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中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经济领域,与通用化学产品或大宗化学品相区别。精细化工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为全球经济及人民生活生产高质量、多品种、专用或多功能的精细化学品;精细化工行业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从上世纪70年以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将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精细化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精细化学品包括农药、医药、染料(颜料)等;专用化学品包括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等50多个领域。
2、医药中间体简介
3、大量新药获批上市第二个专利断崖高峰将持续催生对上游中间体的需求
4、医药中间体外包比例逐步增大
近年,随着疾病谱扩增以及药物结构复杂化,新药研发成功率降低,新药研发成本迅速增加,麦肯锡在《Nat.Rev.DrugDiscov.》提到,2006-2011年,新药研发成功率仅为7.5%,2012-2014年,由于生物大分子良好的选择性和低脱靶毒性(药物在后期开发阶段,即从临床III期到获批上市具有高达74%的成功率),药物研发总体成功率略有提升,但仍旧难以回升至90年代16.40%的成功率。成功上市一个新药的成本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已经增加到2018年的21.8亿美元,几乎增长翻倍,同时新药回报率持续走低,2018年全球TOP12制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资回报率仅有1.9%。
中国CMO企业具备原料和人力低成本、工艺技术灵活等优势,国际CMO产业向中国转移推动中国CMO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根据南方所的预测,预计2021年全球CMO/CDMO市场规模将超过1025亿美元,2017-2021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73%。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高级中间体行业市场格局
1、初级医药中间体是造成医药中间体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
初级医药中间体由于生产技术难度不高、价格和附加值均较低,处于供大于求的态势,我国主要出口的医药中间体集中在胆碱及其盐、VC、青霉素、对乙基氨基酚、柠檬酸及其盐和酯等大宗产品,产量巨大,生产企业多,市场竞争激烈,是造成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由于产量大产品差异小,属于大宗产品,初级中间体主要以企业自产自销为主,很少有医药企业对此定制生产。初级中间体产品的生产特点和技术特点决定了该类厂商与下游客户的关系松散,议价能力低。
2、合成高级中间体需掌握各种复杂衍生化反应技术
精细化工行业对技术要求较高,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化学反应工艺路线选择、核心催化剂的选用及工艺过程控制上。精细化工中间体的种类成千上万,但不外乎归为以下几类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氟化反应、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氨解反应、卤化反应、生物转化等。企业掌握上述技术中的一些关键要点,即可合成给定分子式的初级中间体。掌握上述合成技术只是完成第一步,还要对其进行衍生化,即利用化学变换把化合物转化成与其类似化学结构的物质。主要衍生化反应有:环合反应、手性合成、酰化反应、缩合反应、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掌握环合反应、手性合成、酰化反应、缩合反应等技术,可以合成更为复杂的杂环结构、手性化合物、多肽、多官能团并存、官能团活化、形成离去集团、羟基活化等,才能够满足跨国企业对分子结构的多样化设计和特殊功能的需求,承担更多的外包订单,并获得超出一般竞争对手的较高利润。
3、高级中间体附加值高,是制药企业定制生产的主要对象,竞争不严重
定制生产多为高级中间体,由于产品差异性较大,竞争并不激烈:1)在定制生产模式下,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的业务要求,将生产链条中的一个或多个产品通过合同形式委托给更专业化、更具比较生产优势的厂商生产,由于生产的产品往往需要满足客户的特殊要求,属于非标准产品,且通常为高级中间体,因此产品单位利润水平相对较高,定制中间体产品领域内竞争对手较少,而且与客户通常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由于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用户信任度和粘性均较高,不但提升了议价能力,更可以随着与客户合作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而获得更多客户的资源投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定制的高级中间体,其订单量通常较大宗的初级中间体小,产品之间差异性较大。且对跨国公司而言,保障专利技术不被泄露以及非专利技术秘密的压力不断加大,跨国公司一般倾向于只和少数的供应商合作生产同一个中间体,因此CMO企业间的竞争并不严重。
4、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结论
综上,高级中间体以定制生产为主,市场内部竞争并不激烈,技术工艺有一定难度,生产周期和新建产能投产周期较长,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新进入者威胁小,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弱,CDMO企业与下游客户通常形成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用户粘性高,对下游有一定的议价权,且由于高级中间体在药物化学合成中的关键物质不易被替代。因此,基于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认为高级中间体市场格局良好,是一个具有不错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
三、全球医药中间体市场分布与竞争格局
1、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间体生产和出口国
2014年全球精细化工市场中,医药及其中间体、农药及其中间体是精细化工行业的前两大子行业,分别占比69%、10%。中国有强大的石化行业和众多的化工原材料生产商,已形成产业集群,使得生产高级精细化工品所需的多达几十种的原辅材料在国内都能获得,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总体成本;同时中国有着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从而使得中国的化丁设备、建筑施工、安装等的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从而降低了投资和生产成本;此外中国拥有大量有能力而低成本的化工程师和产业工人。我国中间体产业已形成从科研开发到生产销售整套较完整的体系,医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基本能够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进口,可以生产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等36个大类、4万多种中间体,有许多中间体产品实现了大量出口,每年中间体的出口量超过500万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间体生产和出口国。
2、我国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全球分工中重要的中间体生产基地
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高度发展始于2000年。当时发达国家制药公司越来越注重把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作为核心竞争力,加快把中间体和原药合成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为此,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借此机遇获得了极好的发展。在经过十几年的稳步发展后,在国家整体调控和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全球分工中重要的中间体生产基地。2012-2018年,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产量由约810万吨,市场规模约1688亿元,增加到产量约1012万吨,市场规模为2017亿元。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在市场方面做到了较强的竞争力,甚至部分中间体生产企业已经有能力生产分子结构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中间体,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产品开始主导国际市场。但是,总体上现阶段我国中间体行业仍正处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时期,工艺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多数医药中间体行业内产品仍以初级医药中间体为主,大量高级医药中间体以及专利新药的配套中间体产品生产企业较少。
3、全球仿制药产业链分布
高附加值的原料药(API)及仿制药仍然多数集中在印度、欧洲,中国尽管出口规模最大,但主要以前端中间体,以及维生素、抗生素等大宗原料药为主,附加值较低。上世纪末,API产业转移初期,凭借语言(英语)、国家政策、人才等多种优势,又有相对欧美的成本优势,印度率先从API进军欧美市场,后发展延伸至仿制药。印度药企生产了全球20%的仿制药,占据全球主要的仿制药市场,在全球Top15仿制药企业中占据5名。由于中国“化工大国”的地位,以及产业链上游“精细化工”的本质,印度药企的上游关键中间体,甚至部分API成品均由中国采购。而中国企业过去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无法直接进入欧美高端市场,从而成为印度企业的“打工者”,进而形成印度仿制药产业链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根据Statista数据库,2019年印度从中国进口原料药及中间体17.9亿美元,占其全部原料药进口总额的67.4%。此外,印度API及中间体的进出口常年处于小幅逆差,进一步反应印度API及仿制药产业链的进口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