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①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②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③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④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⑤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⑥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直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⑦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份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的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⑧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⑨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⑩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22.概括“我的朋友”的形象特征。
23.赏析画线部分内容。
24.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点。
25.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2.①年过六旬,却和孩童一样单纯、害羞。②物质贫困却仍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③生活孤独却善良友善。④对唯一的朋友“我”和“奎尼”始终深情和温暖。
25.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2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探究小说结尾段的表达效果。主要结合小说的要素分析,从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如结尾的“早晨来临”“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呼应开头“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说明“我”的朋友已经去世,这里的“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给作品带上感伤的色彩;“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这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做水果蛋糕前后过程中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等。
(浙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1)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通。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流水声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着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2)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三十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26.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27.小说连续出现“赤条条”“赤裸”这样的词,有何深意?
28.有人认为小说结局太过残忍,不如改为以下两种情况更好: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②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6.①第一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了战争状态下两军对峙的紧张氛围,也为下文双方洗澡士兵的冲突埋下伏笔。②第二处运用拟人手法,既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也表现出对和平和自由的向往。③第一处推动情节的发展,第二处轻松的氛围与下文紧张的对峙形成强烈反差。④以大自然的美好,反衬战争的残酷和丑恶。
27.①“赤裸”“赤条条”展现生命最本质的意义。②突出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平等、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深化反战的主题。
28.原有的结局更好。第①种结局不符合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第②种结局虽然能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但不如原作结局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原文的结局照应“噩梦”这一伏笔,更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的主题(分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效果同样给分)。
2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小说连续出现‘赤条条’‘赤裸’这样的词,有何深意”,考生要到文中找到这些词语,理解其意思,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深意。“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赤裸”“赤条条”修饰敌对双方的两个士兵,他们脱掉了区分二人身份的服装、国籍、姓名,剩下的就是没有区别的原始生命,“赤裸”“赤条条”表现了人们摆脱了种种外在束缚之后回归自然、终将平等的关系,作者认为自然、平等的人是不该相互残杀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反对战争的主题。
(河南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假面
契诃夫
某地社交俱乐部,出于为慈善事业幕捐的目的,举办了一次假面舞会。已是午夜十二点。
五个没有跳舞、不戴假面的知识分子,围坐在阅览室里一张大桌旁,看报、打盹。阅览室里十分安静。突然响起一个低沉而暗哑的声音,“看来这里更舒服!都上这儿来!快点,朋友们!”
门敞开了,一个肩宽背厚的男人闯进阅览室,他穿着马车夫的号衣,一顶宽边帽上插着几根孔雀毛,脸上蒙着假面。在他身后跟进来两个戴假面的女人和一名端托盘的仆役。托盘上摆着几个酒瓶和杯子。
“都别待在这里!现在不是看报和研究政治的时候……把报纸都扔了!”“我请你安静点,”有个知识分子透过眼镜,瞧了瞧那人的假面说,“这里是阅览室,不是喝酒的地方。”
“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聪明人,居然认为报纸比美酒还好,”插孔雀毛的男人给自己倒了一杯烈性甜酒,开口说,“照我看来,你们这些可敬的先生之所以喜欢看报,是因为你们没钱买酒喝……你别再装模作样,不如来喝一杯!”
插孔雀毛的男人稍稍挺起身子,从眼镜先生手里一把夺过报纸。“您竟敢放肆!”眼镜先生发怒了,“您不知道您在跟谁打交道,我是银行经理热斯佳科夫!……”“我啐你这个热斯佳科夫!”男人拾起报纸,把它撕成碎片。孤儿院会计别列布欣红着脸、耸着肩膀说,“我简直不明白……有个无赖闯到这里……突然说出这种混帐话来!”“什么叫无赖’’插孔雀毛的男人大喝一声,一拳头捶在桌子上,震得托盘上的杯子都跳起来。“你是跟谁说话快点,给我统统滚蛋!”
“我们马上会看到结果!”热斯佳科夫说,他激动得连镜片都冒汗了。“快去把斯皮里多内奇叫来!”斯皮里多内奇,一个身着警察制服的老头,立刻到来了。“请您离开这里!”他瞪大可怕的眼睛,耸动着染过的八字胡,声音嘶哑地说。“哎呀,吓死人了!’,男人快活得哈哈大笑,“居然有这么可怕的人,你那小胡子活像猫的触须,眼睛都瞪出来了……嘿嘿嘿……”斯皮里多内奇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把俱乐部里所有的警察都叫了来。他坐下开始写违警记录。“写啊,写啊,”假面人用低沉喑哑的声音说,“哈哈!好吧,现在我让你们瞧瞧!”
