾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元稹所作《赠刘采春》一诗中有“新妆巧样画双蛾,漫裹常州透额罗”的句子。透额罗是一种专用于裹发的轻罗,在敦煌壁画《乐廷瓌夫人行香图》中,这位年轻女性额前所戴的正是透额罗,其样式依稀可见唐初帷帽上帽裙的风采。摄影/孙志军
摄影/孙志军
以花叶为饰的“禁步”这是明代蕲州王宣明墓出土的明代玉禁步,现由蕲春县博物馆收藏。禁步是明代贵族女子配戴于礼服之上的玉佩,但形制已不似组玉佩那样呆板和严肃。材质也不限于玉,上面镶嵌着各色宝石,且以花叶形为饰,花叶相击,声音清脆悦耳,可用来规范行走步伐。摄影/动脉影
镂空镂空竹叶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代短靿锦袜
实用额上巾从宋朝时,抹额才开始多用于妇女,用一抹素巾扎在额顶,便可将碎发归拢得整整齐齐。在这幅元代《供养仕女图》中,包鬓扎抹额的女子形象,显得质朴而又利落,这样的装束多为士庶妇女喜爱。供图/高春明
珊瑚朝珠
名画里的步摇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局部,描绘的是宫廷女官在给嫔妃进行礼仪道德培训。女士们头上鲜艳的饰物值得注意——那正是传入中国不久的步摇,两支一组,以花蒂为基座,花枝上缀以珠翠,是当时的时髦首饰。供图/文化传播/FOTOE
摄影/供图/文化传播/FOTOE
唐代何家村金镶玉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供图/动脉影
歧头履五代王处直墓生肖浮雕摄影/朱子浩
银头面与绸子打头:贫苦妇女的经典标志图中是京剧《苏三起解》中的苏三。戴银头面,打绸条,正是这位女囚的经典装束。银头面由贫苦、流离、守寡的妇女和女囚所戴,由左上图可清晰看到,银头面较为朴素简洁,也没有顶花一类的首饰。苏三的绸子是包绸条,系偏扣,将大头露在外面。“绸子打头”一般也用来表示贫苦、颠沛流离或戴孝。
高髻里面藏发团明末苏州妇女流行“牡丹头”,先将乱发团纳入发髻当中,然后用自己的真发覆盖住,显得头发又多又厚。图为明代画家禹之鼎所绘《乔元之三好图》的局部,三位女乐人的发型蓬松高耸,应该就是在真发中藏了乱发,形成“牡丹头”的效果。供图/高春明
“拉翅”是发型常在清宫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清代旗髻“大拉翅”,是清末流行的一种发型。“大拉翅”一般用黑色的缎、绒或纱制成牌楼式“拉翅”,使用时直接戴在头上。图为法国摄影师费尔曼·拉里所拍摄的梳拉翅发型的晚清贵妇背影,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型结构。供图/FOTOE
额前的另类装饰刘言史有诗《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诗中所说的“蕃帽”就是胡帽。图中便是头戴胡帽的唐代胡人俑。随着胡风刮过大唐的长安,胡帽也在男女中风行起来,取代了帷帽,唐代女子终于“靓妆露面”。摄影/木子桦
女神饰环佩这是清代水陆画《鬼子母尊天像》。鬼子母是佛教中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画中她身披天衣宝缯,头饰凤冠钗环,双手合掌,腰间悬挂一条长长的玉佩。长佩与女神相得益彰,更添飘逸。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环佩最初即是女神的饰品。供图/FOTOE
短款银镀金寿字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咸丰东珠朝珠
元朝皇后的“凤冠”图为元顺宗皇后塔济像,头上戴的是蒙古民族服饰——顾姑冠。宋元交替,少数民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皇室后妃的服饰风格也为之一变。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摄影/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代风尚在中国衣冠的盛世唐朝,女子着一双“金蹙重台屦”,男子则脚蹬乌皮六合靴,是广为流行的风尚。诗仙李白就有“力士脱靴”的佳话。这种靴子用黑色的皮革制成,暗含“东西南北天地”六合之意。本页图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唐代绢画《舞伎图》,男女分列右左,靴履形态清晰可见。摄影/孙新强
