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2020年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柯桥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20年1月13日
2020年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为扎实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规范病媒生物监测,减少虫媒传染病发生,确保大市区病媒生物防制水平C级评估顺利通过,根据《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浙卫办〔2016〕15号)《绍兴市爱卫办关于调整完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通知》(绍市爱卫办〔2018〕1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全区实际,制定2020年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一、监测职责分工
(一)区爱卫办负责全区病媒生物监测组织管理工作,充分结合2020年大市区病媒生物防制水平C级评估,明确柯桥街道、柯岩街道、华舍街道、湖塘街道、福全街道、安昌街道、兰亭街道、钱清街道、马鞍街道、杨汛桥街道等辖区范围内设定本区的南、西、北、中4个病媒生物监测点(附件1),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监测工作进行督查(附件2),对病媒生物监测公司监测资质和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分(附件4)。
(二)区疾控中心负责制定辖区内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附件7),对监测工作及种类鉴定进行技术指导和督查,组织督查技术人员(附件2)开展本辖区范围内的病媒生物监测督查工作,具体实施蜱类监测工作,负责各类标本收集制作,并按时将监测结果报市疾控中心、区爱卫办。
(三)监测点街道负责落实街道、村(居、社区)两级监测专管人员及工作经费,根据《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调查点设置推荐表》(附件5)确定调查点地址,并做好与监测地、监测公司间的双向沟通与协调,对本辖区内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督促监测公司按时上报监测结果。
(四)监测点基层医疗单位按照区爱卫办及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做好本区域病媒生物监测督查工作,填写《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督查记录表》(附件3),协助区疾控中心做好质控、报表审核,并及时向街道反馈督查情况。
(五)病媒生物监测公司负责鼠、蚊、蝇、蟑四种病媒生物具体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执行监测任务,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合理性,按要求及时、有效将监测结果报告区疾控中心,按区疾控要求上送捕获的生物标本。
二、监测范围与监测点设置
柯桥街道、柯岩街道、华舍街道、湖塘街道、安昌街道、福全街道、兰亭街道、钱清街道、马鞍街道、杨汛桥街道布设鼠、蚊、蝇、蟑螂密度常年监测点,另在兰亭街道开展蜱类监测。在上述10个监测区域中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场所作为调查点,鼠密度调查点可在监测点范围内按实际情况设置,蚊、蝇、蟑螂、蜱调查点须相对固定。监测点街道要负责协调联络各监测点单位,开展监测工作。
三、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二)数据分析与利用。区疾控中心在监测结束汇总时,应及时对本辖区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历年同期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和本地病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开展病媒生物及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提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建议,报区爱卫办。发现未记录过的重要病媒生物种类需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并保留标本以便复核。
附件:1.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点设置
2.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专业督查组
3.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督查记录表
4.柯桥区公共外环境病媒生物监测考核评分表
5.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调查点设置推荐表
6.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频次、方法、数量及上报要求
7.鼠类、蚊虫、蝇类、蟑螂、蜱监测实施方案
附件1
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点设置
监测点
监测镇(街道)
中部
柯桥街道
柯岩街道
安昌街道
西部
湖塘街道
杨汛桥街道
钱清街道
南部
福全街道
兰亭街道
北部
华舍街道
马鞍街道
注:全区设四个监测点(中、西、南、北)
附件2
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专业督查组
地理位置
街道
组长
联络员
联系人
督查技术人员
单宇然
俞林萍
徐兰
戴兴康
张承烈
陶小萍
金桔炼
陈谷萍
俞斌辉
沈建华
王莉娜
傅盈
陶建龙
章海峰
陈伟芳
陈关琴
韩维
潘智淼
王晓云
蒋建中
章江标
徐金阳
徐叶娟
孙云芬
沈丹锋
马少军
钱学林
魏雅琴
附件3
绍兴市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督查记录表
监测公司:监测人员:
监测内容:监测点乡镇: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2.监测当次使用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工具分别为:(如夹夜法;鼠夹)
3.本次监测工作量:(如布放鼠夹200只,回收诱蝇笼8只)
4.监测人员是否随带原始记录表进行必要的记录?
