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中图:姚健在打理店铺生意。右图:姚文吉(中)在老店时的留影。右图由姚健提供,其余为记者吴涛摄
本报记者吴涛
在姑苏区凤凰街一个口袋公园旁,有一间不大的门面,里面摆放着坦克、飞机、军舰、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模型。对附近居民来说,柜台里展示的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模型店老板姚健,是位30多岁的小伙子,这家店是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在开店的30多年里,店里卖出了数不清的模型,从坦克到战舰,从四驱车到高达,也见证了许多男孩的“模型梦”。“六一”儿童节要到了,说起自己的童年和店铺的故事,姚健打开了话匣,他觉得这家店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卖模型本身,而是成了模友们的“阵地”,更是大家回忆童年的地方。
没有电脑和手机游戏
用模型拼出童年记忆
20世纪80年代末,姚健的父亲姚文吉在东中市一带开了家杂货店,以卖儿童玩具为主。有一次,老姚到上海、广州等地旅行,闲逛时发现这些大城市的孩子都聚集在街头,围着桌子摆弄一堆塑料零件,经过几个小时的拼装,这些零件成了飞机、坦克、汽车……
姚文吉打听得知,这些塑料零件叫拼装模型,当时大部分产自日本、韩国等地,刚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模型与儿童玩具不同,很多精细的零部件需要花精力去黏合、拼装才能完成。这些模型以军事装备为主,也有民用汽车、轮船、摩托车等,很受学生和年轻人欢迎。看过几次模型产品展销会后的老姚觅得商机,回到苏州就把自己的店改成了模型专卖店。
刚开店的时候,是模型行业的黄金时期,苏州的各家模型店都发展得不错。一些大型商场柜台里也有很多模型销售,就连学校周边的小卖部、杂货店里,都能看到各种模型的影子。年幼的姚健当年也时常帮父亲看店,“那时,很多中学生每天都会来,看一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模型。那是苏州模型市场最兴旺的时候。”
做模型有情怀
故事说不完
在姚健的印象中,他家的模型店从东中市搬到凤凰街后不久,就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一部名为《四驱小子》的动画片风靡校园,随后,日本田宫模型公司推出了漫画中的多款四驱车,这种可自己动手拼装、改装,电池驱动,在轨道上快速行驶的四驱车模型,很快在国内流行起来。那时每到周末,许多商场里的四驱车轨道前总是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每天要进行几十场四驱车比赛。姚健家的模型店拿到了某四驱车玩具品牌在苏州的总代理,还租了几个场地供四驱车玩家比赛,在店里,销量最高的也是各种四驱车和改装件。
这几年,模型店又经历了一次搬迁,姚文吉因为年龄大了,把店交给姚健打理,平时和爱人还有儿媳抽空会在店里帮忙。几十平方米的店堂里,从中间到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模型包装盒,动漫类、军事类、原材料、工具等一应俱全。姚健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他说:“艺术是相通的,模型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他随手拿过柜子里的一辆坦克模型说,“组装完成,只是完成了整个模型制作的20%,上色、绘画、后期摄影,都比这重要。”姚健觉得,模型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这一点在军事模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辆二战德国陆军的坦克复原,需要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从颜色还原到形态模拟,从雨水痕迹到履带缝里的泥浆,细节决定了质量的高低。而摄影,则让这辆坦克实现向真品的拟真转变。”
模型艺术
会聚起一群发烧友
这些年随着科技发展,市场也经历了巨变。比如无人机,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对传统航模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网络销售不受地域限制,低价及送货上门的服务,让实体店生存艰难。此外,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让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消遣休闲方式。“最重要的是在网上买模型比实体店要便捷和便宜得多,很多人放弃了实体模型店。”姚健说,现在还能来逛模型店的人,更多的是喜欢模型店里那种眼见为实的感觉和氛围。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而做模型耗时长,玩模型的人越来越少。”姚健为了应对市场变化,除了在转向网络销售外,也在不断优化店铺的服务。为了转型,姚健把店里的部分空间改造成工作台,模友们可以在店里制作、上色,此外,为了吸引女性和小朋友,他还在店里打造了能供这些人群制作手办、娃娃等的区域。
众多苏州模友当中,还有一些“父子兵”。姚健认识的模友中,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参加学校第二课堂科技小组时就开始喜欢做模型,也是当年他家店铺的常客,现在他们也有了下一代,下一代受到了影响也喜欢模型。“组装模型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我儿子也喜欢模型,孩子有这样的兴趣,我就尽量满足他。”
“实体店还能坚持多久,现在很难说,至少现在还有模友会来到我的店里,大家坐下聊一聊,切磋一下制作技艺。到店里一是能淘到一些网上未必有的货,二是可以打开盒子看看板件更放心。有时候我的店更像一个交流平台,跟玩模型的朋友随时交流心得,这是网上购物体会不到的。玩模型也要有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