摄影/孙新强
银钏缠臂上唐宋两代,臂钏都是女子最钟爱的饰物之一。臂钏主要以金、银条弯曲,盘拢成多圈连续的圆环。两端以较细的金银丝编成可调节松紧的环套。图1即为《簪花仕女图》中唐代贵族女性缠绕臂钏的样子(供图/FOTOE)。图2是临安博物馆藏宋代银臂钏,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调节松紧的环套(摄影/柳叶氘)。
法海寺水月观音供图/法海寺文物保护所绘画/江柴
蛇额子:白娘子与小青的“标配”图中从上到下分别为京剧《白蛇传》中白素贞的白蛇额子、小青的青蛇额子。额子是盔头的一种,造型有点类似于今日的发箍。而蛇额子由青白二蛇专用,以蛇形来装饰,表明角色的原形。此外,白蛇额子上方正中有一颗火红的绒球,打破了人物服饰通体素白的单调性。
清代陈字《仕女图》之《玉局敲闲》供图/FOTOE
铜镀金累丝点翠竹叶纹流苏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似裤实袜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常出现男子所穿的“袜头裤”,袜头裤呈高筒形状。有学者认为,它虽为套裤但并非裤子,而是属于袜的一种,常常套在靴子的外面。上图为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的昆仑奴形象,即穿着袜头裤。摄影/孙志军
故宫博物院清慧贤皇贵妃朝服像摄影/动脉影
象牙朝珠供图/高春明
一顶凤冠,一座宝藏图为明万历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继承了宋代凤冠的样式。整顶凤冠重达2.32千克,上面镶嵌了宝石一百多块、珍珠数千颗,堪称一座小型的珠宝库。摄影/动脉影
游牧的足衣图为内蒙古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云凤纹鎏金錾花银靴。靴子用厚仅0.05厘米的薄银片仿照实物制成,鞋面鞋帮上錾有飞凤,并衬以卷云纹。靴子又名胡履,本是游牧民族适应马上生活的产物,后来逐渐传入中原。摄影/张万良
宝石手镯最流行镶嵌宝石的金手镯是明代手镯的流行款。下图为湖北省博物馆藏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宝镯。在黄金打造的镯面上,镶嵌着数枚彩色宝石,显得十分贵重。这款金镶宝镯是由两个半环连接而成,用插销锁定,可以打开套在手腕上。明代画家唐寅所绘《吹箫仕女图》中,仕女执箫的手腕上就带着这样一对镶嵌宝石的金镯。摄影/动脉影绘画/江柴
打彩球:如何练就捉妖的“火眼金睛”这是《白蛇传》小青头上所戴绸条,绸条上打出三个彩球。中间的大球为顶球,两侧小球为偏球。只要看到人物戴三个彩球,一般情况下,不是神仙就是妖怪。
雍正爷的西洋假发假发不仅在中国流行,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受到追捧。17、18世纪,欧洲社会出现了男士戴假发的风潮,假发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欧洲假发也进入了中国社会。图为清代雍正皇帝的画像,他穿洋装、戴欧式假发,宛如一个西方人。摄影/木子桦
裙边的玉佩仕女戴玉佩,置于裙侧,身前或者身后,既可以压住裙角,也增加了灵动婀娜之美。玉佩均用丝带、中国结等连接并装饰,图为现代玉佩,仍保留了美丽的中国结、玉穗(供图/QUANJING)。
女子穿半袜宋代以后兴起一种无底之袜,只有袜筒,用于缠足的妇女。穿着时,裹在胫部,上不过膝盖,下达于脚踝。俗名为“半袜”,也有的称膝裤。上图为宋代《杂剧人物图》,此女子即着膝裤。
万年永平安团寿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抹额的多样之美“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也流行着多种多样的抹额服饰,或形制不同,或工艺有别,或装饰相异。头上这一抹小小的美物,北方的抹额或形如飞鸟,或状如箭叶,或绣如繁花,美不胜收;而江南地区却以黑色为主色,十分淡雅。不仅南北方有所差别,各省各地之间也存在差异。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收藏了全国各地76件抹额传世品,分属11个地区,展示出这一传统女性服饰的多样之美。供图/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