5.本次监测工作具体地址有:(如供销超市、某某小区、某某餐饮店)
6.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如居民投诉等)
监测人员(签字):督导人员(签字):
附件4
柯桥区公共外环境病媒生物监测考核评分表
被考核单位:
考核内容
考核评分标准
得分
综合部分
必要条件
是否有基本从事行业资格(公司、个人)。
是否存在本区域的消杀工作。
现场情况(40分)
记录单内容是否齐全(至少包含监测项目、监测人员、监测数量等)(10分)。
开展监测工作是否规范(10分)。
开展工作村民(委)人员反应(10分)
资料情况(30分)
是否每月按时上报(10分,区疾控中心提供)。
各类报表是否符合要求,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10分)。
妥善保存生物标本,并定期上送至区疾控中心(10分)。
社会满意度
投诉举报(10分)
当季内有无单位、个人对公司投诉举报(一次扣10分)。
满意度调查(10分)
调查10人。满意率达90%及以上得满分10分;满意率每下降10%,扣1分,50%以下不得分。
此表格一式三份,一份留区爱卫办存档,一份送签约镇(街道),一份送达PCO服务公司。
附件5
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调查点设置推荐表
监测点分布
监测任务
调查点类型
数量(个)
调查点地址
中部-1(柯桥)
鼠(每次布夹200只)
重点行业
1
成蚊(每次布灯4只,每月2次)
城镇居民区
公园
2
医院
蚊幼(每次调查100户)
居民区
4
蝇(每次布笼2只)
农贸市场
蟑螂(每次粘蟑纸40张)
宾馆
中部-2(柯岩)
农村居民区
成蚊(每次布灯3只,每月2次)
农村民房
蝇(每次布笼3只)
餐饮外环境
餐饮环境
超市
中部-3(安昌)
农村牲畜棚
南部-1(福全)
鼠(每次布夹400只)
农村自然村
成蚊(每次布灯7只,每月2次)
村居
蟑螂(每次粘蟑纸60张)
南部-2(兰亭)
蝇(每次布笼5只)
西部-1(杨汛桥)
西部-2(湖塘)
西部-3(钱清)
北部-1(华舍)
成蚊(每次布灯5只,每月2次)
蝇(每次布笼4只)
北部-2(马鞍)
注:
1.请监测公司与当地社事办商定调查地点后填报,调查点地址确定后不可随意更改。2.鼠密度调查点地址可确定多个,按月轮换,避免同地点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3.蚊幼监测镇街须选取东南西北各一个村/居委会,每村监测25户,合计100户。
监测单位:填表人:审核人:
附件6
柯桥区病媒生物监测频次、方法、数量及上报要求
监测类群
监测点数
监测方法
每监测点工作量
全区每月工作量
鼠
单月监测
夹夜法(中型鼠夹)
3生境*200只=600只
600只*4=2400只
当月20日之前
蚊(成蚊)
4-11月,每月2次
诱蚊灯法
5生境*2灯*2次=20灯次
20灯次*4=80灯次
当月10日、25日之前
蚊(幼蚊)
4-11月,每月1次
布雷图指数法
100户
100户*4=400户
蝇
笼诱法(诱蝇笼)
4生境*2笼=8笼
8笼*4=32笼
蟑螂
粘捕法(粘蟑纸)
6生境*2处*10张=120张
120张*4=480张
附件7-1
鼠类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生境
夹夜法的监测在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场、酿造厂等)、农村居民区3个类型的监测生境各1个。城镇居民区生境应选择当地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较差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有适宜鼠类生存的地点,包括室内和室外。各地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地点的范围,不同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进行监测,以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实施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250m。
粘鼠板法作为夹(笼)夜法监测的替代方法,主要用于城镇和农村居民室内的鼠密度监测。
二、监测方法
夹(笼)夜法:统一选用质量可靠稳定的中型钢板夹(12cm×6.5cm)和鼠笼(可折叠铁丝鼠笼(24cm×11cm×11cm)),以各地便于获得的材料为诱饵长期使用,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笼)1只,超过100m2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笼)1只。重点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均应兼顾,农村居民区室内外均匀布放。室外布放在鼠类出没的地方。农田沿直线或田埂、沟渠等自然地形每5m布放1只,行间距不少于50m。每一监测生境每月布夹累计不少于200有效夹(笼)夜。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性别等信息,逐只鼠登记并顺序编号,每年监测的序号不得重复。鼠尸不完整而无法鉴定种类的,填入其它并在记录表中备注中注明。
