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考古学就是由动物遗存来研究古代社会,主要以资源、技术和生业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经过100年的学科发展,中国动物考古学已日渐发展成为以对动物遗存的定性定量研究为中心,综合应用年代学研究、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寄生虫考古等在内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动物考古学以考古实证材料重写了古代畜牧史,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祭牲、次级产品、骨器及制骨手工业等多个方面的学术问题,为当今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时代命题提供历史借鉴,它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密不可分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021年10月18日下午至19日,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举行期间,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博城2层2-1会议室举行。本次大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共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咸阳师范学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共23位研究学者的报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本次分组研讨。研讨过程中,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各研究单位、高校的师生以线上形式旁听了本次专委会学术研讨。
图1动物考古专委会和植物考古专委会线下代表合影
本专委会学术研讨由专委会主任袁靖研究员组织开幕,发言内容大体可分为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和骨器的鉴定和研究、动物和古代社会研究和多学科合作研究等三个方面。现综述如下。
一、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和骨器的鉴定和研究
这一部分的发言由陕西省考古院胡松梅研究员主持。9位学者宣讲了河南庙底沟、新疆达勒特古城等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吉林后套木嘎、河南郑韩故城、上海广富林、湖南老司城遗址出土骨器及制作的研究,区域性生业研究包括对中原、陕北榆林地区开展包括动物考古学在内的综合研究,探讨对数指数法在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刘一婷特聘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庙底沟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的报告。该研究从种属与数量、测量尺寸、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骨骼发现率、骨表痕迹与异常等几个方面对河南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时期先民的肉食资源获取方式属于“开发型”,饲养家猪为主,偶尔也狩猎野猪、鹿科动物、鸟类,捕捞软体动物。针对不同的动物,先民采取不同的宰杀策略。猪以1岁以前的未成年个体为主,与同时期的西坡遗址较为相似,但并不符合最佳屠宰模式。狗尽管也是家养动物,但以成年个体为主,这应与其功用有关。狩猎的野猪和中型鹿科动物的死亡年龄也与家猪不同,以成年个体为主,这可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肉量。本文的分析填补了庙底沟遗址生业经济研究的空白,进一步丰富了庙底沟文化的此类研究,显示出庙底沟文化在动物资源利用方面有较强的一致性。
首都师范大学尤悦副教授做了题为《对数指数法所见绵羊在二里头国家内部的供应差异》的报告。聚落考古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1750~1530BC)中原腹地出现了都邑(二里头)和大(望京楼)、中(南洼)、小型(煤山、皂角树)四级聚落系统,东亚地区由此进入了早期广域王权国家时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研究对于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的骤然提速具有重要意义。家养动物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管理和分配是生业经济研究和社会复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二里头、望京楼、南洼和煤山等都邑和大中小型聚落的绵羊掌跖骨的对数指数法的分析可知,早期国家的高等级聚落中包含身体尺寸更大的绵羊,高等级聚落中绵羊的身体尺寸较低等级聚落更加多元化。这一现象是否与人类的行为(例如选择策略或经济策略)有关,这些由动物反映的人类社会的经济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图2动物考古专委会学术研讨会议现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侯彦峰副研究员做了题为《骨头钻骨头——郑韩故城遗址制骨作坊出土骨钻头研究》的报告。郑韩故城遗址制骨作坊位于东城中部偏北,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制骨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少量制骨工具,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经初步整理发现该制骨作坊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骨币、骨珠、骨簪、骨针等12种产品,原材料主要来自马、牛肢骨骨干和鹿角,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选料、截料、开料、制坯、打磨(抛光)等,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锯、锯挫、削、钻、磨、抛光等。其中,最为有趣的是发现了108支骨钻头,本研究通过肉眼形态观察、三维形态扫描数据分析、体视显微镜下微痕分析和重构实验,对该批骨钻头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确定其为“钻头”,主要是为“骨珠”钻孔,重构实验也表明骨钻头可有效地在骨头上钻孔。该遗址出土了一批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骨钻头”,并用于钻骨头,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工具史、古代手工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副教授李悦做了题为《历史时期城市动物考古的新思考:以新疆达勒特古城2017年出土动物遗存为例》的报告。达勒特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是10-14世纪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城镇。