无数女人的梦想图为清代压胜钱,是一种非流通钱币,用于求福祈愿。铜钱一面楷书对读“一品夫人”,一面楷书对读“凤冠霞珮”,反映了女性对社会地位和荣誉的渴望。供图/喻翔
摄影/供图/喻翔
宋代鎏金龙纹手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摄影/一梦琥珀
蓝色如意鞋阿斯塔纳104号墓出土
如意冠: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所戴。
吴氏先祖容像,明·倪仁吉绘摄影/荀耀阳
摄影/荀耀阳
图为清喻兰的《仕女清娱图册》(供图/FOTOE)。
男子有袜裤清人吕种玉认为,宋代男子的袜,也称作膝裤。与袜裤功能类似而叫法不同。
银镀金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即为作为撑包的一只抹额。
凤冠也“显摆”图为清乾隆“奉天诰命”金凤冠。对很多古代女性来说,一生最大的荣耀莫过于被封为“诰命夫人”,戴上一顶金碧辉煌的凤冠。也许光是戴冠还不过瘾,许多命妇的凤冠上还特地用文字标注了“奉天诰命”的字样。供图/尹楠/FOTOE
摄影/供图/尹楠/FOTOE
清代的花样手镯清代的手镯材料多样、工艺繁复、制作精美。或在金属材质上,盘丝累丝、錾刻镶嵌;或在木石材质上,精雕细琢、髹漆彩绘。各式各样的手镯,令人目不暇接,也展现出清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金镶伽南香木嵌寿字手镯工艺:镶金摄影/柳叶氘
蒲草鞋阿斯塔纳29号墓出土
“东方维纳斯”的腰间环佩这是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唐代胁侍菩萨像,现藏于河北博物院。菩萨腰肢款摆,裙后正中垂挂下一个长佩,平添一份婀娜,如东方的断臂维纳斯。摄影/柳叶氘
男子有袜裤1975年,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曾出土一只“袜裤”。袜裤为圆头长靿式,靿后开口,钉有两根绢带。而在上图明人吕文英绘《货郎图·春景》中,可见一男子穿着袜裤时的样子(摄影/孙新强)。
银镀金镂空梅花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最后的遗风古代使用的形形色色的抹额,在民国时逐渐消失,成了一种逝去的艺术。如今,江南水乡服饰中,保留着一种三角形的包头巾,包扎头巾时,还需要使用“撑包”,也即用抹额来把头巾撑起来,只不过在这最后的遗风中,抹额美丽的身影也难得一见了。供图/FOTOE
最新款“凤冠”图为清代青色缎点翠嵌料石钿子。钿子由缠发包头的装饰品发展而来,随着清代后妃的发式逐步加宽加大,装饰用的簪、花等饰物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冠状头饰,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如果把历代皇帝后妃的冠饰都纳入“凤冠”的范畴,那么钿子可以说是最新款的“凤冠”。摄影/柳叶氘
箍环玉镯工艺:圆雕。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久不衰的草鞋草鞋因为材料简单易得,制作也较为简单,所以长久以来一直是鞋履家族重要的一份子。根据制作草类不同,有麻线鞋、蒲草鞋、芒鞋、笋鞋等。本页图为陕西礼泉唐代韦贵妃墓出土的《胡人备马图》,图中右边人物着一双乌皮靴,左边所穿的就是麻线鞋(摄影/动脉影)。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唐代鞋子,如左页图示,其中就有麻线鞋和蒲草鞋(供图/FOTOE)。
古装头京剧大师梅兰芳根据古代仕女画和敦煌壁画而创造,发型较接近于实际生活。发髻绾在头顶,因角色不同而形成各种髻形,身后垂发辫。
小玉佩里的大乾坤大型的组佩之外,单体玉佩也十分受古人欢迎,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先秦时期的动物形玉佩造型简化夸张;汉代流行的韘形佩、舞人佩等,形态别致;唐代具有异域风情的飞天佩,张扬着大唐盛世的多元开放;宋代的玉佩则更加世俗化。小小玉佩千变万化,体现着古人的匠心。摄影/柳叶氘动脉影折枝花形玉佩(金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坚硬的青白玉为质。用浮雕、透雕等法雕刻出枝叶交相缠绕的锁形佩。花瓣舒展有序,雕工精细,是金代玉佩佳作。
