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蓝色的马非洲大陆当真是一个动物的天堂,无论是多么凶猛的动物,还是形态很是特别动物,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它们的身影,其中不乏一些已经走向灭绝的。蓝马羚是一种只会在南非出现的羚羊,和我们熟知的马岭和黑马羚有一定的近亲关系。早在冰河世纪它们就出现在地球之上,一般而言体长为2米,体重为160公斤。它们的毛发主要是青灰色,之所以名称当中带有“蓝”,科学家认为是因为它们黑色与黄色混合之后所带有的轻微颜色。
蓝马羚是一种像马的羚羊,吻部较长,颈部很是强壮,鬃毛略微短小,四肢细长且呈白色。其头顶的角长在眼窝上方,如同两轮弯月挂在头顶,一只延伸到其肩膀,其角会比马羚的要轻。角的大小一方面可以吸引异性,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攻击敌人的工具。牙齿则和普通的羚羊一般,上下颌各有6颗牙齿,其中包括3颗前臼齿和3颗臼齿。蓝马羚是离不开水的,严重一点来说如果不喝水蓝马羚可能难以存活。而对于食物的选择,它们看得上是中等长度的黄背草、黄茅或者画眉草属的草,除此之外这些草还要新鲜。由此看来,蓝马羚对于食物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原本蓝马羚在非洲大陆上生存良好,生活安逸,直到欧洲殖民者的到来。17世界,欧洲殖民者来到非洲大陆,他们发现了很是特别的蓝马羚。一方面殖民者要大面积开垦荒地变为农田,蓝马羚的生存空间便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一方面人们觉得蓝马羚身上的皮毛很是特比难得,便开展大规模的猎杀。世界上最后一只蓝马羚的死亡,科学家估计是在1799到1800年之间。如今我们再也不会见到蓝马羚的身影,如果想要领略它们曾经的风采的朋友,可以去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以及莱顿,这四个地方存放着4个蓝马羚的标本。
在地球上存在了1万年的生物,18世纪终于被人类发现。但是当它们被人类发现时候,就是它们走向灭绝的时候。经历地球上变幻无常的各样环境,最后倒戈在猎杀者的脚下。如此下场,何尝不是人类的一种悲哀。
赤兔马=大宛马=汗血马,隋朝前就绝种了。
我要没记错的话《山海经》里面写这马足有两米多高~尾巴和鬃毛长的垂到地面~在运动的时候腋下会渗出血红色的汗水,日行千里。
汗血马的由来和色雷斯马一致,都说是天马下凡与凡间的马杂交所生。汉朝时因抵御匈奴而向大宛购买了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汗血马。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赤兔马”本名“赤菟”,即红色的,像老虎一样的烈马,据说为汗血宝马。赤兔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我国很早就有了评定马的专著《相马经》,传说是伯乐的作品。“相马”顾名思义就是看马。相马的第一步就是看马的头部,因为头部是马的品种、品质、体能、齿口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古人依据马的头部形状,形象地将马分为直头、兔头、凹头、楔头、半兔头等几种。所谓的赤兔马的“兔”,应当是指马的头形。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发现了一本手写的《相马经》,其中的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在第三篇中又对这些话作了解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之周草与其耳,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鳍与脊”。这些记载,说明了在古代兔形的头是好马的重要外在标准,也说明了得到兔头的好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