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的分类一直是科学家研究和公众讨论的热点,对于猫科物种一级的分类,一直没有太大争议,多数学者都赞同将它们划分为约40个物种。争议主要在属一级,有的学者仅将猫科划分为2个属,有的则将其划分为20多个属。这主要是因为,现存所有猫科动物都占据着高度相似的生态位,导致它们在形态上的演化非常保守。传统的分类学家只是单纯地进行形态学对比,缺乏演化层面的思考,所以很难正确地将猫科进行分属。
图1猫科动物分子系统发育树(红色代表化石物种)
莫桑比克1999年发行的猫科动物邮票
原文题目:猫科动物的分类——分子系统学框架和化石证据
作者:张凯,沈雪丽,刘凯怊,姜皓,江左其杲
DOI:10.13859/j.cjz.202301001
现代猫科的起源
化石证据显示,所有猫科动物的共同祖先是距今2500万年前生活在欧洲的原猫(Proailurus)。原猫产生了两支后裔,一支即为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ntinae),另一支则通过施泰尔猫(Styriofelis)演化为现代猫科动物。
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现代猫科动物发源于亚洲东南部,这就与化石记录发生了矛盾,因为施泰尔猫的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这其实是由于亚洲东南部化石记录不完备,这里气候潮湿、雨林密布,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形成化石,即使形成了也难以被发掘。因此,我们至今也没有找到现代猫科动物最晚直系祖先的化石,它至今仍然是一个“幽灵”。
图2施泰尔猫复原图byM.Antón
多数学者都将现代猫科动物分为多个亚科。过去最经典的猫科分类系统是英国动物学家波科克建立的,他根据爪子能否完全缩回爪鞘以及舌骨是否完全骨化,将猫科分为3个亚科:猎豹亚科(Acinonychinae)、豹亚科(Pantherinae)和猫亚科(Felinae);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猫科专家组在2017年依然将现代猫科分为豹亚科和猫亚科。
图3野猫(Felissilvestris,A1-3)和虎(Pantheratigris,B1-3)头骨对比,调整到统一大小以方便对比形态
8大支系依序现身
虽然我们还无法一睹现代猫科这位“幽灵祖先”的真容,但分子系统学研究清晰地表明,它在亚洲东部地区依次分化出8个支系,最终演化为现存的约40种猫科动物。
现代猫科动物中最早分化的一支是豹支系(Pantheralineage),它在距今1200万年前与其他支系分异。在大约570万年前,豹支系分化为两支,一支演化为云豹属,另一支演化为豹属。豹属又在距今460万年前分化为两支,一支留在亚洲,即“亚洲豹类”,后演化为虎和雪豹;另一支进入非洲,即“非洲豹类”,后演化为狮、豹和美洲豹。
图4雪豹野外照(王进拍摄)
“非洲豹类”是现代猫科动物中最成功的一个支系。从分布上来讲,狮和美洲豹都一度将自己的足迹踏遍五大洲,足以跻身有史以来分布最广的陆生哺乳动物之列。从体型上来讲,很多史前狮类的体重可达300~400千克,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狮类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
图5“非洲豹类”演化历程示意图
M1:460万年前,“非洲豹类”的祖先从东亚迁徙到非洲;M2:180万年前,冈巴佐格豹从非洲扩散到欧亚;M3:90~100万年前,豹首次进入欧洲;M4:80~100万年前,冈巴佐格豹进入北美,演化为美洲豹;M5:60~80万年前,洞狮从非洲迁徙到欧亚大陆,很快遍布欧亚大陆北部,将冈巴佐格豹取代;M6:50~60万年前,豹第二次进入欧亚大陆,很快遍布欧洲和亚洲南部;M7:40万年前,美洲豹进入南美;M8:16万年前,洞狮进入北美,演化为拟狮;M9:晚更新世,拟狮扩散到南美;M10:10万年前,现代狮起源于非洲,并在4.5万年前进入西南亚和欧洲;M11:在1.2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洞狮、拟狮和北美的美洲豹灭绝,南美的美洲豹重新扩散到北美。