粘鼠板法:居民区室内外环境布放鼠夹有困难时,可以使用粘鼠板法。粘鼠板胶面15cm×20cm。布放时将粘鼠板展开,靠墙或鼠类经常活动、栖息的场所布放,不需要诱饵。应避免放置在阳光直射、淋水和地面潮湿的场所,并防止尘土等污物对粘鼠板的污染。民房室内每15m2放1张,每户布放不超过3张,监测居民区不少于35户。捕获鼠类后,计数捕鼠数量和鉴定鼠种,并尽量记录性别等特征信息。
三、统计与计算
(一)夹(笼)夜法鼠密度以每百只鼠夹(笼)捕获鼠数量,即捕获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有效夹(笼)数=布夹(笼)总数-无效夹(笼)数
无效夹(笼)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笼)。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笼)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完整鼠或鼠头、鼠皮、鼠毛、鼠尾、鼠爪等部分肢体的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
(二)粘鼠板法鼠密度以每百张粘鼠板捕获鼠数量,即捕鼠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捕获鼠数要求同夹(笼)夜法。
有效板数=布放粘鼠板总数-无效粘鼠板数
无效粘鼠板指丢失或水淋及尘土污染导致失效的粘鼠板。
四、监测时的个人防护
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监测鼠密度时,容易和鼠类密切接触。为防止感染各种鼠传病原体,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收放鼠夹和鉴定鼠种时应戴手套及可防止气溶胶吸入的口罩。鉴定鼠类标本前需要将所有标本在密闭容器中用乙醚或氯仿进行麻醉熏蒸10min左右,防止鼠类体表各种寄生虫逃逸及叮咬。接触鼠尸物品经消毒后才可继续使用。
五、附表及附录
表1-1鼠密度监测记录表(夹/笼/粘鼠板法)
表1-2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表1-3鼠密度监测汇总统计表
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街道(乡)
调查生境:□居民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其他:
室内布夹(笼/粘鼠板)总数:;室内有效夹(笼/粘鼠板)数:
室外布夹(笼)总数:;室外有效夹(笼)数:
捕鼠数:;鼠密度:%
序号
捕鼠地点
鼠种
雌
雄
室内
室外
捕鼠方法
备注
注:每个生境填写1张表格。
监测单位:监测人:审核人:
表1-2____年___月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夹/
□笼夜法
布夹环境
有效夹/笼数
捕鼠数
捕获率(%)
褐家鼠
黄胸鼠
小家鼠
黑线姬鼠
黄毛鼠
其它
其他()
合计
粘鼠板法
有效板数
/
路径法
单位类型
检查距离
鼠迹数
阳性率
公共绿地、公园或道路两侧
不要求开展
垃圾中转站或公共厕所
单位或居民区院内
农贸市场、工地、车站
表1-3鼠密度监测统计表(夹/笼/粘鼠板法)
室内布夹(笼/粘鼠板)总数:;室内有效夹(笼/粘鼠板)总数:;
室外布夹(笼)总数:;室外有效夹(笼)总数:;
有效夹(笼/粘鼠板)总数;捕鼠数;鼠密度:%
□笼夜
法
捕鼠总数
有效夹
粘鼠
板法
附件7-2
蚊虫监测实施方案
监测生境选择适合以下条件:蚊虫孳生的最佳生境;当地蚊媒传染病疫情高发区;
(一)成蚊监测(诱蚊灯法)
(1)监测生境的选择:城区选择城镇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不少于2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猪圈、羊圈、养殖场等)各不少于2处。除牲畜棚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2)操作方法:选择远离干扰光源和避风的场所作为挂灯点,每处监测生境放置诱蚊灯一台。诱蚊灯光源离地1.5m。日落前1h接通电源,开启诱蚊灯诱捕蚊虫,直至次日日出后1h。密闭收集器后,再关闭电源,将集蚊袋取出,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分别将每台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
(3)统计与计算:密度指数计算
(4)监测器具:诱蚊灯、手电筒、乙醚、搪瓷盘、口罩、手套、镊子、计数器、成蚊标本制作和保存工具、冻存管、冰箱。
(5)监测器具:伞状双层叠帐、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二)幼蚊监测(布雷图指数法)