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凌波小袜与宋代女子膝裤一样,明代女子缠足之后,往往也用膝裤套在胫部,实际上起的作用是遮住畸形而隆起的脚踝。在明清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个看似暧昧的名称:“凌波小袜”。上图为三寸金莲袜与膝裤的组合。供图/FOTOE
锦地镀金指甲套。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珊瑚子孙万代镯工艺:浮雕。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寸弓鞋自缠足之风始,古代女子的双脚被压迫成了三寸金莲,脚背升高,脚心下凹,大脚趾、脚背和脚跟构成一个三角形。为了适应这一形状,鞋子也呈弓状,称作弓鞋。本页图展示了弓鞋千奇百怪的形式。加拿大BataShoeMuseum摄影/孙伟骁
瓶身上流动的韵律虽然辽代佛教造像上缨络较为简洁,菩萨像胸前一般只装饰一串连珠缨络,但这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辽代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瓶,其造型华丽繁复,有着极强的立体感,是一件难得的绿釉陶精品。摄影/勇汽水
玉鹿(商代晚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商周时期的玉佩中,动物形玉佩较多。这只商代晚期的玉鹿,在鹿角下形成系孔,造型简洁生动。鹿在古代可作“禄”解。另外因为长寿神的坐骑往往就是梅花鹿,所以鹿还被视作象征长寿的神物。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鞋跟被设计为盛装香粉的粉盒,并在底部留有镂空纹样。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摄影/王凯
贵妃的盛装这是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头上的凤冠硕大华美,蓝色的凤凰、黄色的穗子,无不彰显着贵妃的尊贵与美丽。摄影/逆光
摄影/摄影/逆光
玉凤佩(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玉凤身躯扁平,形体修长,引颈回首,振翅欲飞,整个器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殷人自命为凤的后裔,这件玉凤为早期的凤鸟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银锁链手镯工艺:錾刻。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玳瑁嵌金镶宝石镯工艺:镶嵌。摄影/动脉影
玉鱼(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玉鱼身上并无花纹,但外形和动态十分自然生动。比起夏商周三代,唐宋时期的动物看起来更真实,雕琢也更圆润。“鱼”与“余”谐音,寓意“连年有余”、“富贵有余”。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韘形佩(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椭圆形,中有一圆孔,近似于鸡心的形状,故韘形佩又俗称鸡心佩,起于秦,盛行于汉代。韘也称决,原是古代射箭时的工具,戴在大拇指上,避免手指疼痛,后实用功能渐失,转变为权力的象征。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刀条儿鞋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缠足却并未消失,而是朝着纤小的方向发展。从图中这双出土于河北隆化鸽子洞的“茶绿色绢彩绣翘头女鞋”,便可见一斑。鞋面为茶绿色绢彩,鞋口镶浅蓝色的绢边,鞋后跟钉以素绢。整体呈细长型,俗称为刀条儿鞋。三维数据:鞋长22厘米,鞋底长21厘米最宽处5厘米后帮高4.5厘米摄影/动脉影
金累丝点翠镯工艺:累丝、点翠。摄影/动脉影
凤冠没了,凤还在图为清《孝仪纯皇后朝服像》。到了清代,包含凤冠在内的传统宫廷后妃服饰即告消亡,但清代后妃的朝冠,吸收了传统凤冠装饰要素中的核心元素——凤凰。摄影/动脉影