“一……二……三!”男人站起来,猛地摘下自己的假面,瞧着大家,快活得纵声大笑。
他引起的反响的确非同小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面面相觑,下白了脸。斯皮里多内奇不安地清着嗓子,像个无意中做了蠢事的人。
大家认出这个捣乱分子原来是当地的百万富翁、工厂主、世袭的荣誉公民皮亚季戈洛夫,这人向来以喜欢胡闹、热心公益事业而扬名乡里,另外,正如当地通报里不止一次所载的那样,他还“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爱”。
知识分子们都哑口无言,踮起脚尖不声不响地走出阅览室。“你一定早知道他是皮亚季戈洛夫!”过了一会儿,斯皮里多内奇对着那个端酒进阅览室的仆役,声音嘶哑地斥责道:“为什么你一声不吭我把你这个该死的畜生关起来!”“他老人家不许说,长官!”知识分子们在俱乐部里走来走去,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心神不定。夜里两点钟,皮亚季戈洛夫才从阅览室里出来。他来到大厅,在乐队旁坐下,打起磕睡……
“请问,要不要把您送回府上,或是吩咐备好马车”别列布欣俯身凑着百万富翁的耳朵问。
“我要回……回家……你送我……回去!”别列布欣高兴得眉飞色舞,赶紧扶起皮亚季戈洛夫。其余的知识分子立即跑过来帮忙,他们愉快地微笑着,七手八脚把这位世袭荣誉公民抬起来,小心冀冀地把他送到马车上。
送走了皮亚季戈洛夫之后,那几个知识分子便面露喜色,开始安下心来。“临走时他还向我伸出手来哩,”十分得意的热斯佳科夫说,“这么看来,万事大吉了,他不生气了……
(有删改)
A.名扬乡里、屡受通报赞扬的荣誉公民,却无礼地闯入宁静的阅览室,粗鲁对待他人,讽刺了名不符实、趋炎附势的舆论传媒。
B.讽刺在这篇小说中几乎无处不在,文中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前后反差极大。
C.小说利用铺垫、伏笔、欲抑先扬等手法使情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也表现出皮亚季戈洛夫荒唐行为背后的个性和正直敢言。
D.斯皮里多内奇由威风到知道是皮亚季戈洛夫后深感不安,灰溜溜出门,却对侍从大发脾气,这样写讽刺了他的外强中干、见风使舵。
30.小说中别列布欣、热斯佳科夫等知识分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31.小说以“假面”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9.C
30.①因来者打破宁静、破坏规矩、粗鲁无礼而愤怒,斥责,亮出自己的身份并叫人驱赶闯入者;②知道来者身份后,不安,恐惧垂头丧气,心神不定;③醉酒者要回家时又恭敬热情地将其送走,因感觉危机终于化解而如释重负、安心。
31.①语意双关,既指参加假面舞会人们戴的面具,也指人们“内心的假面”;②暗示出几位知识分子、斯皮里多内奇和皮亚季戈洛夫前后形象的反差;③有利于揭露和讽刺了文中人物的虚假违心、惟权惟势的面目;④题目简洁但富有深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选C。
模式: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北京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3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3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34.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35.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
32.情感变化(关键词)热切盼望→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原因①母亲来信的重复、单调、无趣(表面原因);②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关爱(深层原因)。
33.①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②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③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济母亲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34.(1)情节设置出人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2)内容表达含蓄隽永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布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35.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置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乡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衬“母亲”形象的作用;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①(从情节设置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母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而不是歌颂母爱。
34.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解答此题,赏析分析结尾的特点,然后从情节结构、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用。小说结尾在文卡“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坚决地打消寄钱给母亲的念头时,“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母亲却给他寄钱过来了。这样的情节安排韵味丰富,耐人寻味,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母爱的伟大”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出人意料的结局。但结构上,与前文“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母亲絮叨中流露的对子女的关爱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去品味、去思考。
3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探究性试题,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寻找原因,要善于从多角度入手分析原因,如结构、情感、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角度。此题实际上要求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既可以是“文卡”,也可以是“母亲”。如果选择“母亲”,重点分析小说主要写的是母亲来信为线索,铺叙母亲来信的内容细节,表现母爱的伟大;如果选择文卡,重点分析“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表现文卡得到懒散,对母亲冷漠的性格,表达对自私的年轻人的批判。不管选择哪一个,都需要结合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方面,还可以再结合小说主旨作深入挖掘。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类题目的答案应言之有据,即源于文本;言之有理,即自圆其说;言之有序,即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条阐述。
小说几种常见结尾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江苏淮海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榜,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合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然而,打火机油就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有被打湿。“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着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但精神品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物形象,旨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在于心灵。
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
小说结构严谨多处埋下伏笔,比如第二段提到博格要回家给父亲做手术,使得后文马车出事,艾迪在泥泞中找到手术箱,博格能给亨特做手术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洛克不愿意点燃包画的塑料布,是因为他画是他“百合节”送给苏菲的礼物,不能随便就给毁了,担心名贵的画会被雨水毁坏。
37.小说第一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8.结合全文,请探究小说题目是“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的妙处。
36.B
37.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②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③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8.①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这一主旨。②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③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
(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到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契诃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篇小说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40.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请分析这篇小说对当时的现实作了哪些批判。
41.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9.B
40.①人与人的不平等:“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②某些人为私利出卖良心扎波伊金为饱口福和一笔“车马费”热情称颂一个他认为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③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称颂一个人无私、不被收买、不收受贿赂,竟被认为是“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41.①通过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称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在葬礼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极具喜剧效果。②通过制造意外: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这种意外使小说极具喜剧效果。
39.此题考查学生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错误。因为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是讽刺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物;另外,演说家明明是给死人做悼词,却让人感觉是在“夸赞”活人,作者刻画演说家的形象不是为了赞美演说家“杰出的语言才能”,而在于讽刺。
《演说家》这篇小说写在一个葬礼上,演说家把竟然连死者是谁都没弄清楚,他演说内容所针对的对象竟然是在场的一个活人,文中说:“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可见小说是对社会上那些装好人,而又干了很多坏事的官僚进行批判;另外,对演说家为了饱口福和一笔“车马费”而夸夸其谈、黑白颠倒的演说进行讽刺;最后,从社会角度,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根据这些,整理答案即可。
4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小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想知道“喜剧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首先要了解小说中喜剧的内容,然后弄清描写喜剧内容时使用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通过夸张、对比、形成反差以及出人意料的结果等,来达到喜剧效果。
《演说家》通过描写扎波伊金私下称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而在葬礼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形成喜剧效果;另外,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这种出人意料设置情节的手段使这篇小说极具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