俄罗斯2021年发行的波斯豹邮票
距今1070万年前,狞猫支系(Caracallineage)与其他猫族动物分化,成为现代猫科第2个分化的支系。该支系的祖先最迟到630万年前进入非洲,并在此演化为3种中型猫科动物——狞猫、非洲金猫和薮猫。这3种猫的形态各异,过去几乎没有学者认识到它们是近亲。而在分子生物学揭示它们的亲缘关系以后,一些学者提出将它们放到1或2个属中。但考虑到它们之间形态差异很大,虽然它们是近亲,我们还是建议将它们划分为3个不同的属。
图6非洲金猫(ProfelisaurataAMNHM89441,A1-3)与狞猫(CaracalcaracalUSNM182310,B1-3)的头骨对比,调整到统一大小以方便对比形态
第3个分化出来的支系是虎猫支系(Ocelotlineage),该支系在980万年前分异。在大约500万年前,该支系的祖先踏着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大陆,并在这里完成了初步分化。距今约260万年前,虎猫支系又扩散进入南美,成为第一批进入南美的猫科动物。当时的南美已经与北方大陆隔绝几千万年,这片大地上充满了各种笨拙的有袋动物,却没有食肉真兽。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下,虎猫支系迅速适应辐射,最终演化为今天生活在中南美的9种中小型猫科动物。
距今880万年前,金猫支系(Baycatlineage)和猞猁支系(Lynxlineage)的共同祖先与山狮、猎豹、豹猫和家猫的共同祖先分异;到810万年前,金猫支系与猞猁支系也分化开。金猫支系留在东南亚地区演化,最终演化为云猫、金猫和婆罗洲金猫。而猞猁支系的祖先则来到北方,最终在此演化为短尾猫和3种“猞猁”。
图7猞猁野外照(王进拍摄)
关于猞猁支系的起源,长期存在争议。古生物学家基于最早的“猞猁”化石产自非洲这一事实,提出了“非洲起源说”,而分子生物学家则基于最基础的两种猞猁支系成员(短尾猫、加拿大猞猁)都生活在北美这一事实,提出了“北美起源说”。我们认为,这两种假说都不够全面。“非洲起源说”所依据的化石系鉴定错误,所谓400万年前非洲的“猞猁”其实是狞猫;而“北美起源说”则得不到化石证据的支持,早期的猞猁化石主要发现于欧亚大陆。
图8猞猁支系的演化历程示意图
M1:810万年前,猞猁支系与金猫支系分歧;M2:350万年前,何氏猞猁(Lynxhei)分歧,并进入北美演化为短尾猫;M3:350~200万年前,伊西铎猞猁(Lynxissiodorensis)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M4:150万年前,加拿大猞猁分化,并在中更新世晚期迁徙到北美;M5:150万年前,欧洲的伊西铎猞猁演化为伊比利亚猞猁;M6:150万年前,亚洲的伊西铎猞猁演化为欧亚猞猁;M7:中更新世晚期,欧亚猞猁进入欧洲并不断扩散,导致伊比利亚猞猁分布渐渐退缩。
综合多方面证据,我们认为猞猁最可能的起源地是东亚,该支系先后两次进入北美,分别产生了短尾猫和加拿大猞猁,留在欧亚大陆的则演化为伊比利亚猞猁和欧亚猞猁。2022年4月,我们研究团队发表了新种化石猞猁属成员——何氏猞猁(Lynxhei),于更新世初生活在华北地区,与短尾猫关系密切,为短尾猫起源于东亚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而佐证了“东亚起源说”。
猎豹支系(Cheetahlineage)是现代猫科第6个分化出来的支系,它在距今820万年前与豹猫、家猫的共同祖先分异。猎豹支系的3种成员形态迥异,猎豹体型大而纤细,山狮体型大而较粗壮,细腰猫体型小而形似鼬类;猎豹与山狮、细腰猫关系密切,这证明传统分类学提出的猎豹亚科确实是无法成立的。
过去有古生物学者认为,猎豹支系起源于北美,理由是山狮和细腰猫都生活在北美,而在北美也发现了史前“猎豹”化石。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所谓北美“猎豹”实际上是惊豹(Miracinonyx),是山狮的近亲,而与猎豹没有直接关系,真正的猎豹从未涉足北美。综合分子和化石两方面证据,我们认为猎豹支系起源于欧亚大陆,最可能的起源地也是东亚。在500万年前,猎豹支系的祖先分化为两支,一支演化为猎豹,留在了欧亚大陆;另一支则演化为细腰猫和山狮,迁徙进入新大陆。
图9猎豹支系的演化历程示意图