(1)监测生境的选择及方法: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等调查不少于100户,其它生境[医院、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废旧轮胎厂(废旧物品处)、港口/码头等]视各地实际情况选择。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监测结果填写记录表。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2)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3)监测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三、附表及附录
表2-1成蚊(CO2)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表2-2布雷图指数法监测记录表
表2-3蚊密度监测汇总表
监测方法:诱蚊灯法□CO2诱蚊灯法□
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乡镇(街道)地点
气温:℃,风速:m/s,天气:晴□多云□阴□
环境类型: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牛棚□;猪圈□;养殖场□
诱蚊灯号:
监测地点:
蚊种
捕获蚊虫数量(只)
无法鉴别
淡色(致倦)库蚊
三带喙库蚊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中华按蚊
骚扰阿蚊
备注:依实际捕获蚊虫种类填写记录
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
环境类型:居民区□;医院□;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废旧轮胎厂□;港口/码头□;其他□
编号
地址、门牌
调查地(户内/户外)
水体类型a
幼蚊种类
存在情况b
盆景、水生植物
贮水池、缸、盆、桶、坛、槽
闲置容器(碗、瓶、缸、罐)
明渠、假山水池
竹头、树洞、石穴
轮胎、废旧轮胎
绿化带垃圾、可存水废弃物
地下室及停车场
其他
水体
伊蚊c
按蚊
库蚊
布雷图指数(BI):
注:a水体类型:每种水体类型填写一条记录;b幼蚊种类存在情况:对应的部分请打“√”,伊蚊请按C要求填写;C请填写伊蚊种类序号:1.白纹伊蚊;2.埃及伊蚊。
表2-3____年___月蚊密度监测汇总表
□诱蚊灯法/□CO2诱蚊灯法
环境类型
布灯数
捕获雌蚊数
密度〔只/(灯·夜)〕
捕获雌蚊数量(只)
淡色/致倦库蚊
(实际种类)
民房
牲畜棚
□人诱停落法/□双层叠帐法
人次/帐次
停落指数/
帐诱指数
公园/竹林
废旧物品处/工地
调查户数
调查容器数
阳性容器数
布雷图指数
工地
废旧物品处
港口/码头
行走距离
(千米)
调查水体数
阳性水体数
路径指数(阳性水体数/千米)
单位
建筑工地
道路
勺捕法
捞勺数
阳性
勺数
阳性勺指数(%)
蚊虫数量(只)
勺舀指数
(条/勺)
伊蚊
附件7-3
蝇类监测实施方案
笼诱法随机选择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各不少于2处,各个监测地点相对固定。
笼诱法:每处放诱蝇笼1个,捕蝇笼着地放置。农贸市场监测环境内的捕蝇笼为避免农副产品对蝇类的引诱干扰,可将捕蝇笼设置在距离农贸集市50~100m的绿地内。基本诱饵为红糖、食醋(陈醋)饵(50g+50g)+50ml水。于第一天9:00前(各地可根据当地作息情况适当调整)布放,次日9:00左右收回。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
四、附表及附录
表3-1蝇类监测记录表(笼诱法)
表3-2蝇密度监测汇总表
气温:℃;风力:级;天气:晴□多云□阴□诱饵种类:监测方案规定诱饵□;其他□:
地点
家蝇
市蝇
丝光绿蝇
铜绿蝇
亮绿蝇
大头金蝇
伏蝇
新陆原伏蝇
巨尾阿丽蝇
红头丽蝇
厩腐蝇
夏厕蝇
元厕蝇
麻蝇科
绿化带
表3-2_____年____月蝇密度监测汇总表
笼诱法
环境
布笼数
捕蝇数
蝇密度(只/笼)
目测法
检查
类型
单位数
折合标准间数
阳性标准间数
室内成蝇阳性率(%)
阳性间密度(只/间)
应设防蝇设施间数
合格防蝇设施间数
防蝇设施合格率(%)
检查孳生物数
阳性孳生物数
孳生物阳性率(%)
附件7-4
蟑螂监测实施方案
选择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饮环境、医院、居民区各不少于2处,按照粘捕法开展监测。
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0mm×100mm)调查,粘蟑纸中央放2克新鲜面包屑等作为诱饵,每处布放不少于10张粘蟑纸,晚放晨收,记录粘捕到的蟑螂种类,以及雌、雄成虫和若虫数,并记录有效粘蟑纸数;同时记录每个场所3min内观察到的蟑螂种类、数量、活卵鞘数和蟑迹(空卵鞘壳、死尸、残尸等)数。市场和超市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环境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及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布放在厨房。每个标准间(房间数按15m2/间折算)放置1张,若监测点面积不足,须另加相同环境类型场所。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蟑纸必须更新。
四、附表
表4-1蟑螂密度监测记录表(粘捕法)
表4-2蟑螂密度监测汇总表