玉舞人(西汉现藏于台北故宫)玉舞人甩长袖,折细腰,扭下摆,长袖越过头顶下垂至肩部,整个造型线条流畅优美。玉舞人是组玉佩中的一个小配件,盛行于汉代,反映了汉代舞者“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的翩跹舞姿。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玉镯款式知多少明清两代,玉镯再度流行。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市民商贾,都有佩戴玉镯的习惯。根据款式造型的不同,玉镯又被人们冠以不同的称谓,赋予不同的内涵。
龙纹人字形佩(春秋现藏于河北博物院)人字形佩造型简洁独特,在中国传统玉佩中比较少见,而龙纹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美感,也体现了先秦时期的龙崇拜。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雕象牙贴金四季花卉镯工艺:牙雕、贴金。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麻线鞋阿斯塔纳37号墓出土
宋钦宗皇后的凤冠结构示意图供图/扬眉剑舞
摄影/供图/扬眉剑舞
飞天佩(唐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由于佛教的传入,唐代玉器中出现了前所未见的“飞天”形象。这件唐代玉飞天,用料讲究,琢法精细,如意形云头独具唐代特色。摄影/柳叶氘动脉影
花树的数量,代表了后妃、命妇的等级:皇后十二树皇太子妃、公主、王妃,公夫人,一品命妇九树侯夫人,二品命妇八树伯夫人,三品命妇七树子夫人,四品命妇六树男夫人,五品命妇五树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树
萧后冠的三大组件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后冠于2013年出土后,专家对它进行了复原,重现了隋唐后冠的样貌。比起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步摇冠,这顶后冠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两个组件:钿和博鬓。
萧后冠仿制品供图/视觉中国
金约,贵妇的标配清代贵族女子穿戴朝服,要在朝冠下檐佩戴一只“金约”,形似圆形的发卡,也起到束发的作用,其上镂雕的金云纹和镶饰的珠宝数目以及脑后所垂串珠的形制,皆以等级相区别,这应算是最高级别的“抹额”了。《皇朝礼器图式》之贝子夫人金约供图/FOTOE
宋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局部供图/文物出版社
草虫簪插在鬏髻周围,起装饰作用。簪首为昆虫等小动物题材,辅以花草、树叶,款式较多,数量、大小不一。摄影/撷芳主人
摄影/撷芳主人
清代宫廷中嫔使用的“金镶青金石金约”(串珠缺失)供图/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石雕女性人像,采集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斯台遗址,呈裸体跪坐。头发梳成“中分”,头顶有三层圆饼形装饰,展现了史前帽冠的样式。摄影/常跑跑
摄影/常跑跑
旗装戏的发型,为少数民族妇女所用。分为“两把头”、“旗头垫子”、“旗头座”。两把头上有“板头”,下有燕尾,大两把头主要用于公主。旗头垫子是将头发梳到头顶,绾成扇面形状,由地位较高、年龄偏大的妇女所用。
挑心:戴在鬏髻的顶部。簪脚垂直朝下,可插入髻顶,或弯曲后插在鬓边。簪首始终处于髻顶中心。
宋缠枝宝相花凤鸟纹金冠,戴在头上高高耸起,非常有气派。这可能就是宋词中提到的“四直冠儿”。如张孝祥《鹧鸪天》:“短襟衫子新来棹,四直冠儿内样新。”是名副其实的流行款。摄影/动脉影
挂挑的旗头垫子
鬏髻正面。摄影/撷芳主人
唐完整的唐代贵族女子头冠很少见,2001年李倕墓出土的冠饰让我们得以一睹其真容。墓主人李倕是李唐皇室宗女,她的这顶头冠上萃集了贵金属、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等珍贵材料,造型酷炫,极尽奢华。摄影/我是绿石
摄影/我是绿石
垫子花
鬏髻背面。摄影/撷芳主人