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达勒特古城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陶、石、铁、铜、骨等遗物。本研究运用动物考古研究方法对这批动物骨骼进行研究。就可鉴定标本数而言,古城早、晚期动物遗存中家养动物的比例极高,其中羊占比最高,其次为马、黄牛,骆驼和狗次之,驴和猪最低。古城居民饲养家畜的主要目的为获取肉食,同时可能还利用羊毛、大型动物的畜力等其他动物资源。家畜利用呈现较为多样化的特点。古城不同发掘区域早、晚期动物遗存的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布局与人口数量的变化。结合文献记载,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为达勒特古城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经济基础。该研究在分析生业经济之外,尝试结合动物遗存出土背景、年代与文献资料等综合探讨古城发展与人口变化,为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城市的动物利用与城市变迁提供了新资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祖国边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二、动物和古代社会研究
这一部分的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副研究员主持。7位学者做了宣讲,内容包括对陶寺先民食用竹鼠、秦人用牲、西周养马业、混血骆驼在中国的踪迹,古代家猪驯化和饲养技术的世界贡献、社会视角下如何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等。
图3线下代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副研究员做了题为《社会考古视角下的动物考古学》的报告。社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视角,是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必由之路。动物考古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通过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透物见人,也必须将社会考古的视角纳入动物考古的研究视野中。本报告集中讨论动物考古学研究中采纳社会考古视角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对中国动物考古学中采用社会考古视角的典型案例进行评析,探讨社会考古视角的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咸阳师范学院刘欢讲师做了题为《秦人用牲的动物考古学观察》的报告。本研究以甘肃、陕西地区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秦墓中动物遗存为材料,对随葬动物的种类与部位、摆放位置与头向、年龄结构与性别、用牲选择与墓葬等级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发现秦人在不断东进中,其墓葬用牲习俗也在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时期。秦人在西周至春秋早期时保留着浓重的商文化因素,并吸收了周文化的用牲制度;春秋中晚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如个别墓葬用牲存在西戎的文化因素,但主体仍保持前一阶段用牲习俗;而到了战国时期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如殉狗逐渐减少并消失、用牲部位单一化等。原有礼制化、等级化的用牲习俗在战国中晚期逐渐走向衰落,秦人似乎不再重视繁琐的丧葬礼仪。
山东大学孟鑫做了题为《有关陶寺遗址竹鼠遗存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对龙山时期陶寺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竹类分布条件的分析表明,陶寺地区的自然环境适宜竹类的生长。目前的动物研究表明,竹鼠的栖息条件远较过去一般认为的宽松,将竹鼠遗存视为暖湿气候证据的传统观点值得反思。因此陶寺地区的自然环境适合竹鼠生存。研究发现,竹鼠遗存在龙山时期前后的北中国广泛分布。鉴于对竹鼠遗存的人工利用痕迹、出土区域功能、伴随出土的动物、所在地层深度及竹鼠作为食物意义的分析,这些遗址中的竹鼠遗存应主要是人类食用的遗留,而非后期侵入的结果。故陶寺人群具备在本地养成食用竹鼠行为的条件。考虑到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竹鼠遗存的遗址在数量上和延续性上都超过黄河下游地区,陶寺人群食用竹鼠的行为若系外来,更可能受到庙底沟等黄河中上游地区文化的影响。所以陶寺人群更可能来自黄河中上游地区,而非黄河下游地区。
三、多学科合作研究
这一部分的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吕鹏副研究员主持。7位学者做了宣讲,内容包括从同位素角度研究西北地区的早期畜牧业、二里头和偃师商城遗址仪式性动物的饲养、同位素分析在动物考古学中的现状及思考、家马和山羊的分子考古学研究、河南大唐电厂秦人墓地腹土的寄生物考古分析、中国动物遗存数据库建设等。
兰州大学马敏敏副教授做了题为《从同位素角度看西北地区早期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的报告。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甘青地区的人类生存策略和牛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还不清楚。此项研究试图通过分析三个聚落遗址的动物遗存组合及其同位素,从动物考古和食谱的角度来揭示这一历史。我们分析了387个动物样本的同位素,发现5300-4900BP和4100-3600BP的猪是自由放养或在居住地点饲养的;狗可能是自由放养的,可能与人类一起狩猎或在居住地点附近。这种灵活的饲养猪狗的方式可能使居民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节省小米。同时,青铜时代的绵羊、山羊和牛以草地放牧为主,它们食谱以C3和C3/C4混合植物为主,这与中原的畜牧业明显不同。此外,干旱地区野生草食动物的δ15N值高于半干旱地区,表明动物δ15N值可能受到干旱的影响。本文不仅揭示了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甘青地区畜牧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可能原因,而且为重建该地区的人类饮食提供了氮同位素基线。
复旦大学胡耀武教授做了题为《稳定同位素分析在动物考古研究中的现状及思考》的报告。目前,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在动物考古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然而,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报告将在简单介绍我国同位素分析的发展史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个人对其发展现状和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