环境类型: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医院□宾馆□居民区□投放张数:
监测
地点2
房间总数
阳性房间数
有效张数
粘捕张数
德国小蠊
美洲大蠊
澳洲大蠊
黑胸大蠊
褐斑大蠊
日本大蠊
若
总数
1.监测场所:调查单位名称
2.监测地点:指监测场所内具体的房间、楼层或区域名
表4-2____年___月蟑螂密度监测汇总表
有效粘蟑纸
蟑螂成若虫
总虫数
粘捕率
侵害率
蟑螂密度
密度指数
粘捕法
市场
餐饮
附件7-5
蜱类监测实施方案
每个监测县(区)设农村居民区、农村外环境(农田、荒坡、林地)、景区三个类型的监测生境各不少于1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城镇居民区开展监测。
农村居民区:选择农村自然村开展寄生蜱监测,自然村农户户数少于20户时,可将监测范围扩大至生境相似的临近村庄。每村庄调查至少10头放养的家养动物(牛、羊、狗为主)。
农村外环境:每监测县(区)选择1个自然村,在自然村周边任选农田(包括茶园等经济作物田地)、荒坡草地或林地生境至少1处。
景区:包括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荒漠、草原等人造和自然景观等,每县(区)至少选择其中1处。
城镇居民区:选择居民区或宠物医院,每监测县(区)至少调查20只宠物,宠物种类以狗为主。
(一)寄生蜱:在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生境,采用体表检蜱法开展监测。
重点检查动物的耳朵、眼睛周围、口鼻周围、脖子、腋窝、胸脯、乳房、大腿根、阴囊、肛周、会阴、尾根等部位,毛较长的动物需用手触摸,收集和记录蜱的种类和数量(见表5-1,汇总表见表5-3),动物可适当固定。
如需收集蜱,由于正在吸血的蜱类假头容易折断,应用小镊子夹紧假头先轻轻拉拽和左右晃动,使之能上下摇动,然后再果断拔除,必要时可连带部分动物皮毛。
(二)游离蜱:在农村外环境和景区生境,采用布旗法开展监测。
农田:在选定自然村周边选择一种主要的农田形式,在农田周边用布旗拖蜱。
荒坡草地:指较大面积的无耕种荒地、草地,在荒坡草地内拖蜱。
林地:包括各种种植、野生的、面积较大的可能有动物包括鸟类出现的林地,在林地内、林中小路两侧进行调查。
景区:在游人活动的小路两边调查。
监测时做好环境数据采集:对调查点的经纬度、农田农作物、荒地、林地的植被类型、林地的类型(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地形进行描述性记录(见各记录表)。
(一)动物(家养动物)体表蜱:采用蜱指数统计,单位:无。
(二)游离蜱:以每人每100m每小时所捕获蜱数进行密度指数统计,单位:只/(布旗100m·h)。
四、标本保存
分类用标本可用70~80℃的热水将蜱烫死,然后放入70%的乙醇保存,注意保存容器的密封,定期检查添加乙醇。
五、个人防护及其他注意事项
(二)最好穿白色连体防护服,特别是进入林区,如是不连脚防护服,需加穿防蚤袜,套于裤腿外,并扎紧收口。进入林区采蜱时务必带好防护帽。操作时带上乳胶手套;
(三)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含有避蚊胺(DEET,N,N-二乙基间甲基苯甲酰胺)的市售驱避剂或花露水,可以持续保护几个小时;
(四)每天的调查活动结束后,调查人员应仔细检查自己或相互检查对方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六)尽量不要接触蜱的体液,如不小心接触,及时做消毒处理。
六、监测工具
采集工具:白布旗(推荐用白色摇粒绒)、眼科镊子(弯头、直头)、离心管、防水记号笔。
防护用品:驱避剂、白色光面连体防护服、防蚤袜、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
标本储存工具:冰箱、超低温冰箱、冻存管、带盖玻璃小瓶。
七、附表及附录
表5-1动物体表寄生蜱监测记录表
表5-2室外游离蜱监测记录表
表5-3蜱密度监测汇总表
调查日期:年月日
调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小区)
动物编号1
动物
种类2
活动
区域3
蜱种类4
蜱数量
备注5
幼
注:1.动物编号:阴性动物也请编号,并填入动物种类、活动区域等。
2.种类:指动物的一般分类,如马、水牛、黄牛、牦牛、山羊、绵羊、猫、狗等。
3.活动区域:请填入序号,1.农田;2.林地;3.农村荒坡草地;4.城市公园;5.郊野公园;6.森林公园;7.荒漠;8.草原;9.圈养。
4.蜱种类:如在一只动物上捕获几种蜱,请将各种类分行填写;鉴定不出种类的请写未鉴定种,如有多种,请编号,(属名)1、(属名)2等。
5.备注:可填写家养动物主人姓名
表5-2游离蜱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省地(市)县(区)乡镇_村
海拔:经度:纬度:
监测生境:农村自然村周边□农田□荒坡草地□林地□城市公园□
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荒漠□草原□其他
环境简要描述:
地点1
蜱种类2
密度
指数
1.地点:农村自然村内和周边可填写距离其最近的住户姓名。
2.蜱种类:如在一只动物上捕获几种蜱,请将各种类分行填写;鉴定不出种类的请写未鉴定种,如有多种,请编号,如未鉴定种1、未鉴定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