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建筑模型可以认为是学习建筑设计最为有效和重要的手段之一。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手工制作模型更是专业学习的必由之路。
建筑本是建筑活动的成果,而制作模型最接近建屋筑房的本质,是建屋筑房整个过程的模拟。在做模型时,学生可以从中观察到客观世界的现象与规律,感知到材料的性能与质感,认识到加工工具的功用与效果,思考到建筑部件的分类与构结,体会到真实条件的限制与利用,综合考量建筑的效果与呈现。
近20年来,手工模型在建院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且业已形成传统。手工模型在推敲方案、成果表达、教学过程记录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由于资料所限,稚筑君仅将山东建筑大学21世纪初到2021年这20多年的学生作业呈现出来,“按图索迹”尝试为大家厘清山建大20多年来在学生模型制作表达的变革路径。
2005年之前
Before2005
05年以前,制作成果模型是个人选择,较少有意愿又擅长做模型的学生才选择模型辅助表达。因此即使受到材料选择的限制,水准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05年以前学生模型-曾瑞、任琳琳、杜鹏
(由于史料缺乏,选择仅代表较高水准者)
2005年-2010年
2005-2010
在05年左右确定将成果模型作为二年级重要的评价环节之后,制作手工模型成为所有学生普遍要完成的任务。整体水准经历了一个被动接受、认识、探索、逐渐建立审美准则、技术积累、突破的过程。
△05年-10年学生模型(由于史料缺乏,选择仅代表普遍水准)
2011年-2021年
2011-2021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尤其是最近十年的传承,建院学生在成果模型制作上的想象力、表达、手工技术已日臻完善。
△Grade2009(房曦)
△Grade2009(张方瑞)
△Grade2009(种静)
△Grade2010(曹阳)
△Grade2010(刘梅杰)
△Grade2010(王晓茜)
△Grade2011(王继飞、骆逸)
△Grade2014(姜浩、齐俊哲等)
△Grade2015(张溱盿、于涵、陈凯、王逸文)
△Grade2016(张松、张方正等)
△Grade2017(焦伟泉、刘瑞丰、张妍雯、索日、郑春燕、秦智琪等)
△Grade2018(程楚凡、冯敏、周艳玲、李澈等)
下面是小编选取的近20年19个改变建院模型风貌的“技术创新”展示给大家。那些大家已经觉得理所当然的模型做法和审美,可能正是之前某位学长学姐的灵光乍现,成为可以被传承的、被积累的一部分。首创者值得拥有姓名,被大家知晓。
#1
“合而为一”
双层卡板增加墙厚
△建筑10级张孟嫄——《普拉托中国社区文化中心》
缘起:白色卡板优点:质感、色相中性,给人想象力丰富。缺点:厚度比较薄,表达墙体不利。
制作:两张卡板用乳胶漆涂匀粘合,上压重物定形,24小时干透后方可切割。
#2
“字透纸背”
硫酸纸打印表达建筑字体
缘起:要刻画出建筑立面的字体,手工非常难,尤其在打印还不普及的时候。
制作:将字体打印到硫酸纸,裁剪后贴到建筑上。优点是可以控制色彩。
#3
“白驹过隙”
双层卡板表达石材分缝
△建筑10级曹阳——《普拉托中国社区文化中心》
制作:第一张卡板打底,第二层多个卡板拼贴图案,夸张表达强调石材拼缝的感觉。由于白色卡板质地的均合性。也可以表达金属板、陶板等其他强调拼缝的材料。
#4
“饰如破竹”
扫帚苗表达竹子
△建筑10级姜歌——《泉水博物馆》
制作:没有任何现有的材料能够表达连续挺拔的竹子的意向,直到突然有一天看到了教室门后面的扫帚...
#5
“草木皆兵”
软木板表达草地
△建筑10级高梦雨——《泉水博物馆》
#6
“大卸八块”
模型分解表达内部空间
△建筑11级张忠天——《山地住宅》
#7
“无孔不入”
打孔器表达混凝土墙面
△建筑11级孙宁晗——《普拉托国际学校图书馆》
#8
“网饰随封”
金属滤网表达穿孔板
△建筑11级郜家鹏——《普拉托国际学校教学组团》
制作:在淘宝上搜索金属滤网,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各种厚度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型号需要与模型比例尺度协调。越厚的材料越挺拔,但很难裁剪。薄的材料反之。
#9
“白模黑水”
透明亚克力叠合深色卡板表达水面
△建筑14级孔雨藤——《方体限定与展览空间》
(图中所示模型为刘斌、黄明宽等制作)
缘起:水纹纸对于水的表达过于具象,透明玻璃纸太薄,不平整。
制作:透明亚克力平整稳定,表达水的流感和质地。深灰色卡板称在下面,表达水的深度。
#10
“随地赋形”
麻布表达坡地地形
△建筑14级——《六班幼儿园》
#11
“剖丁解牛”
剖面模型平面表达
△建筑15级刘纪康——《分合宅》
#12
“镜水流深”
镜面材料表达水面
△建筑15级刘纪康——《六班幼儿园》
#13
“白枝灰树”
不同喷漆色表达树的前后层次
△建筑15级孙士博——《六班幼儿园》
制作:三种深浅不一的色调喷涂到干花上,依据色彩深浅的不同设定“树”的前后位置,增加景深感。
#14
硫酸纸打印附着灰色卡板表达混凝土
△建筑16级曹博远——《临水书吧》
制作:下载高清混凝土素材,打印到透明硫酸纸上,并精确贴合到灰色卡板上。将混凝土的贴图与灰色卡板的色彩混合到一起,浑然天成。需要尤其注意贴图尺度与建筑尺度的协调。此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材料的表达。
#15
“好饰多磨”
多种质感亚克力组合
△建筑16级谢志远——《临水书吧》
#16
“方格梯田”
表达山地地形
△建筑16级刘圣品——《分合宅》
#17
“灰头土脸”
灰色石膏附着灰色卡板表达混凝土
△建筑17级李一童——《临水书吧》
缘起:现有的模型材料均不能传达混凝土直观的质感表现力。
制作:灰色石膏涂抹到卡板表面并涂抹平整,截面处尤其要精打细磨。
#18
“黛布为瓦”
毡布表达灰瓦屋顶
△建筑19级刘东璇——《六班幼儿园》
#19
“折纸为山”
折纸表达地形
△建筑17级诸葛博文——《分合宅》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近十年来,19个改变建院模型风貌的“技术创新”。虽然不能严格考证以上19个同学是不是首创者,但基本也是先行者和发扬者。希望大家在未来贡献更多的“技术创新”,让这个雪球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