元这一顶金冠,乍一看像男冠,实为元代女冠,出土于苏州张士诚的母亲曹氏墓。此冠以藤、竹条和极细的竹丝编结而成,表面蒙上麻和黄薄绢,再用九根金丝箍牢,冠的前沿缀有六块玉,分别刻有猪、鼠、虎、牛、羊、兔六个生肖。冠上原缀贴孔雀翠毛,出土时颜色非常鲜艳。摄影/动脉影
大两把头
分心:戴在鬏髻正面正中位置。通常簪脚朝上。摄影/撷芳主人
1、顶花插于大头之上,在整副头面的正中。
压鬓钗(簪):又称倒钗、宝钗,插在鬏髻底部左右两侧,起到固定作用。簪脚较长,整体略向后呈一定弧度弯曲,两件成对。摄影/撷芳主人
3、蝴蝶花和眼镜花等戴在顶花两侧,是装饰的小附件,目的是让演员的头型饱满漂亮。
钿儿:又称花钿,戴在鬏髻正面底部。整体呈弧形,簪脚垂直向后。摄影/撷芳主人
4、泡子大头、古装头、旗头均可用,可直接插到片子上。
花头簪:插在鬏髻左右两侧,用来固定发髻。簪头为花卉,簪脚细长,成组出现,通常有一对至三对。
5、偏凤需挡耳,一般只插戴一个在右面,另一面插戴头花。
掩鬓:又称“捧鬓”,插戴位置靠近左右两鬓。簪脚朝上,两件成对。摄影/撷芳主人
满冠:戴于鬏髻背面底部。满冠的造型类似山峦或笔架,整体向后弯曲呈一定弧度,背面有长簪脚。摄影/撷芳主人
6、篡围“后三件”之一,位于后三件最上方。
7、腰箍“后三件”之一,位于中部。
8、后兜“后三件”之一,位于大发下端。
夺目的指尖染甲、蓄长指甲、指甲套……古人爱美的心思在小小的指甲上展示得淋漓尽致。左页图中女子所佩戴的指甲套,颇有清时风韵。供图/侨色非遗·叁木映画
9、耳挖子梳大头时左右两侧插戴。原是挖耳朵所用,后演变为装饰品。
纤纤素手其实,拥有一双纤纤素手不只是女子的奢求,若是男子的双手也能如此模样,想必也可成为异性注目的焦点。图为故宫藏雍正肖像画,手若柔荑,分外妖娆。显见得雍正一贯的强硬形象,也弱化了几分。摄影/动脉影
2、泡条位于泡子之上,顶花之下。
盔头:这是谁的“帽子”?供图/凝曦影坊
百变履头履头因为是暴露在外直接与人面对的部位,故注重鞋履款式变化的丰富程度。魏晋隋唐时代层出不穷的翘头履,既有实用性——承托垂下的裙摆,也极具装饰美感。按照样式,又可分成笏头、云头、重台等。重台履重台履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供图/张佳
摄影/张佳
古代鞋子都有哪些名儿?履:泛称鞋子。靴:帮高过踝骨的鞋子,亦称胡履,源自西域。舄(xì):复底鞋,加一层特制木底以防潮湿。是最为贵重的鞋子。屦(jù):用麻葛制成的鞋子。也泛称鞋子。屐(jī):木头鞋。屩(juē):草鞋。屝(fèi):用草、麻、皮革做的鞋子。屣(xǐ):鞋子。如成语弃若敝屣。躧(xǐ):《说文解字》解释为“舞履”。足字旁也可作革字旁。靸(sǎ):一种草制的拖鞋;鞋帮纳得很密、前面有皮脸的布鞋。鞮(dī):用兽皮制成的鞋子。溜冰鞋清代《广舆胜览》摄影/孙新强
昂贵的璎珞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璎珞也经常出现在回鹘公主与供养人的脖颈上,图为莫高窟61窟内,东壁南侧下部的五代回鹘公主等供养人像局部。画中以金、青、红、白等颜料描绘了多层璎珞串珠。其中青色珠子即为天青石,因当时本土不产这种宝石,在五代时,“一珠易一良马”,足见其珍贵。摄影/孙志军
入乡随俗的装饰明清时期,璎珞项圈这一日常颈饰开始流行起来,学者扬之水指出,因项圈多系坠着成串的珠子、珊瑚一类,故俗称络锁儿。在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乾隆“全等绘厅堂婴戏图通景画贴落”中,婴孩颈上所戴的就是这一时期较为常见的璎珞项圈样式,上嵌宝石,下坠珠玉,十分华贵。摄影/动脉影
头上的风情在唐代,史官也会记载周边国家的风土人情,比如《唐会要》中就提到,隋唐南亚属国婆利国(今文莱),“其王服花冠,饰以真珠璎珞。”如此看来,璎珞也可以作为头饰使用。明代唐寅的《李端端图》就为我们提供了璎珞作头饰的范例。图中两名女子的头上,都有串珠而成的网状璎珞,所垂下的珠串长短相间,灵动可爱。摄影/动脉影
太后的璎珞云肩云肩是披于肩膀的服饰,与一般的刺绣云肩不同,在清人画慈禧佛装像中,慈禧太后所着为珍珠串连而成的璎珞云肩。这样的云肩她还拥有不少,从画作与清宫所藏实物中,可以发现各种不同款式。与之相似的,在西安市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发掘工地出土的唐代李倕公主墓,清理出了位于胸部的璎珞,由花钿、珍珠、铜铃编成,出土时璎珞已散乱,复元后被认为是公主裙腰的配饰。摄影/动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