M1:维氏豹(Viretailuruspardoides)最先与猎豹支系其他成员分化,在260~83万年前,维氏豹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M2:猎豹于500万年前与山狮、细腰猫分歧,在350~50万年前,巨猎豹(Acinonyxpardinensis)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M3:晚上新世,细腰猫与惊豹、山狮分歧,并从东亚进入北美,后又扩散到南美;M4:最晚到360万年前,惊豹(Miracinonyx)迁徙到北美;M5:早更新世,惊豹进入南美演化为山狮;M6:中更新世,现生猎豹由巨猎豹演化而来,并扩散进入非洲;M7:最晚到30万年前,山狮扩散到北美;M8:晚更新世,现生猎豹进入亚洲;M9~10:更新世末,惊豹灭绝,北美洲的山狮、细腰猫也经历了一个严重的种群瓶颈,来自南方的迁居者在灾后重建了种群。
距今720万年前,现代猫科最后两个支系——豹猫支系(Leopardcatlineage)和猫支系(Domesticcatlineage)也分化出来。有个长期的争议是,兔狲究竟属于豹猫支系还是猫支系。尽管兔狲形态与猫属更接近,但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它和豹猫属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在距今590万年前仍有着共同祖先。因此,过去有学者将兔狲归入猫属是不恰当的,兔狲应该单列一属。
图10豹猫野外照(李斌拍摄)
豹猫属、兔狲和猫属在体型和生态习性上均比较接近,因此它们在生态上存在互斥关系。豹猫属长期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演化,产生了今天的豹猫、渔猫、扁头猫和锈斑猫。兔狲主要栖身于东亚和中亚地区的山地。猫属则迁徙到更往西的地方发展,演化出野猫、沙猫、黑足猫和丛林猫,分布遍及欧洲、非洲和中西亚地区。
图11兔狲野外照(王进拍摄)
综上,我们将分子系统发育树与化石记录结合,回顾了现代猫科动物的演化历史,再综合形态学研究,建议将现存猫科动物修订为1个亚科2个族15个属40个物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今后猫科系统发育树的不断完善,猫科在属一级的分类还将进一步优化调整。
32次洲际迁徙事件
Johnson等(2006)根据分子生物学数据,推断出现代猫科动物在适应辐射过程中经过了10次洲际迁徙。但是,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化石记录,因而大大低估了迁徙次数,我们结合化石记录推断出,现代猫科至少经历了32次洲际迁徙,并且呈现出3次明显的“迁徙潮”。
第一次迁徙潮是以东亚为中心的对外扩散,发生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主要扩散事件包括:狞猫支系进入非洲,虎猫支系扩散到北美,“非洲豹类”的祖先进入非洲。
第二次迁徙潮是以非洲为中心、沿着“非洲→欧亚→北美→南美”方向的单向扩散,发生在上新世末到晚更新世。随着更新世冰河世纪的到来,北半球环境变得恶劣,东亚作为全球猫科演化中心的位置便被非洲取代了。在这一阶段,美洲豹和狮先后从非洲出发,经过欧亚、北美,最后进入南美,完成了征服五大洲的壮举;东亚地区细腰猫、山狮、短尾猫和加拿大猞猁的祖先,先后进入北美;而已经在北美的虎猫支系,则在这一时期扩散到南美。
第三次迁徙潮是由南向北的扩散,发生在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初,奠定了现代猫科动物今天的分布格局。由于晚更新世北方草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动物因此而灭绝,一些生活在南方的猫科动物乘势向北扩散。狮、猎豹在晚更新世重返西南亚;更新世末,多种猫科动物在北美洲的一些地区灭绝,来自南方的美洲豹、山狮和细腰猫在全新世初重建了种群;虎和猞猁也在全新世初大大扩展了分布范围。
本文作者
第一作者张凯
科普作家,科研助理,研究方向:哺乳动物演化
通讯作者江左其杲
北京大学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哺乳动物演化,新生代生物区系演化