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分是指根据银行客户的各种历史信用资料,利用一定的信用评分模型,评估出不同等级的信用分数。从概念上说,信用评分是利用消费者过去的信用表现来预测其未来的信用行为。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授信者通过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据此决定是否给予授信、授信的额度和利率,以及贷后的额度调整、定价及催收等相应的风险措施。
信用评分模型开发管理
图1增益曲线
模型建立好以后,需要一套完善的系统和流程对其支持。信用评分模型通过系统平台布置到业务流程中,在审批流程中发挥作用,逐步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如图2所示,整个系统内的流程是:从内部、外部收集数据,在对数据经过基础的处理后,进入输入文件,经过决策引擎制定的相应规则和逻辑处理后,输出文件,最终进入审批决策的流程环节。
图2系统流程图
信用评分模型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模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重建。在对模型的动态监测中,可以及时发现其预测能力下降,稳定性下降,进而加以调整和优化。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因此模型的调整周期为3-5年左右。但是在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银行的产品和客户群的变动也较大,因此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周期一般是1-2年。
信用评分模型在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应用
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完成并不表示模型就可以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了,此时如何把模型合理应用于各业务场景和风险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的业务条线建立覆盖以申请、行为、催收为主干的量化评分模型体系,在自动审批、定价、额度测算、风险预警、贷后管理和催收等环节提高量化风险策略的应用水平,推动业务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实现了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除此之外,在不同业务条线应用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评分,找出风险水平较高的客户,并研究差异化的准入和贷后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把控客户的整体风险水平。
以申请评分模型、行为评分模型和催收评分模型为例,对信用评分模型在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做简要介绍。
行为评分模型应用于各业务条线的贷后管理及客户的后续授信等,包括额度调整、风险检查频率、风险预警、交叉销售、价格调整等,可以及时发现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政策、更精准管理风险和收益。
数字解读评分,通过各业务条线的实践验证,对客户的风险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它的具体应用是将征信中心数字解读分数作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客户级评分,用于全产品线的风险管理,客户评级分为5档。外部征信评分和内部评分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自动化决策水平。以某产品为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将央行征信中心数字解读分数和内部申请评分相结合,相较于只使用内部申请评分,在同样的风险偏好下,自动化决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自动多拒绝2%的坏客户,多批准11%的好客户。
表1不同模型组合的对比
总结
商业银行的实践表明,开发和应用信用评分模型,结合央行征信数据等外部评分,建立起一套相对全面的量化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优化了风险决策,有力地支持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但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尚需改进之处。
二是应加大对系统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大数据时代,只要有了足够多的可信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建立较好的信用评分模型。但前提是这些数据经过了挖掘和清洗,成为可以用于建模的标准化数据。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赖于各种技术和方法论。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设施的支持。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对系统设施的投入力度和专业人员培养仍不够,这对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造成了一定阻碍。
三是应提高操作的灵活性。在对信用评分模型的使用中,过多依赖模型的指标,容易出现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各个业务条线都有差异,因此在使用评分模型的时候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自动化决策为例,对于信用卡业务,其审批流程相对简单标准化,因此自动化程度可以更高。而对于按揭贷款、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而言,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复杂,不能只依靠模型的自动化,人工经验和一些硬性规则需要占据更大的权重。
消费金融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随之带来的将是消费信贷需求的急速增加,而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也为国内征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各类征信技术,包括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商业银行依靠数据挖掘技术来建立相应的信用评分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评估个人或小企业的资信程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更有助于创建较为公平的融资环境,对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和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加强对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归纳起来可以控制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营运成本,将会在未来的策略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信用评分模型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预期效果是显著而积极的。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深化和拓展信用评分模型建设及应用,更好地实现风险和效益的平衡,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